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是繼劉邦之后,歷史上第二位平民皇帝,所不同的,劉邦是布衣登帝位,朱元璋則是和尚做皇帝。但他沒有劉邦的豁達大度,也沒有李世民的雄才大略,因此有明一代雖也是山河一統(tǒng),但遠遠沒有漢唐開國的規(guī)模和氣勢。
朱元璋出生在元末亂世的貧民家庭,祖上世代務農,童年孤苦無依以討飯為生,備受世人的白眼和欺凌,形成其后仇恨多疑、刻薄寡恩的作風。朱元璋十七歲上出家皇覺寺,才兩個月就由于“寺僧以歲饑罷僧飯食”又出去討飯化緣,直到三年后才又回到皇覺寺。追憶這段經歷時,朱元璋說:“眾各為計,云水飄揚。我何作為,百無所長,依親自辱,仰天茫茫”。25歲時朱元璋投軍,與徐達、湯和、周德興等放牛時的伙伴一起,金戈鐵馬,北戰(zhàn)南征。元大都被攻破,元順帝攜妻將子,逃向漠北,元朝至此滅亡。
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定都金陵(南京),年號洪武,史稱明太祖。從朱元璋定都到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金陵是明朝53年的國都,朱元璋曾用21年的時間修建南京城墻。金陵在歷史上稱為六朝古都,三國時期孫權據長江之險在武昌登基后,遷都金陵,成為首位在金陵建都的人。此后司馬睿在此建立東晉政權,稱作建康。南朝的宋齊梁陳都在建康定都。南唐將金陵改稱江寧府,明朝建都后將其改稱為南京。
朱元璋的最大缺陷就是“不學無術”,雖然他勤奮地讀書一陣,但根本學識始終沒有脫離在皇覺寺為僧時的知識范圍。因此他締造的明朝的政治體系中,官職的設置仍然沿用叢林寺院的僧職,如督察院、都檢、統(tǒng)領等。在心理上,由于出身的關系,朱元璋始終有一種隱隱的自卑感,致使朱元璋登基以后,總想找出一個聲名顯赫的祖宗作自己的背景,于是想到了朱熹。正在猶豫不決的時候,朱元璋問理發(fā)的朱司務是否為朱熹的后人。誰知那個理發(fā)匠卻說:我有自己的祖先,我雖姓朱,但與朱熹卻沒有關系。為什么要認他做祖先呢?朱元璋聽了很慚愧,就打消了認朱熹作祖先的念頭,但開科取士的標準定為朱熹的《四書章句》卻始終沒有動搖過。
迨成祖,遷燕京。十七世,至崇禎。
公元1398年,朱元璋死了,太孫朱允汶繼皇帝位,改元建文,是為明惠帝。朱元璋開國后,一直對異姓功臣深懷疑忌,所以軍事大權都在朱氏諸王手中,尤以燕王朱棣為最。朱允汶為了解除諸王“尾大不掉”帶來的威脅,一登基就開始削番。先從朱棣的胞弟朱肅下手,逮捕了幾個朱姓王并將其廢為庶人。又下令諸王不得節(jié)制文武官吏,進一步限制了諸王的權力。就在要削除燕王朱棣的權力時,朱棣趁機起事,釀成為期四年的“靖難之變”。
公元1403年,朱棣登上皇帝的寶座,改元永樂,定都北京,是為明成祖。至于朱棣為什么要遷都燕京,有幾個歷史原因。其一,燕京是朱棣的龍興之地,是他作燕王時的封地和府邸。其二,“靖難之變”中,朱棣曾在南京大肆屠戮,殺人數萬之眾,史稱“瓜蔓抄”,因此不愿意住此血腥之地。其三,蒙古人雖北遁大漠,但還在蠢蠢欲動,北方尚有戰(zhàn)事。而歷史上建都南京的王朝無不帶有偏安性質,不是有作為的帝王所居之地。1406年,朱棣明令遷都,次年開始修建北京城,歷時十三年才告竣工。
明朝三百年是朱姓與宦官共有的天下,明太祖、成祖之后的十五個子孫皇帝無一不是被太監(jiān)所控制,幾乎找不出一個對社會文化有貢獻的君主。倒是出了幾個偏才:英宗朱祁鎮(zhèn)如果不做皇帝,專學天文,可以成為名家;神宗朱翊鈞,嗜財如命,如果專學經營,定可以發(fā)家致富;熹宗朱由校愛作木匠,如果專習土木工程,應該大有可為。但他們不幸當了職業(yè)皇帝,反而在歷史上劣跡斑斑。而明代的文運,從朱元璋開始就既不尊重相權,又不重視文臣學者,致使萬歷后期的太監(jiān)頭子魏忠賢大興黨獄,隨便定罪殺戮儒臣學者。直至李自成的民兵入京,崇禎自殺,清兵入關,結束了朱明與太監(jiān)共天下的歷史。
大明王朝從朱元璋開國,傳了十六世,歷十七帝,到崇禎皇帝朱由檢結束,共計兩百七十七年。其后雖有五王復建南明,畢竟大勢已去,所以僅茍延殘喘了十六年。
相鄰博客
- 《三字經》講記第三講(十) [2011-08-02 13:56:46]
- 《三字經》講記第三講(十一) [2011-08-02 13:57:54]
- 《三字經》講記第三講(十三) [2011-08-02 14:00:45]
- 《三字經》講記第三講(十四) [2011-08-02 14:03:52]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