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障礙,即障礙學習進步的消極因素,它是學生學習的“頑疾”。這一“頑疾”如不及時醫(yī)治,將導致學生學習目的的不明確,難以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在引起小學生學習障礙的諸多因素中,家庭因素是一個不可忽視的方面。家庭因素引起的學習障礙大致分六種。 一、依賴型障礙。這是由于父母溺愛所致。存有這樣障礙的學生,從小受到父母或爺爺、奶奶的嬌寵、溺愛,事事依賴別人,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上學后,他們不想學習,認為學習太苦太累。讀書懶于張口,寫字懶于動手,回答問題懶于動腦,寫作業(yè)經(jīng)常丟三落四,偷工減料。有些甚至不能堅持學習。 二、厭學型障礙。這是由于父母的高期望值所致。這樣的父母望子成龍心切,常常將自己沒有實現(xiàn)的理想和沒有完成的宏愿寄托于子女身上。當孩子呱呱落地時,就開始為開發(fā)子女智力投入大量資本,及至孩子上學,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值更是與日俱增。長此以往,這些孩子就深感生活索然無味,再加上他們學習上花了很大力氣,并不曾取得期望的效果,于是對學習失去信心,出現(xiàn)說謊、偷懶乃至厭學的情況。 三、反復型障礙。其根源是雙親教育異步造成的。即其父母教育孩子時,一方嚴苛而另一方袒護,致使孩子產(chǎn)生困惑心理,不知所措。因為孩子年幼,不明事理,評價事物單憑主觀好惡,誰對其管教嚴,就認為對他不好;誰對他袒護,就覺得誰好,甚至產(chǎn)生了恨嚴傾寬的現(xiàn)象,久而久之導致父母寬松的一方在孩子眼中失去威信,較嚴厲的一方跟孩子的積怨越來越多。這類孩子在學習上經(jīng)常出現(xiàn)“冷熱”反復的毛病。有時積極主動參與,有時消極被動拒絕,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 四、封閉型障礙。它的產(chǎn)生大多是父母教育方法不當所致。有的父母教育孩子時簡單粗暴,管教過分嚴厲,動輒打罵,孩子犯錯誤后,僥幸隱瞞真相卻得到寬容,說真話反而受到斥責。這樣的家庭,父母大多數(shù)性格急躁,容易發(fā)生“戰(zhàn)爭”。這時孩子便成為他們遷怒發(fā)泄的對象。孩子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感到?jīng)]有安全感,常想逃避現(xiàn)實,將自己封閉起來。這樣的孩子對老師和同學也缺乏信任,存有冷漠、戒心,甚至排斥心理。在學習中不能主動參與教學過程。特別是善于文飾自己的行為,在學習中不懂裝懂。 五、拒絕束縛型障礙。究其根源是父母放任自流,以至“習慣成自然”。此類父母中一部分自身文化水平較低,苦于肚子里“墨水”少,在指導孩子學習時頗感力不從心,逐漸產(chǎn)生了無能為力的自卑心理。因此,把對子女的希望全部寄托于學校教師和孩子自身,輕易放棄了對子女學習的督促和指導。久而久之,孩子也會在學習上我行我素,不大容易聽進老師、同學、父母的勸導,從而影響了子女學業(yè)的進步。 六、自卑型障礙。造成孩子自卑的家庭原因是結(jié)構(gòu)缺損,這類家庭或是父母離異、分居、喪偶,或是子女由祖輩人撫養(yǎng)或“寄人籬下”。這樣的孩子看到別的同學家庭幸福美滿,自己覺得不如人,于是變得自卑。課堂上老師提出問題,他們只能在“齊聲回答”時隨聲附和,而當老師要求獨立回答時,他們則表現(xiàn)出信心不足,怕說錯了被人嘲笑。 消除上述學習障礙的基本對策是根據(jù)成因,對癥下藥。當然,了解了上述道理,做到防患于未然,就更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