□ 林金炎
教育寫作是教師專業(yè)成長的必修課,但是現(xiàn)在,教育寫作卻被誤解或曲解。很多教師以為教育寫作就必須寫成科研式的論文,故不敢高攀者有之,缺乏信心者有之,半途而廢者也有之。其實,教育寫作更需要率真、隨性為文,不需要過多的條條框框。教育寫作,有“三個輕重”:
輕擔憂重行動
一些教師擔憂自己缺乏一定的寫作經(jīng)驗,又沒有文采,羨慕學校一些經(jīng)常在報刊上發(fā)表文章的教師,而對自己呢,卻一點也沒有信心,自認為不是寫作那塊料。其實不然,沒有哪一位教師,包括有點寫作基礎(chǔ)的教師,能隨隨便便就寫好文章。“梅花香自苦寒來”,在教育寫作過程中,必定要經(jīng)歷“寒徹骨”。請少點擔憂,多把時間用在教育寫作上?!叭f事開頭難”,邁出第一步之后,可以邊寫邊琢磨如何去寫好教育類文章,寫好教育類文章有什么方法和技巧,或者多去學習別人的長處,為我所用。如果我們能輕擔憂而重視行動,在行動中體驗一次又一次的成功和收獲,那么,我們離那些經(jīng)常發(fā)表文章的教師就不遠了。
輕雕琢重“原生態(tài)”
進行教育寫作,其出發(fā)點是為我們的教學服務(wù),教而后總結(jié),總結(jié)后再服務(wù)于教,這樣形成一個良性循環(huán)。長此下去,不僅能提高我們的寫作水平,還能大幅度地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真可謂“一箭雙雕”啊。有的教師之所以擱筆不寫,就是怕寫不好,總認為教育寫作等同于“一本正經(jīng)”的論文。他們即使寫了,也是憂心忡忡,對所寫論文進行了三翻五次的“改頭換面”:從網(wǎng)上搜索一些名師的精彩案例加上去,在教育刊物上摘錄幾句教育名家的名言引進去,再把文章進行“格式化”。這樣一來,經(jīng)過“精心”的修改,一篇“正宗”論文出爐了。殊不知,這卻違背了自己最初的寫作意愿。教育寫作,應(yīng)該輕雕琢,而重視“原生態(tài)”的寫作。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有什么好的點子或個人感悟都可以付諸筆端。重視個人的“原生態(tài)”體驗,把自己的做法和想法寫出來不就行了嗎?就這么簡單的一件事,千萬別把它復(fù)雜化。用自己的筆,寫眼中事、心中情,別刻意去追求形式化。
輕發(fā)表重反思
記得一位刊物編輯說過,寫文章最好去掉功利性,寫文章不是為了發(fā)表,等到有一天,當自己寫作成熟時,發(fā)表文章便成為副產(chǎn)品,那時想不發(fā)表都很難。教師進行教育寫作,是為了提升自我,因而,我們要把寫文章看成是自我修煉的機會。在寫作中,我們要重視反思。教師可以利用博客,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堅持每天寫教育日記或教育故事、教育反思、教學片斷、教育時評等等,凡是與教育有關(guān)的都可以入文,都可以成為我們寫作的素材。
“心動不如行動”,教育寫作需要以實際行動去代替埋怨;回歸原汁原味,回歸事物的本原,教育寫作需要“我手寫我心”,寫出教育的“原生態(tài)”味道;“境高文自香”,教育寫作需要心態(tài),一種純凈、無雜念的心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