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談性家長很緊張 對孩子主動談“性”是進步
|
2011年08月30日 20:00:01 來源: 羊城晚報 |
文/羊城晚報記者 張華 性交、陰莖、陰道……如此敏感的詞語將出現(xiàn)在小學生性教育課本中。據(jù)有關媒體報道,這本名為《成長的腳步》的性教育試點教材在今年9月將在北京朝陽區(qū)定福莊二小投入使用。圖文并茂、大膽開放實屬首例,有些媽媽擔心“尺度”過大,適得其反催化使孩子早熟。性學專家稱,在當前的社會背景下,性教育勢在必行,但是,由于國內外文化差異,對小學生性教育使用“性交”這類詞語還需謹慎。 對孩子主動談“性”是進步 “從不開口跟孩子談性”曾經(jīng)是家長、老師的一貫做法,而這種方式往往也潛移默化地讓孩子們認為“性是不能談論的話題”。 性學專家馬曉年認為,孩子不談的原因有很多:一是孩子認為大人根本不想談這方面的問題;二是他們覺得性是應該禁忌的話題;三是他們自己感到窘迫,想問而又不敢開口。越是回避性話題和交流,孩子就會越覺得那是一件不該啟齒的事,但是他們的興趣卻與日俱增。 性的真相是孩子最感興趣的事之一,如果家長、老師尊重和理解孩子的話,就應該盡早幫助他們獲得他們想知道的一切性知識。專家認為,對孩子們提出的問題不要回避,要簡單而生動地講解,可用動植物等事例為例?;卮鸷⒆拥膯栴}要有針對性,要看其當時的年齡和理解能力,力求解除孩子的性困惑。如果孩子們感興趣的是知其然,而并不想知其所以然,講解時點到即止,沒必要過多解釋。 性教育不單只是性生理知識 “對于孩子的性教育,越早越好,家長不要大驚小怪,孩子了解了真相,他就不會因為青春期發(fā)育過程中自己的‘變化’而困惑苦惱了。”廣東省計劃生育科學技術研究所副所長鄭立新說。 他兒子如今快大學畢業(yè)了,當年在孩子的性教育上也發(fā)生過一些小故事。在他家,有關生殖、不孕不育、性科普等書籍比比皆是,他從來沒把這些文字、解剖圖片隱藏起來不給兒子看。孩子小學時期就已經(jīng)翻看這類書籍。“記得兒子上小學二年級時,有次中午來醫(yī)院找我,女醫(yī)生逗他,讓他在顯微鏡下看‘小蝌蚪’,他立即糾正說,‘這是精子!有沒有卵子?我可以做試管嬰兒。’”鄭立新說,“那個時候,他似懂非懂,看這方面的書籍較多,但不太主動問我有關性方面的問題?!?/span> 廣東省性學會副會長董玉整稱,性教育對孩子的性教育要見機行事,應該在兒童早期就可進行,越真實越好。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把性教育局限于解剖和生理知識是很不全面的,人不僅是生物人,更是社會人。因此,不能只講性交的過程,像異性交往、性行為規(guī)范、男女相互尊重,愿意擔負對性行為后果的責任等。這些都必須結合在一起,同步教給孩子,讓孩子對“性”有一個全面的了解。 用詞別對家長心理造成恐慌 在《成長的腳步》這本書中,使用了“性交、陰莖、陰道”等敏感詞語,網(wǎng)友們擔心尺度過于開放,對孩子有反面作用。 董玉整說,性行為與兩性關系緊密相連,“性交”這個詞表明的是一種關系,男女之間的關系,家長對這個詞比較恐慌,事實上擔憂也并非不現(xiàn)實?,F(xiàn)階段,國內性關系也比較混亂,中小學生拍拖、偷吃禁果的個案也時有發(fā)生。所以,對孩子使用這個詞的時候要謹慎。另外,對孩子性教育用這樣敏感的詞語,會不會引起孩子的恐懼和反感?這是成年人最擔心的問題。 性學家馬曉年表示,青春期的男孩或女孩往往覺得父母或學校講的那點知識不夠,滿足不了他們的求知欲,因此適時地介紹一些書籍給他們看,比自己一知半解的介紹更為有效。平時,家長可以在看電視、看報紙時根據(jù)一些情節(jié)和文章進行有關性問題、人生哲理問題、男女關系等問題展開家庭討論,看看孩子是如何面對這些“性問題”的。 Tips 孩子要了解多少性知識 2008年教育部印發(fā)《中小學健康教育指導綱要》的通知,其中要求一二年級的孩子,要知道“我從哪里來”;三四年級的孩子,要了解自己身體主要器官的功能;五六年級的孩子,要清楚青春期的生長發(fā)育特點,男女在青春期的差異,以及女生月經(jīng)初潮、男生首次遺精等關鍵變化。而初一的孩子要懂得異性交往的原則。張華 王順啟搜集整理 |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