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負薪”的典故,說的是漢武帝時代官拜會稽郡太守朱買臣的故事。《漢書?朱買臣傳》記載:“朱買臣,字翁子,吳人也。家貧,好讀書,不治產(chǎn)業(yè)。常艾薪樵,賣以給食,擔束薪行且誦書。其妻亦負載相隨,數(shù)止買臣毋歌謳道中。買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買臣笑曰:‘我年五十當富貴,今已四十余矣。汝苦日久,待我富貴報汝功?!揄E唬骸绻?,終餓死溝中耳,何能富貴?’買臣不能留,即聽去。其后買臣獨行歌道中,負薪墓間”。
朱買臣未仕前,住在蘇州城西穹窿山麓,因家貧又好讀書,不得不靠賣薪度日。每次賣柴,他都是且行且誦古書,怡然自得。妻子崔氏見了覺得很丟人,跟他鬧離婚。朱買臣勸說妻子:“我年五十當富貴,現(xiàn)己逾四十,俟吾富貴,當報汝功”。崔氏再也熬不下去了,就改嫁他人而去。
其后,經(jīng)同鄉(xiāng)嚴助推薦,朱買臣為漢武帝“說春秋,言楚詞”。武帝大悅,封朱買臣為中大夫、文學侍從。朱買臣曾為武帝征伐東越出謀劃策,后官至會稽太守。
朱買臣至會稽任太守時,“入?yún)墙?,見其故妻、妻夫治道”,就停車帶回太守府中,供他們食宿。其妻十分差愧,自縊而死。元代有無名氏《朱太守風雪漁樵記》的雜劇,講的就是朱買臣的故事。
今天,蘇州穹窿山東銅嶺下有一塊高大的盤石,相傳為朱買臣昔時的讀書處,又稱“讀書臺”。山上的拈花寺,相傳為朱買臣故居的遺址。漢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朱買臣因彈劾御史大夫張湯不實,武帝怒而將其處死。
“如掛角”的典故,說的是隋朝李密的故事,他曾做過瓦岡山反隋義軍的首領(lǐng)。李密,字法主,京兆長安人,祖籍遼東襄平(今遼寧遼陽南),祖上是北周和隋朝的貴族。李密少年時代,曾在隋煬帝的宮廷里當侍衛(wèi)。他生性靈活,在值班的時候左顧右盼,被隋煬帝發(fā)現(xiàn)了,認為這孩子不大老實就免了他的職。李密并不懊喪,回家后發(fā)憤讀書,因以放牛為生,故此常坐在牛背上讀書。
有一次,李密聽說緱山有一位名士包愷,就前去向他求學。李密騎上一頭牛出發(fā)了,牛背上鋪著用蒲草編的墊子,牛角上掛著一部《漢書》。李密一邊趕路一邊讀《漢書》,正巧越國公楊素騎著快馬從后面趕上來,勒住馬贊揚他:“這么勤奮的書生真是少見!”李密一看是越國公,趕緊從牛背上跳下來行禮。為此《新唐書?李密傳》記載:“聞包愷在緱山,往從之。以蒲韉乘牛,掛《漢書》一帙角上,行且讀?!?span>
李密談吐不俗,深深吸引了楊素?;丶乙院?,楊素對兒子楊玄感說:“我看李密這個人的學識才能,都在你兄弟之上,將來你們有事可以與他商量。”
大業(yè)九年(公元613年)李密參與楊玄感起兵反隋。楊玄感兵敗被殺,李密逃亡,后加入瓦崗軍,人稱魏王。李密發(fā)布討伐隋煬帝的檄文,數(shù)說楊廣的十大罪狀。其中有“罄南山之竹,書罪未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的話。意思是,用盡南山的竹子作竹簡也寫不完他的罪行,決開東海的水也洗不盡他的罪惡,為后世留下了“罄竹難書”的成語。
蘇老泉,二十七。始發(fā)憤,讀書籍。
北宋時期,四川有一個名叫蘇序的人,從小不愛讀書,晚年卻讀起書來,還寫了不少詩。蘇序有三子,依序是蘇澹、蘇渙、蘇洵。蘇澹和蘇渙都以文學舉進士,蘇渙更是進士及第。衰落的蘇氏家族開始中興,并為五代以來的眉州貢舉破了天荒,讀書風氣為之一變。后來眉州出了學者千余人,蘇氏一家確實起了示范作用。兩個哥哥高中進士,對蘇洵來說應(yīng)該是一個有力的鞭策,但蘇洵還是游蕩四方,不用功讀書。十八歲上蘇洵赴京趕考,名落孫山,十九歲結(jié)婚以后干脆就不再讀書了。
蘇洵的妻子程氏,是大理事承程文應(yīng)之女,書香門第受過良好的教育,頗有文化修養(yǎng)。她對蘇洵的所作所為,非常憂心,常常為此悶悶不樂,擔心她的夫君會從此斷送了前程。蘇洵也察覺到妻子的憂慮,開始悔其少時不學之過。二十七歲的時候,他終于幡然悔悟,終日端坐,奮發(fā)力學,不再出游。蘇洵在二十九歲時再度赴京考進士,盡管他為人聰慧,辯智過人,但因其所學與科舉考試要求的章句、名數(shù)、聲律之學不合,結(jié)果還是沒有考上。三十七歲時,宋仁宗舉辦特考,他再度赴試還是沒有考上。就在此時,他在異鄉(xiāng)接到父親蘇序的死訊,急急趕回家中奔喪,心中非常難過。
常人受到這樣的剌激,通常都會放棄讀書。但是蘇洵卻由此領(lǐng)悟到,人不應(yīng)該為了考試而讀書,故此絕意功名不再走此科舉之路,開始為自己而讀書了。蘇洵毅然燒掉過去為考試而做的幾百篇文章,重新閱讀古書。他忽然發(fā)現(xiàn)不為考試而讀書,書中的精華反而盡赴眼底,真正嘗到了讀書的樂趣了。
蘇洵如此用功八年,前五年養(yǎng)精蓄銳,不寫一文。五年之后,方才動筆將心中的所積所感一吐為快。他的文章文風古樸、文理深邃、文意幽遠,得到歐陽修等文壇領(lǐng)袖的賞識。嘉佑元年,蘇洵親自帶著兩個兒子進京赴試,一舉成功,雙雙及第。兩個兒子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父親純樸的文風。蘇洵與蘇軾、蘇轍成為我國文學史上繼“三曹”以后的“三蘇”,成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家??上K洵年壽不永,死時僅五十八歲。
蘇洵的大兒子就是蘇軾、蘇東坡,號老泉山人?!疤K老泉”實際上說的是蘇東坡,后人張冠李戴以訛傳訛,把稱謂搞錯了。
相鄰博客
- 《三字經(jīng)》講記第四講(二) [2011-08-02 14:08:42]
- 《三字經(jīng)》講記第四講(三) [2011-08-02 14:09:55]
- 《三字經(jīng)》講記第四講(五) [2011-08-02 14:15:42]
- 《三字經(jīng)》講記第四講(六) [2011-08-02 14:17:13]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