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蘭克林的父親曾想讓兒子繼承他的手藝,但富蘭克林不喜歡這個行業(yè),他想出去航海。對于一個十一二歲的孩子來說這太危險了,父親自然反對。但父親沒有嘲笑他的幼稚,也沒粗暴地干涉他、斥責他,而是帶著他到處參觀各種行業(yè),然后在一旁默默地觀察他喜歡哪個行業(yè)。直至發(fā)現(xiàn)他喜歡看書時,父親才決定讓他學習印刷技術,并讓他當了哥哥的徒弟。這樣使他一生有了立身之本——憑著他的這個手藝,他不但一生沒挨餓,而且建造了自己的印刷廠,辦起了報紙,為自己贏得了財富和榮譽。
書看多了不免有些手癢,本杰明就寫些詩、文章。他曾在哥哥的鼓勵下寫過兩首故事詩,其中的一首銷路還不錯,但當富蘭克林自以為是名震波士頓的“詩人”而得意時,父親卻不以為然,覺得這樣發(fā)展下去對孩子不利。他把本杰明叫到身邊,拿出那兩首長詩,逐字逐句地指出里面的錯誤和不妥的地方。父親批評得十分嚴厲,句句中肯。他告誡本杰明要扎扎實實地學習,不要追求名利和虛榮,并指導本杰明先從寫文章入手。打好寫作基礎,練好基本功。
本杰明接受了父親的批評,勤奮地學起寫散文來。他選了一篇名著,先熟讀一段,把那一段的要點,用自己的語言,簡單地寫在另一張紙上,然后用同樣的方法,繼續(xù)讀第二段、第三段……過了幾天,他感到對第一段的印象淡漠了,這才不看原文,參照他用自己語言寫的那一張紙,盡量使那段名著恢復它的本來面目。他有時把一篇散文改寫成詩歌,隔一段時間,又把它恢復為散文。這對他很有幫助,一方面增加了他的詞匯,另一方面又使他掌握了多種多樣的句法,從而豐富了他的表達能力。
富蘭克林有一個伙伴也喜歡讀書,他們經常就一些問題進行辯論,辯論的次數(shù)多了不免彼此有了敵意。但他們照舊辯論,只是改變了方式——采用書信的方式。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父親看到了他們寫的辯論文章——這次他沒有嘲笑和阻止他,而是和他談了寫作風格。指出他“拼寫正確,用詞恰當,這都比對手高明,但表達能力不強,主題不明確”。這促使他更加注意提高他的寫作能力了。他買了一本英文雜志《觀察家》進行反復研讀,并對其中的幾篇文章進行了仔細推敲,然后放下雜志自己來寫,再與原文訂正,這樣使自己的寫作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這為他成為一個作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0
寫得好
相鄰博客
- 富蘭克林所受的家庭教育(1) [2011-09-26 15:09:34]
- 富蘭克林所受的家庭教育(2) [2011-09-26 15:10:17]
- 葛健豪教子(自然與心靈融洽) [2011-09-26 15:11:33]
- 聽聽張藝謀小時候的故事 [2011-09-26 15:12:34]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