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狀元 中國應(yīng)試教育的代言人
于兆輝/文
這段時間一直忙于寫書,很久沒有光顧博客,但近日一直被一種聲音縈繞,揮之不去,不得不上來驅(qū)趕一下,以使耳根清凈。
隨著2010年高考成績的公布,各地高考狀元應(yīng)運而生,于是乎狀元聲音此起彼伏,文科狀元、理科狀元,各地看客紛紛拿來說事,學校拿來搞政績,老師拿來做業(yè)績,就連那些無關(guān)大體,驢唇不對馬嘴的企業(yè),也來湊個熱鬧,產(chǎn)品代言,代言什么不好,還代言內(nèi)衣,狀元和內(nèi)衣之間有什么關(guān)系呢!還有那些沒有尊嚴的媒體,翻來覆去追著報道,以此來增加點人氣,換幾個賞錢,莫名其妙!舉國上下就為幾個學生折騰來折騰去,足見其淺薄。
中國現(xiàn)象,純粹的中國現(xiàn)象。把一個本來再平常不過的一次考試,搞得家長惶惶不可終日,高考期間,孩子在里面做題,家長在外邊坐等;一個孩子身后跟一個親友團。把孩子送進考場,接孩子回家,這不為過,保證孩子的安全,順利完成考試,讓孩子正常發(fā)揮,不出現(xiàn)意外,也無可厚,必定高考有別于小升初,初升高,盼望孩子考個好點大學,選個好專業(yè),儲備點知識,對將來謀生奠定些基礎(chǔ)。知識經(jīng)濟,智能經(jīng)濟時代,沒有知識,沒有能力確實不好混。但家庭、學校、社會對待高考的沖動,已經(jīng)到了不理性的狀態(tài),甚至扭曲了考學的意義和初衷。把晴朗的六月天覺得天昏地暗。
孩子高考成績好一點,比別人多幾分,能說明什么呢!把孩子追捧的天花亂墜,像個天外來客,昨天還在中學教室里和同學們一起學習,今天突然讓大家不認識了,高人一頭了,703分是狀元,702分是不是狀元呢?701是不是呢!一分之差說明了什么?分數(shù)究竟能代表什么?能力?知識?人品?貢獻?榮譽?
這些孩子不是奧運冠軍,不是勞動模范,不是見義勇為青年,沒有在學術(shù)上有什么造詣,也沒對社會有什么貢獻,甚至還一直在和父母要錢上學,還沒有自立。學校獎金,企業(yè)捐款,政府紅包,什么意思呢?炒作,像那些低俗的娛樂界一樣炒作?庸俗的炒作,無聊的炒作。
有人問我:你怎么看高考狀元?
我說:高考狀元不過是一群會考試的孩子,僅此而已。
人的一生要經(jīng)過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家庭教育是終身教育,一個孩子的是否將來有成就,家庭教育功不可沒,有人問我,怎樣把孩子培養(yǎng)成才,我說成才很容易,成人不容易,成功就更不容易。一個人首先要成人,再成才,后成功。家庭教育說簡單就簡單,父母改變,環(huán)境改變。有一個杰出的父母做榜樣,有一個適合孩子成長的環(huán)境做依托,孩子不成功都不行。社會教育是最現(xiàn)實的教育,讀萬卷書,不如走萬里路,走萬里路不如識人無數(shù),識人無數(shù)不如名師指路,名師指路不如自覺自悟。
很多大學生抱怨懷才不遇,沒錯,懷“才”肯定不遇,還可能“才死腹中”,知識不是能力,換言之,大學生有可能是知識分子,但未必是人才,社會需要的是閱歷豐富“人才”,而不是滿腹經(jīng)綸的“才人”,知識不能改變命運,會用知識才能改變命運。大學生畢業(yè)了也就失業(yè)了,到社會上“英雄無用武之地”。不是學生的問題,是教育體制,應(yīng)試教育,是傳統(tǒng)的學校教育至今還停留在2000年前的傳統(tǒng)教育,讓學生“苦讀圣經(jīng)”,提倡:吃得苦中苦,方為人生人。吃苦就是為了人上人?這是什么思想?為什么就不能讓孩子多一點平常心,做一個普通人,人中人呢!暴漏了無形中殘存的階級思想和身份意識。學校門口大張旗鼓高懸條幅:我校***考入清華、北大,***成為我市理科狀元,我省文科狀元。那是你培養(yǎng)的嘛?你學校好幾千人怎么就出一個狀元?怎么就幾個人成績突出?是學生享受不公平教育資源對嗎?拉倒吧,那不是你培養(yǎng)的,那是你高價買來的,死說活拉來的。高校以能招到狀元為目標;高中以能考出狀元為榮,家長以孩子是狀元為驕傲。家長和孩子的心情我能理解,說實話,我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考出好成績。但那些圍觀者起什么哄呢?這與你有多大關(guān)系?這樣的孩子到哪都是好學生,都可能是狀元。因為背后有著優(yōu)秀父母博大的愛和科學有效的親子教育理念支撐。
在三大教育中,最脆弱最可憐的就是學校教育,不堪一擊,這是中式教育,應(yīng)試教育體制下的必然。很多學校教育抓兩頭,一頭抓尖子生的成績,一頭抓末等生的紀律,看重的是重點率,只要成績好就是“好學生”,成績差就被劃為“劣等生”,不看人品,不看綜合素質(zhì),只看成績單,“好學生”拉動經(jīng)濟還能包裝成政績,“劣等生”只要不違紀就行了,學不學不重要,別影響學校榮譽。這樣的教育培養(yǎng)的不是“人才”而是“奴才”。牛根生說:一個人的成功具備三識——膽識、見識、學識。膽識不是膽大,牛根生說:無知者無畏,無私者無畏,我再加一條:無恥者無畏。見識放在第二位,學識被放在第三位。武術(shù)講究:一膽、二力、三功夫,我看也差不多是這個意思,我認為成功須有三商:膽商、情商、智商。一個情商低下,缺少成功性格的人,智商再高也未必前途無量,總不能一輩子總拿分數(shù)來炫耀吧。
前段時間央視有一個節(jié)目,我想很多人也瀏覽過,某名校的一個學生,競聘公關(guān)經(jīng)理,一位大公司老總直接問他:你先別說你的學歷,我問你能做什么,我就問你,你早上幾點起床?該學生茫然。老總接著問:你是否晨練,是否親自做過推銷?學生依然茫然。老總說:好了,好了。你不要說了,我不會用你。我在你這個年齡,我每周穿碎兩雙鞋,一個月我騎碎一輛自行車。每天我可以挨家挨戶掃樓推銷。你能做到嗎?我不看你什么高學歷。
我的老家有一個幾億資產(chǎn)的企業(yè),董事長就是高中畢業(yè),當年高考只有他們?nèi)膫€人沒有考上大學,足見其成績一般,更別說什么狀元??墒乾F(xiàn)在給他做副總就是他的同班同學,北大畢業(yè)。等他同學畢業(yè)時,他已經(jīng)有上億資產(chǎn)的公司了。北大畢業(yè)的不也去買肉麻!我不是說賣肉不好,也不是說有錢就好,但這里總能說明問題吧。劍橋大學培養(yǎng)了很多世界一流的科學家,僅諾貝爾獎,劍橋就前后拿了七十多個,僅圣三一學院就先后走出了28個諾貝爾獎得主和6位英國首相。我們一流名校培養(yǎng)那么多狀元,但怎么沒見一個若貝爾獎得主!
狀元?我不理解最初是誰這么好事,把幾百年陳腐的稱呼,搬出來給21世界的孩子扣在頭上。是對教育體制的諷刺?還是對教育體制下衍生產(chǎn)品的嘲笑?“狀元“是官位還是學位?這種效仿,這種競賽結(jié)果是什么?給家長和學生帶來什么?榮譽,成就感還是傷害?
“以我現(xiàn)在的價值觀,讓我重新去考一次高考,絕不會成為狀元,”莫思多,這個被高考體制鑒定為最優(yōu)秀的人說,“這一切其實沒什么意義?!?/font>
王廣宇說自己徹底從高考狀元的心理光環(huán)中走出來,用了15年。1991年,他以黑龍江綏化地區(qū)高考狀元的身份考入清華,但狀元的光環(huán)反而讓他陷入了心魔。
2003年李佳進入北大經(jīng)濟學院,在這個狀元扎堆的學院,一個“狀元”女生不管冬天夏天,總是一件大棉襖一條長圍巾把自己包裹得嚴嚴實實,一點也不想跟外界接觸。
劉進當年進入科大后,也曾遭遇類似的心理困境。他所在的少年班八十多人,大都是奧賽優(yōu)勝者,“狀元”劉進“突然發(fā)現(xiàn)自己一輩子都不可能是第一了”,陷入恐懼。
而王廣宇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則是源于一堂課。當時,他被老師叫上去答題,答完后,下面同學都說他答錯了。老師很詫異,明明做對了,你們怎么說他做錯了?同學全都不語。這個細節(jié)暴露出他的人際關(guān)系有多“緊張”。
莫思多3年后,當她申請去北愛爾蘭讀教育學專業(yè)時,對方問,從未學過教育的她為何會選擇教育專業(yè),莫思多回答,自己雖然是中國的高考狀元,上的是中國最好的大學,但所接受的教育卻并不能塑造一個很好的人格,她感到迷惑的是,為什么被這個教育體制證明是最優(yōu)秀的人,卻喪失了選擇自己生活的能力和勇氣?她想找到問題出在哪兒。
2005年,莫思多離開中國留學北愛爾蘭。
沒想到,她最先從外國男友麥克身上看到了教育的力量和本質(zhì)。打動莫思多的戀人麥克,只有瑞士高中學歷。麥克并不急著上大學,工作了三四個月掙了一點錢,然后到歐洲旅行,豐富自己的人生體驗。途中,麥克與莫思多相逢。
干凈俊朗、思想成熟的麥克打動了莫思多。麥克在思想人格的成熟度上遠遠超越了中國的高中畢業(yè)生。麥克看見莫思多剛高中畢業(yè)的侄兒竟然還坐在母親的膝蓋上玩媽媽的頭發(fā),大為驚訝。
莫思多曾半帶戲謔地告訴麥克自己的教育經(jīng)歷。她跟麥克說,中國有高考這種東西,大家都要考一份考卷,要上一所大學就靠分數(shù)排名來錄取,差0.5分就不行,“說到這,他就覺得已經(jīng)像笑話一樣了,很荒謬。”
好了,我也不想多說了,這一切都即將過去,不久便成為人們茶余飯后的談資罷了。如莫思多說的:這一切其實沒有什么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