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国产肉伦伦在线观看,亚洲系列一区A久久,色老头在线精品线在线观看,欧美日韩亚洲综合一区二区三区激情在线

  • <ul id="q2cmq"></ul>
  • <rt id="q2cmq"><acronym id="q2cmq"></acronym></rt>
    <center id="q2cmq"><dd id="q2cmq"></dd></center>
  • <delect id="q2cmq"></delect>
  • <strike id="q2cmq"><source id="q2cmq"></source></strike>
    <center id="q2cmq"><dd id="q2cmq"></dd></center>
    <tr id="q2cmq"></tr><menu id="q2cmq"></menu>
    登錄    注冊
      
    正文

    好父母 好孩子/轉(zhuǎn)摘

    (2011-09-28 20:17:07)   [編輯]

    好父母 好孩子/轉(zhuǎn)摘

    好父母    好孩子

    第一章            認識我們自己

    “媽媽”是一本書。

    書的每一頁都記錄了母愛的親切、溫暖、深沉、堅強、無私和偉大,也記錄了媽媽的過失、不足,以及帶給孩子的煩惱和不幸。

    這本書伴隨著孩子一天天地成長。孩子一生都在讀著媽媽這本書。年輕的媽媽在不知不覺地寫著這本無字的書:用自己的心靈和行動。

    這本書寫得怎么樣,只有孩子最清楚。

    在這部作品中,真實地記錄了媽媽的成功與失敗。

    有位農(nóng)民母親告訴自己的六個女兒:“孩子的心是塊空地,種什么長什么?!彼米约旱男难?,在孩子心靈中播種的愛,成為六個女兒不可動搖的人生信念。后來,她們都成功了,其中一位是我的朋友——一位年輕的女記者。

    每當她跟我談起自己的母親,臉上總洋溢著一種幸福感,一種對母親的崇敬之情。她說:“每個父母都希望孩子成功,而成功的教育就在于,父母能按照自己對人生的理解,把孩子真正教育成為成功者。如果以這樣的準則來衡量成功的話,那么,我們的父母就稱得上是成功的教育者。”

    我們自己的孩子,將來會如何評價我們呢?

    當我們的孩子長大成人,回過頭來尋找母親在自己生命里鏤刻下的每一絲每一縷的印記時,我們并不奢望會聽到什么感激的話語,只希望孩子們能夠發(fā)自內(nèi)心地說:“假如可以選擇父母的話,讓我再選擇一千次,我還會選擇他們?!?/span>

    1.      我們是怎樣的一代

    只有深刻地認識自己才能清楚地了解孩子

    認識自己最難。

    但是,我們不怕認識自己,我們敢于面對自己。

    我們知道,這一代年輕女性,責任是多么重大!在我們身上,孕育著20世紀人類的希望;在我們手中,托舉著21世紀升起的太陽。

    我們的失敗與輝煌,決定著我們中華民族在新世紀的強弱與存亡;我們這代女性自身素質(zhì)的提高,關(guān)系到下一代人素質(zhì),關(guān)系到民族的明天。

    所以,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自己,自覺地提高自己。

    今天的年輕媽媽,究竟有哪些特征呢?

    女性的精神特征

    正因為我們成熟在社會轉(zhuǎn)型的時代,我們和身上始終充滿現(xiàn)代氣息。我們這代女性的精神世界是富有的。

    我們有立業(yè)建功、奉獻自我的事業(yè)心。

    每一位女性無論職務(wù)高低,無論在什么崗位,都十分珍惜自己得之不易的工作機會。因為我們知道,今天女性能夠解放,是老一輩人奮斗的結(jié)果。

    我們有提高素質(zhì)、完善自我的上進追求。

    知不足而求上進,是當代女性的特征。正因為我們敢于正視自己的不足,我們才有強烈的學習愿望,我們才不顧別人的白眼,不怕工作生活的重負,帶著孩子去學習文化知識,為了孩子去充實自己。

    我們有培養(yǎng)后代、創(chuàng)造未來的理想憧憬。

    我們更有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的崇高境界。

    我們自認為不比別人差,別人能做到的事,我們也能做到。我們堅信,“明天會更好”,因為明天的花朵是我們親手培育的。

    年輕媽媽的角色特征

    年輕女性當了媽媽,除了要繼續(xù)扮演職業(yè)女性的角色,還要扮演好妻子、母親的角色,走上一條充滿責任與義務(wù)、壓力與追求的新時代女性的艱難之路。

    事業(yè)、丈夫、孩子,構(gòu)成了現(xiàn)代女性生活中的三個重要支點,與感情生活聯(lián)系在一起,體現(xiàn)現(xiàn)代女性的三大精神:丈夫——情愛,孩子——母親,職業(yè)——自愛。這三個方面,缺少一點,對現(xiàn)代女性來說,都不能說是完整的。

    每一位身心正常的女子,都希望自己能有美滿的愛情生活,能有溫馨的母子之情,同時也希望有自己鐘愛的工作,有為之奮斗、嘔心瀝血的事業(yè),保持自己的獨立人格,受到社會的尊重。由于這三種幸福的感情都與責任、義務(wù)聯(lián)系在一起,是用勞動的心血換來的,一些年輕媽媽往往無力兼顧,出現(xiàn)片面發(fā)展,造成個人生活的缺憾。

    孩子的出生,對我們女子一生的發(fā)展,是一件大事。這不僅意味著女子做了“母親”,更意味著女子的心理素質(zhì)的進一步成熟。孩子的出生,使我們的興趣中心很自然地轉(zhuǎn)移到孩子身上這種轉(zhuǎn)變,無形中打破了女子心理上極為頑固的封閉性,促成女子心理品質(zhì)的成熟。但是,由于我們自身轉(zhuǎn)變的力量強度不同,產(chǎn)生了完全不同的結(jié)果。

    第一種是只重視孩子,忽視了自我,忽視了丈夫。自我的意識自然而然地消失在無我的“母愛”之中,生活上不修邊幅,思想上不思進取事業(yè)上不求成功。少數(shù)年輕媽媽放棄了自己的事業(yè),無視丈夫的存在,把全部的熱情都給了孩子,以母愛代替情愛、代替自愛。

    第二種是只顧自己的事業(yè),不顧孩子和家庭,以致取得了自身事業(yè)的成功,卻換來了家庭的不幸。

    第三種是自我調(diào)整好心態(tài),精心扮演好母親、妻子和職業(yè)女性的三重角色,在母親義務(wù)的制約中探索自我發(fā)展道路,為40歲左右女性第二智力高峰的到來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礎(chǔ)。

    對每一位年輕媽媽來講,這是一個新的考驗,是一個新的課堂,一切要從頭開始。

    我們,就是一代一切要重新學習的女性。我們相信:“我能行!”既然我們做了母親,我們就要做最好的;既然我們培育了孩子,我們的孩子就該是最強的;既然我們建立了家庭,我們的家庭就應(yīng)是最幸福的。

    對自己,我們充滿信心!對家庭,我們充滿信心!對未來,我們充滿信心!

    2.      走出心理誤區(qū)

    ——不把自己的興趣愛好強加給孩子

    年輕媽媽的心理誤區(qū)剝奪了孩子寶貴的童年。

    年輕的媽媽,把自己的興趣、愛好強加給孩子,從而殘酷地扼殺和剝奪了孩子自己的

    興趣要求,致使今天生活富足的孩子生活并不快樂。

    有一次,“知心姐姐接待日”開展了營養(yǎng)咨詢活動,請了首都各大醫(yī)院20多位營養(yǎng)專

    家,專為兒童中的“小胖子”、小瘦子“咨詢。

    一位年輕媽媽,領(lǐng)著一個瘦弱的小女孩來咨詢,她問專家,她的女兒摟什么這么瘦?專家一問才知道,這個小女孩一個星期天要上三個“興趣班“:上午學英語,下午學數(shù)學,晚上學美術(shù)。小女孩坐在那里,不說一句話,目光呆滯。專家結(jié)論:孩子太累了。星期天要休息好,不能總是學習。

    興趣班變成了負擔班,媽媽的興趣變成了孩子的煩惱。

    我們說,今天的孩子頭上壓著“六座大山“:媽媽、爸爸、奶奶、、爺爺、外公、外婆,一人一座山。每個人都把這唯一的孩子看成掌上明珠,每個人的期望都很高,每個人都在加碼。

    孩子很累很累。家的期望,變成了孩子頭上沉重的負擔。

    為了圓爸爸媽媽“上大學“的夢,為了不叫父母在人前“沒面子”,家里的書桌變成了課桌,溫暖的家庭變成了嚴肅的課堂。

    我曾在一所小學搞過調(diào)查:“小學生最大的煩惱是什么?”無論是學習差的,還是學習好的孩子,都異口同聲地回答:“作業(yè)太多,我們沒有玩的時間!”

    孩子們的作業(yè)堆積如山,有的孩子寫到晚上10點,作業(yè)還沒有寫完。因為,除了老師留的作業(yè),還有媽媽的A卷,爸爸的B卷。

    許多孩子做作業(yè)愛磨蹭,為什么呢?有個男孩曾對我說:“我不能趕快寫,寫完了以后,還媽媽爸爸的作業(yè)呢!我就得磨,一篇作文從早上寫到晚上,他們就沒辦法啦!”

    年輕的媽媽也很累很累。除了上班、做飯、洗衣服,還要天天晚上“陪讀”,看著孩子寫作業(yè)。

    有份材料曾對“家庭課堂”做了極為生動的描述。

    孩子看書看累了,想出去玩一玩,媽媽會說:“沒出息,傻玩能考上大學?沒有文憑,怎么找工作?”

    孩子困了,眼皮直打架,媽媽馬上遞一杯“雀巢”或一支“蜂王精”,鼓勵孩子連續(xù)作戰(zhàn)。

    孩子想看看動畫片,媽媽的臉拉得老長?!安恍校胰藶槟愣疾豢措娨暳?,你還意思看?”

    就這樣,在媽媽主統(tǒng)一高度下,全家人始終處于“一級戰(zhàn)備”狀態(tài),整天做事輕手輕腳,說話小聲小氣。一切都是為一一個目標:非要孩子爬上象牙塔尖不可。

    一天兩天,孩子認了;一個月兩個月,孩子忍了;一年365天,天天都是壓、壓、壓,終于悲劇在孩子身上發(fā)生了。

    一個5歲男孩,因母親逼著他學彈琴而把自己的手指弄斷;一名北京女中學生,因考試成績不好,跳樓自殺;一名南京大學生,媽媽爸爸都著名的物理學家,夫婦倆一心想讓這唯一了孩子出國深造,于是從小學到大學,天天看著兒子學,逼著兒子學,不給兒子一點自由,兒子被告壓得喘不過氣來,終于忍無可忍,就在過22歲生日那天,用皮帶勒死了自己的媽媽和爸爸!

    失去的夢,是找不回來的。

    我們不能用自己過多的欲望,去扼殺孩子的童年。

    失去了童年,會給人的一生帶來許多不幸。是誰剝奪了孩子們的童年呢?

    我們當媽媽的,是不是應(yīng)該認真想一想呢?

    3.     走出教育誤區(qū)

    ——不當“雞媽媽”

    “雞媽媽”的溺愛使母愛變成了“母害”

    由于我們只擁有一個孩子,許多年輕媽媽產(chǎn)生了懼怕心理:生了男孩怕學壞,生了女

    孩怕受害。

    年輕媽媽就像老母雞一樣,把孩子呵護在自己的翅膀下,整天提心吊膽,不敢離開半步,生怕失去自己唯一的“寶貝”。不知不覺,步入了教育的誤區(qū)。

    于是,母愛變成了三點水加一個“弱”字的“溺”愛,母愛變成了“母害”。

    溺愛主要表現(xiàn)為三種類型。

    代替型

    一所學校通知學生打掃衛(wèi)生,只見媽媽們拿著掃帚、抹布和鐵鍬,成群結(jié)隊來到學校,他們怕孩子累著,親自出馬上陣了。當有人問一位年輕媽媽;“你孩子在家做務(wù)嗎?”那位母親毫不含糊地回答:“疼還疼不過來呢,還讓他做家務(wù)?”

    孩子去參加活動,家長陪伴的陣容十分嚇人。某大報曾登出一張小學開運動會的照片,圍觀的家長比學生還多。照片題目是:是誰在比賽?

    每天,孩子的書包,媽媽代替收拾;孩子的鉛筆,媽媽代替削尖;孩子的鋼筆,媽媽代替灌水;老師告訴孩子的事,媽媽全替孩子想著。有一天,一位二年級班主任批評幾個沒帶齊用具的學生,幾個孩子都埋怨起來。這個說:“都怪媽媽沒給我裝上!”那個叫:“都怪爸爸沒給我收拾好!”好像一切過錯都是媽媽爸爸的,他們什么責任也沒有。

    代替,究竟帶來什么呢?帶來孩子的懶惰與無能,也帶來了父母的悲哀和失望。

    滿足型

    孩子要什么,媽媽就給什么。有的家長,沒工夫去教育孩子,于是千方百計去滿足孩子花錢的欲望。

    一個北京的小男孩,媽媽爸爸在國外工作,把他寄養(yǎng)在朋友家里,每月給他寄兩三千元零用錢。有一天,男孩子買了兩瓶七八十元一瓶的香水,一瓶送給年輕的女班主任;一瓶由教學樓的一層灑到六層,又從六層灑到一層,說是為了“美化環(huán)境”。在他們班里,沒有一個同學沒喝過他花錢買的飲料;選中隊干部時,沒有一個不投他的票。他平時不常寫作業(yè),誰幫他做一道數(shù)學題,他就給誰五毛錢;誰給他寫一次語文作業(yè),他給誰一塊錢。遠在國外的父母好像覺得,用錢可以彌補自己不能關(guān)心幫助孩子的歉意,卻不知道,無度地給孩子錢,是在害孩子,不是愛孩子。

    一個個體戶的女兒說:“我家的枕頭里、柜子里都是錢,但我們姐弟最不幸了。媽媽爸爸為了掙錢光做買賣,把我和弟弟關(guān)在家里,頓頓飯都要自己去買。有一天,我打開衣柜,發(fā)現(xiàn)里邊的臟衣服堆成一團,都發(fā)霉了,等我把那些臟衣服洗干凈時,發(fā)現(xiàn)衣服已經(jīng)破成洞了?!?/span>

    看管型

    這是典型的“老母雞”式的教育。

    中國有個傳統(tǒng)的稱謂,稱不帶小孩的保姆叫“看(kan)孩子的“。這個“看”字,一下子勾畫出今天許多年輕媽媽的形象和作用。

    孩子是需要照看和管教的,但不是要我們寸步不離地“看著”,事無巨細,什么都管。許多年輕的媽媽,自己勞累一天,還要看著孩子寫作業(yè),看著孩子洗臉洗腳,看著孩子穿衣吃飯……看孩子這不順眼,那不順眼,于是整天嘮叨個沒完??吹煤⒆雍軣┖軣吹米约汉芾酆芾?。

    其結(jié)果呢?孩子覺得媽媽不信任自己,十分反感;母親覺得孩子太不聽話,十分生氣,兩代人的隔閡越來越深。

    共青團中央和全國少工委在少年兒童中開展的“跨世紀中國少年雛鷹行動”,提出了少年兒童要掌握“五自”能力,即自學、自理、自護、自強、自律。孩子們知道后,別提多高興了,他們有一種被解放的感覺。

    我們的孩子,面對21世紀的天空,他們多么想展翅高飛,我們當媽媽的為什么要抱住不放呢?為什么不給孩子一片蔚藍色的天空呢?

    第一屆全國十佳少先隊員劉玉玲,12歲那年,獨自去美國參加世界兒童和平大會。當時,聯(lián)合國只邀請了3個中國孩子,沒邀請大人。劉玉玲作為中國代表團團長,代表中國在世界兒童和平條約上簽了字,出色地完成了出訪任務(wù)。

    加國后,我問劉玉玲:“這次去美國,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她說:“我們中國的媽媽爸爸管得太多了。在美國,媽媽爸爸是非常放手的。有一次,我看到一個剛學會走路的小孩,跟爸爸媽媽出去。路邊有一條小溪,爸爸媽媽在前面走,小孩在后面跑。結(jié)果,孩子不小心,過小溪時摔倒了。她的父母繼續(xù)往前走。這個小孩哭都沒哭,自己爬起來,像個小水鴨一樣,去追趕她的父母。

    劉玉玲感慨地說,這要是讓我們的家長看見,外公、外婆、爺爺、奶奶都得跑上去,抱起孩子,訓斥媽媽爸爸:“你們怎么能讓孩子一個過小溪呢?”媽媽就要心疼地抱著孩子“罵”小溪:“就是這可恨的溪水,把我們孩子嚇著啦!”

    這是一名12歲女孩所看到的問題。

    是人家的媽媽心太“狠”,還是我們的教育步入了誤區(qū)?

    石家莊市一名學習成績很好的女孩子,去參加市里組織的三好學生夏令營,姑姑非要跟著去。原來,這個女孩子自己不會梳頭,不會倒開水。結(jié)果,五天的夏令營她只過了三天,因為“不適應(yīng)”而提前回家,當了“逃兵”。

    參加北京市中小學生極村冬令營的一名小營員,在零下三四十攝氏度的東北雪原長一一身痱子。原來,這名小營員臨出發(fā)前,媽媽千叮嚀萬囑咐,一定要多穿衣服,但沒有說熱了時要脫衣服。這名小營員根本不會照顧自己,在暖烘烘的屋里也穿著出門時才穿的羽絨衣褲,難怪他焐出一身痱子!

    你看,溺愛帶給孩子的只有懦弱和無能!面對競爭激烈的未來世界,等待孩子的只能是失?。∧菢?,我們這些當父母的,豈不是事與愿違,害了孩子,也害了我們的國家!

    什么是愛,什么是害?我們每一位愛自己的孩子、愛自己祖國的年輕媽媽,難道不應(yīng)該認真想一想嗎?

    4..      走出形象誤區(qū)

    ——媽媽爸爸在忙什么

    孩子的眼睛就像照相機每天拍下了父母的形象。

    做母親的都知道,孩子跟媽媽有一種特殊的聯(lián)系。

    孩子在人世間認識的第一個人是媽媽;會說的第一個詞是“媽媽”;生病時最依戀的是

    媽媽;夜晚睡覺時尋找的是媽媽;放學回家,問的第一句話是:“我媽媽呢?”孩子從小學做人,第一個榜樣還是媽媽。

    孩子的眼睛就像一臺照相機,每天在自己眼中留下了父母的形象。在孩子心目中,父

    母應(yīng)該是最安全的保障,父母的形象也應(yīng)該是最完美的。

    但是,拿出孩子們用心靈“拍攝”的“照片”看一看,并不是每一張媽媽的照片都那么“光輝”,也并不是每一位爸爸的形象都那么“高大”。

    美國曾做過一次調(diào)查,在問到中小學生“你最敬佩的人是誰”時,很多男孩子的回答是“父親”,很多女孩子的回答是“母親”。我國也搞過類似的調(diào)查,很少有人在答卷上提到父母是自己最敬佩的人。

    這是為什么呢?就是因為父母的形象不佳,當然也有孩子們的父母理解不夠的因素。

    許多大人都承認,現(xiàn)在社會上“最忙最累的是孩子”。成年人每周可以休息兩天,可是不少孩子連一天也休息不了。繁忙中的孩子,看到有些父母清閑自在,心里便很感不平:“憑什么讓我念書,他們在一邊看電視、玩麻將?”“為什么爸爸媽媽不考試?”

    “孩子是看著父母的脊背長大的。”孩子學做人,第一個榜樣就是父親或母親。

    過去,農(nóng)民的兒子看到父母日出下地,日落方歸,自己便學會了勞動;老百姓的女兒

    每日看到母親日夜操勞,勤勞儉樸,便學會了關(guān)心體貼,不怕重負……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就是這樣的潛移默化,這樣的“潤物細無聲”。

       而現(xiàn)在,我們的孩子從父母身上看到了什么?

       一些年輕的父母,上班時十分繁忙,十分辛苦。而一回到家,便只想著自己的休閑娛樂,有的甚至每晚把飯桌變成麻將桌,把家庭變成賭場、舞廳、酒店、倉庫,全然不顧在一旁寫作業(yè)的孩子。難怪孩子只看到父母“吃喝玩樂”的一面;難怪有不少孩子形成了“享樂到上”的人生哲學,不想學習,不思奮斗。這一切,能都怨孩子嗎?

       當我們指著孩子的鼻子,大喝“你給我念書去,不許看電視”時,自己卻躺在沙發(fā)上看電視,這能讓孩子安心讀書嗎?

       當你告誡孩子,不珍惜時間學習就是“圖財害命”時,自己卻一宿地玩麻將,難道父母的時間不寶貴,不是在慢性自殺?當父母指責孩子懶惰、貪玩、不刻苦時,想沒想過自己在孩子心中是什么樣的形象?

    勞累一天或心情不佳的父母,為了未成年的孩子,回到家時請打起精神。你若想讓孩子做什么樣的人,自己就先做什么樣的人。

    讓孩子全面地了解父母,是十分必要的。這不是說,父母回到家,還要拼命地工作,而是讓孩子知道,父母一天在忙些什么,為誰辛苦為誰忙。

    我們的孩子只有了解父母,才會真心愛父母,關(guān)心父母。

    父母和子女間的親情,是家庭的支柱,而理解正是家庭的基石。

    孩子每時每刻都在接收媽媽發(fā)出的生命信息,即使是襁褓中有嬰兒,也會收到媽媽的信息。所以,我們不能因為孩子小,就不注意自己的言行。

    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的話很有道理:“每瞬間,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并檢驗自己的人格?!?/span>

    有些母親文化程度并不高,但是她們說出的話,做出的事卻讓自己的孩子刻骨銘心,永世不忘。

    這是為什么呢?

    這是因為他們那種正直、樸實、忠厚的為人,不向困難低頭、用勤勞的雙手建設(shè)家園的行動,為了別人能犧牲自己的精神,深深感染了孩子,教育了孩子,這正是人格的力量。偉大的母親正是用自己的人格來教育孩子的。

    人格的力量是偉大的,尤其是母親的人格。

    孩子都希望媽媽是世界上最好的人,最偉大的人。

    北京14歲的中學生付雪飛是這樣描寫母愛的:

    在我們生活中有誰沒有感受過那至切的母愛呢?母愛是雨天的一把小傘,給我一方無雨的晴空;母愛是深夜里的一盞燈,給我一份獨享的光陰;母愛是寒冬里的一盆熊熊烈火,是炎夏里的一縷清爽的涼風……是母愛給了我生命,是母愛伴我長大。

    孩子們甚至想把世界上最美的詞都奉獻給自己的媽媽。

    孩子對人生的理解,是從媽媽開始的。媽媽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影響著孩子對生活的態(tài)度。當媽媽的應(yīng)該用自己的生命來珍愛“媽媽”這個名稱,把最美好的形象,獻給你的孩子,同時,也把一個最美好的的人生,擺在孩子的面前。

    1.       走出行為誤區(qū)

    ——孩子眼中的媽媽

    家家戶戶有桿秤,那秤砣是孩子的心。

    小時候,坐在媽媽腿上,抬起頭瞪大眼睛望著媽媽:“媽媽,我眼中有什么?”

    媽媽指著我的鼻尖,笑著答道:“小傻瓜,當然有媽媽啦!”

    我找來一面鏡子,對著鏡子看。“媽媽,什么也沒有?。 蔽殷@奇地說。

    這時,媽媽更樂了:“總有一天你會發(fā)現(xiàn)的?!?/span>

    于是,我注意尋找眼中的媽媽。

    終于,我找到了眼中的媽媽。

    和寫下這段作文的初三女學生滕秋香一樣,許許多多孩子找到了眼中的媽媽。

    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召開前夕,3萬多名中國孩子參加了題為《我眼中的媽媽》和征文

    活動。

    評委會顧問余心言(徐惟誠)同志親自閱過孩子的征文,他被孩子們一片真誠深深感動,欣然為征文集寫了序言。他寫道:

    母親,是給我們生命的人。她又用自己的生命哺育了我們,養(yǎng)育了我們,教育了我們。

    我們每一個人身上都流著母親的血,我們的靈魂打上了母親賜予的烙印。愛自己的母親,這是人的天性,也是一種最偉大的感情。

    孩子們都記得,自己怎樣受到母親無微不至的關(guān)懷,特別是當自己遇到困難、挫折、病痛時,許多人都曾經(jīng)從母親那里得到了溫暖、支持和力量。孩子從母親那里得到了整個的生命,也從母親身上獲得全部生命和信息,他們看見,母親是怎樣日復(fù)一日地辛勤勞動,努力學習,是怎樣熱愛自己的工作,為社會做出自己的奉獻;他們看見,母親是怎樣以他人為重,尊老愛幼,濟貧扶困;他們看見,母親怎樣對待誠實和謊言、成功和失敗,把母親為人處世的每一個閃光點都記在了自己心中。

    做母親的,當能從孩子們的眼光中,體會到什么叫以自己的生命來教育后代,從而更加注意自己的處世之道。

    這最后一句話意味深長。

    可以這樣說:“家家戶戶有桿秤,那秤砣是孩子的心?!辈煌哪赣H發(fā)出的生命信息,在孩子心中留下了不同的圖像。媽媽的好行為、壞行為,孩子都看得清。

    那么,孩子們是怎樣評價今天的媽媽的呢?

    從孩子寫媽媽的作文中我們看到,這些孩子雖然來自不同的家庭,母親的職業(yè)也不相同,但對母親的評價都是雷同的。孩子喜歡媽媽什么樣的行為呢?我們歸納了一下,大致有三種。

    一、             建功立業(yè)、敬業(yè)進取的媽媽

    在孩子們的筆下,我們看到許許多多的中國女性,她們用自己的雙肩,支撐幸福的和不幸的家庭,同時,又十分出色地在祖國建設(shè)的各行各業(yè)中,發(fā)揮著“半邊天”的作用。她們用自己的行動,給予孩子一個支撐生命的支點,讓孩子懂得什么叫自尊;用自己平凡而勤懇的人生,,告訴孩子生命的價值在哪里,一個人該怎樣生活在這個世界上。

    在孩子們的筆下,雖然許多媽媽從事著一些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工作,但媽媽的敬業(yè)精神卻使孩子產(chǎn)生了對媽媽深深的愛。

    二、             勤奮好學、自強不息的媽媽

    在孩子的眼中,媽媽的職業(yè)無高低貴賤之分,無論是當教授、當老師、當警察的媽媽,還是掃街的、賣菜的、養(yǎng)豬的媽媽,只要盡心盡力去工作的,孩子們都引以為自豪,引以為榜樣。

    我想,我們每一們女性,都應(yīng)瞧得起自己的工作,平日在家談起自己的工作,要充滿自豪和自信。這樣,你的孩子、你的丈夫才能以你為榮。只有看重自己,別人才能看重你。

    同時,我們要盡心盡力地去工作,這不僅是為了掙錢養(yǎng)家,而且也是教子做人。孩子是最先從母親身上讀到“敬業(yè)”、“進取”這些詞的。老師們常講,看到孩子他媽媽什么樣,就知道他孩子什么樣了。那些每天早晨不睡懶覺,按時去上班的媽媽帶出來的孩子,一般不學都不會遲到。

    三,充滿愛心、親切活潑的媽媽

    孩子年眼睛很亮,對媽媽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觀察得十分細致。對媽媽的優(yōu)點、缺點看得一清二楚。

    有的孩子得出這樣形象而準確的結(jié)論:“媽媽是個萬花筒?!痹诖罅康膩砀逯校覀儼l(fā)現(xiàn)了中央電視臺節(jié)目主持人敬一丹的女兒、北京宣武區(qū)第一實驗小學三年級學生王爾晴寫的媽媽。在她筆下,赫赫有名的節(jié)目主持人變得有血有肉,親切活潑,富有濃厚的生活情趣。

    文章中有一段是這樣寫的:

    媽媽從來不叫累,也不怕苦,不怕臟。她沒有閑著的時候,就連打電話,也要拿一塊抹布擦電話。

    媽媽脾氣大,她每次發(fā)脾氣差不多都是沖著我或爸爸。

    媽媽不挑食,很節(jié)省,從不亂花一分錢、浪費一粒米,要是爸爸扔了一個紙盒子,媽媽就會再撿回來。

    媽媽很愛我,她經(jīng)常帶我出去,讓我長知識,開眼界。我請別的同學到我家時,她很歡迎,熱情地招待每個同學,給同學和她的家長倒水、拿水果,跟同學的家長聊天。同學要走了,她就把同學送到樓下或車站。

    王爾晴的作文獲獎了。發(fā)獎那天,敬一丹和她的丈夫都來了。女兒在臺上讀獲獎作文,媽媽在臺下流淚。我十分理解她:媽媽從孩子的眼中看到了自己,發(fā)現(xiàn)了自己從來都沒注意過的優(yōu)點和不足。用敬一丹的話說:“我自己獲獎,有的是成就感;而女兒獲獎,我感受到的是幸福感?!?/span>

    孩子們對媽媽哪些行為有意見呢?從孩子的作文中,我們看到由于媽媽的行為不正,使一些愛媽媽的孩子變成“恨媽媽”。歸納一下大概有這樣幾點。

    一、 只圖享樂、不關(guān)心孩子的媽媽

    請看江蘇縣一名初一學生寫的《打麻將的媽媽》。

    三萬、八條……媽媽又在客廳里打麻將了。此時的我已無心再做作業(yè)了,一股無名的

    恨從我胸中升起。我恨,恨她,恨這個愛打麻將的媽媽。

       媽媽為了訂麻將,竟然不顧我的學習了!一次測驗,我得了個滿分。我滿心歡喜地把試卷帶回了家,想讓媽媽也高興高興。但當我把試卷遞給媽媽看的時候,媽媽竟不屑一顧地說:“考及格就行了,不要費那么大的力氣去考滿分??技案駤寢屚瑯痈吲d?!眿寢岆S手遞給我一張10元鈔票說:“這是我昨天打麻將贏的,給你做個獎賞吧!”我氣憤得把錢撕成兩半,傷心地哭了……

       每次讀到這樣的文章,我心里就有一種說不出的難受。想到那次我去上海采訪,幾個男孩子非要我去他們居住的小里弄走一走。他們說,到了晚上,家家的窗子里都可能傳出“嘩啦嘩啦”搓麻將的聲音。我真擔心,這一代在麻將聲中長大的孩子明天會怎樣。

    二、 心胸狹窄、處事不公的媽媽

    每一位媽媽怎樣為人,怎樣處置,是對是錯,孩子們都看得清清楚楚。

    山西一名三年級學生在《媽媽偏心眼》的作文中寫道:

    媽媽在姥姥那兒笑臉如花,有什么好吃的總讓我給姥姥送去。她還常常陪姥姥說話、

    散心??刹恢獮槭裁矗灰吹侥棠?,她的臉就拉得好長,連話也說不上幾句,更不用說陪奶奶去外面走走了……

    孩子的眼睛可真厲害!婆媳之間那點事,他全看到了。這種“只愛自己的媽媽,不愛丈夫的媽媽”的現(xiàn)象,在年輕媽媽中是大有人在的。我曾對這些媽媽說:“在婆婆面前,你不稱呼“媽媽”,在婆婆背后,你管孩子的奶奶叫“老太婆”,總有一天,也有人中你“老太婆”?!白鹁蠢先耍⒕蠢先恕笔菑男】磥淼?,是從父母那里學來的。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愛自己的老人,發(fā)展到愛別人的老;愛自己的孩子,發(fā)展到愛別人的孩子,這是人間愛的需要。我們做媽媽的正應(yīng)該用自己愛媽媽、愛婆母的行為教育孩子怎樣去愛別人。

    三、 缺人教養(yǎng)、不講公德的媽媽

    “家長行為”,說到底是“社會行為”。

    父母和行為,每天都直接影響著孩子的感受,引導(dǎo)和影響著他們的思想意識、價值觀念、習俗好惡、道德品質(zhì)和社會公德的形成及其“心理健康”。就目前小學生而言,由于少數(shù)家長的“社會行為”的誤導(dǎo),使孩子長期耳濡目染,形成“定型思維”,其“陰影”在孩子心頭筑巢棲息,驅(qū)之不去。

    據(jù)調(diào)查,家長對孩子影響最壞的行為有:

    夫妻吵架,互不相容。有些年輕氣盛、個性極強的夫妻,平素相敬如賓,一旦失和,便大動干戈,各不相讓,互相謾罵。這種最不負責任的“社會行為”,深深刻進孩子的大腦,直接影響孩子的學業(yè)。

    公共場所,不守公德。有的家長不拘小節(jié),帶孩子到公共場所去,隨地吐痰、擤鼻涕、搶座位、跨越欄桿、摘花草……其行為完全與社會主義的精神文明和社會公德相悖。這些不經(jīng)意的行為,孩子看在眼里,記在心上,從小便埋下了目無法紀、危害社會公德和秩序的“種子”。

    鄰里相處,舉措失當。有的父母不善于和鄰居和睦相處,常常因小事耿耿于懷,指罵槐,惡語相對,有的還去傷害人家……孩子慢慢地便會上行下效,到處欺凌弱小,大耍無賴,養(yǎng)成霸氣。

    http://ajm-engineering.com/kcms/blog/vblog?u_id=437&b_id=193869

    0
    寫得好

    相鄰博客

    ●我要參加家庭教育的學習培訓

    最近訪客

    2005~2025 家庭教育網(wǎng)·家庭教育顧問·家庭教育指導(dǎo)師 Copyright by ajm-engineering.com

    本網(wǎng)投訴信箱:gwzds@zhjtjyw.com
    手機版
    滬ICP備13036094號 家庭教育網(wǎng)

    推薦博客↑返回頂部x

    【真情傳遞】石宣家庭教育書院

    【父母手記】不發(fā)脾氣日

    【家教誤區(qū)】教子感悟

    【】讀書沙龍的人文關(guān)懷

    【家教論壇】《每日分享》105(2019年6月)

    【】父親節(jié)

    【】寫給女兒的信

    【】分享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