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肇中是一個早產(chǎn)兒,生他的時候父親丁觀海和母親王雋英正在美國進行學術訪問,途中,已經(jīng)懷有身孕的王雋英突然早產(chǎn),讓丁肇中提早來到了人間。
兩個月之后,丁肇中就被母親帶回到了中國。當時,提早回國的丁觀海已經(jīng)在河南焦作工學院任教,于是,母親帶他來到了河南焦作,一家三口團聚了。
遠在山東省日照縣的親人們聽到丁觀海生下了一個兒子后,十分高興,希望能早一天看到丁家后代丁肇中。
同年7月,丁觀海帶著妻子兒子回到了故鄉(xiāng)--日照縣濤雒鎮(zhèn)。鄉(xiāng)親們聽說這個出生在異國他鄉(xiāng)的孩子回來了,早早地等在了他們家門口,準備一睹他的"風采"。接下來的幾天,丁肇中都在快樂中度過,特別是他的祖母,更是對這個孫子疼愛有加,不愿意讓別人去碰丁肇中,生怕碰著或者嚇著他。
然而,這樣的生活并沒有持續(xù)太久,因為父母的工作問題,小丁肇中在依依不舍中離開了故鄉(xiāng),離開了熱愛他的親人,隨著父母來到了美麗的海濱城市--青島。他們一家子住進了齊東路4號,雖然條件不是非常寬裕,生活過得倒也開心。最令他開心的事情就是青島離日照并不遠,父母親總是會隔三差五地帶他回家,在奶奶那里度過一個個美好的時光。
就這樣,小肇中在父母親和奶奶的關懷下,健康、快樂地成長著。從第一次的微笑到第一次的咿呀學語,都讓疼愛他的親人們感到欣慰不已。
1937年,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之后,華北各地相繼淪陷。也就在這年的7月,丁觀海夫婦帶著不滿兩周歲的丁肇中又一次回到了家鄉(xiāng)日照縣濤雒鎮(zhèn)。當時動蕩的時局并沒有讓丁觀海一家人好好過日子,為了保命,丁肇中的父親帶著一家人投靠住在南京的一個親友。于是,隨著南逃的難民,他們開始了顛沛流離的逃難生活,于8月12日才到達南京。此時,丁肇中的母親已懷有第二胎。
可是誰也沒有想到,就在他們到達南京的第二天,日軍開始侵犯上海,并且派飛機開始對南京進行狂轟濫炸。當時的蔣政府為了躲避這種轟炸,急忙商議將政府西遷重慶。南京城變得一片慌亂。看見這樣的情景,丁觀海當機立斷--走。不久,小肇中隨父母到了安徽蕪湖。在安徽蕪湖的雞山醫(yī)院,王雋英生下了丁肇中的弟弟丁肇華。
1937年11月12日,上海失守。同月中旬,南京淪陷,瘋狂的日軍在南京實行了長達六個星期的血腥大屠殺,這一行為驚動了全世界。震驚之余的丁觀海夫婦開始思念故鄉(xiāng)的老母親和自己家鄉(xiāng)的人們,在丁肇華滿月之后,丁家4口人渡江北上,冒著戰(zhàn)亂風險,歷盡辛苦,于1937年底又回到了山東日照老家。
1938年初,日軍開始占領青島,隨即又開始南侵西進,直逼丁肇中的老家日照。
迫于無奈,丁觀海夫婦決定外逃。老母親是一個戀家的婦女,不愿意離開生養(yǎng)她的老家,然而,為了兒孫們的安全,她強忍著別離的心痛,一次次地催促他們上路。
4月份,丁觀海夫婦碰到一批熱血青年出外參加抗日軍隊,丁觀海夫婦亦即帶著兩個孩子及孩子的姥姥再一次離開了家園濤雒鎮(zhèn),出山東、經(jīng)海州、最后到達漢口。整個旅程跋涉了三個多月。
碰巧的是丁觀海在漢口碰到了二妹丁侃,兄妹相見,備感親切與心酸。在一陣的酸楚過后,丁觀海了解到丁侃在抗日學生救亡團里工作,并且得知山東大學和山東醫(yī)學院都已遷到四川萬縣,他們便立即乘船離開漢口,趕到萬縣。
從此,丁觀海在萬縣的山東大學任教,暫時在亂世中尋到了一片棲身之地。
丁觀海在山東大學工作到1938年12月,后來又去重慶大學聯(lián)系工作,在重慶大學安頓好了以后,于1939年春天,把妻子及丁肇中的外祖母接到重慶,居住在郊區(qū)沙平壩的重慶大學教工宿舍。不久,王雋英受聘于西南教育學院,丁家全家隨即搬到磁器口教育學院宿舍居住。在這里住下不久,王雋英生下了第三個孩子--女兒丁肇民。
從第一次離開故鄉(xiāng)到現(xiàn)在,可憐的丁肇中沒有過過一個安穩(wěn)的日子,不是為了躲避日本飛機的轟炸就是搬家,車馬勞頓似乎成了他童年生活中最重要的一個部分。即便他隨父母來到了國民黨政府所在的重慶,當時的重慶也不是太平之地,住處困難、物價飛漲、打砸搶偷,每天都能見到因為餓死或者是因為生活所迫而輕生的難民,慘狀觸目驚心,整個城市處于不安定的環(huán)境中。
幸運的是因為丁觀海夫婦在學術界的聲望,加之周圍人的一系列的幫助,丁肇中一家人基本生活還能保證。
在四川的時候,丁觀海先后得到重慶大學和復旦大學聘任,在兩所大學里任課,忙得他團團轉,難以顧家。王雋英從1941年起,就在四川教育學院任教。這樣,丁肇中兄妹三人則由外祖母來照料。
丁肇中在遷徙與不安中長到了7歲,到了上小學的年齡了。在父親的安排下,丁肇中進入了重慶的一家小學就讀。由于當時的重慶戰(zhàn)云彌漫、空襲不斷,丁肇中的學習受到了很大的影響。第一天上學,上第一堂課的時候,空襲的警報響了,學校為了安全起見,宣布放假一天,當天的學習就這樣流產(chǎn)了。后來的學習也是因為這些原因時斷時續(xù),一個月也就能上十幾天的課,無奈之下的丁肇中不得不離開了學校,待在家里。
因為父母都是高級知識分子,所以對丁肇中的學習問題十分關注,見丁肇中天天待在家里,無所事事,父母急了,兩人商量了一下,決定自己教丁肇中。從此,白天他們在大學里教書,就讓丁肇中在家復習功課、做作業(yè)。晚上回家后,父母檢查與批改作業(yè),然后教給他新的功課,如此反復。
在學習上,小丁肇中就表現(xiàn)得非常聰明,盡管父母給他的課業(yè)壓力非常重,可是他都能輕松應對,并且還表現(xiàn)得游刃有余,空下來的時間就畫畫或者是用黏土捏各種各樣的玩具來擺龍門陣取樂。
丁肇中的母親王雋英是兒童心理學的教授,她很善于把握丁肇中的心理,并將知識輕松地傳遞給丁肇中。與父親的教育相比,丁肇中比較喜歡母親的教育方法,可以說,丁肇中小學的教育多半都是由他母親教授的。
雖然母親教給知識,可是卻從來不鼓勵他去考100分,因為她明白100分對于一個孩子來說并沒有什么意義。而培養(yǎng)學習的興趣,培養(yǎng)他對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才是關鍵,她曾經(jīng)告訴過丁肇中,只要按照自己的興趣去發(fā)展,無論他取得什么樣的分數(shù)都能得到她的支持和贊賞。這一點對他以后的學習和研究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從這一點上說,丁肇中后來的成功其實也是王雋英教育的成功。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國民政府隨即遷回南京。9歲的丁肇中也隨著父母回到了南京。這時,父親為了陪伴移居青島的奶奶,去了國民政府救濟總署魯青分署工作,也把丁肇中帶在了身邊。母親王雋英留在南京工作。
丁家祖孫三代離別6年之后終于在青島團聚。丁肇中到青島后進了一家天主教會辦的小學校繼續(xù)讀書,家務活全由奶奶和姥姥為他操勞。丁肇中在青島住了將近兩年,度過了兩年美好的時光。
1947年下半年,王雋英把他接到南京,送他進了自己教書的大學附小念書。
1948年春,內(nèi)戰(zhàn)進行得越來越激烈,丁觀海覺得形勢越來越不妙,于是來到南京,同年冬天,應臺南工學院(成功大學前身)的聘請,先行去了臺灣。隨后,王雋英同母親一起帶著三個孩子也到達了臺灣。這時,丁肇中年僅12歲。
后來,王雋英為了不耽誤兒子的學業(yè),便領著肇中到豐原中學報考初中。當時的丁肇中,名義上已經(jīng)畢業(yè),但由于小學階段是在流浪和遷移中度過的,并沒有學到多少東西。丁觀海夫婦決定讓兒子留級于大同小學,重讀高小六年級。
重讀小學期間,由于父親忙于學校的事情,沒有時間教育他,除了母親擠出一點時間指點他學習外,再也沒有他人可以求助。小肇中很明白這一點。他為了把戰(zhàn)爭給耽誤的功課全補上,舍棄了作為一個孩子應該享受的玩樂時間,把所有時間都花費在了學習上,有時候,父母見他學得太刻苦了,勸他出去玩玩,可是沒想到丁肇中卻說:"時間,是最浪費不起的!"一句話說得父母樂了半天。想不到他小小年紀能說出這樣的話來。
因為12歲的丁肇中已經(jīng)明白了自己到底要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直到今天,他還是牢記母親的告誡--"不管做什么,一定要努力奮斗,要成為一個佼佼者。"2.建國中學1949年春季,丁肇中隨著王雋英的工作變動開始到臺北市生活,居住在當時臺灣省公務局的一個隔間宿舍里。同年秋天,憋足了一股勁的丁肇中終于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入了臺北市成功中學,這時從他開始系統(tǒng)學習到考入成功中學還不足一年時間,在這一年時間里,他幾乎學遍了小學的所有課程,足見他的努力。
1949年9月,充滿激情的少年英才丁肇中穿著嶄新的校服、背著嶄新的書包跨入了臺北市最好的高中--成功中學,開始了嶄新的中學生活。
丁肇中的國語和英語,在小學就沒有打好基礎,進了成功中學,這兩門功課依舊是他的薄弱環(huán)節(jié)。為了改變這兩門課的狀況,他發(fā)憤學習,很快就趕上來了。在所有的課程中,他最喜歡的就是歷史課,他像條小魚一樣暢游在祖國那悠久的文明歷史、燦爛的文化成就中。通過學習歷史,他明白,中國并不是一個從來就貧窮落后,被人宰割的民族,在乾隆以前,中國都是世界的中心,是世界最繁華的國度。
當然,丁肇中并不僅僅對歷史一門課程感興趣,他還喜歡數(shù)理化這三門課程。隨著他年齡的增長和眼界的開闊,自然科學對他的影響越來越大了。他喜歡探索未知世界,每遇到疑難問題,不弄個水落石出,他決不罷休。
1950年春天,丁觀海從原先工作的臺南工學院轉到臺北市臺灣大學任土木工程系教授。父母為讓兒子更好地發(fā)憤學習,特意給肇中一間明亮的大房間作為書房兼臥室。同年秋天,丁肇中通過考試轉學到了建國中學初二甲班。
在這里的第一天,他就被學校里的一條橫幅給吸引住了,橫幅上面寫道: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
這是蘇東坡在《晁錯論》里的一句話,校長之所以把這句話摘錄出來就是想用這句話來勉勵學生。當丁肇中看到這張條幅的時候,就暗自下定決心,一定要向這位大詩人學習,把校長的勉勵當成自己以后學習和工作的座右銘。
建國中學是當時臺北市的一流中學,對學生的學習質量要求很嚴,老師也多是富有教學經(jīng)驗的老師。在這里,他感受到了知識海洋的浩瀚,這種感受大大地刺激了他強烈的求知欲??墒牵@個時候的丁肇中再也不是那個一天學到晚的"書呆子"了。他已經(jīng)明白一個道理,學習固然要努力,但不能為了成績而努力,必須懂得勞逸結合。勤奮,但不死拼;刻苦,而不呆板,這才是一個人讀書的好習慣。
一個人如果有一個好的讀書習慣,必定能事半功倍。學習中既需要努力,又需要一個良好的讀書習慣。丁肇中就是因為具備了上述兩個方面,他的學習能力才得以提高。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他找到了自己的學習方法,他善于把書中的知識歸納類型,舉一反三,找出規(guī)律,然后踏踏實實地向著深處鉆研,一步一個腳印,絕對不像那些還沒有學會走路就想跑的孩子一樣,對知識囫圇吞棗,淺嘗輒止。他的這種刻苦鉆研的精神得到了老師的好評,教他數(shù)學的老師曾贊賞他是一個學得活、后勁足,"問題的難度越大,他的鉆勁也越大"的學生。
正是由于丁肇中善于思考、鉆研,所以他比一般的學生了解的事情要多很多,特別是對他喜歡的自然科學這門課程,他越是鉆研,遇到的問題也就越多。于是在課堂上,他總是會問老師一些問題。他所提的問題都是經(jīng)過自己多次思考之后,認為自己沒有能力回答的時候才提的,而不是為了應付老師或者是遇到問題自己不思考。他的舉動使得老師們不敢等閑視之,因為他提出的有些問題,連老師都很難解答,搞得大汗淋漓。
成名以后,他在后來接受大學生采訪時說:"我主張,作為優(yōu)秀生,思想要靈活一點,要大膽地追求問題,提出問題,始終保持旺盛的競爭狀態(tài)。我很欣賞那些無論有多少人反對,都敢站出來說明自己觀點的人,要想超過別人,先要自己長進。"丁肇中在課堂上還有一個特點是不輕易回答問題。他覺得很多問題沒有經(jīng)過深思熟慮,不能輕易下結論。他的這個特點和他母親對工作一絲不茍的性格很像。
丁肇中和其他同學格格不入的形象引來了同學們和老師們的議論,正像老師們曾指著他的背影所談論的那樣,"這個學生有一股鉆勁,他做學問的功夫下得深。
"正因為如此,在課后或自學期間,他經(jīng)常與同學們進行探討和論證,有時為了得到正確的答案,往往要跟同學辯論到清清楚楚才肯罷休,甚至有時候和老師為了爭論一個問題弄得面紅耳赤。
因為他的鉆研和努力,他成為了同學們眼里的數(shù)學權威??墒撬麉s從來沒有驕傲過,也沒有因此而看不起其他的同學。他在學業(yè)上的鉆研讓他感到自己知識貧乏,這也再次刺激了他的求知欲。當時,他是同學中知識面最廣的一個,腦袋瓜子像個知識的海洋,所以同學們喜歡接近他,愿意跟他一塊探討學習的問題,加上他的親切、隨和,同學們干脆親切地叫他"丁大頭",意在說明他的腦海里蘊藏著許多智慧。
高中時期,不少學生為應付考試,都一個個成了書呆子,然而丁肇中還是堅持著自己的讀書習慣和學習方法,依舊像初中時一樣有勞有逸地學習。學習之余,就會積極地參加一些體育活動,這不僅能豐富他的生活內(nèi)容,驅除學習上的壓力和疲勞,同時也能提高他的身體素質。每當大腦得到了休息,精神旺盛時,他便又開始鉆入他的學習中去,他常說一句話,"最浪費不起的是時間"。
學生時代的丁肇中從來不吝嗇休息,可是他也從來沒有浪費過時間,他不希望自己成為那種在學習上廢寢忘食的書呆子??梢哉f,爭取利用時間是丁肇中后來成功的秘訣之一。
當他的同伴們在把時間都花費在那些無聊的事情上時,他卻在圖書館里、學習的房間里……正解析或思考著某一問題。就這樣,他在學校的每一次考試中,成績在班中總是遙遙領先。也正是因為他的中學教育非常好,基礎打得扎實,他在后來的研究中才能取得大的成就。因此,中學時代的學習經(jīng)歷對丁肇中的一生影響很大。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