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婚,是個沉重的話題。不要輕易說愛,也不要輕易不愛;不要輕易說結(jié)婚,也不要輕易離婚。
曾經(jīng)看過這樣一篇文章《離婚了,誰為孩子的守望買單?》,文中有這樣一段:“他走了,把孩子留給了欣。孩子很愛自己的爸爸,每天的最大愿望就是看到爸爸,讓爸爸帶她去兜風。剛開始,偉光還感到心存內(nèi)疚,總是在禮拜天從幼兒園把孩子接走。而今,他和新太太又有了孩子,這個女兒也被冷落了千秋。孩子每天就跪在窗臺邊,遙望著爸爸來時的方向,手捧著小臉,眼里噙滿守望的淚水……不知道今世紅塵里有多少個期盼的等待,人生的路口不知道還有多少的悲歡離合。誰能告訴他或她,婚姻是對還是錯,就這樣分分合合的走下去,誰來關(guān)愛他們的心理健康,誰來為父母離異后的孩子找一個不再守望的理由?”這段話讓人感慨萬分,多少離異后的孩子成為“問題孩子”?學(xué)術(shù)界研究子女離婚適應(yīng)之泰斗——華勒絲汀 (Wallerstein) 博士根據(jù)三十年的追蹤研究,清楚地指出離婚的確會對子女身心發(fā)展帶來影響深遠的傷害。
然而婚姻學(xué)界還有另外一些學(xué)者認為離婚并不一定會給子女身心帶來永久性的傷害。哈瑟林頓 (Hetherington)博士研究了將近二千五百名的離婚子女,發(fā)現(xiàn)對百分之七十五至八十的子女而言,父母離婚并沒有給他們帶來永久性的傷害;絕大多數(shù)的子女在父母離婚兩年后,都開始慢慢適應(yīng)。對某些子女而言,與其讓他們留在父母經(jīng)常沖突、充滿赤焰烽火的家中,還不如讓他們在單親的愛中成長,心理發(fā)展會更健全些。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和許多美國兒童一樣,同樣是父母在他還是孩童時離異的。但是他卻在僅僅當選國會參議員四年后,就劍指白宮,他成功的原因有很多,但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父母離異后對其心理健康成長的關(guān)注。他的母親給了他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他的親身父親離異后經(jīng)常會書信中給他指引前進的方向,鼓勵他樹立自發(fā)圖強,追求種族平等的理想。父母離異后,他一直跟母親和外祖父母生活,除了母親在最困難時也不忘讓他接受良好的教育外,他的父親也一直在給予他不斷進步的動力,成為他的精神支柱。為此他寫的第一本書就是《我的父親》??梢?,離異后的父母同樣能讓孩子健康成長。
當生活中遇到這樣的問題時,應(yīng)該怎樣處理才能使傷害減少到最小的程度呢?該玉碎還是瓦全?
很多研究者對此作了有關(guān)研究。Dr. Booth與Dr. Amato歷時十五年,在全美追蹤了四百七十一位個案的研究認為離婚發(fā)生在“高沖突婚姻”(有家庭暴力或爭執(zhí)白熱化的婚姻)時,對子女可以有“兩害權(quán)其輕”的好處。如果生活在這樣的婚姻中,對家庭成員的任何一方都是沒有好處的,離婚其實是明智的選擇。曾經(jīng)遇到這樣一個孩子,他說他父母關(guān)系不好,整天就是吵架。媽媽的口頭禪還是“要不是因為你,我早就跟他離婚了。”孩子說每次聽到這句話時,總是希望他們能離婚,看他們吵架時仇人的樣子,即使和好后,那種場景依然會印刻在自己心里揮之不去。媽媽總是嘮叨爸爸這不好那不好,甚至讓孩子自己感覺恨自己的爸爸,恨男人,對男人也極度的不相信了。其實孩子是很聰明的,父母到底是否相愛他一眼就可以看出來,別真以為為了孩子不離婚就是真正的好事。父母是否離婚不是主要原因,關(guān)鍵在于父母的心態(tài)和教育。王剛和陳方圓離婚時對孩子說“爸爸是好爸爸,媽媽是好媽媽,但我們不是好夫妻,我們離婚了,對你的愛是不變的”。不知孩子在聽了這樣的話以后,是不是可以撫慰一下心中的傷痕。
而美國大約有三分之二的離婚是“不該離而離”的婚姻,因為這些夫妻并非水火不容,只是彼此厭煩,不再有愛的感覺。這些“低沖突婚姻”是值得全力挽救的。因為不管夫妻在法律上是否離了婚,他們彼此不和總會對子女將來的婚姻、家庭、與親子關(guān)系造成影響,如果父母能為了自己,也為了子女努力去搶救這個婚姻,子女們可以從父母的榜樣學(xué)到一個極為重要的人生功課:“婚姻或家庭關(guān)系是會碰到困難的,但是只要雙方有誠心,愿意努力學(xué)習(xí),困難是可以克服的。”這是父母可以給子女最好的禮物。因為這樣的孩子,好像打過預(yù)防針,將來他們在人生碰到親密關(guān)系的問題時,免疫力會比較強。
每對夫妻都是懷著“白頭偕老、永結(jié)同心”的美好愿望走到一起的,但生長在不同環(huán)境的兩個人,無論心理如何默契,都難免會有沖突??梢哉f我們大部分人是抱著一種神圣的心情走進婚姻的,這是一種很純潔的契約。沒有一個人不渴望把這種神圣的感覺長存于心并延續(xù)下去。這是一種好的思想準備。但是我們需要了解的是,來自于兩個家庭的男女組合在一起,有問題是正常的,沒有問題是不可能的。
然而我們大部分人沒有做好面對問題來臨的準備,當然就更沒想著如何去解決問題了。很多家庭的失敗,絕不是因為不相愛,恰恰相反,他們有很好的相愛基礎(chǔ),卻不能很好的相處。戀愛中的相愛是一種激情的流露,而相處卻是真實平淡生活的演繹。有研究發(fā)現(xiàn),婚姻中有兩個容易離婚的高危險期。夫妻如何攜手經(jīng)歷坎坷之路,一起面對婚姻的低谷?
第一個高危險期是在婚齡(結(jié)婚年數(shù))平均5.2年左右的時期,所以俗話所說的“七年之癢”也并非全無道理。幾乎所有的研究都指出,一般人在初婚時婚姻滿足程度都相當高,但大多數(shù)人在第一個孩子出生三個月之后,滿足程度就慢慢降下來了。這可能是因為出現(xiàn)了三角關(guān)系。愛情最迷人的地方之一,就是自己永遠在愛人心中居首位,但孩子一出生就像半路殺出了一個程咬金,此時,在對方心目中到底誰最重要,就變成一個問題了。(注∶連自己親生子女都可能造成夫妻間的問題,可以想像婚者把非親生子女帶入婚姻中所造成的挑戰(zhàn)有多大了。)加上孩子一出生,兩人從來沒做過父母,平順的生活一下子變得令雙方都手忙腳亂,壓力劇增。在這個時期,很多丈夫會覺得太太把全副心思都放到孩子身上,不但沒顧到他的需要,還把他排除在外。而太太卻覺得自己突然必須要同時照顧一老一少兩個小孩,覺得壓力好大。所以在這個時期要特別注意夫妻潛意識中這些微妙又復(fù)雜的心理互動,以免造成婚姻危機。
第二個高危險期則在結(jié)婚年數(shù)平均16.4年左右的時期。此時人生進入下半場,也正好是一個人面臨“中年危機”之際。一般人到了這“人生球賽”的半場之時,或多或少會開始反省,替自己人生的上半場打打分數(shù),看看目前的方向是不是自己想一輩子繼續(xù)走下去的路。大多數(shù)東方男性在人生上半場中專注在事業(yè)上,一到了這時期,在外沖刺得身心俱疲,為了尋求更高的意義與幸福感,一般都會開始‘將心歸家’,希望與自己的妻子、兒女建立較親密一點的關(guān)系。而許多東方女性正好相反,開始充實自我,想向外施展,貢獻自己的才華。
然而,幾乎所有關(guān)于婚姻滿足度的實證研究都一致指出,大多數(shù)人的婚姻滿足度自新婚時期開始(有些研究說是從第一個孩子出生之后兩三月開始)就一路下跌,而在此中年危機時跌到谷底;然而有些夫妻在子女離家之后婚姻滿足度開始回升,但也有許多夫妻的感情卻一劫不復(fù),這很可能是因為他們的婚姻在16.4年時正面臨人生中各種巨大的壓力∶一面孩子們正進入青少年期,在家里愛唱反調(diào),爭取獨立,興風作浪;一面父母開始年老,需要用許多時間、精力去照顧。若此時又面臨工作升遷無望,或甚至因經(jīng)濟不景氣,公司正改組裁員之時,在家夫妻除了孩子與柴米油鹽醬醋茶的話題外就相對無言。這些問題通通湊起來,夫妻關(guān)系的危機就變得很大。
不知如何處理兩人的差異與沖突,是造成婚齡5.2年時第一個離婚危機的主因。夫妻平日不知如何培育感情,而在16.4年時形同陌路,是導(dǎo)致第二個離婚高危險期的主因。了解了這個,也許你們就能提前做好心理準備,采用適當?shù)拇胧┳尰橐鲋^續(xù)航行,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zt)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