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給予學生太多的“愛”
1.溺愛
愛有益于學生身心的正常發(fā)育。然而,溺愛是教師應當摒棄的,它是培養(yǎng)學生的紀律性和責任感的大敵。溺愛往往易被表面和諧的師生關系的面紗所遮掩。但時間一長,問題就會逐漸暴露出來。教師的溺愛有以下幾種表現(xiàn):
(1)與學生關系處得過近,淡化了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威嚴感。
(2)不注意細節(jié)問題的處理,使自由散漫的風氣得以滋長。
(3)賞罰不分明。該批評的不批評,該表揚的不表揚,對遵章守紀者的積極性是一個打擊。因此,教師必須嚴格紀律,對不良現(xiàn)象予以批評,才能夠形成班集體的健康輿論。
2.偏愛
學生非常希望教師對待他們能一視同仁。在學生看來偏愛就是偏心,學生對教師的偏心深惡痛絕。一方面,不被教師偏愛的同學自然對教師感到不滿;另一方面,被教師偏愛的學生往往被其它同學孤立,也會對教師不滿。因此,偏愛的危害性是極大的,它是建立和諧師生關系的大敵。教師的偏愛主要有以下幾種表現(xiàn):
(1)偏向成績優(yōu)秀的學生。這是最常見的表現(xiàn),也是大多數(shù)教師的通病。
(2)偏愛聽話的學生。聽話的學生好教,不會給教師帶來麻煩,有時還能幫助老師。這種偏愛忽視了對這些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抹殺了學生的個性。
(3)偏愛家庭經(jīng)濟條件比較好和有背景的學生。在市場經(jīng)濟大潮沖擊下,純潔的師生關系也受到了污染。
二、不能把握批評學生的“度”
批評,就字面來講含有品評、判斷的意思。教師的批評,是通過客觀地指出學生的缺點、錯誤,溝通師生的思想認識,促使學生產(chǎn)生積極行為,自覺改正自己的錯誤。教師批評學生首先要考慮用什么批評方式學生才能提高認識,改正錯誤。
有的教師認為“打是親,罵是愛”,愛就是嚴格。嚴格并非錯誤,但是,過分嚴格易使學生對教師產(chǎn)生恐懼感,產(chǎn)生厭學情緒,對學生的心理造成極大的傷害。一些教師認為批評就是“挑毛病、找錯兒”。正是因為有這樣的“批評觀”,使得一些教師在批評學生時態(tài)度不端正,主要表現(xiàn)為:
1.羞辱性批評
羞辱性批評就是用挖苦、諷刺的語言批評,使學生感到難為情、窘迫,甚至感到受污辱。這很容易刺傷學生稚嫩的心靈。
2.威脅式批評
威脅式批評就是用恐嚇性的語言批評,使學生感到意外、害怕,甚至恐懼。一些教師為了使批評能立即收到效果,往往用“要不然”、“否則”之類最后通牒式的語言。這一方面容易引起師生情感上的對立;另一方面威脅式批評往往不付諸行動,教師的威信也就喪失了。
3.埋怨式批評
埋怨式批評就是用教訓、指責、怪罪的語言批評,使學生感到自己一無是處,因而失去信心。
怎樣才能提高批評效果,達到批評的目的呢?反思多年的教育實踐,筆者感到在批評學生時應該做到兩點:一是要端正態(tài)度,二是要講究方法。作為教師,要想用好批評之法,必須首先對批評有一種科學的認識。
總之,教師對學生的賞識必須建立在教師自身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豐富淵博的學識基礎之上。蘇霍姆林斯基曾斷言“精神空虛,思想枯竭,志趣低下,愚昧無知等,絕不會煥發(fā)和孕育出真正的愛”。因此,要做一個熱愛學生的教師,必須深入學習和鉆研教育學、心理學,深入地了解學生,深入他們內心世界。同時以“吾日三省吾身”的態(tài)度努力提高自身的品格修養(yǎng),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他們。只有建立在這種基礎上的愛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師愛。真正熱愛學生并不斷地用知識來武裝自己頭腦的教師,才能走出賞識教育的誤區(qū)。 http://www.chinaqking.com/yc/2011/126255.html【曉巖轉】
相鄰博客
- 賞識教育的誤區(qū) [2011-11-02 18:21:02]
- 教育論壇————賞識教育誤區(qū)之亂夸孩子麻煩大 [2011-11-02 18:24:17]
- 中國父母陷入賞識教育誤區(qū) 只重"技"而不重"道" [2011-11-02 18:26:13]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