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要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
周玉萍
寫這個題目出于兩個原因:
1、我從許許多多失敗的家庭教育案例中進行了分析和總結,這些失敗的案例,幾乎都是因為家長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問題,而對孩子施以家庭暴力或者是身心虐待。
2、我們作為指導師在面對自己、面對自己的孩子、面對家長的時候,首先亟待解決的也應該是情緒問題。
一個人的情緒大體可以分為喜怒哀懼四大類。這些情緒不僅影響到我們的身心健康,而且過于情緒化還會影響到我們的家庭教育、人際交往,甚至我們的人生。
一、情緒是什么?(了解情緒)
(一)情緒來源于內心
(二)情緒是可傳染的
(三)情緒是可遺傳的
(四)情緒會扼殺幸福
二、影響情緒的幾大因素(情緒來源)
(一)根本原因在心態(tài)
(二)缺少相同的體驗
(三)認知能力有偏差
(四)親子溝通有障礙
三、家長應如何管理情緒(情緒管理)
(一)提高認知的能力
(二)提高覺察的能力
(三)提高自控的能力
(四)提高溝通的能力
一、情緒是什么?(了解情緒)
(一)情緒來源于內心
對一個人而言,通過外在形式而獲得的舒適感通常都是暫時的,也是相對的。要想獲得永久而絕對的舒適感,還是得從一個人的內心開始,去尋找一些改變。
(二)情緒是可傳染的
情緒的感染通常是很難察覺的,這種交流往往細微到幾乎無法察覺。如果我們關起心門,拒絕幸福,是一個喜怒無常的人,那么,我們自己的心理狀態(tài)完全會被情緒所左右,那樣傷害的不只是別人,還有我們自己。
(三)情緒是可遺傳的
從胎教到出生,再到孩子的成長過程,我們家長的情緒無時不是孩子學習的“榜樣”。
(四)情緒會扼殺幸福
極端情緒化,只會造成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家庭悲劇。
二、影響情緒的幾大因素(情緒來源)
(一)根本原因在心態(tài)
家長在面對自己情緒的問題上存在很多的困惑。因為大家不了解自己的情緒從哪里來,遇到問題的時候,家長會煩惱,會焦慮,也會擔心。甚至家長對孩子發(fā)了脾氣、打了孩子之后,家長還會理直氣壯地說:“我打你,都是因為你有錯在先,把我氣的。”
世界著名潛能學大師安東尼·羅賓:影響我們人生的絕不是環(huán)境,也不是遭遇,而是我們持什么樣的心態(tài)。在“身心一體”的這個前提下,“心”是最關鍵的,它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所以,我們活得快不快樂,成不成功,取決于一路走來的心態(tài)。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不知道明天會遭遇到什么,遇到傷心的事,我們會難過,遇到高興的事,我們會開心,遇到嘲笑,我們會自卑,遇到不安全,我們會恐懼。這些一系列的生命體驗都會因為心態(tài)的不同而不同。家庭教育中我們家長面臨的基本問題也是心態(tài)問題,主要體現(xiàn)在對自己缺乏自信、對孩子缺乏信心、對孩子期望過高、對教育一意孤行、把孩子當成自己的私有財產。
案例:略
(二)缺少相同的體驗
人類最基本的或原始的情緒是快樂、憤怒、恐懼和悲哀這四種。
所謂快樂,通常是指盼望的目的達到后繼之而來的緊張解除時的情緒體驗。憤怒往往是由于遇到與愿望相違背或愿望不能達到,并一再受到妨礙情況下產生的;特別是在所遇到的挫折是不合理的,或被人惡意地造成時,最容易產生憤怒??謶质瞧髨D擺脫、逃避某種情景的情緒;引起恐懼往往是由于缺乏處理或擺脫可怕的情景或事物的能力。悲哀是與所熱愛的事物失去以及所盼望的東西消失有關的體驗。悲哀所帶來的緊張的釋放,就會產生哭泣。無論是快樂、憤怒、恐懼和悲哀又都有強度上的不同。譬如,愉快和狂喜之間的區(qū)別,憤怒和狂怒之間的區(qū)別就屬于強度上的區(qū)別。
這些是我們生命中最基本的情緒體驗,雖然他們帶給人的感受是不同的,但是他們有一個最基本的相同點——都是以自己為中心的體驗。
(三)認知能力有偏差
情緒是由刺激引起的一種主觀體驗,情緒產生的起因是刺激,但刺激并不能直接導致情緒反應,而是要經(jīng)過人的認知活動進行評價,而后才決定人體驗到什么樣的情緒。對同一事物,不同的人由于需要不同、觀念不同、理解不同,情緒體驗相差甚遠。同樣,由于認知不同,表現(xiàn)在不同人身上的同樣的情緒,其產生的原因也可能是千差萬別的。同一種刺激會產生不同的情緒,比如:迎面來了一個熟人,他并未向你打招呼,匆匆而過。如果你認為他故意裝作沒看到你,你的心情會很壞;如果你認為他很忙,根本沒注意到你,你就不會懊惱。因此,你對事件的理解,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你的情緒狀態(tài)是好是壞。如果改變認知觀念,轉變理解角度,你就會有一個良好的情緒體驗。
測試你的自我認知能力
心理小測試:
烏龜和兔子賽跑的故事你一定知道,那么請你仔細觀察下列圖,你感覺圖中的烏龜在想什么?
A、烏龜心想:“兔子現(xiàn)在肯定一定到達終點了,我輸了?!?/span>
B、烏龜認為在這場賽跑比賽中自己一定能夠獲勝,所以心安理得地朝終點前進。
C、烏龜什么也沒有想,當然更不可能考慮兔子的問題
測試結果:略
(四)親子溝通有障礙
不幸的家庭都是一樣的:缺乏溝通,不了解真相。和孩子溝通本身就充滿了風險,如果我們家長在語言表達上缺少能力,不會表達,那么,即使家長的心意是好的,孩子也難于接受,左耳進,右耳出,甚至話不投機,談來談去就發(fā)生爭吵,以不快收場。如果這樣頻繁地溝通失敗,只能讓親子感情的距離越來越遠。家長在喋喋不休的說,大喊大叫的時候,在很大程度上孩子都聽不進這種說教的,孩子在這種過程中情緒上、心理上都是反抗,注意力只集中在對父母情緒的體驗上,孩子心里會說:“沒完沒了,真嘮叨。”我們的說教效果就大打折扣了。這就是由于家長缺少溝通的能力致使不良情緒的產生,令親子關系更加緊張。
三、家長應如何管理情緒(情緒管理)
(一)提高認知的能力
首先,我們要有自我認知的能力。
其次,我們要有認識孩子的能力。
再者,我們要有認識情緒的能力。
(二)提高覺察的能力
我把情緒的覺察力概括為對自己、對別人(孩子)情緒的觀摩、體驗、勇氣和接納的智慧。這是對情緒有了較深一層的理解和認識。我們可以這樣做:
1、當情緒激動時,氣息會變粗;緊張或驚恐時,氣息也會變粗;如果平靜時,氣息自然會變細,所以心情情緒與呼吸有密切的關系,透過觀察呼吸就更能幫助我們察覺情緒的變化。不論你是什么身分,身在何處,每個活著的人都有呼吸,秒秒都在呼吸,隨時隨地都能夠練習,如果能夠每天固定時間練習數(shù)息,對于個人情緒的穩(wěn)定,將有莫大的幫助。
2、心理層面的,就是每天檢視今天誰或是什么事情讓我有負面情緒的產生,然后向內探索原因?;蛘咭部梢宰屪约涸诿鎸γ刻焐畹娜嘶蚴挛飼r,學習“臣服”的功課,做自己的“情緒日志”。
當一個人,意識到他在表達情緒,往往也就開始控制自己的情緒了。
(三)提高自控的能力
養(yǎng)成幾個意識:一是愿意觀察和分析自己的情緒;二是坦誠面對自己的情緒;三是事后反思總結;四是在孩子情緒化時給予時間和空間;五是學習靜心之道。
(四)提高溝通的能力
親子溝通在掌握了接納,贊賞,關愛,時間,責任,權威六大原則之外,我們還應該做到:
1、孩子多開口,家長少開口——了解孩子,減少嘮叨、指責
2、會吵架,不如會說話——根據(jù)孩子的特點,巧妙地指出錯誤,撫平對立情緒
3、多求同存異——從相同的觀點和共同的興趣說起,了解孩子的喜好和內心的需要
4、多站在孩子的立場看問題
斯賓塞說過:“教育應該是快樂的,當一個孩子處于不快樂的情緒中時,他的智力和潛能就會大大降低。呵斥和指責不會帶來好的結果。教育的目的就是讓孩子成為一個快樂的人,因此教育的方法也應該是快樂的。就像一根細小的蘆葦管,你從這一頭輸進去的如果是苦澀的汁水,在另一端流出來的也絕不會是甘甜的蜜汁?!弊詈?,希望我們和孩子都保持快樂的情緒,讓家庭教育成為快樂的教育。
相鄰博客
- 禹辛:家長如何幫助孩子增強安全防范意識(上) [2011-07-28 18:38:05]
- 牛永亮:讓孩子成為他自己 [2011-07-28 18:39:49]
- 家庭教育行為分析(原創(chuàng)) [2011-07-28 18:47:14]
- 禹辛:家長如何面對孩子成長中的錯誤 [2011-07-28 18:49:44]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