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歲男孩打遍班里30多名同學 竟是渴望交流
www.ln.chinanews.com 來源:半島晨報 發(fā)布時間:2010年11月27日 09:11
“班里30多名同學都快被他打遍了! ”昨日14時許,在我市某小學門外,十幾名二年級學生家長找到學校,要求把打人同學轉走。
時間:昨日15時許
地點:某小學
“班里30多名同學都快被他打遍了! ”昨日14時許,在我市某小學門外,十幾名二年級學生家長找到學校,要求把打人同學轉走。據了解,這名9歲男童曾多次襲擾同學,家長們擔心,自己的孩子會受到傷害。學校認為,每個孩子都有受教育的權利,對于班里經常出現的“小搗蛋”現象,家長們應以理性、寬容的態(tài)度去看待。
班里新來了“小搗蛋”
昨日15時許,記者來到這所小學門外時,學校已經放學。天氣寒冷,十幾名家長依舊帶著孩子站在門外,準備同學校進行溝通。他們都是這所小學二年級學生的家長,孩子都就讀于同一個班級。
在孩子們的嬉鬧聲中,學生家長們向記者講述了事情的原委。大約在十天前,班里有孩子向家長反映,“在學校被同班同學打了。 ”事實上,這并非個案。陸續(xù)有家長發(fā)現,自己孩子在學校受到同學欺負。原來,班里新轉來了一名9歲的男童。
采訪中,當記者問:“究竟是打還是鬧著玩? ”天真爛漫的孩子們蹦跳著湊了過來,舉起手對記者說:“老師(編者注:誤稱),我挨打了! ”“老師,我也挨打了! ”一名男孩說:“上體育課時,我摔倒在地上,然后他就上來踩住我的胳膊。 ”另一名學生說:“他用拳頭打我的嘴。 ”孩子們所說的他指的就是這名9歲男童。
家長找學?!鞍阉D走”
“鉛筆扎人”事情的發(fā)生,讓家長們更加揪心了。一位家長說,這名男童曾拿起鉛筆向一名同學扎去,“把衣服扎透了。 ”這件事情讓家長們不安起來,他們決定用實際行動向學校施壓:“班里有這樣的同學,實在是不放心。我們請學校妥善處理此事,最好讓他轉學。 ”昨日14時許,十幾名學生家長聚集到學校門口,準備同學校進行協商。
其實,在前幾天,家長曾找過校方進行溝通。但是,事情并未按照家長們的設想發(fā)展下去。溝通的結果是:學校拒絕把打人的同學轉走。對此,家長們對學校的舉動頗為不滿:“再拖幾天,到時候萬一哪個孩子傷著了,誰能負起這個責任? ”
“每個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利”
“家長們的要求能理解,但每個孩子都有受教育的權利。 ”昨日15時30分,記者走進這所小學的校長辦公室。對于“鉛筆扎人”的事情,校長予以確認。校長說,從目前情況看,男童打人行為并非出自惡意,而是屬于調皮范疇。
“自從接到老師和家長反映后,學校開始安排人手,留意這名男童的一舉一動。經過幾天的觀察,這名孩子學習非常不錯,只是在某些方面同其他孩子略有差別。例如:容易興奮、好動、不服從管理。 ”校長介紹,為了避免男童擾亂正常校園秩序,學校還特意安排幾名老師在暗中輪流看護,一旦發(fā)現有襲擾行為當即上前制止。
據了解,在溝通中,學校已經向家長做出承諾:“加強監(jiān)管和保護,確保學生不受傷害。 ”但是,這種方式并未獲得所有學生家長認同。對此,校長表示:“根據《義務教育法》,學校沒有權力讓男童退學。實際上,根據多年教學經驗,只要對這名孩子多加教導,在不久的時間里,男童就會改掉襲擾同學的毛病。 ”
一種為了孩子的堅守
當初,男童是如何順利入學的呢?校長說,根據國家有關法規(guī),學校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絕學生入學,并且男童又是本學區(qū)的生源?!叭雽W時,學校對生源的考查沒有統一標準。實際的情況是,無論這名孩子是否真的有問題,只要家長提出申請,我們就一定要保障孩子能進入學校學習。因為,任何人都不能剝奪其他人受教育的權利。”校長說,發(fā)現男童打人的問題后,學校老師曾經同家長進行多次溝通,“家長坦言,曾多次帶孩子去北京、上海等地向專家咨詢過孩子的事情。 ”
“不能僅靠感覺或目測,就輕易把孩子的未來‘判了死刑’。”校長說,很多天才在小時候都表現異常,“不能因為他不乖,就把孩子否定掉,甚至因為個別舉動把孩子送到啟智學校,這恰恰是與素質教育相違背的。 ”“這是一種堅守,堅持為了孩子、堅持我們的教育理念。 ”校長向記者表示,盡管有學生家長對此不能理解,但從社會層面上看,“打人男童也是弱勢群體,我們需要以寬容的角度去對待。實際上,說是打,一個9歲男童基本上沒有破壞力。 ”
“打人行為背后是渴望交流”
記者發(fā)現,不少班級里總有幾個“小搗蛋”。那么,這些孩子的心理狀況究竟如何?家長和老師們又該如何引導和教育孩子呢?記者咨詢了心理專家。一位專家告訴記者,一聽到孩子有推人、打人的事,家長往往會看得很嚴重,其實兒童推人、打人通常不是什么嚴重的錯誤,他們是想和對方進行交流,卻不知道正確的交流方法,所以出現了行為的偏差?!霸谶@時,如果給孩子貼上‘壞孩子’、‘壞學生’的標簽,那么孩子的自尊心就會受到挫傷,影響到孩子的成長。 ”
專家表示,對于這類孩子的教育,家長和老師應“對癥下藥”,“千萬不能對孩子進行譏諷和嘲笑,這樣做很容易留下陰影。 ”“對這樣的孩子不能采取橫向評價,即和其他孩子進行比較,而是應該采取縱向比較的方式,讓孩子能夠明白:今天的表現比昨天的表現更好。 ”
另外,記者咨詢了律師。根據我國《民法通則》、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的規(guī)定,如果男童打人造成同學受傷,則應由男童的監(jiān)護人承擔賠償責任。如果校方未盡職責范圍內的相關義務致使未成年人遭受人身損害,應當承擔與其過錯相應的賠償責任。(半島晨報 記者 滿文飛)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