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tǒng)國畫講究“留白”。這樣的畫面疏密相間,別有情趣,讓人回味無窮。我們的家庭教育何嘗不是如此呢?做父母的對孩子的物質(zhì)生活、習慣養(yǎng)成、思想教育、學習輔導和個人空間等方面也應該學會留有余地,不能面面俱到,以利于促進孩子健康地成長、快樂地生活、和諧地發(fā)展。
對孩子的物質(zhì)生活要學會“留白”
注意控制節(jié)約,現(xiàn)在,社會物質(zhì)非常豐富,人們的經(jīng)濟條件越來越好,每家每戶的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一對夫妻只生養(yǎng)一到兩個孩子,他們完全有能力供給孩子吃好、穿好、住好、用好、玩好,但其帶來的負面影響不可小覷。孩子們在用錢上大手大腳,不知道珍惜錢財;在生活上形成攀比心理,要穿名牌、吃名食。我們的下一代漸漸丟失了艱苦樸素,體重增加了,體質(zhì)下降了。這一切無不提醒我們做父母的在對孩子的物質(zhì)生活上要學會“留白”,不能過多地寵愛他們。要教會他們過平常的日子,穿平常的衣服,科學合理地安排飲食。正如某位名人所言:“再富也不能‘富’孩子,再窮也不能 ‘窮’教育?!蔽覀兊母改府斨斢浽谛?。
對孩子的習慣養(yǎng)成要學會“留白”
現(xiàn)在的很多孩子被父母和祖輩照顧得太周到了。有的上了初中,父母還要為他擠好牙膏、倒好洗臉水、盛好飯。少數(shù)的到了高中、大學,父母還要到校園附近去租房陪讀。這不僅反映了父母對孩子讀書的過分重視,還說明了他們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太差,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做父母的在孩子生活習慣的養(yǎng)成上要學會放手,孩子能做的事決不包辦代替;孩子不會做的事,父母要做給他們看,指導他們?nèi)绾巫?。因為孩子終歸要長大成人,離開父母,自立于社會。學會自理、學會生活、學會學習、學會交往是二十一世紀每個公民必備的良好素質(zhì),父母要從小培養(yǎng)孩子的這些習慣和能力。好的習慣有助于孩子成人成才,決定著他們的未來。
對孩子的思想教育要學會“留白”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孩子正在成長過程中,各方面均不成熟,犯一些幼稚可笑的錯誤在所難免。做父母的要寬容處理,學會等待,把覺醒和改正的時間留給孩子。孩子犯了錯誤以后,有的已經(jīng)認識到錯在何處,早有悔改之意,父母只需引導他如何改正,不再重犯。有的沒有覺察到錯誤的根源,父母要幫助他從思想上提高認識,分清正謬。對他們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即使孩子改正了錯誤又有反復,父母也不要灰心失望,恨鐵不成鋼。要知道,父母對孩子的信心和鼓勵是他們迷途知返的力量。至親至愛的人都不信任他們,誰還信任他們呢?此時此刻,父母不能過于嘮叨,步步緊逼。喋喋不休只會引起孩子的反感,產(chǎn)生逆反心理。父母要學會“留白”,注意觀察,懂得分析,找出原因。屬于孩子自控力差的,要加強督查;屬于他人勾引的,要趕走“外鬼”;屬于不良嗜好的,要堵疏結(jié)合。
對孩子的學習輔導要學會“留白”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孩子在經(jīng)過深思熟慮而不得的情況下,父母再去幫助他,效果會更好,印象會更深。輔導孩子的學習,父母一定要給孩子相當?shù)臅r間,讓他們對學習內(nèi)容消化、吸收,由被動接受變?yōu)橹鲃铀伎迹ぐl(fā)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熱情,使其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而不是知識的容器。在“留白”中,父母要引導孩子既動腦又動手,或悟或做,靈活多樣地激發(fā)孩子的學習靈感,讓不同思維特點的孩子都找到用武之處,增強輔導過程的趣味和孩子的學習信心。這種“留白”藝術(shù)要求父母放棄傳統(tǒng)的講授型的輔導方法,克服讓孩子生吞活剝的現(xiàn)象。父母由講師變成了導演,孩子由聽眾變成了主演,提高了孩子的學習能力和各種素養(yǎng)。在對孩子的作業(yè)檢查上,父母要教會他們自查自糾,不能越俎代庖。否則會使孩子變得懶惰,形成依賴心理,作業(yè)質(zhì)量自然會下降,學習能力也受到影響。
現(xiàn)在有很多父母在孩子的課余時間,特別是節(jié)假日,幫孩子報各種各樣的輔導班。這一方面源于家長對學習“留白”的認識有所欠缺:休息、娛樂是為了養(yǎng)精蓄銳,是為了更好地學習。與其讓孩子在學習上疲于奔命,沒有放松和休息的空檔,不如讓他們勞逸結(jié)合,張弛有度。另一方面源于家長對孩子的急功近利,不切實際。其實,最了解孩子的無不是他們的父母。父母和孩子在一起生活了十多年,對他們的各方面應該說了如指掌。做父母的要為孩子尋找一種最適合他們的教育方式:適合到高一級學校深造的,要竭力促成;適合當一般勞動者的,要讓他們掌握一門技能;有特殊潛能的,要鼓勵他們朝那方面發(fā)展。適合自家孩子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而并非最好的教育適合所有的孩子。
對孩子的個人空間要學會“留白”
人們常用“親密無間”來贊美兩個人的關系。實則不然,關系再鐵的父子、母女、朋友之間也要保持一定的距離,給他們各自的私人空間。因為距離才能產(chǎn)生美,才能使人的靈魂有棲息地。在生活中,父母要創(chuàng)設條件,學會“留白”,允許孩子有個人空間:臥室、書桌、日記、玩具、伙伴…… 這既符合他們是公民的一分子的特質(zhì),也便于培養(yǎng)他們獨立的人格。一個時時、處處、事事受父母監(jiān)管的孩子,長大了極有可能成為一個缺乏主見、非常懦弱的有心理障礙的人。我想這是很多父母都不愿意看到的。孩子雖然幼小,但他總有一天會長大成人,獨自面對一切。給孩子保留個人空間,既是他們生理的需要,又是他們心理的需求,更是他們精神的追求。父母和孩子要相互適應這種“留白”。
父母對孩子的撫養(yǎng)和教育要由包辦到幫助,由牽手到放手,學會“留白”,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http://www.jiangsuedu.net/cms/Docs/news/2/html/2514533/20110218160834922.shtml【曉巖轉(zhuǎn)】
相鄰博客
- 給孩子選書要“有用”還是“有趣”? [2011-03-18 15:29:29]
- 幫助孩子增長智慧 家長須把禁止變疏導 [2011-03-18 15:30:5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