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應尊重每一個孩子的稟賦
現(xiàn)在很多媒體對“好學生”只看分數(shù),贊美的水分太大。就時間和空間來看,一個十七八歲的孩子不可能比同齡人在各方面都強許多,之所以拔尖,不過是評判標準和角度有所側重。
我們這些年的教育中有一個現(xiàn)象是,讓孩子從小就經(jīng)受各式各樣的選拔和淘汰,導致相當一部分孩子被教育體系忽視了,甚至放棄了,被單一堅硬的社會考核價值體系冷落了。社會亟須對此糾偏,改進教育,使每個孩子的價值都得到認可,讓每個孩子都有尊嚴,都自信快活,都有充實豐富有趣的學習、文體生活,都有符合自身特點的成才途徑和光明前途。
孩子中,在某一方面獲得令人稱羨的成績的佼佼者,當然值得肯定,適當宣傳不是不可以,但我們要同樣尊重那些學業(yè)成績一般或有其他特長,每日正常學習不失夢想的大多數(shù)孩子,是他們在更廣泛、更實在地落實著中國夢,他們的每一個夢想成真,都會構成更加偉大、美麗和持久的中國夢。中國的現(xiàn)在和未來,不能只靠少數(shù)所謂精英來建設,而需要大批快樂、健康、有知識、有技能的合格公民。
從全國大多數(shù)孩子的教育來看,目前對極少數(shù)“別人家的孩子”的成功經(jīng)驗的宣傳,缺乏廣泛的借鑒意義,因此,媒體不應該熱衷于渲染精英教育,用“別人家的孩子”來壓迫大多數(shù)孩子。即使出于良好的目的介紹“別人家的孩子”,也要實事求是。至于一些名校熱衷于借此大做廣告,維持自己的特殊地位和利益,這不僅有違教育規(guī)律,也有違“愛一切孩子”的師德。
把“別人家的孩子”弄成“神奇的生物”,其實也是一種“捧殺”。我國一項統(tǒng)計表明,有心理障礙的中學生中,每10例中就有6例是成績優(yōu)秀的學生,為此,全國150所重點中學校長曾發(fā)出呼吁:不能因為耀眼的學習成績而忽視了好學生的心理問題。
好的教育體系應培養(yǎng)出“好孩子,好學生”,而不應頻頻弄出“壞孩子,好學生”或“好孩子,壞學生”。
◆呼吁
教育的核心是培養(yǎng)孩子內在的自信
同時,父母更應該反省。我們目前有些地方的教育沒能尊重每個孩子的稟賦和特長的差異性,常用“別人家的孩子”這一把尺子量到底,父母再不尊重孩子的差異性,在學校被壓抑的孩子,回到家心結也得不到舒解,他們到哪里去找快樂?
每個孩子的發(fā)展速率、認知能力、生活經(jīng)驗、學習方式等方面都不相同,因此即時的、外顯的行為能力并不能全面、準確地反映孩子們的高下之分。每一個孩子都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成長需要時間,而且有鮮明的季節(jié),要讓孩子慢慢來,完整地完成自我和學校教育,這才是人生的“科學的發(fā)展觀”,這樣的發(fā)展觀也會不斷給父母帶來驚喜和愉悅。自然,就天賦的資質而言,孩子有聰穎和愚鈍之分,惟其如此,要讓孩子自己跟自己比,不能總讓他們與“別人家的孩子”比。當父母也覺得“別人家的孩子”比自己好許多時,孩子的自信和自尊可能會受到永久性的傷害。
教育的核心是培養(yǎng)孩子內在的自信和樂觀。幸福既是一種外部的狀態(tài),也是一種內在的能力。父母和教師在培養(yǎng)孩子“幸?!蹦芰Ψ矫嫫鹬匾饔?,因此尤其需要科學行事,謹慎行事。父母應該創(chuàng)造寬松的家庭氛圍,盡可能給孩子更多的選擇,而不應事事以自己的好惡去強求一致。而且,父母要注重培養(yǎng)孩子從多方面獲得幸福的能力。如果把幸福寄托在一種追求上,一旦不成功,往往會造成長久的甚至終身的痛苦。
我們更應關注的是,“別人家的孩子”這個文化現(xiàn)象折射出的是一種普遍的社會焦慮。其實,只要我們對所有孩子都充滿信任和期待,提供公平的教育機會,他們就都能夠成才。在尊重孩子的合理需要和成長規(guī)律的前提下,成人社會要積極引導,特別是做人生價值的引導,讓孩子從自己的所作所為和所思所想中“看到自己”和“成為自己”,從而受益終身。
相鄰博客
- 媽媽要教會孩子學會感恩 [2011-10-01 14:37:23]
- 帶孩子旅行益處多多 [2011-10-01 14:39:45]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