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兒立志出鄉(xiāng)關,學不成名誓不還。
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
這是很多人熟知的毛澤東改寫的一首詩,1910年初秋的一天,在赴湘鄉(xiāng)東山高等小學堂讀書前,他把這首詩夾在了父親每天必看的賬簿里,表達了自己有志求學的信念和決心。那一年,要去上小學的毛澤東已經17歲。
上小學,在今天的人們看來,是再正常不過的學習經歷?,F在,我國的小學適齡兒童凈入學率已達99%左右,小學5年鞏固率已達95%左右。國家不僅將小學教育作為義務教育的重要階段,還在近年來免除了小學學雜費。但在100年前毛澤東上小學的時代,舊式的私塾教育仍然是啟蒙教育的主題。當時,中國積貧積弱,正面臨著亡國滅種的危險,而在中國的絕大部分地方,落后和閉塞始終頑強地阻擋著孩子們學習新知識的夢想。要上新式小學去讀書,是少年毛澤東做出決定其一生命運的第一個重大抉擇。
那么,毛澤東是怎樣排除困難爭取到這個寶貴機會的呢?
毛澤東從9歲就開始接受啟蒙的私塾教育,先后在韶山的6處私塾讀了“六年孔夫子”,熟讀了他不大喜歡的儒家經典著作,因為他更喜歡諸如《精忠傳》、《水滸傳》、《三國演義》、《西游記》、《隋唐演義》等中國古代傳奇小說。十幾歲時,他讀到了《盛世危言》、《校頒廬抗議》這樣的“新書”,萌發(fā)了愛國思想,激發(fā)了繼續(xù)求學的愿望。1910年,父親毛順生決定讓毛澤東去湘潭的米店當學徒,而他卻心向求學,十分想去表哥文運昌在讀的東山高等小學堂學習新知識。為了實現這個愿望,他動員了所有能動員的親朋好友,請到兩位舅父、兩位表哥和幾位私塾老師輪番勸說父親,最終征得了父親的同意。隨后,他跟著表哥挑著簡單的行李,步行50里山路,到東山高等小學堂報名讀書。然而,他的入學之路也是一波三折。先是招生考試時間已過、名額也滿,幸得堂長李元甫愛才惜才,給他重新出了入學題目《言志》。毛澤東精心寫就的《言志》一文博得了堂長李元甫和一些老師的贊賞,驚呼他為“建國材”??伤炏嫣队忠鹆艘恍┬6屠蠋煹姆磳Γ煌怃浫∵@個沒有什么“背景”的外地生源。為此,圍繞是否錄取他,展開了一場激烈的爭論,在以李元甫為主的同意方以辭職相威脅的情況下,大家終于達成了一致意見,同意破格錄取這個“大齡”小學生,編在戊班,也就是第五班學習。從此,這個從落后閉塞的韶山沖走出來的農家子弟,開始了新的學習生活。
毛澤東在小學里都學到了什么呢?
來到東山高等小學堂讀書后,毛澤東才知道,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在兩年前就死了。由此可以看出從舊式的私塾到新式的學堂,要彌補的差距該有多大。東山高等小學堂全稱為“湘鄉(xiāng)縣公立東山高等小學堂”,由東山精舍、東山書院發(fā)展而來,是湖南維新運動中傳統(tǒng)書院向現代教育發(fā)展的改革先鋒,秉承“公誠勤儉”的校訓。相對于傳統(tǒng)書院的皓首窮經,東山高等小學堂的課程設置是一種翻天覆地的改革,開設的課程包括修身、國文、歷史、地理、數學、外語、物理、化學、生物、體育、圖畫、音樂等。它學風嚴謹,選擇有真才實學的老師,注重師生之間的理解與溝通。它辦學理念先進,注重引導學生關心社會發(fā)展,了解世界大事。這種新式的教學環(huán)境,契合了毛澤東獨立不羈的個性,促使他更加如饑似渴地學習各種知識,是他后來投身革命洪流成為一代偉人的一個重要臺階。
在這里,毛澤東接受了新式教育,極大地開闊了眼界,激發(fā)了刻苦學習的自覺性與堅定性。在歷史課上,他第一次聽到了俄、美、日這些國家的名字,知道了華盛頓經過8年苦戰(zhàn)才建立了國家,了解了日本經過明治維新才逐漸變得強大;在文學課上,有的老師用新觀點解釋舊經文,有的老師開講當時被列為禁書的《飲冰室合集》,有的老師甚至在講《天方夜譚》、《泰西五十軼事》這樣的國外名篇;在地理課上,他第一次看到了中國地圖,直觀了解到國家版圖的廣闊;在從來沒有上過的音樂課上,他跟隨曾留學日本的蕭老師唱著日本歌曲,并因此感受到了日本的驕傲。他還學習了英語,盡管這門課程相對于國文、歷史和地理課來說吸引力沒那么大。
學習這些新式課程讓讀過“六年孔夫子”的毛澤東耳目一新,讓他知道了中國以外的世界,也讓他知道了只有刻苦學習、掌握更多的知識,才能為國家的復興貢獻力量。東山小學堂有個藏書樓,收藏有大量的中外書刊,毛澤東是這里的???,尤其愛讀以前未曾讀過的外國歷史和地理書籍。他勤于學習、善于思考,利用一切機會汲取新知識。有一次他看到同學蕭三手里拿著一本書《世界英雄豪杰傳》,便借來閱讀,深深被書中描寫的華盛頓、林肯、拿破侖、彼得大帝等人的事跡所感染,還書時他對蕭三說:“中國也要有這樣的人物,我們應該講究富國強兵之道,……我們每個國民都應該努力?!彼釔蹏?、歷史與地理,學習成績很好。尤其是他寫的文章被同學們譽為“文章魁首”,經常被老師批閱“傳觀”,就是張貼在宣傳欄里供同學們閱讀學習。他在東山小學堂的學弟、開國大將陳賡曾回憶說老師經常要他背誦毛澤東寫的文章。
在這里,毛澤東大量閱讀了有關維新思想的文章與書籍,原本蒙的民族意識和政治意識逐漸覺醒。東山小學堂為了開闊老師和學生的視野,使之跟上世界發(fā)展的大潮,做到了“兼容并蓄”。學校允許教師在課堂上公開講授維新派的一些文章,允許學生仿效“康梁體”作文,還利用有限的經費,定購了當時比較昂貴的《飲冰室合集》、《萬國公報》、《格致匯編》、《申報》、《漢報》、《時務報》、《新民叢報》等書刊。毛澤東特別喜歡梁啟超的那些筆端帶有感情的文章,他一遍一遍地讀到能背誦出來,還時常寫出心得和批語。他說“我崇拜康有為和梁啟超”,他給自己起了一個“子任”的名字,后來他創(chuàng)立新民學會,顯然與他這時受到維新思想的影響有關。
除了學校提供的書刊,表哥王季范和文運昌還借給他《大同書》和《新民叢報》合訂本供他閱讀學習。在《新民叢報》第四號《新民說》第六節(jié)“論國家思想”處,留下了迄今能夠發(fā)現的毛澤東最早的政論文字。他寫道:“正式而成立者,立憲之國家,憲法為人民所制定,君主為人民所擁戴;不以正式而成立者,專制之國家,法令為君主所制定,君主非人民所心悅誠服者。前者,如現今之英、日諸國;后者,如中國數千年來盜竊得國之列朝也?!泵珴蓶|愛聽李元甫堂長“中國一天天貧弱,是遭受列強欺侮之緣由”的時事訓話,特別對其關于“中國的地形像一片桑葉,日本的國土像一條蠶子,中國有被‘蠶食’的危險”的講述,感觸極為深刻。這一切對于毛澤東來說,都起了重要的思想啟蒙作用。自此,他產生了對國家民族前途的深深憂慮和報效祖國的決心。
在這里,毛澤東修養(yǎng)了身心,磨煉了堅強的意志與體格。17歲的毛澤東第一次離開家鄉(xiāng)韶山沖,懷著激動與喜悅的心情到東山小學堂讀書,不久卻感到懊喪與苦惱。昔日在家鄉(xiāng),作為殷實人家的長子,他得到的多是贊賞、羨慕和愛護,可在東山小學堂這些富家公子面前,他第一次體會到了受人歧視的心境,其心理上的落差可想而知。他因穿著破舊而被闊學生譏諷為“鄉(xiāng)巴佬”,還曾因主動打掃自己的房間床鋪而被人嘲笑,甚至因為個子高大被紈绔子弟試圖雇為“傭人”。當時,學校的學生經常因來自湘鄉(xiāng)上中下三里的不同地域而發(fā)生糾紛和沖突,作為一個湘潭的外鄉(xiāng)人,毛澤東受到的歧視就更多了。他曾回憶說:“我從前從沒有見過這么多孩子聚在一起。
他們大多數是地主子弟,穿著講究;很少農民供得起子弟上這樣的學堂。我的穿著比別人都寒酸。……人家不喜歡我也因為我不是湘鄉(xiāng)人。在這個學堂,是不是湘鄉(xiāng)本地人是非常重要的,而且還要看是湘鄉(xiāng)哪一鄉(xiāng)來的?!以谶@場斗爭中采取中立的態(tài)度,因為我根本不是本地人。結果三派都看不起我。我精神上感到很壓抑?!钡]有就此消沉,沒有改變自己的本色,而是表現得沉穩(wěn)冷靜。他曾寫過一首詩《詠蛙》以自勉:“獨坐池塘如虎踞,綠楊樹下養(yǎng)精神。春來我不先開口,那個蟲兒敢作聲???”大氣而不做作的詩句恰如他在學堂中的表現:在困境中審時度勢,引而不發(fā),小怯大勇,敢為人先。此后,他通過刻苦的學習來提高自己,通過力所能及地幫助貧苦同學來堅持自己,從而逐漸贏得了同學們的尊重。在挫折中走向心理上的成熟,對于一個未經世事的少年來說,是一種何其重要的成長經歷!
毛澤東還通過體育鍛煉來磨煉自己的意志品格。當時,東山小學堂雖已將學生的身體鍛煉納入教學內容,配有專門的體育教習,但學校的重視程度有限。毛澤東充分發(fā)揮自己的主動性,積極參加體育活動。除了必修課外,還經常和幾位要好同學在早上起床鐘敲響之前起床,先圍著學校的圍墻跑幾圈,然后跑步登上學校旁邊的東臺山做操,回校后用冷水洗臉、洗澡。從此,體育鍛煉成為他的生活習慣。多年后,他在接見一位來自湘鄉(xiāng)東山的同志時,還問到東臺山的樹木和鳳凰寺現在是否安好,說那是他當年經常去攀登和鍛煉身體之處。
“年少崢嶸屈賈才”,“鯤鵬擊浪從茲始”。從1910年秋天到1911年初,立志求學的毛澤東在東山小學堂度過了他難忘的“小學”時代。1936年他對記者斯諾說:“在這所新學堂里,我能夠學到自然科學和西學的新學科?!薄拔以谶@個學堂里有了不少進步?!?950年,他對自己的同學、后來擔任湖南省副省長的湘鄉(xiāng)人周世釗說:“我雖然是湘潭人,但受的是湘鄉(xiāng)人的教育?!?955年,他對東山小學堂同學譚世瑛說:“那一年,我真是‘土包子’進了洋學堂啊。那時候,我這個‘土包子’對康有為、梁啟超,可以說是崇拜得很呦!山溝溝里的娃子懂什么,連孫中山都沒有聽說過呢!人的思想嘛,就是這樣發(fā)展起來的,就跟小孩子學習走路一樣,都有一個摸索的過程……”后來,他也多次跟自己的子女說過:東山學校是所好學校,我不到東山學校來讀書,就走不出韶山沖。這段只有一個學期、幾個月時間的“小學”生活,在毛澤東83年的人生中雖然短暫卻十分重要。它的意義,正如毛澤東所說,是“小孩子學習走路”的階段,是他人生中的第一個轉折。
文章摘自《新湘評論》2011年第7期 作者:王德蓉
相鄰博客
- 劉備的多重性格形成原因初探 [2011-07-09 21:54:36]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