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自私的女兒
一天,上小學一年級的女兒放學回來,對我說:“媽媽,我給你留了一件禮物?!蔽覇枺骸笆鞘裁炊Y物呀?”“是一塊糖果。”我聽了挺高興,忙感謝女兒。誰知女兒接著說道:“媽媽,這是老師發(fā)給我們的。一共發(fā)了兩塊糖果,一塊大的,一塊小的。我本來都想留給你,可我看著那塊大糖果特別想吃。我忍了一下,又忍了一下,最后還是沒忍住?,F(xiàn)在就剩下那塊小的了?!?span>
我摸摸女兒的小臉,回應道:“沒關系,只要女兒想著媽媽就挺好。謝謝你的禮物!”女兒看我沒說什么批評的話,接著解釋說:“媽媽,那塊小糖果我不愛吃,因為我覺得它可能太硬了,我怕吃了會把牙硌疼!”其實,以前也有過這種情況,女兒會說:“媽媽,這塊點心我吃不了了,留給你吃吧?!?span>
我有些奇怪,其實從女兒很小的時候,我就教她分享的道理,可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呢?看到別人家的孩子什么事都先想著媽媽,我總是很羨慕??膳畠簠s總是把自己照顧得挺好之后再想到我,這讓我多多少少有點傷心。請問,我該怎么對待這種情況?
我們都曾被父母告知“孔融讓梨”的故事,也把這樣的故事告訴過自己的孩子。但我們聽這樣的故事和把這樣的故事告訴孩子的時候,骨子里并不真的那么情愿,只是覺得應該如此,而不是真心如此。東方的文化追求一種“大我”的概念,不那么強調(diào)自我。所以,我們做任何事都要事先想一想這樣做應該不應該,不鼓勵僅僅考慮自己的意愿、興趣,想怎么做就怎么做。通常認為自己想怎么做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別人期待我們怎么做。
其實按照這位母親的擔憂,我們會陷入一種難堪的情景。因為母親絕不會真想吃孩子喜愛的糖果,只是希望聽到孩子符合道德但違背意愿的聲音,這其實是虛偽的聲音。我們通常鼓勵孩子說一些虛假甜蜜的話來取悅自己,最后獲得一個機會對孩子說:“寶貝,媽媽不吃你的,媽媽只是想知道你有這樣的心意?!焙⒆拥玫降母杏X是不管自己是否情愿,這樣的話一定要表達。更為悖論的情況是,我們教育孩子要把自己的東西無私的分給別人的同時,又告誡孩子絕不能向別人要,或者隨意接受別人的東西。
我們的某些文化教育違背了孩子的天性,孩子的天性是不能用善惡來判斷的。我個人覺得,首先要幫助孩子珍視自己,覺得自己很重要,而不是教育孩子別人比自己寶貴,別人的需要比自己的需要更重要。一個不珍愛自己的人絕不會去珍愛別人,一個不認為自己重要的人也不會認為其他的生命很重要。我們對孩子的許多教育完全建立在大人假設的世界觀里,以為我們用無私的心(實際上我們自己也從來沒有真正無私過)來塑造孩子,孩子就會有良好的自我道德。其實,很多說法看起來很美,真正這樣做的話,不僅傷害自己,也傷害這個社會。
有一個小學五年級的孩子,熱心社會公益事業(yè),每天給自己定下任務要收集多少舊電池,以此來幫助環(huán)境免受舊電池的污染。她的成績斐然,被學校、社會多次當作典范。慢慢地,她欲罷不能,給自己定的任務越來越重,結(jié)果學習生活都受到很大影響,內(nèi)心也很焦慮,最后連吃飯和睡覺都出問題了。她的父母也受到此事的影響,知道這樣干下去孩子身心會崩潰,但卻不知道怎么來說服她回到一個五年級孩子應該有的自然狀態(tài)。
我們要讓這個孩子明白的是:“如果我們有能力,我們要承擔大一點的社會責任,為社會奉獻更多的愛心,為此我們感覺很愉悅。如果我們能力很小,那么我們就承擔小一點的責任,為此我們也很愉悅。如果我們能力很差,坦然地接受社會與他人的關心照顧,我們也可以是幸福和愉悅的。只有這樣,社會才是一個和諧的社會?!蔽覀兊奈幕哺嬖V我們,“能者安邦興國,無能者獨善其身”,兩者對于這個社會都是同等重要的。
幫助別人首先要看自己有多大的能力,我們都鼓勵孩子去愛別人,在沒有完成對自己的關愛時,對別人的愛就是無源之水。假想我們內(nèi)心有一只盛滿愛的杯子,給別人的愛是杯子中自然溢出的水,那是真愛,是真正的對他人的關懷與幫助。如果自己不珍愛自己,杯子里盛的愛就會很少,在自己對愛與被關注還很饑渴的狀態(tài)下,倒空自己的杯子去愛他人,這是假愛,是需要回饋的愛,是一種希望獲取更多愛的虛偽的愛。
案例中的母親對孩子的擔憂,其實是自己內(nèi)心的對文化觀念的一種困擾,這個困擾不是孩子的,是母親自己的。這位母親能做的就是充滿好奇心去等待,孩子愛母親的心是真誠的,不能容納虛偽,也不能鼓勵孩子去虛偽!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