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需要經(jīng)營
壽光市臺頭一中 王亮
[教學目的]
通過事例,使家長認識到孩子對父母感恩意識的缺乏是父母不正確的教養(yǎng)方式造成的,幫助家長尋找正確的愛孩子的方式,讓孩子也學會經(jīng)營愛,感激愛,從而形成和諧的家庭氛圍,使孩子健康成長。
各位家長朋友:
導入:
大家好。首先感謝大家在忙碌之中來到學校,感謝你們對孩子的關心,你們的到來是對我最大的鼓勵。今天我們又坐在一起,來共同學習《牽手兩面代——家長課程》,這次,我們就如何讓孩子學會體貼父母,也就是如何讓孩子學會感恩,理解父母的苦心,并學會獨立。
教學過程:
我們先看教材63頁中的《給媽媽洗腳》這個案例。
家長反思:
給媽媽洗腳竟成了作業(yè),作業(yè)完成了,一切就結束了。媽媽聽到孩子的話,感到愕然,是因為自己平時那么疼愛他,為他付出了那么多,孩子卻絲毫不知道感恩。我們是不是也經(jīng)常遇到類似的經(jīng)歷?(請家長談一談自己感受到的事例,說說自己的感受。)
我們接著來看后面的教育故事。在這個故事中,家長是如何讓孩子逐漸地學會感恩的?我們有什么可以借鑒的嗎?(請家長談一談自己的感受與見解)
專家課堂:
專家這樣認為:家長一味付出無法教會孩子感恩。愛是一種能力,愛是需要學習的,就像我們學習某些技術一樣,只有不斷地學習,才能有所體驗。要讓孩子在接受愛的同時學會付出愛。
在上面的那故事中,那位母親在專家的指導下,意識到了問題的根本:不懂感恩,不懂得回報,不懂得愛。這位母親改變了,她改變了什么?她不再包辦孩子應該做的事情,通過逐步培養(yǎng)孩子獨立做事的能力,以及及時地引導與教育,使孩子認識到獨立能力的重要性,由被動接受到主動求變。孩子的愛心是靠平日生活的點點滴滴培養(yǎng)起來的,是一種潛移默化的結果,千萬不要把對孩子的愛心教育當成是短時間就能行的事情。
關于包辦,有這樣一個真實的案例:
《揚子晚報》曾報道過這樣一件事:大連市新建了兩所現(xiàn)代化寄宿制高中20中、23中,然而一些家長和學生卻產(chǎn)生了對寄宿制高中的“不適應癥”。
“不適應癥”表現(xiàn)為學生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差。該校后勤部負責人告訴記者,高中女生寢室的衣柜里,臟衣服、臟被單攪成一團,胡亂地塞在里面,個別女生連被子都疊不好。一位住校女生稱其父母早有言在先,除了學習,其他的事交給父母就行了,因此她從沒在校洗過衣服,每次都帶回家,由母親洗。
“不適應癥”還表現(xiàn)為過分挑剔飯食。寄宿制學校吃住都在校園內(nèi),習慣了家里“想吃什么就做什么”的學生很難接受學?!白鍪裁淳统允裁础?。于是出現(xiàn)了這樣的場景:一些家長不辭勞苦地往城郊的寄宿制學校跑,給孩子送“給養(yǎng)”。更有甚者,一位家長開著車將餃子送到學校,趁著課間讓孩子在車里“解解饞”。
家長為什么要包辦這么多孩子本來可做的事?我想大概有以下幾方面的錯誤認識:
誤區(qū)一:哪舍得讓他干活?
分析:家長把一切都包辦替代了,孩子在這樣無微不至的關懷下生活,看似幸福,背后卻有隱憂:過慣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久而久之就會產(chǎn)生強烈的依賴性,即使將來長大成人,也離不開別人的照顧。當前大學里的陪讀現(xiàn)象就是明證。
誤區(qū)二:還不如自己動手
分析:孩子年齡小,缺乏技能和經(jīng)驗,做事難免會出差錯,只要耐心教給他方法,鼓勵其多實踐,漸漸就能把事情做好。如果僅因為怕他們出錯,就剝奪他們鍛煉的機會,那么,孩子的勞動能力就無法提高,自信心也會受到打擊。
誤區(qū)三:讓他們休息,玩一玩。
分析:也許在成人眼里,勞動是一種責任、負擔,可是在孩子看來,勞動是一種樂趣、一種放松。勞動能使孩子增長見識、鍛煉意志、增強責任心,還能培養(yǎng)做事有始有終和尊重他人勞動等良好品質(zhì)。所以,孩子在課余參加適量的勞動,不僅不會影響學習,還能有張有弛,更好地投入到學習中去。
家長可以培養(yǎng)孩子做家務的一些方法。1、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例如掃地、擦桌子、洗衣服、澆花等。其實孩子往往比你想象的能干得多,因此別擔心會把他累壞了,你完全可以適當給他留多一點任務。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也就變得越來越能干。如果是較為繁重的家事,則要分成幾部分來讓孩子一點一點地學著做。當然,也不能因為干過多的家務而影響孩子的學習和交往。
2、教孩子干活的方法。父母可以自己先來做示范,以避免危險發(fā)生。如果布置的任務沒有危險性,則可以讓孩子以自己的方式來做,即使不很恰當,最好也不要干涉。
3、讓孩子來做決定。責任是公正、平等的,把需要做的事情告訴孩子,如果他沒有完成,不要替他完成,讓他自己考慮是否該繼續(xù)做以及怎樣做。最終,他會明白自己的錯誤會帶來怎樣的麻煩。也許以后不用你怎么去督促,他也會自覺來干、盡力完成的。
4、不要總讓孩子做同一件事情。小孩的耐心有限,總做同一件事情會引起厭煩情緒。最好經(jīng)常換換花樣,或者和兄妹或其它小朋友們一起輪流來做,這樣他們還可以掌握多種勞動技巧。
5、不要總在孩子學習或玩興正濃時讓他們干活,這樣很容易激起不滿。預先把活兒安排好,告訴他在什么時候之前必須干完,讓他自己來計劃時間就可以了。這有利于培養(yǎng)孩子統(tǒng)籌安排的能力,提高做事的效率。
6、注意觀察孩子的工作方式和喜好??此矚g獨立完成還是喜歡與他人合作,是喜歡按部就班地干,還是喜歡尋竅門、走捷徑。根據(jù)不同的情況,可以為孩子布置不同的任務。如果你的孩子總喜歡與人合作,則可以與他一起干。在合力完成家事的過程中,大人將有更多的時間與孩子相處,增進親子感情,孩子也會從中體會和了解到父母的辛勞。
7、如果孩子做得不夠好,千萬不要抱怨。家長應該把標準放低一些,寬容一些。孩子參加家務勞動,既是學習、又是鍛煉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自然會既有成功、也有失敗。父母應當鼓勵孩子培養(yǎng)勇于嘗試和挑戰(zhàn)、不怕困難失敗的勇氣和決心。而且,父母平時要做有心人,能在適應的時機準確地發(fā)現(xiàn)孩子的優(yōu)點和不足,多肯定、多鼓勵、多表揚,并和藹可親地指出其不足之處。最好不要總是給予金錢獎勵,這容易產(chǎn)生誤導,使他認為自己和父母之間是利益關系,也不利于他積極參加集體活動。其實只要給他一個擁抱、一個親吻或在眾人面前多夸一夸,就已經(jīng)足夠了。
美國有多項研究成果表明,一個人在童年時代的活動與成年后的性格有著密切的因果關系。那些童年善于勞動的人,成年后在事業(yè)、生活上,在婚姻、家庭以及人際關系方面大多都會有較好的表現(xiàn)。他們交游廣闊的可能性比其它人高出10倍,獲得高薪的可能性大4倍,易失業(yè)的可能性要小15倍。相比之下,那些童年時很少勞動的人,長大后社交能力一般不太強,成才的幾率也小很多,甚至容易出現(xiàn)犯罪等社會不良行為。作為父母,哪個不是“望子成龍、盼女成鳳”?看來,即便是為了孩子的明天,也要趕快培養(yǎng)他們熱愛勞動的習慣吧。
在家庭教育中,要培養(yǎng)孩子一顆愛心,還可以從一些小事入手。
第一點:建立平等有序的家庭關系,營造和諧民主的家庭氣氛
家庭關系中,家長必須讓孩子明白自己與父母的關系,知道父母是長者,是家庭的主人,不能顛倒主次,任孩子在家庭中逞強胡鬧。(家長談孩子為中心的家庭的壞處)
在以孩子為中心的家庭中,孩子是家庭中最重要的人物。孩子逐漸占據(jù)家庭中最重要的位置,可這個位置既不是他們應該占有的,也不是他們靠努力爭取來的,所以也不會令他們從中受益?,F(xiàn)代家庭愈是以孩子為中心,孩子就愈難滿足時,家庭教育就越來越困難。因為,在家里如果事事以孩子為主,他們一定會變得刁鉆古怪、得寸進尺,而且不管你付出多少,他們都會認為是理所當然的,所以,在一個家庭中,父母應居首要位置。家庭以夫妻為中心看重的是家庭“整體”的健康,而不是家中任何一個特定的人。夫妻關系是家庭整體健康的根本保證,孩子將會由于父母感情的和諧而獲得更大的利益。健康的家庭才能培養(yǎng)出健康的孩子,快樂的父母才能養(yǎng)育出快樂的孩子。
同時,作為家長,還要充分尊重孩子的人格,要能聽取他們的意見,即使在拒絕他們的時候,也要考慮到如何拒絕他們,對他們更有好處。
第二點:讓孩子了解父母的付出的辛苦
現(xiàn)在,有太多的孩子都不知道父母的工作情況,也不知道父母的錢是怎樣得來的,他們只知道向父母要錢買這買那,認為父母給孩子吃好的,穿好的,用好的是天經(jīng)地義的事。如果你的孩子也是這樣,你還希望孩子能孝順父母,這又怎么可能呢?因此,父母應當有意識地經(jīng)常把自己在外工作和收的情況告訴孩子,說得越具體越好,從而讓孩子明白父母的錢來之不易。
我們來看一個事例:
48歲的孫女士最近有了寒心的感覺。
孫女士夫婦生活并不富裕,丈夫10年前做了換腎手術,高昂的醫(yī)藥費讓這個家庭經(jīng)濟非常拮據(jù)。
即使這樣,女兒小盈初中畢業(yè)后,孫女士夫婦還是傾其所有、東拼西湊地送女兒到日本讀書。今年,小盈終于讀完了語言學校,就在即將準備上大學的時候,簽證出了問題,小盈只能回國了。
看著經(jīng)過歷練而顯得成熟許多的女兒,孫女士盼望著一家人可以團團圓圓地過幾天舒心日子了。可是沒想到,才回來幾天女兒便開始抱怨:“家里沒有達到自己在日本的居住條件”、“不能24小時上網(wǎng)”……于是孫女士又為女兒買了電腦、安裝了寬帶,還買了加濕器專門在女兒的房間“制造”日本濕潤的氣候。
但是這兩天小盈卻提出,家里房子太小,自己沒有專門的練琴房,如果父母不能改變現(xiàn)狀,她希望父母能再給她準備些錢,她準備到新加坡生活。
“我們已經(jīng)為她花了那么多的錢,現(xiàn)在我們沒有力氣去掙錢了,本想她能擔負起這個家,沒想到她不但不擔這個責,還嫌我們做得不夠,我們還要怎么做?”孫女士說。
“不少家長都在抱怨現(xiàn)在的孩子不知道感恩,家長們是否想過,您在為孩子付出的時候有沒有教會孩子感恩”,北京四中的趙燕梅老師說。趙老師曾經(jīng)在新加坡工作和生活過。她介紹,與其他國家相比,中國的家長為孩子做得太多,幾乎包辦了家里的所有事情,“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覺得這些是父母應該做的,享受這些也是理所應當?shù)牧恕薄?span>
我們也可以嘗試著讓孩子記一下自己的生活帳目(或者家長給孩子記),看一看自己把錢花在了什么地方,在一段時間之后,讓他做一個合計,和孩子一起分析,相信出來的結果會給孩子一個深刻的教育。
第三點:做到不忽略生活中的小事。
孩子的良好品行是在日常生活的點滴小事中培養(yǎng)出來的。因此,我們要注意糾正孩子在小事上表現(xiàn)出來的不尊重他人的念頭,久而久之,就會讓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讓孩子養(yǎng)成尊重別人的習慣,尊重別人,才能體諒別人。
案例:故事一:星期天,梁亮到趙強家玩游戲機。兩個孩子正“打”得熱鬧,趙強媽回來了,她熱情地跟梁亮打招呼,可梁亮連頭也沒抬。趙強媽以為他注意力太集中,也就沒在意。過了一會兒,趙強媽把削好的蘋果遞給他倆,梁亮二話沒說,拿起一個最大的就啃。打完游戲后,梁亮又打開趙強的抽屜,說要看看有什么好玩的,弄得一團糟。梁亮走后,趙強媽無奈地說:“以后別跟他一起玩了,這孩子不懂得尊重別人,也不懂得自重?!?strong>故事二:峰峰邀表哥到家里玩,傍晚,峰峰媽見到峰峰正死死地抱著電話機,不讓表哥打。原來,峰峰想讓表哥留在家里吃飯,但表哥不想,要打電話告訴家人回家吃,峰峰死活不放表哥走。
峰峰媽聽了原因,笑著說:“峰峰可以先問問表哥,愿不愿意留下來跟你一起吃飯,如果表哥不愿意的話,我們是不能勉強的。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和不喜歡做的事,你不喜歡的事,我們強迫你去做,你也會不高興。”于是,峰峰抽泣著問表哥:“表哥,我想你在我們家一起吃飯,好嗎?”見峰峰這么誠懇,表哥最后也答應了。
分 析:以上兩個故事讓媽媽們感觸良多,現(xiàn)在的孩子,給人的感覺都很霸道,不懂得尊重別人。由于孩子是每個家庭的寶貝,不知不覺中對孩子產(chǎn)生了溺愛,尤其是家里有老人的,一切都是孩子說了算。于是,孩子在外面也肆無忌憚地霸道起來,日積月累,孩子心里會認為別人聽他的是應該的。
然而,學會尊重他人,是孩子一種必須具備的品德。只有尊重他人的孩子,才可能正視他人的意見。不尊重他人,他人對他提出的忠告,他也決不會接受。這樣的孩子,長大后很可能與社會處于一種隔離狀態(tài)。尊重,也是人際關系的起點:不尊重他人,他人也不會尊重他,甚至不可能信任他,這樣就會失去許多朋友的支持。
當然,尊重還包括許多的方面,如守時,尊重別人的勞動成果,注意說話的環(huán)境及別人的尊嚴等等。
第四點:對孩子的要求要持之以恒。
如果對孩子的要求是正確的,就一定要堅持到底,不能緊一陣松一陣。不高興時對孩子要求過嚴,高興時又恨不得把孩子捧在手心里,什么也是讓他做。這種不連貫或不一致的教育方式是不利于孩子形成良好習慣的。
第五點:教育孩子孝敬老人、父母要以身作則。
在生活中,我們不僅要教育孩子孝敬自己的父母,長輩,同時也不要忘了教育孩子尊敬其他的長者。這不但可以從另一個角度培養(yǎng)孩子的孝心,同時也有利于孩子其他良好品行的形成。崔永元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一位主持人。他曾這樣比喻:父愛就像日出那樣光明磊落、真摯情深,母愛就像月亮那樣溫柔無私、慈愛無邊。他的母親熱心熱腸,樂于助人。七十年代的時候,崔永元的父親在團里做政委,部隊上經(jīng)常有家屬來探親,有時沒地方住,他的母親就把他們接到自己家里來,熱情地招待他們。在母親的影響下,崔永元他們幾個兄弟姐妹也總有一種做好事的沖動感??吹侥赣H把熱湯面端過去了,他們就把自己的蘋果拿出來送給客人。
這些事例告訴我們,父母本身的言行有多么的重要。如果自身缺少愛的情感,成人之間的關系不和諧,在教育上不能同步,就很難對孩子進行情感教育。
現(xiàn)在的家庭中,父母的工作壓力很大,對孩子的教育也很重視,在孩子的教育上往往投入很多,但是卻往往忽略了良好的家庭關系對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有多么的深遠。其實一對最稱職的父母就是給孩子一個幸福的家。這就是最好的教育。
家庭心理環(huán)境對兒童心理健康的影響
家庭是兒童成長的第一個社會,父母是兒童的第一任老師。家庭心理環(huán)境對兒童心理健康的影響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家庭氣氛對兒童心理健康的影響。
在氣氛緊張、父母關系不和諧的家庭里,父親和母親常常是煩惱不安、性情暴躁、言語粗魯,對長輩缺少孝敬甚至虐待。
對于還沒有獨立生活能力、完全依賴父母的兒童來講,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孩子容易情緒緊張。孩子長期處在這種情緒中,又缺少溫暖和關愛,容易使孩子形成孤僻、自私、玩世不恭等不良品質(zhì),對兒童的心理健康產(chǎn)生負面影響。
2、父母的教育觀念對兒童心理健康的影響。
父母的教育觀念對兒童心理健康產(chǎn)生不利因素主要有以下兩種:(1)嚴厲管教論。持這種觀點的父母往往要求孩子必須一切聽從家長,信奉“棒頭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等傳統(tǒng)觀念。其實,長期處在父母高壓政策下的孩子易形成幼稚、依賴、神經(jīng)質(zhì)的心理,他們的獨立性和自主性較差,有些幼兒可能變得更加依賴無主,有些則可能變得更加反抗、暴烈。(2)自然成熟論。持這種觀點的父母對孩子往往是放任自流概不過問的教養(yǎng)態(tài)度。這種忽略型家庭中兒童就會因為得不到關心、得不到父愛與母愛而產(chǎn)生孤獨感,逐漸形成富于攻擊、冷酷、自我甚至放蕩的不良品質(zhì),常常會有情緒不安、反復無常、容易觸怒、對周圍的事物漠不關心的心態(tài)。
3、家庭情感溝通對兒童心理健康的影響。
情感溝通是家庭心理環(huán)境重要的組成部分。不良的溝通對孩子人格的形成與發(fā)展不利。
(1)指責埋怨型溝通。指責埋怨型溝通使家庭問題往往在相互指責和埋怨中不了了之,問題最終并未真正解決。家庭未了結事件越多,家庭生活越是沉悶或緊張甚至危機四伏。這是一種很具破壞功能的家庭溝通模式,被指責者要不逆來順受,要不逆反、攻擊性強。(2)遷就討好型溝通。遷就討好型溝通的家庭,缺乏一種家庭成員之間真摯的愛,而且會養(yǎng)成一些依賴而又固執(zhí)、軟弱而又任性等不良人格特點。孩子在這種遷就討好型溝通模式中,更容易形成的是任性,只要父母遷就自己,自己卻很少遷就父母。(3)嘮叨羅嗦型溝通。嘮叨羅嗦型溝通主要表現(xiàn)在母親以及一些過于瑣碎的父親身上。一般情況下,這樣的父母不太關心別人真正的情感,自己被許多意義不大的瑣事纏繞,給孩子最大的感覺是嘮叨、煩人。這種溝而不通的表現(xiàn)是表面上雙方都在說話,而且可能持續(xù)較長時間,但信息根本沒有交流,反而會造成孩子出現(xiàn)逆反和抵觸的心理。
二、改善家庭環(huán)境的途徑,創(chuàng)設和諧的家庭心理環(huán)境
1、建立恰當?shù)母改附巧?,形成和諧的夫妻關系。
2、建立和睦的家庭氛圍和良好的親子關系。父母要和孩子一起游戲,一起學習,發(fā)展共同的興趣,和孩子共享經(jīng)驗和成果,增進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感情和相互間了解。父母要把孩子作為平等的人,尊重孩子的愛好,給他一定的自主權利決定與選擇事情;有些事情可以和孩子商量,征求孩子的意見。這種健康的家庭生活、和諧融洽的家庭氣氛有助于兒童健康心理的形成和穩(wěn)定。
3、注重親子溝通態(tài)度與行為方式。父母要多以鼓勵、理解、尊重的方式與子女談心,即使懲罰也要富于情感性,要伴隨合理的解釋。
家長朋友們,愛是需要學習的,需要我們投入真心地去培養(yǎng),我們的孩子才能學會感恩。最后,再次感謝各位家長朋友的到來。希望今天的交流能讓我們有所收獲。
來源網(wǎng)絡
相鄰博客
- 講稿:幫孩子認識自我 [2011-07-28 17:39:14]
- 講稿:良好的個性需要培養(yǎng) [2011-07-28 17:40:20]
- 講稿:孩子的成長需要自信 [2011-07-28 17:42:32]
- 講稿:幫助孩子在閱讀中成長 [2011-07-28 17:43:24]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