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習慣好人生
從幾個事例談起
一要小小的柱子,一截細細的鏈子,拴得住一頭幾千斤重的大象,這不荒謬嗎?可這荒謬的場景在印度和泰國隨處可見。那些馴象人,在大象還小的時候,就用一條鐵鏈將它綁在水泥柱或鋼柱上,無論小象怎么掙扎都無法掙脫。小象漸漸地不再掙扎了,直到長成了大象。這時的它本來可以輕而易舉地掙脫鏈子,但它放棄了掙扎。小象是被鏈子綁住,而大象則是被習慣綁住。
40年前,前蘇聯(lián)宇航員加加林乘坐“東方”號宇宙飛船進入太空游了108分鐘,成為世界上第一個進入太空的宇航員。這個榮譽不是每個人都能得到的,他在20多名字航員中脫穎而出,是一個良好的習慣成全了他。在確定人選時,20個候選人實力相當,躍躍欲試。在演習之前,主設計師發(fā)現(xiàn),在他們之中,只有加加林一個人是脫了鞋進入機艙的,他有如此良好的習慣,怕的是弄臟機艙。主設計師付出心血和汗水的飛船有人那么倍加愛護,他當時是多么感動啊,于是,他當即決定讓加加林執(zhí)行試飛。加加林也因為一個小小的習慣成就了自己。
有一個獵人,他在一次打獵中撿回一個老鷹蛋,放在了母雞正在孵的雞蛋中。沒過多久,小鷹和小雞一起出世了。在母雞的照顧下,小鷹很高興的和小雞們生活在一起,小鷹當然不知道它是一只鷹,它和小雞們一樣學習雞的各種生活本領,母雞也不知道它是一只鷹,按照教育其他小雞那樣教育小鷹,這只小鷹一直按照雞的習慣生活,在它們生活的地方,不時有老鷹從空中飛過,每當老鷹飛過時,小鷹就說:“在空中飛行多好啊,有一天我也要那樣飛起來?!甭犓@么說,母雞每次都要提醒它:“別做夢了,你只能是只小雞!”其他的小雞也一起說:“你只是一只小雞,你不可能飛那么高,小鷹再看到老鷹飛過來時,它便主動提醒自己,我是一只小雞,我不可能飛那么高。就這樣,這只鷹到死的那一天也沒有飛翔過——雖然它有翱翔藍天的翅膀和體格,這完全是生活習慣使然。
可見,習慣雖小,卻影響深遠,習慣決定命運。這里隱藏著人類本能的秘訣,看看我們自己,看看我們周圍,看看你我他,好習慣造就了多少輝煌成果,而壞習慣又毀掉多少美好的人生!習慣一旦形成,它就極具穩(wěn)定性,心理上的行為習慣左右著我們的思維方式,決定我們的待人接物,生理上的行為習慣左右著我們的行為發(fā)生,決定我們的生活起居。禮貌是一種習慣,走到哪里都能彬彬有禮,以禮相待的人一定會深受歡迎,擁有這種習慣的人容易成功,相反,失禮就是一種壞習慣。微笑是一種習慣,可以預先消除許多不必要的怨氣,化解許多不必要的爭執(zhí),而老是板著面孔的人走到哪里都會制造緊張氣氛。所以說,習慣決定命運。良好的行為習慣并非天生具有的完全可以通過后天來培養(yǎng),讓我們牢記著名心理學家威廉瞻姆斯的一句語:“播下一種性格,你將收獲一種命運?!昂玫牧晳T對于以后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讓人的一生發(fā)生重大變化,滿身惡習的人,是成不了大氣候的,惟有良好習慣的人,才能實現(xiàn)自己的目標。
一切都是從童年開始的。
有一篇極有震撼力的調研報告,即《悲劇從少年開始——115名死刑犯罪原因追溯調查》。該報告寫道:
調查表明:115名死刑犯從善到惡,從人到決不是偶然的。他們較差的自身素質和日積有累的諸多弱點是他們走上絕路的潛在因素,是罪惡之苗,是悲劇之根。他們違法犯罪均源起于少年時期,他們中的30.5%曾是少年犯,61.5%少年時犯有前科,基本都有劣跡,從小就有不良行為習慣。柏拉圖曾告誡一個游蕩的青年說:“人是習慣的奴隸。”英國詩人德菜敦也說:“首先我們養(yǎng)出了習慣,隨后習慣養(yǎng)出了我們。”因此只要這些劣跡少年身上的潛在因素得不到改變,他們遲早都有走上犯罪道路的危險。通過調查分析,這種潛在因素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少文化、缺知識、不知禮民、不懂法;貪吃好玩,奢侈為榮,怕苦怕累,不學無術;“哥們義氣”重如生命,為“朋友”交情,不惜兩助插刀;自作聰明,我行我素。顯赫逞能,亡命稱霸;倫理錯位,黑白不分,是非顛倒,榮辱不清。
小學階段,重要的不是要學多少,成績要多好,而是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因此,從小學1年級開始,家長和老師都應該重點關注學生的學習習慣問題。一旦發(fā)現(xiàn)有不良的學習習慣,立即給予糾正。
小學生的不良好習慣
有關部門的一次調查顯示,小學生的不良習慣一般有如下表現(xiàn):
基本做人的態(tài)度
打人、罵人、說臟話;行為舉動不文明;不尊重他人,不能和他人和睦相處;不遵守紀律,隨便;自制力不強,不能受委屈;虛偽,不誠信;無愛心,對任何人都很冷漠;不團結集體;欺負比自己弱的人;不接受他人的批評和建議;喜歡背后說人壞話;經不起挫折,不夠勇敢;不愛護公物,不講公德;自以為是;無集體榮譽感。
現(xiàn)在的部分小學生缺少起碼的文明素養(yǎng),無團隊精神,自制力差,經不住挫折,如不能得到即時的幫助和糾正,不利于小學生的健康發(fā)展。
生活方面
什么家務事也不會做;隨地吐痰,亂仍雜物;偏食、挑食、常剩飯;喜歡買零食;自理能力差,有嚴重的依賴心理;作息無計劃,無規(guī)律;在家里亂扔東西;從樓上往樓下扔東西;不吃早餐(把錢省下買東西);放學以后四處游蕩,不回家;自己會做的事偏要別人做;摳鼻子;玩游戲輸了不認帳;太迷電視。
現(xiàn)代小學生在生活方面同樣存在不少問題,他們行為散漫、不守規(guī)矩、隨心所欲更不懂得如何利用身邊的小事來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從而提高獨立自己面對生活的能力。
交往方面
不夠寬容,好計較;不能和同學和睦相處;自私;不知道關心和幫助他人;分不清是非,盲從;借別人的東西不知道歸還;不會和別人合作;做游戲時,好欺負人;和別人發(fā)生誤會時,不知道如何溝通;自以為是;喜歡惡作劇;好嫉妒;不尊重老師;受別人欺負時,容易走極端。
現(xiàn)代小學生在交際方面存在不少問題,他們是家庭的中心,是爸爸媽媽生活的主宰,他們已經習慣了凡事以自我為中心,做任何事情不必考慮后果。另外他們缺乏關心、寬容、體諒他人的心。以此下去,我們的社會狀況將令人堪憂。
學習方面
上課精力不集中,說小話,做小動作;討厭學習;作業(yè)馬虎、應付、拖拉;不求甚解,得過且過;上課不發(fā)言;被動學習,積極性差;不會抓緊時間;學習不努力,不刻苦;不完成口頭作業(yè)(如背誦);不會聽課;作業(yè)不能獨立完成;不喜歡讀正規(guī)的課外書,喜歡讀叛的、低級趣味的、粗俗的課外書;不喜歡鉆研。
四大家教矛盾影響習慣養(yǎng)成
1、教育方式的矛盾差異過于懸殊不利于孩子的習慣養(yǎng)成。
2、培養(yǎng)目標的矛盾——虛而入——知難而退——半途而廢。
3、言傳身教的矛盾。
4、隔代養(yǎng)育的矛盾——家和萬事興“明著敬老、暗著愛、當而教子、背后教妻、當面教子、背后力老。
現(xiàn)在的孩子缺乏吃苦的精神,他們不懂得該如何聽課、寫作業(yè),不愿意花時間鉆研。另外,現(xiàn)在社會上的傳媒發(fā)達,孩子可以通過各種渠道獲得知識,但這也是把雙刀劍,孩子們自制力較差,其中也可受到不好的影響,從而干擾自己的學習。
小學生應該養(yǎng)成的好習慣
做人方面:
熱愛祖國,升國旗奏國歌時自覺肅立;文明禮貌,微笑待人;學會尊重,耐心聽他人說話;保護隱私,別人的東西不亂動;利人利已,用過的東西放回原處;誠實守信,說了就要努力做;待人友善,觀看比賽文明喝彩;遵守規(guī)則,上下樓梯靠右行;勤奮自強,天天鍛煉身體;環(huán)保衛(wèi)生,干干凈凈迎接每一天。
學習方面:
合理安排學習時間;預習與復習的習慣;勤于思考與全神貫注的學習習慣;參與課堂學習活動的習慣;多動腦,勤動手的習慣;大膽發(fā)言,鄧于質疑問難,敢于表達自己見解的習慣;獨立完成作業(yè)與自我評價的習慣;課外閱讀的習慣。
人生五種重要的好習慣
1、積極思維的好習慣。2、養(yǎng)成高效工作的好習慣。3、養(yǎng)成鍛煉身體的好習慣。4、廣泛愛好的好習慣。5、快速行動的好習慣。
怎樣養(yǎng)成好習慣
一般來說,人的很多的習慣都是在早年形成的,好習慣受益一生,壞習慣貽害終生。小學生習慣正處在形成階段,許多壞習慣還未形成,小學生階段正是培養(yǎng)好習慣的關鍵期。
1、好習慣要從小培養(yǎng),壞習慣要趁早根除。
1988年1月1 8日至21日,75位諾貝爾資金獲得者在巴黎聚會,“21世紀的希望和威脅“為主題,就人類面臨的重大問題進行研討。
在會議時間,有人問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
“您認為自己最主要的知識是在那里學到的?”
這位白發(fā)蒼蒼的獲獎者回答:
“是在幼兒園。”
提問者愣住了,又問:
“您在幼兒園學到些什么呢?”
科學家耐心地回答:
“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伙伴們;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吃飯前要洗手;做錯了事情要表示歉意;午飯后要休息;要仔細觀察周圍的大自然。從根本上說,我學到的全部東西就是這些?!?/span>
這段對話是耐人錄味的。從幼兒園學到的基礎的東西,直到老年時還記憶猶新,可見留下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這說明從小養(yǎng)成的良好習慣會伴隨人的一生,時時處處都在起作用。誠如著名教育家蒙臺梭利所說:“三歲決定一生?!?/span>
孩子小的時候,就像一攤鐵水,它可以澆鑄成各式各樣的形狀。但等孩子長大了,這攤鐵水冷卻了,變成了一塊鐵砣子,再改變可就困難了。孩子年齡小的時候具有很強的可塑性,比較聽話、好訓練,因而培養(yǎng)各種良好習慣最容易見效,因此,養(yǎng)成教育中極為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就是抓住習慣養(yǎng)成的“關鍵期”,對孩子各種良好習慣進行培養(yǎng),以便為孩子日后的學習和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家長、老師應該從小培養(yǎng)孩子的良好習慣;學習習慣、勞動習慣、衛(wèi)生習慣、語言習慣、思維習慣等。
2、約法三章。
俗話說,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家長要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特定出嚴格的家規(guī)以約束孩子的行為。中央電視臺曾報道,一名五歲的兒童生活很有條理,自己的玩具柜、小書架、抽屜都是自己主動整理,小小的年紀已初步養(yǎng)成了愛整潔、愛勞動和有條理的良好習慣,令人稱贊。原來,孩子從兩歲開始,他的母親就給他立下規(guī)矩,要求他必須將玩過的玩具收回原處,若不收拾好就將玩具沒收。正是由于這位母親注意規(guī)矩并嚴格要求,孩子才逐漸養(yǎng)成了自己的東西自己整理和愛整潔、有條理的好習慣。
人都有一定的惰性,不要說孩子就是大人也需要紀律制約,沒有家規(guī),孩子想怎樣就怎樣,就很難成才。有了家規(guī),孩子才知道該怎樣做,家長也知道該照著什么標準教育孩子,家庭教育才能順利進行。
幾年前,我曾經在報紙上看到一則報道,講的是瑞士人的文明禮貌習慣。瑞士人從小就注意培養(yǎng)孩子以下兩個好習慣。
一是不亂丟東西。瑞士人的規(guī)則意識非常強。有個中國人在聯(lián)合國任職,他的孩子從小在瑞士長大。有一次他們在日內瓦湖上劃船,同行的一個游客喝完可樂以后,順手就把瓶扔到湖里了。這個在瑞士長大的中國小孩當時臉色都白了,告訴他的母親,好像扔可樂瓶的人犯了很大的錯似的。他的這種規(guī)則意識因為從小受環(huán)境的影響已經是根深蒂固了。
二是從小有責任感。規(guī)則意識來自責任感,這實際上也是一個人道德水平的表現(xiàn)。有一次有個在瑞士工作的中國人在一個公園散步,上廁所的時候,發(fā)現(xiàn)里面有一個七八歲的男孩子零當啷不知在干什么。這個中國人出來后,發(fā)現(xiàn)他媽媽在外面等著。她說:“我的小孩進去后很久沒有出來,能麻煩你去看看嗎?”中國人進去一看,原來廁所的抽水馬桶壞了,沖不出水來,小孩非常著急,一定要把水沖出來。他認為,上了廁所,必須用水沖洗,否則對后面的人無法交代。這種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的人往往是很自覺履行規(guī)則的,他們很容易與別人建立起相互的信任感。
借鑒瑞士人的做法,我們對小孩子要“約法三章”,用規(guī)則去約束孩子的言行,讓孩子從小養(yǎng)成好習慣。
3、言傳身教。
中國有句俗話:“有具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也是孩子最重要的行為楷模。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父母在孩子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孩子在沒有進學校之前,一天到晚最親近的人當然是父母。父母的言語動作,對孩子有很大影響。就是進入學校之后,孩子放學回家,還是和父母在一起。如果父母的習慣好,孩子早已受到好的家庭教育,再加上學校教育,自然就相得益彰。父母的習慣小姨子,那么孩子在未進學校之前,無形中早已養(yǎng)成不良的習慣,學校教育就算再好,收效也甚微。
需要強調的是,母親的素質對于孩子養(yǎng)成良好習慣更為重要。孩子在沒出生前10個月,早已受到母親的體質和性情脾氣的影響。出世以后的一兩年中,無時不在母親的懷抱中。母親的一舉一動,都可以優(yōu)先影印入孩子的腦海,成為極深刻的印象。美國教育家貝諾德說:“孩子學母親的聲音、說話的語調、做的手勢、立的姿態(tài),甚至母親的度量和寬宏與否、態(tài)度誠實與否以及說謊騙人的方法,孩子都在領會。其他如起居飲食的方式習慣,無一不受母親的影響?!蹦赣H如果受過良好的教育,她的習慣、行動自然也就良好,在日常生活中,她的孩子就會隨時隨地受到一種無形的良好教育。
4、替換而不是抹去,用好習慣去克服壞習慣。
人們通常說,習慣很難根除。其實,這種說法并不準確。習慣不可能根除,只能夠被替換。換句話說,你只能夠替換,而不是抹去一個壞習慣。
一位哲學家?guī)е囊蝗簩W生周游世界。十年間,他們游歷了所有的國家,拜訪了所有有學問的人,現(xiàn)在他們回來了,個個都滿腹經綸。在進城之前,哲學家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了下來,弟子們也圍著哲學家坐下來。
哲學家問:“現(xiàn)在我們坐在什么地方?”弟子們回答:“現(xiàn)在我們坐在曠野上。”哲學家又問:“曠野上長著什么?”弟子們說:“曠野上長著雜草!”
哲學家說:“現(xiàn)在我想知道如何除掉這些雜草?!钡茏觽兎浅s@愕,他們都沒有想到,一直在探討人生奧妙的哲學家,竟然問這么簡單的問題。
一個弟子首先開口說:“只要用鏟子就夠了?!闭軐W家點了點頭。
另一個弟子接著說:“用火燒也可以?!闭軐W家微笑了一下,示意下一位。
第三個弟子說:“撒上石灰就會除掉所有的雜草?!?/span>
接著講的是第四個弟子,他說:“斬草除根,只要把根挖出來就行了。”
等弟子們都講完了,哲學家站了起來,說:“課就上到這里,你們回去后,按照各自的方法去除一片雜草。沒除掉的,一年后,再來一聚!”
一年后,他們都來了,不過原來相聚的地方已不再是雜草叢生,它變成了一片長滿谷子的莊稼地。弟子們圍著谷地坐下,等待哲學家的到來,可是哲學家始終也沒有來。十幾年后,哲學家去世,弟子們在整理他的言論時,發(fā)現(xiàn)哲學家在最后一章上寫著:要想除掉雜草,方法只有一種,那就是在上面種莊稼。
這個哲理故事啟示我們:我們不能抹去一個壞習慣,只能用一種好習慣去替換它。因此,在著手改掉壞習慣之前,我們必須仔細地思考究竟應該選取哪些好習慣來替換它們。
你也許聽說過一些癮君子在戒煙之后,轉而開始暴飲暴食,導致飲食過量,體重驟增。盡管煙民戒煙后頻繁出現(xiàn)的暴飲暴食現(xiàn)象的原因還不太清楚,但是,很顯然,在改掉某種習慣之后,必然會產生某種必須填補的空白。因此,有目的地選取好習慣來取代壞習慣是至關重要的。只有這樣,才能夠避免一個壞習慣剛離開,另一個壞習慣又接踵而至。
如果你有目的地選取了用好習慣去取代壞習慣,那么,改掉壞習慣將變得容易許多。以抽煙為例。我有一個朋友,就是用嗑瓜子。雖然他現(xiàn)在已經很少嗑瓜子了,但他還是覺得自己在以后很長時間里還是需要瓜子的。
我的另一個朋友,他的壞習慣則是晚上要躺在床上看著電視入睡。為了改掉這個壞習慣,他決定用看書取代看電視,直到自己睡意襲來后入睡。這無疑又一次驗證,有目的地選擇新習慣來取代舊習慣,將極大地提高改掉壞習慣的可能性。
5、循序漸進。
習慣是在不斷重復和練習中逐步形成的,要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習慣不能貪多求全,而應有計劃地一步一步地實施,一個習慣一個習慣的形成。例:剛入學時就要求學生書寫認真,讓學生形成一個良好的書寫的習慣。隨著學習內容的升級與年齡的增長,要求學生做作業(yè)認真仔細,形成做事嚴謹的良好習慣。要看到學生身上一天一天的進步。進行鼓勵。不要稍有不慎,先劈頭蓋臉一頓批評。逐漸又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思考習慣。不要一遇難題就溜之大吉。這些良好的習慣都是在循序漸進中形成的。當然,學生良好的習慣,不僅僅是包括學習習慣,還包括很多其他方面的習慣,都是這樣,慢慢培養(yǎng)。
6、用21天養(yǎng)成一個好習慣。
我們知道,任何一種行為只要不斷地重復,就會成為一種習慣。同樣道理,任何一種思想只要不斷地重復,也會成為一種習慣,進而影響潛意識,在不知不覺中改變你的行為。至于我們的行動,只是在潛意識支配下的被編輯好的程序。那么,怎樣運用潛意識的力量來改變不良的習慣,養(yǎng)成一個好習慣?
我們先來分析一種現(xiàn)象。在吃飯的時候,大多數人是用右手拿筷子。為什么會這樣?因為從小至大人們都是用右手拿筷子,已經養(yǎng)成了習慣。這說明了人是按照習慣來辦事的。假如在今天吃午飯的時候,你不用右手拿筷子,而改用左手拿筷子,你會有什么感受?不舒服,挺別扭的,對吧。這說明改變習慣是一個不舒服的過程。從今天開始,假如你每天都用左手拿筷子吃飯,堅持一個月,一個月后你會不再那么別扭,稍微習慣了一點。這說明習慣是可以被改變的,只要不斷地重復。
行為心理學研究表明:21天以上的重復會形成習慣;90天的重復會成穩(wěn)定的習慣。即同一個動作,重復21天就會變成習慣性的動作;同樣道理,任何一個想法,重復21天,或者重復驗證21次,就會變成習慣性想法。所以,一個觀念如果被別人或者自己驗證了21次以上,它一定已經變成了的信念。習慣的形成大致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7天左右。此階段的特征是“刻意,不自然”。你需要十分刻意提醒自己改變,而你也會覺得有些不自然,不舒服。
第二階段:7—21天左右。不要放棄第一階段的努力,繼續(xù)重復,跨入第二階段。此階段的特征是:“刻意,自然”。你已經覺得比較自然,比較舒服了,但是一不留意,你還會回復到從前,因此,你還需要刻意提醒自己改變。
第三階段:21—90天左右。此階段的特征是“不經意,自然”,其實這就是習慣。這一階段被稱為“習慣的穩(wěn)定期”。一旦跨入此階段,你已經完成了自我改造,這項習慣就已經成為你生命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它會自然而地不停地為你“效勞”。
中國有句古訓: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這句話的含義有兩層:①人的本性是很難改變的;②人的本性雖然很難改變,但并非改變不了,只是難了一點而已。假如我們的本性中有一此阻礙成功的因素,我們如果不改變,豈不是注定要失敗?如果你對改變自己的劣根性沒有信心,裹足不前,請捫心自問:我是要成功,還是要失?。坎桓淖?,就意味著失??;要成功,就別無選擇,立即改變。改變習慣其實是簡單的,成功其實也是簡單的。成功,就是簡單的事情反復地做。之所以有人不成功,不是他做不到,而是他不愿意去做那些簡單而重復的事情。
7、家、校結合。
習慣是在教育過程中和個人的生后實踐中經過反復練習形成的,小學生的一半時間在學校度過,還有一半時間在家里度過。他的接觸社會機會會不多,因此家長和老師應加強聯(lián)系,共同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習慣。
一個人的行為方式、生活習慣是多年養(yǎng)成的??鬃釉凇墩撜Z》中提到:性相近,習相遠也?!吧傩∪魺o性,習慣成自然。”意思是說,人的本性是很接近的,但由于習慣不同便相去甚遠,小時候培養(yǎng)的品格就好象完全出于自然。拿破侖希爾說:“習慣能成就一個人,也能夠摧毀一個人?!绷晳T決定人生。因此,家長和老師都要注重對孩子良好行為習慣的訓練,培養(yǎng)孩子好的行為習慣勝過給他們一切物質財富。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