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讀了陶老師的文章說的太好了轉(zhuǎn)來與大家分享
請大家先來讀讀張蕾老師提供的案例:
今天,我從一名年輕教師身上又一次看到了自己當年的影子。同事的孩子上一年級,各方面都很優(yōu)秀,擔任班長。孩子六點鐘走進媽媽辦公室,立刻打開書包,準備寫作業(yè),這時,媽媽走進來:“你磨蹭啥?還不趕快寫作業(yè)?!”孩子說:“我這不是準備寫么?”媽媽說:“還犟嘴!快點!”說著媽媽就站在跟前開始監(jiān)視,不時地嘮叨著:“怎么回事?我不是給你講了么?寫這樣的字,橫要短,撇要長,豎要直......”媽媽的聲音一聲高過一聲。直到八點,孩子終于寫完作業(yè),完成了媽媽布置的所有任務(wù),剛想喘口氣,卻聽媽媽又說,快點收拾,給你半分鐘,我在樓下等你,半分鐘下不來,我就走了,你一個人回家算了??粗⒆踊琶Φ臉幼?,看著孩子淚流滿面的樣子,看著孩子滿臉通紅的樣子,我心如刀絞。
教師的孩子為何燈下黑?老師都是學過心理學的,都清楚地知道,一年級的孩子注意力只能集中15-20分鐘,給一、二年級孩子上課都懂得課中做一個調(diào)整活動。一年級的孩子在每一節(jié)課上都可以充滿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對未知東西神秘的渴望??墒牵處熢诿鎸ψ约汉⒆訒r,就忘記了自己的孩子也是孩子了?毫不顧忌孩子的感受,毫無顧忌孩子的承受力,讓一個六歲的孩子, 2小時的高度集中注意力,是沒把孩子當孩子,還是沒把孩子當人看?還是忘記了自己的孩子跟自己的學生沒有什么區(qū)別?
孩子的媽媽,做了一天的老師,身心疲憊疲憊,容易煩躁,兩點吃的飯,到八點饑腸轆轆。可我們六歲的孩子就是一臺學習的機器?完成作業(yè)的機器?服從命令的機器?毫無感知覺?這種對孩子的“認真負責”、“一絲不茍”,除了讓老師看到合格的作業(yè),讓媽媽覺得心安以外,對孩子還有多大的教育意義?孩子下課沒有休息,連續(xù)作業(yè)兩小時,本身在跟她的耐力較量,已經(jīng)很了不起,本來是值得夸獎的事!可媽媽從頭到尾的埋怨、訓斥、恐嚇,留給孩子卻只有討厭、恥辱和不安。
孩子年齡小,沒有反抗意識,沒有反抗能力,只有默默的承受,但厭學情緒、消極情緒、對抗情緒,卻在她的內(nèi)心潛滋暗長!等到孩子的自我意識完完全全崛起時,隨之而來的勢必是逆反、厭學、消極!談何積極進取、樂于學習、勇于克服困難呢?親愛的教師父母們,您為什么能對班上的學困生循循善誘,等待、信任、激勵,充滿智慧、愛心滿滿、毫不厭倦,卻對自己孩子就萬般的挑剔和責備呢?我們的孩子也有他自己的人格,同樣需要尊重、需要理解、需要認可,需要鼓勵,您把訓斥與否定,反感與消極留給自己的孩子,對孩子的成長意味著什么呢?這恐怕不是教師的奉獻精神,只是為自己早早準備的一付后悔藥吧。
其實,對一般家長來說,我們不敢說會比老師的教育水平更高,因此,這樣類似的錯誤在家長身上可以說比比皆是。請大家思考:
孩子為什么要學習呢?
這個問題看起來簡單或沒有必要,我雖然在教育行或做家長多年,面對教育的困惑時,常不自覺地尋根求源,以思考和解決孩子的教育問題,不然就會誤入歧途。各位老師說得好,學習是個體存在的本能,是為了更好地生存,是為了更好地成長,是為了身心健康,是為了一生的幸福!這樣看來,學習只是一種成長手段,不是目的和結(jié)果。一時的成績或知識的獲得不是學習目標,人的成長期是18年,不能一口吃個大胖子,更需要考慮長期效應(yīng)。
家長指導孩子學習哪些做法不可???
夏老師說,讓孩子被動學習不可取,不利于孩子成長。比如:拔苗助長、加班加點、題海戰(zhàn)術(shù)、盲目從眾、濫加比較、高壓政策、逃避責任、批評否定等。
孩子學習前最重要的準備是什么?
大家一致認可學前最重要的還是心理準備。孩子想學才能學好;心情好才能學習好;保護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孩子才有上進心。其次才是知識準備,比如背景知識、課前預習等,跟不上可以從頭再來,關(guān)鍵還是孩子要積極上進。
為此,家長陪學要注意什么呢?
比如:不提過高要求、不隨意加任務(wù)、積極給予鼓勵和幫助、激發(fā)興趣和動機、關(guān)注孩子人際交往和心理健康等。孩子各個階段都有不同的學習任務(wù),比如,孩子在幼兒階段應(yīng)重點養(yǎng)成一些生活習慣和規(guī)則,多感知和長見識;小學階段應(yīng)是培養(yǎng)學習興趣和學習習慣的好時機,讓孩子在努力中獲得能力和成就感;中學階段主要是知識學習和方法形成。家長在陪孩子學習的過程中要學會逐漸放手,郭桂杰老師說,從全陪、半陪到不陪,讓孩子逐步上路,獨立行走。姚乃峰老師說,陪孩子要因人而異,關(guān)鍵是把握好度。
在學習過程中如何引導孩子學會學習呢?
我的想法:家長引導發(fā)現(xiàn),孩子體驗成功。一是學游泳,逐步深入,深入淺出,二是學射擊(投籃),多鼓勵,給機會。多數(shù)老師知道循序漸進,卻不能常做到要深入淺出,逐步深入便于學習,深入淺出是能力,是“化歸”思想的運用——化難為易、化繁為簡,對付考試,面對生活實踐更重要!比如,學游泳,不僅要教會孩子從淺水區(qū)走進深水區(qū),還要主動或有意學習如何從深水區(qū)走出。再比如學開車吧,有人說,不用教練教,許多人都能把車開起來,關(guān)鍵是要學會剎車——把車停下來!學射擊或投籃的意思是打不準或投不準再來,給孩子機會,關(guān)注孩子打中或投準的時刻,而不是抱怨孩子為什么沒打中或投準。這樣的做法只有在家庭教育中才有可能真正實現(xiàn),需要一對一。
家長指導孩子學習之后應(yīng)注意什么呢?
絕不能讓孩子做完作業(yè)或?qū)W會一道題之后,卻不愿再學習了!讓孩子收獲動機,激發(fā)孩子繼續(xù)探究的欲望和動機。不劃句號,留問號,問號就是孩子以后要學習、要解決的問題。
孩子考試后,家長應(yīng)優(yōu)先關(guān)注什么呢?
先關(guān)注孩子,還是先關(guān)注成績?姚乃峰老師說得好,關(guān)注孩子心情,關(guān)注孩子情緒就是關(guān)注孩子成長,讓孩子學會心理調(diào)節(jié),比如勝不驕,敗不餒,正確認知考試,善待錯誤等。
溫馨提示:
在引導式學習過程中,家長只是一名指導者、幫助者,而且一般要建立在孩子主動求助的基礎(chǔ)之上,孩子是學習的主體,家長時刻不能忘記以孩子發(fā)展為中心。通過家長引導孩子學習,讓孩子獲得心靈成長,讓孩子心智更加成熟,這才是學習的根本,這樣才能促進孩子學習進步,健康成長,幸福一生。
附:家長引導孩子學習五步驟(個人總結(jié)):
1、問題提出(孩子或家長)
問題就是學習的目標,小疑小進,大疑大進。
2、獨立思考(孩子和家長)
沒有獨立思考的學習如同嚼剩飯,孩子就會被動許多,興趣驟減,久而久之形成一種不良的學習態(tài)度和習慣。
3、共同探討(孩子和家長)
家長與孩子一起分享思考結(jié)果,家長要學會等待和示弱。
4、得出結(jié)論(孩子和家長)
結(jié)論的得出要讓孩子感到他的功勞,一般不應(yīng)直接給予,要注意升華討論結(jié)果,總結(jié)出一般規(guī)律。
5、實際應(yīng)用(孩子本人)
在練習、作業(yè)、考試或?qū)嶋H生活中運用學習成果,讓孩子體驗學習的樂趣和成就感。
再一次感謝各位老師積極參與,謝謝季老師、醉梅老師!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