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9月15日 07:59:40 來源: 光明日報
近日,江蘇鎮(zhèn)江一位75歲老人病發(fā)昏倒,一位女孩和三位保安果 斷看護、救援的報道,引發(fā)了人們的熱議。在“彭宇案”、“李凱強案”逐漸產(chǎn)生“暈輪反應”的背景下,在“救人有風險,救前需思量”的流行語境下,一位不留 名的好心女孩與三名保安,用自己的行動回應了人們關于“扶與不扶”的爭論。這種正面的回應,剝離了個人利益的算計,純粹而溫暖,值得我們學習。
盡管曾經(jīng)發(fā)生過個別“救人被告”的事件,盡管這些事件的主角以及他們的“悲情”讓人心生寒意,但這不能成為“麻木不仁”和“見死不救”的借口。 武漢一老人摔倒后因無人救助而死亡的事件,深深地刺痛了人們的心。不少人暗自思量:如果當時伸手去扶一把,老人也許就能得救。然而彼時路人卻都“害怕惹麻 煩”,避之唯恐不及。而鎮(zhèn)江的這位女孩遇到相似情況,卻能夠勇敢地上前救援。這里面除了對生命的尊重、對社會和他人起碼的信任外,更多的是對人性和良知的 堅守,而這恰恰是當今社會需要倡揚的精神元素。
當前,處在轉型期的中國社會,可能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但這些社會弊病并不能代表社會全貌。就在各種關于“人性冷漠”、“道德滑坡”的提法甚囂 塵上之時,許許多多溫暖的故事也在不斷發(fā)生。在蘇州木瀆鎮(zhèn),一位少女在暴雨中為殘疾乞丐撐起一把雨傘;在贛州南門文化廣場,一位交警俯身背起一名跌倒在地 的老人;“最美媽媽”吳菊萍勇救高空下墜的女童導致手臂骨折,“最美奶奶”柴小女奮力救起落水孩子不幸犧牲;“板凳媽媽”許月華37年帶大138個孤 兒……聽著這些柔軟的故事,我們還能斷定當今“人心不古、世風日下”嗎?拿“攙扶老人”來說,盡管一些地方出現(xiàn)了“訛詐”現(xiàn)象,但終究難以掩蓋“救人受稱頌”的光芒。
我們還可以換個角度審視一下社會、人心。如果用心去品味社會生活中的真善美,就不會對少數(shù)人“因行善被訛詐”的個例太過敏感,就可能在該出手 時,勇敢地伸出手。此外,不妨做一些換位思考。如果站在老年人的角度審視一下“摔倒不扶”與“見死不救”,不免會黯然神傷。青絲變白發(fā)是每個人都要經(jīng)歷 的,今天因為“有人被訛”就放棄“尊老愛老”、“見義勇為”的良知堅守,我們能以什么資格要求下一輩“攙扶我們”?
基于道德層面的救贖,歸根到底離不開對人性和良知的堅守,離不開道德的自覺,鎮(zhèn)江女孩、保安不怕惹是非果斷救人是個典型案例。對于他們的義舉,我們理應去學習和踐行,見賢思齊有助于形成全民的道德自覺。培根說,“集體的習慣,其力量更大于個人的習慣”。全社會都奉行尊老愛幼、扶危濟困,正是我們要追求的道德理想。
肖慶蘭搜集整理
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1-09/15/c_122035122.htm
相鄰博客
- 童年只有一次 莫剝奪孩子的快樂 [2011-09-15 13:06:52]
- 云南 11歲"神童"入讀人大遭質疑 [2011-09-15 13:13:14]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