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棗莊 12歲女孩成“出走專業(yè)戶” 稱“寧愿死在外面”
u/9361/archives/2010/201062818183.html#92009
文中的主人公是我的小老鄉(xiāng),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想寫幾句,對孩子,也對孩子的家長。希望大家能夠理解孩子的處境,而不僅僅對孩子進行負面的報道,也許我們的本意是為了喚醒孩子父母的養(yǎng)育職責,但我們仍很難走進孩子,即使把孩子強行送回家,孩子還是要離家出走。
孩子為什么會離家出走?專家說得對,一是孩子缺乏關愛,二是孩子青春期逆反,尋求自由與自立。
其實,我雖然不支持這樣小的孩子出外求生存、闖社會,但我還是很佩服這個孩子的。我女兒與她同歲,她只是最近幾個月開始在我們這個小縣城放單飛,離家出走需要勇氣,需要不怕死在外面的勇氣。我們一般家庭的孩子不需要這樣做,想做也做不到。我想說什么呢?我想讓大家看到問題的背后,這個離家出走的孩子,雖然渾身都是一些讓人可怕的習慣與問題——就像商報上說的,我們還是要看到孩子的過人之處,孩子求生能力。我甚至想媒體不能隨便對小孩子亂報道,即使你的事件是真實可靠的,小孩子不是明星,越炒作越值錢,小孩子看到這樣的“標簽”報道,可能會破罐子破摔,認為自己就這樣了,全國人民都知道自己就是這樣一個孩子了,我還能怎樣呢?我始終認為對小孩子要盡力采取“保守”療法,盡力維護孩子的自尊,這是讓孩子獲得重生的最有效的辦法。
我們成年人(包括孩子的父母)能否設身處地地理解孩子的感受呢?小孩子要比大人更敏感吧,對于我們能夠承受的小委屈、小挫折,孩子可能認為樹立在他面前的是一座大山。面對這樣一個較為復雜的家庭環(huán)境,孩子回到家又能怎樣呢?我們能祈求孩子的家長有多大的改變呢?孩子在家沒有自己的生存空間,我說的是不是容身之處,而是容心之地。奶奶老了,在孩子眼中和死了一樣,不能對自己有任何的保護。父親更關心后媽帶來的孩子,也許父親會說自己有自己的難處,他要犧牲自己的親生女兒,維護家庭的安定團結。后媽以及后媽的孩子,對于劉麗的幸??峙轮竿淮?,他們相互之間是外人,甚至是仇人,至少在小劉麗看來是這樣?,F在小劉麗還能憑自己的力量對付一下那個弟弟,但弟弟是要受到全家人的保護的,包括自己的親生父親。再過幾年呢?劉麗就不是那個小弟弟的對手了,孩子在家中的處境更加艱難,如果這個家庭的氛圍沒有得到徹底改變的話。
我們應理解小劉麗的難處,離家出走是孩子唯一能做到的求生辦法。孩子即使在外面受到更大的委屈與挫折,那些更多的是生理上的饑渴,可以想能辦法解決,比如通過“乞討”或“偷”的方式,我們也不要對孩子那些可怕的壞習慣過多地指責什么,如果我們成年人到了吃不上飯的地步,沒有了生存的基本本領和保障,我們成年人又會做些什么呢?孩子不能自食其力,連孩子說謊話我們恐怕也要正確理解,一是引起關愛,二是生存的需要,盡管這在一般孩子身上是問題,為文明社會所不齒。但現在的小劉麗已無法顧及那么多,也遠沒有我們這些讀書識字的文化人想得那樣深刻與高尚!
這樣想來,孩子離家出走,我們就比較好理解了,孩子是沒有辦法,最簡單的現實是如果孩子認為家里比外面好的話,孩子還“寧愿死在外面”也不回家嗎?如果這個孩子面對自己的“惡劣環(huán)境”委屈求全,逆來順受,孩子肯定會出現更大的問題,搞不好會自殺,即使不這樣也會得精神病。這樣想來,這個孩子是可救的,只是要真正理解孩子,順勢利導,孩子不僅可救,而且生存能力很強。這樣的孩子即使不上大學,也能讓自己活下去,這樣的孩子引導好了,走上正常軌道之后,將會給世人一個驚喜!
相鄰博客
- 迎考(陶道武) [2010-06-28 11:37:00]
- 孩子的想象力是這樣毀滅的(于俊卿) [2010-06-29 10:44:00]
- 我是這樣引導孩子上網的(轉) [2010-06-29 18:30:00]
- 如何引導家長應對孩子青春期(沈麗萍) [2010-06-29 18:41: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