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zhjtjyw.com/imgs/504/23/92e758d83d60bfa49ddb7906c5e721_600.jpg)
作者石鐘山1964年生于吉林,兒時經(jīng)歷了饑荒,讓苦難一詞影響一生,從而得到了無數(shù)的創(chuàng)作靈感,進而塑造出了《母親》(以此書為劇本的電視?。┲心莻€樸實、辛酸、堅韌的母親形象。
該書寫了一個母親和四個孩子在貧困中堅強生活的故事。六十年代初,中國處于饑荒時期,一個冬日夜晚,父親給孩子打魚時掉進了冰窟窿比魚還要多的河里;母親為了兩個孩子活命,接受賣肉的楊師傅的接濟同時也接受了這份感情。但好景不長,楊師傅被疾病奪去生命。迫于生活的不堪,母親以拾破爛維持一家的生計。為了大林的工作,母親委身蘇廠長;大秀下鄉(xiāng)受苦回來創(chuàng)業(yè)勞累,母親為了救患腎病的大秀把自己的一個腎給了女兒;小秀物質(zhì)上什么也不缺,母親只能賠著鬧離異的女兒嘆氣;小林學(xué)習累壞了身子,母親賣血給兒買營養(yǎng)品。為了每個孩子的幸福,母親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可以說是犧牲了自已一切的一切。母親的心中,從未想過自己,這是一種無私的情懷、偉大的母愛。
可是,耐人尋味的是,這些孩子在精神層面上似乎沒有受到母親多少積極的影響:大林犯了法離了婚,兒子改姓媽的姓;小秀愛財離異;小林婚后雖和母親一起住,但注重飲食享受,與母親的節(jié)儉形成鮮明的對比;大林蹲進監(jiān)獄,母親病倒,三個孩子商量后找來保姆。母親不會計較兒女對她的付出,可是兒女們個人灰暗的前程與母親的偉大付出顯得格格不入。在物質(zhì)極度貧乏的年代,吃飽飯解決生存問題是根本,母親解決了這一重大問題。當生存不再成為問題的時候,母親又該如何去解決精神層面的問題呢?單單靠給予可以嗎?
晚清大儒曾國藩說過“絕大學(xué)問,即在家庭日用之間。”母親在給予時不要忘了家庭教育的學(xué)問,把母親的好傳統(tǒng)好品質(zhì)代代相傳下去,生存才更有質(zhì)量更有價值。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