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城區(qū)北門大街小學 姚來祥
[教學目標]
1、通過教學活動,讓家長了解傷害孩子自尊的危害,樹立親子平等的觀念。
2、通過具體案例讓家長切身體會到如何化解孩子發(fā)脾氣的行為。
3、通過互動環(huán)節(jié),給家長提供反思自己行為的空間,加強教學效果。
[教學重點]
掌握批評孩子和化解孩子情緒的藝術。
[教學難點]
理解孩子行為背后的心理原因。
[教學方法]
案例分析法、互動法
導入:各位家長,大家好。很高興大家能在百忙之中抽出時間來參加這次報告會,你們用行動為孩子樹立了一個良好的榜樣,請允許我以一名老師的身份為孩子們向你們表示感謝。今天我們談的話題是“教會孩子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在進入話題之前,我想先給大家講一個故事:在吉林省集安市,有一個小學五年級學生孫躍坤,才12歲,一天他指使同學亂刀殺害了自己的親生母親。在行兇過程中,孫躍坤就在20米外看著整個過程。為什么會發(fā)生這樣的人間悲劇呢?原來孫躍坤從小生活在姥姥家,非常受寵愛,12歲回到父母身邊后,父母管教很嚴,經常用打罵的手段來懲罰孩子,打得孩子經常逃學惹禍,最后,激起孩子的心理畸形,它回到自己家后發(fā)現自己的父母并不愛他,原因是做父母的采用了一種他不能接受的方式來愛他,在這種情況下,他選擇了極為殘忍的方式來反抗自己的父母,保護自己受傷的心靈。大家可能認為這是一個極端的例子,并不具有代表意義,可是類似的事情在我們的身邊也時有發(fā)生。記得去年我教過一個畢業(yè)班,有兩名學生就是因為跟家長起了沖突而采取了自殘的方法來反抗,他們用刀子割自己的胳膊,一道道傷痕橫七豎八,而遺憾的是他們的家長竟然對此一無所知。這一系列讓人看了揪心的事件的發(fā)生或多或少給我們帶來了一些反思:本來父母養(yǎng)育孩子是大自然賦予的神圣使命,可是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結局呢?這兩個孩子的媽媽都很勤勞,為孩子付出了很多,其中一個甚至辭去了工作。這本身沒有錯,錯就錯在他們的好心使孩子不需要的,甚至是傷害孩子自尊心的。孩子也是人,他們理應受到尊重。這就是我們要研究這個話題的原因。
那么如何判斷孩子是否具有自尊心呢?科學家們發(fā)現自尊心強的孩子具有以下特點:(課件出示)
1、比較活躍,善于表達自己的思想。
2、善于與他人建立良好關系,在與人交談中,他們樂于處在主導地位,而不愿意當聽眾。他們隨時準備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和主張,并不為別人的挑剔所煩惱。
3、他們往往對世界問題頗感興趣。
4、他們深信自己的能力,并確信能做好任何自己想做的事情。
總的來看,這部分孩子具有積極的自我概念,這一點很重要,因為它直接關系到孩子的學業(yè)成績和未來的發(fā)展。自尊心強的孩子常常感覺到“我是一個好孩子”“我是一個有能力的孩子”,看上很簡單的兩句話,卻涉及到自我概念的建立,對于學業(yè)上長期遭受到失敗的孩子來說,他們的自我概念正好相反:他們會認為自己是一個無能的孩子。那么孩子的這一自我概念是怎樣建立起來的呢?他們不是憑空想象出來的,而是從身邊的人給他的評價中感受到的,而這個身邊的人中最重要的人之一就是父母。因為父母的態(tài)度傳遞了對孩子的期望。這個期望或者是高的,不著邊際的;也能使失望的。
那么,孩子的自尊心是怎樣被破壞的呢?請看下面的案例:
【案例】媽媽,我也有自尊
(121頁)
一、出示案例
二、組織討論
請大家回憶一下,自己有沒有蕩著別人的面批評過孩子?當時你是怎么想的?怎樣處理的?
三、案例分析
家長當著外人批評孩子就是最傷孩子自尊、最令孩子反感的批評方式之一。家長為什么會這樣做呢?在下意識里,把孩子當成自己的私有財產,認為“老子教訓兒子天經地義”,父母的話就是圣旨,“百孝順為先”,孩子必須無條件服從。這種家長站在高高的平臺上俯視孩子,總是以命令的口氣指示孩子應該怎樣不應該怎樣,對孩子往往不分地點不分場合的隨意指責批評;某些家長認為小孩子不懂什么叫自尊,也就不懂得去維護孩子的自尊。當孩子感覺到父母不尊重自己、不顧及自己的感受時,便會本能的產生自我保護,對父母頂撞或者漠視。不良的批評方式,其結果常常會引起孩子的抵觸或逆反,一般表現為:不愿意和父母說話、我行我素、或者表面接受背后反抗。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家長批評孩子是難免的。批評的目的是孩子犯了錯,督促孩子加以改正,讓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有些父母因為沒有掌握正確的批評方式,在批評中傷害了孩子的自尊甚至人格,令孩子對家長產生怨恨,對批評抵觸,令親子關系緊張。孩子感覺無法和家長說知心話,父母不了解自己;父母感覺無法和孩子溝通,不知道孩子在想些什么。我們要知道,因為缺少自尊所以不會尊重別人,因為不會尊重別人所以會遇到交往困難,因為交往困難所以會導致情緒障礙,像有的小孩非常沖動,面對伙伴之間的沖突,開口就罵人,動手就打人,做什么事情也無精打采,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情緒上的問題不能得到解決造成的,進一步反映到學習上就是缺少積極主動的進取精神,從精神上來看,會使孩子幼小的心靈遭受巨大的創(chuàng)傷,嚴重影響到人格的健全。
最近幾年,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發(fā)現體罰的現象少了,可是“心靈虐待”的現象多了,這應當引起我們的警惕,心靈虐待比體罰更能傷孩子的自尊心。
心靈虐待大致可分為這樣幾類:
一、 強迫型。根本不考慮學生(孩子)需要,強迫他們按老師或家長的意志行事,甚至連孩子的申辯、憤怒、反抗權力都被剝奪。遺憾的是我們從來不考慮自己的行為后果,在武斷行事的過程中,孩子變得膽小怕事、遇事退縮,缺少獨立性,很多孩子上課不敢發(fā)言,見了陌生人就怕羞就是這個原因造成的。這樣的孩子很難適應未來復雜的社會。
二、 冷漠型。對孩子需要漠不關心,缺少親近感和同情心。對他們的過失,不是幫助教育,耐心引導,而是采取冷落態(tài)度。前邊我已經說了,家長的態(tài)度傳遞出對孩子的期望,這是一種重要的家庭教育資源,如你對社會,對人生的看法會直接影響到孩子。這種行為專家們稱之為“冷暴力”,它的后果是使孩子多苦悶、孤獨。
三、 貶低型。對孩子的細微進步毫不重視,經常傷害他們的自尊心,貶低他們的學習成績,又不放過任何一點過失。致使孩子自悲,缺乏自信心,無主見。
四、 抹煞型。在孩子出現失誤時,不是從整體上評價他們,幫助其找出原因,鼓勵他們克服困難。而是抹煞過去的一切,批評責罵,在孩子受傷的心靈上撒鹽,這類孩子常常一蹶不振,看不到希望。經過長期的觀察發(fā)現:學困生和優(yōu)生最大的區(qū)別就在于前者對學習失去了信心,后者則充滿了信心,這就導致學習困難的學生陷入了一個怪圈,一個不規(guī)則的怪圈,在老師或者家長的幫助下,它可能會走怪圈的陰影,但很快又回去了,老是不能改變它的家庭環(huán)境。而優(yōu)生走的是一個螺旋式上升的圈,所以他們的發(fā)展很明顯。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學困生遭受的抹煞教育比較多,家長或者老師多數情況下采用的是批評的方式,他們的自尊心受到了極大的傷害。
做家長的應當怎樣做呢?課本中《父親的紙條》一文就很有啟發(fā)意義。他發(fā)現孩子偷拿自己的錢后沒有作出過激的反應,而是通過給孩子寫紙條的方式給孩子上了終生難忘的一課,他判斷孩子還會翻自己的口袋,就在口袋里放了一張紙條,枝條上寫著這樣一句話:“需要錢就跟我說一聲?!焙⒆幽玫竭@張紙條后惶恐不安,茶飯不思,他等著父親的批評,可是父親像什么事也沒發(fā)生一樣,這反而讓他更加痛苦,到了茶飯不思的程度。這就叫“潤物無聲”。
在這里再給大家講一個很有名的小故事:
當年陶行知先生任育才學校校長。一天,他看到一名男生用磚頭砸同學,遂將其制止,并責令他到校長室接受批評。
陶先生回到辦公室,見男生已在等候。陶先生掏出一塊糖給他說:“這是獎勵你的,因為你比我按時到了?!苯又置鲆粔K糖給他:“這也是獎勵你的,我不讓你打同學,你立即住手,說明很尊重我。”男生將信將疑地接過糖,陶先生又說“據了解,你打同學是因為他欺負女生,說明你有正義感?!苯又统龅谌龎K糖給他。這時男生哭了,說:“校長,我錯了,陶校長,你打我倆下吧。同學再不對,我也不能采取這種方式?!碧障壬鷿M意地笑了,接著又拿出第四塊糖說:“你已認錯,再獎你一塊,可惜我只有這一塊糖了,我的糖沒有了,咱們的談話也該結束了。”學生打了人,陶先生沒有批評,沒有斥責,沒有讓學生寫檢查,也沒有找家長“共同教育”,而是讓學生一步一步地完成了對自己錯誤地認識過程。四塊糖不僅讓學生認識到了錯誤,更發(fā)掘了孩子的四個優(yōu)點:守時、尊重人、正義感和勇于承認錯誤。
這一教育案例在心理學上叫“南風效應”,也叫溫暖法則。這一法則來自于法國著名作業(yè)拉封丹寫過的一則寓言故事《南風和北風》,故事講的是南風和北風比賽為例,看誰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脫掉。北風首先發(fā)威,結果行人把大衣越裹越緊;南風徐徐吹動,頓時風和日麗,行人開始脫掉大衣。南風之所以能達到目的,是因為它順應了人的內在需求,使人的行為變得自覺。這種以啟發(fā)自我反省、滿足自我需要而產生的心理反應被稱之為“南風效應”。
小結:
這一系列故事再一次驗證了一個道理: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育人“數其一過不如獎其一長”。批評孩子是教育方式而不是目的,這點家長應牢記在心。掌握批評的藝術,以真誠友好的態(tài)度對待孩子,傾聽孩子的心聲,維護孩子的自尊,堅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做法,相信孩子一定會虛心接受家長的批評建議,并積極改正錯誤。
【備】在現場交流中,很多家長提到了這個問題:孩子發(fā)脾氣是怎么回事?應怎么辦?
分析---------
亂發(fā)脾氣是現在獨生子女中較為常見的現象之一,說白了是家長慣壞了或者是管得太多了。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孩子動不動就發(fā)脾氣是缺乏控制力的表現。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自主意識越來越強,很多事情都想自己說了算,這就容易和父母產生矛盾,當孩子的心愿沒有達成時,孩子便會煩躁氣氛,使性子發(fā)脾氣。記得我12歲那年,同學們盼望已久的武打片《少林寺》就要在鄰村上演了,同學們都很興奮,早早的吃晚飯后我就準備出門,這時候父親不知怎么回事堅決不讓我去,后來我想可能是快要期中考試的原因吧??墒窃诤荛L一段時間里我悶悶不樂,經常發(fā)脾氣,什么事也干不下去,以至于期中考試也一團糟。無論什么原因,孩子的壞脾氣會對他的成長造成種種障礙,會影響學習的狀態(tài)、造成交往不良等。
如果孩子發(fā)脾氣,家長應該怎么辦呢?
1、控制自己的情緒。如果家長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緒,也朝孩子發(fā)脾氣,那么,你的形象給孩子樹立了負面榜樣。下次,孩子就會模仿家長的樣子。
2、教會孩子平息憤怒的方法。如離開現場、自言自語等。
3、及時表揚和鞏固。當孩子想發(fā)火卻努力控制了自己時,家長應及時給與表揚,肯定孩子的積極性為。
4、適當懲罰。對孩子進行懲罰必須具備三個前提:一是使孩子感到,他無論如何不會失去父母的愛;二是懲罰不是針對孩子的整個人,而是針對他的過失;三是懲罰程度必須適當。我們需要注意的是:父母對孩子的懲罰應該一致。不能一方懲罰孩子,另一方把它取消。這樣,孩子更不聽話。家長不要去幫助孩子彌補過失,要讓他們自己養(yǎng)成好習慣,自己承擔責任。
請家長們記?。何覀儾荒転榱藨土P孩子而懲罰,應當讓孩子明白,懲罰是他們不良行為的自然后果,并且在接受懲罰的同時,感受到父母對他的關心和愛護。
結束語:
俗話說,好孩子是夸出來的,而不是打罵出來的。有這樣一則故事:一天下午,一個不足十歲的小學生放學后獨自到一片樹林里玩耍。天黑了,這個膽小的孩子還沒有走出樹林,他怕遭到野獸襲擊,就爬到一棵大樹上躲了起來。父親見孩子很晚還沒回家,就沿孩子放學回家的路去尋找,在一片樹林里,借著天空那微弱的星光,父親隱約看見兒子正躲在一棵大樹的樹杈上 。父親沒有馬上喊兒子下來,而是假裝沒有看見,吹著口哨在離兒子藏身的大樹不遠處溜達。兒子聽到父親的口哨聲好像遇到了救星,馬上從大樹上溜下來,吃驚地問:“爸爸,你怎么知道我在這片樹林里呢?”“我是獨自散步,沒想正碰上你在樹上玩耍呢?!睋f這個孩子長大后進入軍官學校深造,后來成了一名作戰(zhàn)勇敢的將領。
人們常說,樹怕傷根,人怕傷心。自尊心、自信心是孩子成長的精神支柱,是孩子向善的基石,也是自我發(fā)展的內在動力。凡是人都有自尊心,不要認為孩子小,就可以不尊重他們。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需要家長和老師去保護去尊重。如果教育者有意或者無意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那么孩子的心靈就會受到打擊和摧殘,就會失去向善發(fā)展的動力和精神支柱。不管什么情況下傷害或者詆毀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都是違背教育規(guī)律的愚蠢行為。
一個合格的家長、教師應該用愛心去保護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教育孩子要有愛心、耐心和恒心,堅持多表揚鼓勵,少指責埋怨,只有這樣才能調動和激發(fā)孩子成才發(fā)展的自覺性、積極性,進而使他們不斷克服缺點,逐漸完善自我,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高素質的人才。
法國著名作家羅曼.羅蘭在著名的長篇小說《約翰.克里斯多夫》中的主人公說過一句很經典的話:你要給別人快樂,首先自己是個快樂的人”。同樣,你想使自己的孩子成為一個自尊的人,你首先要自尊并且能尊重孩子。
作業(yè)設計:
1、當孩子犯了錯時家長正確的做法是什么?錯誤的做法是什么?
2、你認為應當如何化解孩子的情緒?
來源網絡
相鄰博客
- 講稿:孩子的成長需要自信 [2011-07-28 17:42:32]
- 講稿:幫助孩子在閱讀中成長 [2011-07-28 17:43:24]
- 講稿:培養(yǎng)孩子的責任心 [2011-07-28 17:47:08]
- 講稿:強化孩子的自我管理 [2011-07-28 17:48:17]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