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志愿服務的歷史已近百年,它起源于最初的戰(zhàn)爭救護、重建家園、安置孤兒等與戰(zhàn)爭相關的救助活動,如今已經發(fā)展成為涵蓋環(huán)境保護、維護和平、經濟建設和社會進步等多領域的綜合服務,在服務水平及服務內涵上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
自1994年12月5日團中央成立中國青年志愿者協(xié)會以來,我國志愿服務工作也逐步步入正規(guī)化、組織化、規(guī)范化的軌道,青年志愿行動以“團結友愛、助人為樂、見義勇為、無私奉獻”為服務宗旨,為社會做了大量踏踏實實的工作,在贏得社會廣泛認同和好評的同時,也加深了我們對志愿服務工作的認識和理解:志愿服務是“送人玫瑰,手有余香”,更是讓整個世界充滿芳香。
志愿服務是送人玫瑰。眾所周知,志愿服務強調“志愿性”。志愿服務的內涵是利用自己的時間、自己的技能、自己的資源、自己的愛心,為鄰居、社區(qū)、社會提供非盈利、無償、非職業(yè)化援助的行為。對于志愿者而言,提供志愿服務是自覺自愿的行為,是志愿以自己的熱情和愛心去主動幫助他人,而絕不是完成行政命令或組織任務。這樣就在態(tài)度上為志愿者做了界定,在志愿服務活動中,志愿者應以一種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去奉獻自己的愛心,去感染他人,讓人們得到幫助的同時樹立起對生命價值、人生、社會和人類的一種積極態(tài)度,讓人獲得生命、人生中的美麗玫瑰。于是,在志愿的送人玫瑰過程中,我們的志愿服務得到升華。
志愿服務會讓志愿者手有余香。大多數(shù)人認為:志愿者學雷鋒做好事、參加志愿服務,是慈悲為懷、樂善好施,只是奉獻自己、幫助和提高別人的過程。實際上,志愿服務更是改進和提高自己的過程,是先提高自身素質、再服務社會的過程。因此志愿服務應具有“準備性”。志愿者要提供志愿服務,首先必須了解服務對象的特點及需要,然后以此為基礎來反觀、審查自己,及時補充自己的知識,為服務做積極的準備。這樣的過程絕不是一項簡單的工作。例如,我們要去敬老院為老人提供服務,就單個志愿者而言,必須要了解服務老人的性別、年齡、家庭及健康狀況等基本情況,同時應擴展相關信息,了解老人的簡單經歷、愛好、熟悉的人、心境以及禁忌等。依照上述信息,推出自己所需要的知識的量和面,在探訪之前做好準備;在服務時要掌握一定的談話技巧,堅持平等的原則,尊重老人;要靈活巧妙避開忌諱,并且每次服務結束之后及時總結經驗與教訓,這樣才能提高下次服務的水平和質量。以這樣的態(tài)度和準備去對待每一次服務,把每次工作盡量做得周到、細致,我們自己會在辛苦付出的過程中收獲到快樂,收獲到余香,進而促進志愿服務的再一次升華。
每個人都有參與社會事務的權利和促進社會進步的能力,同樣,每個人都有促進社會進步繁榮的義務及責任,參與志愿服務是表達這種“權利”與“義務”的積極和有效的形式。志愿者在服務他人、服務社會的同時,自身得到提高、完善和發(fā)展,精神和心靈得到滿足。因此,參與志愿服務既是“助人”,亦是“自助”,既是“樂人”,也是“樂己”,參與志愿服務,既是在幫助他人,服務社會,同時也是在傳遞愛心與傳播文明,在為他人送去玫瑰的同時自己也收獲到了芬芳。
根據馬斯洛的需要理論,自我實現(xiàn)是人的最高需要,志愿服務作為一種超越現(xiàn)實利益之外的行為,擴展著志愿者對人和社會的理解,推動人們以一種樂觀向上的態(tài)度追求進步和完美。最終,人們這種默默無聞的自我實現(xiàn)匯集成歷史發(fā)展的洪流,從根本上促進整個社會進步與發(fā)展。從志愿服務與社會發(fā)展、構建和諧社會的角度看,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志愿服務收獲的已大大超越了“余香”,她能讓整個社會充滿芳香。
首先,志愿服務能夠促進人與人之間,不同社會群體、社會階層之間的了解和溝通,緩解由于社會群體分化所帶來的矛盾,推動精神文明建設的發(fā)展。改革開放以來,不同社會群體逐漸出現(xiàn)分化,由此產生了社會群體之間的矛盾。就社會成員個人而言,由于社會轉型以及群體利益的分化,心理上不免產生一定的孤離感與不平衡感,而當前社會的運營機制又不存在可以有效解決這一問題的措施,志愿活動的開展,有助于促進人與人之間的融合互助,有助于加強人與人之間的關懷與接觸,減輕、消除彼此之間的距離感和隔閡,從而緩解由于社會群體分化所帶來的矛盾,增進人們之間的了解,促使整個社會形成巨大的向心力。
其次,志愿服務對于補救或預防社會問題的發(fā)生和惡化能夠發(fā)揮積極作用。比如,志愿者通過宣傳環(huán)保知識,能夠從最廣泛的層面上喚起社會群體對環(huán)境保護的關注并形成共識,從而動員全社會的力量去解決環(huán)保問題。例如,“‘保護母親河’綠色行動營計劃”就體現(xiàn)了這一作用。它通過動員廣大青年和社會各界力量,開展植樹造林,治理水土流失,不僅有效地控制了環(huán)境的惡化,更重要的是在全社會倡導和樹立了“綠色文明”、環(huán)境保護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意識。
第三,志愿行動不僅能直接提供社會服務,也是國家、政府與民眾相互溝通的媒介,可以起到“上情下達”與“下情上達”的作用。由于志愿者了解社會各階層的問題與需求,因此,他們的志愿服務就有著一定的針對性,明確服務應當從何處入手,以何種形式展開,哪些人、哪些地區(qū)需要幫助,需要什么樣的幫助;哪些問題亟待解決、該如何解決。這樣,一方面可以通過服務,將國家政策傳達給社會公眾;另一方面可以廣泛搜集、獲取社會公眾對國家政策的態(tài)度與看法,并形成反饋意見。在這個意義上說,青年志愿者行動可以成為國家、政府與市民相互溝通的媒介。
最后,志愿服務對創(chuàng)造社會經濟效益有重要作用。志愿服務具有現(xiàn)金保障的可替代性,即它本身具有現(xiàn)金價值,能夠創(chuàng)造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志愿服務既不需要政府較多的投入,又能夠滿足社會群體對服務的需求,并且有著較低的成本。志愿者提供的服務是免費的,最多是后勤補償,例如服裝費、路費、餐飲費等,與志愿服務所帶來的效益相比,可以忽略不計;社會團體對志愿活動也會提供贊助,其資金既不屬于政府財政預算,又能使志愿活動得以順利開展,贊助者也通過志愿活動得到了宣傳自身、擴大影響的機會;志愿服務沒有機構臃腫帶來的內耗問題,可以使活動低成本、高效率運作。聯(lián)合國秘書長安南指出,在世界各地,志愿者的貢獻往往被忽視。根據一些國家的統(tǒng)計,志愿服務創(chuàng)造的經濟價值能夠達到國民生產總值的8%到14%左右。他舉例說,在美國,志愿者的服務相當于9百萬工作者的全時工作量,每年創(chuàng)造2550億美元的經濟價值。
由此可見,志愿服務蘊含著巨大的能量,她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幫助他人的同時,更讓自己收獲成長;她服務社會,造福人類,對于構建和諧社會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
志愿服務是一項大有可為、崇高的事業(yè),更是一項需要長期堅持的事業(yè),需要我們付出巨大的熱情,無限的愛心,積極的行動,永遠的堅持。相信在“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指導下,在所有志愿者及愛心人士的努力下,志愿服務的玫瑰芳香定能飄向祖國及世界各地,讓我們偉大的祖國、這個可愛的世界更加美麗。
來源:志愿北京網
王光發(fā) 收集整理
相鄰博客
- 關于大連市流動兒童生活、學習和心理狀況的調研 [2010-06-17 08:57:00]
- 陽光 飛翔——記關愛流動兒童的陽光志愿者 [2010-06-18 12:38:00]
- 河北將建關愛農民工子女愛心圖書室 [2010-06-18 15:21:00]
- 從打工子弟學校到“山寨”幼兒園 [2010-06-18 15:26: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