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邊的小豆豆》講述了作者——亞洲唯一一位聯(lián)合國兒童基金會親善大使、日本人黑柳徹子(小豆豆)小學時的一段真實的故事:小豆豆因淘氣被原學校退學后,小豆豆的媽媽為了不傷害她幼小的心靈,隱瞞了女兒被退學的事實,來到了由小林校長創(chuàng)辦的學?!蛯W園,一個教學風格迥異卻非常人文關(guān)懷的,用舊電車做教室的小學,在那里小豆豆逐漸成為了一個熱心、真誠、討人喜歡的好孩子。深愛孩子的小林校長讓一般人眼里“怪怪”的小豆豆,逐漸變成了一個大家都可以接受的孩子,并奠定了她一生成長的基礎(chǔ)。
這本書不僅是作者自己在講述自己的童年生活,更重要的是在倡導和介紹一種教育制度
讀著《窗邊的小豆豆》這本書,促使我們反思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成人對孩子缺乏耐心、關(guān)愛、尊重;成人總習慣于替孩子安排、打點一切,恨不得把自己的思維都套用到孩子脖子上,可是他們從來沒有想過,自己的人生經(jīng)驗對孩子是不是真的有用,即使有用,那又有多大的用?孩子們是否應(yīng)該有自己的思維方式和表達方式?是否應(yīng)該走一條屬于自己的路?
沒有尊重和信任就談不上教育,即使你自己認為說教很有力,對孩子來說,只不過是耳邊風,聽不進去?!洞斑叺男《苟埂分械男《苟?,小小年紀就感受到了真誠的愛護、信任和尊重。書中的小林校長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告訴我們應(yīng)該怎樣蹲下身來與孩子說話,怎樣去尊重和信任孩子。她在被別的學校退學后,第一次來到巴學園時,在校長面前打開了話匣子,一口氣講了4個小時!最后,小
在一般人的眼中,小豆豆算是一個問題學生:上課時注意力不集中,總是樂此不疲地開關(guān)桌子,站在窗邊跟路上的宣傳藝人打招呼……這樣的孩子是最讓我們的校長和教師頭疼的學生,這種行為在大多數(shù)老師看來是一點兒也不可愛的行為。按照我們一貫的思維,及時的阻止她是為了她好,是為了使他變得更可愛。然而我們中的大多數(shù)人可能永遠也想不通,我們的好心換來的是截然相反的結(jié)果:沒有讓孩子變得更可愛,只是讓他們變得老實、沉悶。因為從孩子的角度來看,這顯然是壓制他們的好奇心、剝奪他們身上的“可愛”的粗暴的行為。而且后來的事實證明,當小豆豆對這一切都熟悉了以后,她的那種“奇怪”的行為也就自然而然的消失了??墒乾F(xiàn)實生活中的我們總是太心急,根本沒有耐心去等孩子自己改變,總是用我們的想法,早早地將孩子的好奇心扼殺了。保護孩子的好奇心是“巴學園”的一大特色,也正是這一點是它顯得與其他學校與眾不同。仔細想來,這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因為這樣就意味著大多數(shù)學校所作的事情是磨滅孩子好奇心的,而且更可悲的是,這些學校孩子認為她的做法是為了完成學校的使命,將孩子塑造成統(tǒng)一的模型去“更好的適應(yīng)生活”。事實上,小學是孩子接受正式教育的開始,如果這時就將孩子的好奇心抑制住,將他們身上的棱角磨平,那么今后還有什么創(chuàng)新性可言?每一階段的教育都要使學生具備某種能力,為他接受更高一級的學習打下基礎(chǔ)。但我認為,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必須將培養(yǎng)學生能力與培養(yǎng)學生個性對立起來。相反我們恰恰應(yīng)當在培養(yǎng)學生個性的基礎(chǔ)上是他們具備各種能力。猶太民族特別注重對孩子好奇心的保護,據(jù)說,猶太母親在孩子放學回家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問孩子一個問題:“今天你提問了嗎?”他們十分看中孩子這方面的能力,他們認為只有善于提問才善于思考從而才善于創(chuàng)新。也許這就是為什么猶太民族在漫長、艱難的發(fā)展史中出現(xiàn)了那么多有影響的思想家、發(fā)明家的奧秘所在吧。從書中描述的故事中,我們同時也可以感受到一個小姑娘的聰明、可愛、熱情。所以,小林校長每次見到小豆豆時總會說:“你真是一個好孩子!”一句簡簡單單的話語,讓小豆豆開始對自己充滿了信心。善于教育孩子的小林校長特別了解孩子的心理,善于運用欣賞的眼睛發(fā)現(xiàn)孩子的每一個值得肯定的地方,用激勵的語言讓孩子感受到被承認的愉悅,善于幫助孩子去掉自卑心。像小豆豆這樣的孩子,如果不進巴學園、不碰見小林校長的話,多半會被當成是壞孩子,也就不可能有后來的順利成長和才華的展示。這也讓我再一次理解了欣賞和激勵對于孩子成長的重要意義。
《窗邊的小豆豆》中巴學園的生活又是豐富多彩的,比如去寺廟或田野里散步看蝴蝶,每周都有兩次涂鴉課,每天午餐都可以吃到山的味道和海的味道,平時還有露營啦、野炊啦、茶話會啦許許多多的有趣的事。上課的時候,想先上哪門課都可以,每天,孩子們?nèi)绻险n效率高,一上午就把所有的學習內(nèi)容都解決了的話,老師就會帶領(lǐng)孩子們到校外去散步,那是孩子們最開心的事情,在散步中,孩子們看到什么,老師就相應(yīng)地滲透相關(guān)的知識。在與大自然那么親密、融洽地接觸中,孩子的思想被放逐了,心靈被解放了,到處充滿著他們的歡聲笑語,那是在學校里永遠也學不到的,相信孩子們定會終身難忘。而象巴學園這樣的學校,相信是絕大部分的孩子都會向往的地方。現(xiàn)我們在教學中,每節(jié)課都做著準備,準備教材,準備問題,準備答案,上課了孩子們跟著老師循規(guī)蹈矩,或許知識是學到了,技能是掌握了,再問問孩子這么多的知識他們想學的有多少,可能答案會讓我們失望。因此我們就更應(yīng)該想盡一切辦法讓我們的課堂生活化,要多開展適合學生興趣的活動,也讓學生時刻感受到學習的快樂。
在看書的過程中,有很長一段時間我一直無法相信這些故事是真實的。因為在現(xiàn)實生活中能做到像小林校長那樣對待學生的人實在是太少了,而像“巴學園”那樣的學校更是少見,即使存在也不會持續(xù)太久(文中的巴學園存在的時間也并不是很長)。因此我們不是說從現(xiàn)在起每一所學校都要變成“巴學園”那樣,畢竟那種特殊的教育模式有其特定的時代背景,它與整個社會的氛圍、現(xiàn)行的教育體制并不十分符合,而且它對于教師及其它教學條件要求太高。教育的理想與現(xiàn)實總是存在著一定的差距,我們并不需要在做法上生搬硬套,但是我們能夠做、也應(yīng)當去做的是接受這種做法背后所包含的思想、精神,就是對孩子的尊重、對孩子的理解、對孩子的關(guān)愛、對孩子的認可。
相鄰博客
- 閱讀《和兒子一起成長》 [2010-08-28 22:13:00]
-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 [2010-08-28 22:19:00]
- 一年級新生家長會變"家長培訓" 心理老師輔導家長 [2010-08-28 22:30:00]
- 《做最好的自己》 [2010-08-28 22:41: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