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對待孩子的問題
濰坊錦程小學 邵秀玲
【教學內(nèi)容】
《牽手兩代家長課程》小學第一冊第八講——認真對待孩子的問題
【教學目的】
1、通過此次學習,使家長充分認識到應該認識到應該認真對待孩子的問題,如何能夠正確對待孩子出現(xiàn)的問題。
2、通過此次學習,使家長真正意識到要給孩子留下一片創(chuàng)造的天空,保護孩子的創(chuàng)造天性,激發(fā)孩子的創(chuàng)造潛能。
【教學重點】
使家長認識到應該認真對待孩子出現(xiàn)的問題,并采用多種措施引導孩子向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方向發(fā)展。
【教學難點】
通過本次學習,使家長理解“孩子問題”的重要性,在現(xiàn)實生活中能夠積極主動的開動腦筋進行教育的思考,實現(xiàn)對孩子的正確教育與引導。
【教學方法】
談話法、講授法、案例分析法、情景演義法。
【教學過程】
一、談話解題:
尊敬的各位家長,大家好,很榮幸能夠在這個時間跟大家一起探討有關孩子教育的話題。今天我們探討的問題是:認真對待孩子的問題。
“孩子雖小,問題卻很多”,這是很多家長的切身感受。甚至有的家長已經(jīng)對孩子的問題感到無法應付,焦頭爛額了。孩子是新生的,他們對周圍的任何事物都很好奇,他們沒有經(jīng)驗,更應該認真對待。為什么天上會下雨?為什么小鳥會飛?為什么電話里會傳來聲音?各種各樣的問題充滿了孩子的小腦袋,激發(fā)著他們清冽的求知欲。也許,這些問題正是家長對孩子啟蒙教育的開始。而爭取的引導教育會對孩子帶來深遠的影響,乃至終生受益無窮。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就是在對“蘋果為什么往下掉”疑惑中發(fā)現(xiàn)的。因此如何正確對待這些問題就成了每個家長的迫切需要。本次學習就是借兩個典型案例來探討如何對待孩子的問題。希望能對各位價值能夠帶來幫助。也請各位家長能夠積極配合,暢所欲言,共同研究。
二、剖析案例:
1、案例1。
(1)講述:這是一個因為鬧鐘發(fā)生在孩子、媽媽、爸爸之間的故事。
我的小鬧鐘啞了
媽媽為孩子買了一只小鬧鐘,孩子很喜歡,擺弄來擺弄去地看個沒夠。
過了一會兒,孩子哭著來到媽媽面前,舉著小鬧鐘說:“媽媽,小鬧鐘不響了?!?span>
作為媽媽,她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媽媽想:這孩子可真是調(diào)皮搗蛋,從小就愛破壞,上學了還是這樣。給他買的玩具沒一樣是囫圇的,全拆開了。上學后的文具也是這樣,全都拆開看,結果好好的自動鉛筆壞了,好好的圓珠筆不能用了。唉,現(xiàn)在又把剛買的小鬧鐘拆壞了,這孩子可真讓人頭疼??!
果然,媽媽頓時氣不打一處來:誰讓你拆開的?
孩子:我想知道它為什么響?
媽媽:它不響還叫鬧鐘嗎?你咋這么調(diào)皮呢?你簡直就是個破壞大王。
孩子捧著啞巴小鬧鐘,委屈地掉下了眼淚……
(2)看完這個案例,不知你有何感想?如果是你,你會怎么做?(請家長自由交流意見)
(3)今天的家長確實很有素質(zhì),都有自己的獨到見解和做法。我們來看一看孩子的爸爸是怎樣來處理這件事情的。
爸爸走進了孩子的房間,孩子向爸爸求救,爸爸幫孩子修好了小鬧鐘,并告訴他拆的時候要記好每個零件的位置,同時告訴他以后拆裝東西要征求家長的同意,因為有的東西一旦拆壞了,就再也不可能恢復原來的樣子,甚至失去原有的價值。
(4)在這個案例中,孩子對小鬧鐘充滿了好奇,他非常想知道小鬧鐘為什么會響。所以他拆開了小鬧鐘來尋找答案,可是當他拆開后,卻再也安不回去了,小鬧鐘不響了。當孩子哭著求助媽媽時,他渴望得到媽媽的安慰和幫助,渴望媽媽能解釋清楚小鬧鐘響的愿意,并幫他把小鬧鐘修好??墒?,媽媽劈頭就是一陣批評,說他是破壞大王。這樣做不僅讓孩子感到委屈,同時也會阻止孩子探索小鬧鐘秘密的步伐,是非常不妥的。那么專家是怎樣看待這件事情的呢。
(5)專家課堂:
妥善的做法是,先肯定孩子提出了一個好問題,然后想法子回答出孩子的問題。對于這個專業(yè)性很強的問題,家長也可能不知道,但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查找《十萬個為什么》、上網(wǎng)尋找答案或者請教物理專家。如果家長實在沒有法子解答時,可以對孩子說:“這個問題很復雜,媽媽也不是很懂,電腦張大后你學了物理后就會明白了?!?這樣做的好處是,孩子即使暫時沒有弄明白小鬧鐘響的原因,但卻埋下了“學了物理后就會明白”的種子,將來孩子學物理時,一定會格外用心的。孩子也會明白:現(xiàn)在許多不知道的問題,以后通過學習,就會一一知道答案的。
興趣是最好的導師,幼年階段為周圍事物產(chǎn)生好奇、發(fā)生濃厚的興趣,可能是終生成就的源泉。興趣是兒童對某種事物探索的欲望,只要有了好奇心,游樂探索的欲望,孩子就會從內(nèi)心深處去研究喜歡的事物。
俄國教育學家塞得茲博士認為,在教育上最重要的是誘導孩子門自由地發(fā)揮出天才潛在的能力。家長應該善待孩子們的為什么,呵護他們寶貴的好奇心,激發(fā)他們求知的欲望,一步一步地把孩子引領到科學的殿堂里。在引領孩子探求答案的過程中,家長應注意盡量不要把答案直接告訴孩子,即使很清楚地知道答案,也要一直立即回答的欲望,否則就會喪失和孩子討論、讓孩子思考的機會。家長應該有這樣一個意識:科學不過是儲存在成人腦中的一大堆事實,科學意味著各工煩瑣深奧的結實。世界充滿了各種正確的和錯誤的答案,今天正確的答案明天可能就會被推翻??茖W需要的是永遠的探索,不僅僅是列舉事實。所以,應當鼓勵孩子自己動腦思索,而不是僅僅掌握“正確答案”。
當和孩子進行科學問題的討論時,家長不要急著做出對與錯的評價,給孩子足夠的時間去考慮去思索,這樣孩子理解得會更加深刻。我們再來看一個案例。
2、案例2:《我把小金魚養(yǎng)死了》
(1)介紹內(nèi)容:
兒子:媽媽,我的小金魚死了!
媽媽:上午不是還好好的嗎?
兒子:上午它懶洋洋的,我給它那么多魚食,它連看也不看。
媽媽:是不是小金魚病了?
兒子:我也這么想,所以,我就給小金魚喂牛奶。
媽媽:什么,你給小金魚喂牛奶?
兒子:是啊,我以為小金魚喝了牛奶會強壯起來。
媽媽:你知道嗎?小金魚是不能喝牛奶的。
兒子:啊?是不是我把小金魚給喂死了?
兒子突然大哭起來。
孩子是怎么想的呢?我的心里好難過,我本來是想幫小魚的,以為小魚喝了牛奶,也會和我一樣強壯起來,誰知道小金魚會死呢?我真后悔為什么不早問問爸爸或者媽媽,小金魚能吃什么不能吃什么。如果我早知道的話,小金魚就不會死了。可是我又不敢問,那大人一定會笑話我的。
難到孩子真的做錯了嗎?
我們再來看看爸爸是怎么處理這件事情的呢。爸爸幫兒子又買了兩條一模一樣的金魚,跟孩子一起動手在有牛奶和無牛奶的環(huán)境分別做實驗。并為孩子找來的百科全書,講解水的成分,魚在什么條件下才能生存,使兒子終于明白了小金魚死去的原因。
這個孩子的爸爸真是一個了不起的學問家,他從兒子看似調(diào)皮的舉動中,看出了孩子身上具備的創(chuàng)造性,從而抓住教育實際,激發(fā)了孩子愛可許的興趣。您能不能就這件事中爸爸媽媽的不同做法發(fā)表一下自己的見解。(家長交流)
孩子在認識這個陌生的世界過程中,會遇到很多疑問,正是通過對這些疑問的解答,孩子才逐步熟悉了這個世界,適應了這個世界。父母幾乎每天都要回答孩子的各種問題,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回答錯了,不但會使孩子形成錯誤的知識經(jīng)驗,還會影響父母的教育威信。所以,回答孩子的問題,一定要嚴謹、慎重,切不可信口開河?! ?span>
一個嬰兒降生到這個大千世界,世界上的一切,對他們來講都是陌生的、新奇的,所以,他們對什么都好奇。好奇是對自己所不了解的事物的一種求知欲,好奇心能促使孩子的大腦對刺激物產(chǎn)生興奮中心,產(chǎn)生一種發(fā)現(xiàn)與探索的欲望。好奇是人類的天性,是成才的必備因素。每一個人都有程度不同的好奇心,特別是在童年時期,好奇心格外重??上У氖牵S著童年期的過去,許多人的好奇心漸漸地消失了,這往往是由不正確的教育造成的。所以,我們在早期教育中,要特別注意保護孩子探索事物的好奇心。當孩子提出各種“為什么”的時候,家長不論多忙,都應該以熱情的態(tài)度來解答。盡管有時回答起來很麻煩,我們也應盡力而為,引導孩子去觀察、發(fā)現(xiàn)、認識新的事物。
孩子的眼睛是萬花筒,孩子提的問題也是五花八門。有些問題,父母親可作正面明確的回答。但也有不少問題,會把家長搞得頭昏腦脹,難以作答。外國一些兒童教育學家認為:對兒童所提的問題,不一定都要正面回答,因為兒童還不能接受許多科學的道理,況且即使告訴他們,他們也轉(zhuǎn)瞬即忘?;卮饍和瘑栴}的目的既是滿足他們的好奇心理,又是滿足他們對長輩的信賴心理,與其講一大通高深的理論讓兒童茫然失望,不如在不違反科學道理的前提下用有趣的回答讓他們感到愉快,進而對大人產(chǎn)生更深的情感。所以,父母對孩子提問有個交代,孩子心理上就獲得了被接納被重視的滿足感,他的好奇心及對父母的信賴會慢慢地發(fā)展起來。父母絕不能用“說了你也不懂”、“我現(xiàn)在很忙,你別來攪和”,“傻瓜才會提這種問題”之類的話作為回答,如果這樣,他們上學以后向老師提問就會有顧慮,懼怕得到同樣的回答,因而不敢提問。有的孩子天性敏感,內(nèi)心脆弱,好不容易有了興趣問問父母,卻碰了一鼻子灰,他的心里該是多么難受。而且很可能在潛意識中害怕再次受到傷害,而再也不問父母問題,甚至疏遠父母。這樣的次數(shù)多了,父母與孩子的關系會不斷淡化,交流與溝通的和諧關系被破壞。長久下去,孩子的心只會離父母越來越遠。聰明的父母,應該學會接納孩子以及他的問題。即便是很難回答的問題,也要對其提問表示出關心,并明白地告訴他,“等你長大了自然會明白”或者“這個問題太復雜了,等明天媽媽弄清楚了,再告訴你好嗎?”當然了,你說到就要做到,不能敷衍孩子。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不僅解答了孩子的提問,同時也擴大了自己的知識面,提高了自身文化素質(zhì),更有利于指導孩子的學習。值得一提的是,父母千萬不要隨便亂說,胡謅一個答案。尤其是一些涉及科學知識的問題,一定要自己弄清楚了再告訴孩子。
孩子見到、聽到的事物越多,提出的問題也就越多,一般說,提出問題多的孩子,知道的也多些。所以,對待愛提問的孩子,家長切忌厭煩。應該因勢利導,不斷發(fā)現(xiàn)和發(fā)展孩子的興趣和愛好。孩子的好奇心很強,對于從未見過的新鮮事,很容易激發(fā)興趣,引發(fā)疑問。讓孩子經(jīng)常處于這樣的環(huán)境中,對于促進他們開動腦筋,發(fā)展思維是十分有利的。
為了保護孩子探求事物的好奇心,家長平時與孩子說話過程中,應經(jīng)常采用提問的方式,一方面是引導孩子學會觀察和思考,另一方面讓孩子從小就慢慢培養(yǎng)愛提問的良好習慣。牛頓從“為什么蘋果會落到地上,而不是飛往空中”的思索中引發(fā)出“萬有引力定律”。瓦特從“為什么水開了,蒸汽能把壺蓋也掀開”的思索中研制 出了蒸汽機。在一個個“為什么”得到正確解答的過程中,你的孩子將擴大視野,增長知識,養(yǎng)成勇于探索、勤奮好學的優(yōu)良品質(zhì)。
三、總結:
提問是孩子對事物感到好奇,探究問題結論的思維活動,也是孩子思維發(fā)展水平提高的主要標志。所以教師應該正確對待孩子的提問,使之解除疑惑,掌握粗淺的知識和技能,以發(fā)展智力,形成能力。那么如何正確對待孩子的提問?
首先要耐心、認真地聽取孩子的提問。孩子在接觸了周圍生活和參與了一定的學習活動之后,會對周圍生活中各種現(xiàn)象發(fā)生一定的興趣,在求知欲望的支配下,他們會主動地向家長發(fā)問,希望家長能夠給予滿意的回答。因此家長在遇到孩子提問時,一定要耐心地聽取,并對孩子的提問給予鼓勵和支持。當家長聽懂孩子提問的目的之后,再給予解答?!耙蓡柺侵R的鑰匙”,只要家長經(jīng)常鼓勵孩子提問,孩子就會養(yǎng)成思考的良好習慣。反之如果家長孩子的提問感到厭煩或不予理會,久而久之,孩子的學習積極性就會受到挫傷,而懶于思考問題,并影響其智力的發(fā)展。
其次要正確回答孩子的提問。正確回答孩子的提問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家長給孩子的回答是錯誤的,那么這種錯誤將對孩子可能有終生的影響。
再次要引導孩子積極地探索問題。孩子發(fā)現(xiàn)新問題的途徑較多,他們可以從學習中發(fā)現(xiàn)問題,也可以從客觀事物的觀察中找到新問題,有時還能夠從一些活動中發(fā)現(xiàn)問題。凡是他們感到新奇的事物,孩子一般都會表現(xiàn)出一種要求探索的欲望。如看一看、摸一摸、聽一聽,甚至他們還會把一件新玩具拆開研究其中的奧妙。所以家長應該保護孩子這種探究的行為,鼓勵他們積極地發(fā)現(xiàn)問題并大膽地提問。對于孩子的探索性行為,家長不可加以限制,而應該為他們創(chuàng)造探索的條件,在家長的支持和鼓勵下,使孩子的實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斷得到提高。
最后要不斷提高孩子提問的水平。孩子提問的水平與其知識水平和智力水平呈正比關系,知識面寬和智力水平高的兒童,他們提出的問題有一定的深度和難度。而思維比較靈敏的孩子往往會不斷發(fā)現(xiàn)新問題,所以要注意讓孩子多學一些常識性知識。凡是孩子有興趣、自己能夠看懂和學會的知識,一般不要加以限制。凡是能大孩子知識面的學習活動,應該經(jīng)常參加,并在活動中啟發(fā)孩子養(yǎng)成思考問題、探究結論的思維習慣。這樣孩子會隨著知識、智力水平的提高,而提高提問的水平。
總之,提問是孩子智力向高層次發(fā)展的標志,重視和正確對待孩子的提問,不僅能使孩子獲得新的知識,還能培養(yǎng)他們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為其創(chuàng)造能力的發(fā)展奠定基礎。
曾經(jīng)看過一位德國作家寫的《風不吹,它睡了嗎?——兒童提問的背后》,里面給了三十一條關于孩子的問題的提示和建議,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1、孩子的問題不存在重要與不重要之分。孩子提出的每一個問題都有它的原因,每一個問題的存在本身就說明了它的重要性。
2、在很多孩子問題的背后,隱藏著許多經(jīng)歷和期望、恐懼和擔心。我們成年人不應該認為每一個問題僅僅是這個問題的本身而已。
3、回答孩子的問題需要時間,成年人應該為他們付出時間。僅僅提供快餐式的回答不能對孩子有所幫助,也根本不能使孩子深入地領會他們所得到的答案。
4、很多孩子的問題開始聽上去好像是想得到一個具體的就事論事的答案,聽起來多少有點簡單。但是大量的孩子提問的目的在于想得到“間接”的答案。我們成年人只有注意孩子問題中的“自我表露”,才能理解他們的問題——孩子到底想知道什么。
5、孩子的問題沒有一個是愚蠢的!如果問題真的多余,孩子也不會提出來。
6、孩子提出的問題常常是十分嚴肅的討論的開始。懂得贊賞孩子提出問題的人,才會把孩子視為平等的對話伙伴。
7、雖然孩子對于很多問題希望得到答案,通常的經(jīng)驗表明,他們常常在內(nèi)心里為自己找到了一個答案,當你給出答案的時候,孩子會用他自己的答案和成年人的答案做比較。所以,關切地、友好地向他們提出反問常常不失為一種好的回答。
8、孩子的提問是一種促使人思考的哲理化形式。應該以娛樂和嚴肅的兩種方式共同思考它的意義和問題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從而發(fā)現(xiàn)發(fā)展想象力和可能性并追蹤孩子的想法。
9、孩子提出的問題有其內(nèi)在的目,成年人應該弄明白它。孩子提出問題的方式常常能夠告訴我們,孩子的情緒怎樣,他們心里想的什么。
10、孩子提出問題,是因為他們對某事不理解或者對某事有感受。提出問題有助于孩子在行為領域吸收新的經(jīng)驗。
11、孩子提出問題表明他們對生活有著永無止境的好奇心。所以,孩子們提出問題不僅有助于他們理解不知道的事情,而且也是對未來生活的準備。
12、孩子的問題來自于他們要使事情得到解釋的好奇心。不回答他們的問題,或者對他們提出的問題品頭論足,就有可能窒息他們的好奇心,使他們喪失增長知識的能力。
13、孩子們提出的問題經(jīng)常是對事件的驚嘆,孩子們想通過提問的方式更廣泛地認識事件的意義。就這點來說,孩子們的驚訝不是偶然的,而是受到觸動的結果。
14、孩子們提出問題的基本理由來自于這樣一個不可辯駁的事實,即有“為什么”,就有“因為,所以”。
15、當孩子們認為他們的環(huán)境是民主的、沒有偏見的和充滿理解的時候,孩子們最能提出問題。
16、孩子的問題常常產(chǎn)生于積極的行動,而不是長篇說教,所以為孩子創(chuàng)造機會,獲得更多的行動經(jīng)歷,對他們是很有幫助的。
17、如果孩子的提問不被大量的玩具所困擾,不受大量的媒體影響或者不受到過分的呵護,那么孩子的提問就可以得到最好的發(fā)展。同樣地,也只有生活在孩子能夠有基本安全感的地方,當孩子需要的時候,父母能夠待在他們身邊,孩子的問題才能產(chǎn)生出來。
18、孩子提出的問題也能產(chǎn)生于孩子所犯的錯誤。由于孩子沒有我們成年人這么豐富的經(jīng)驗,所以,可以而且必須允許孩子們做一些事情或試驗,即使這些事情和試驗在我們看來,從一開始就注定要失敗。當然這里也有一個度的問題,就是不能對孩子和他人造成傷害或構成危險。
19、不允許,也不能把孩子提出的“尷尬”問題歸罪于孩子。作為成年人更應該弄清楚,為什么孩子提出的問題會使自己感到尷尬、難堪。
20、沒有哪個成年人能夠立即知道每一個問題的答案們,但是成年人必須做出努力,以使孩子能夠自己找到或獲得答案。
21、孩子的問題來自于兒童的特殊思維方式。成年人的任務就是,使自己設身處地地進入孩子們魔幻式的、充滿圖畫和神話的思維中去。
22、提問和回答是我們“交流文化”的一個固定的組成部分。回答孩子的問題或者和孩子一起尋找答案,就意味著精心呵護我們的這種“交流文化”。
23、孩子的問題常常包含倫理道德方面的看法、基本價值和對一些問題的看法。所以回答孩子的問題是與孩子一起體驗倫理價值觀的好途徑。
24、孩子的問題產(chǎn)生于孩子們思想的自由發(fā)揮。理解欣賞孩子的問題意味著幫助孩子達到自由,不再使壓力和困境成為他們行為的出發(fā)點。
25、無法回答孩子的問題或許在畫冊或兒童書中可以找到答案。孩子可以在書海里遨游,而電視、電腦游戲是不能達到讀書的效果的,類似的動作片不能幫助孩子找到問題的答案。
26、白日夢和幻想是孩子對自己關注的一部分。孩子們常常是在這個時候思考他們的問題和答案。所以應該留給孩子在生活中保持夢想和幻想的機會。
27、孩子的問題產(chǎn)生于他們所參與的成年人負責任的生活。讓孩子們在一個與成年人有著穩(wěn)固關系的、安全的環(huán)境中自然成長,才能使他們找到人生的答案。
28、孩子的問題使思維始終保持運動狀態(tài)。不接受孩子提出的問題或者不斷地提供現(xiàn)成的、完成了的答案將導致他們的思維的停滯。
29、對孩子提出的問題橫加指責,將導致孩子的思維受到限制。
30、孩子提出問題表明了他有興趣研究,琢磨自己的和別人的想法。
四、作業(yè):
如何正確對待孩子的提問?
相鄰博客
- 講稿:教育即養(yǎng)成習慣 [2011-07-28 17:53:54]
- 講稿:教孩子學會自我征服 [2011-07-28 17:54:50]
- 父母如何對孩子進行家庭性教育? [2011-07-28 17:59:43]
- 練麗丹:讓孩子與學習結緣 [2011-07-28 18:06:03]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