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對中學生的賞識教育
江蘇省響水中學 李德勝
【內容摘要】: 新一輪的課程改革正以迅猛之勢在全國順利推行,它將真正實現(xiàn)我國中小學教育從學科本位、知識本位向關注每一個學生身心發(fā)展的歷史性轉變。新課程理念的核心與靈魂就是“以人為本”?!耙匀藶楸尽痹趯W校教育中就應當是以學生為本,一切為學生的更好發(fā)展服務,使學生在獲得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賞識教育就是教育者要對受教育者進行正面的、積極的、鼓勵性的評價,以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的活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獨立性和耐挫力。本文從分析賞識教育的內涵、本質、理論依據(jù)入手,分析實施賞識教育的一些基本原則、方法和具體的操作策略,目的在于使教師接近學生,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長處,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心,讓學生找到好感覺,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的自覺性、求知欲和上進心,最大限度的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愉快地接受教育,從而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讓老師真正成為學生的知心朋友;同時提高學生的思想覺悟,讓他們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使每一位學生都能成長為全面發(fā)展的祖國棟梁之才。
【關鍵詞】: 中學生 賞識教育 建議
導言
新課程理念的核心與靈魂就是“以人為本”。 “以人為本”在學校教育中就應當是以學生為本,一切為學生的更好發(fā)展服務。賞識教育更好的體現(xiàn)了“以人為本”的理念。它要求教育者要對受教育者進行正面的、積極的、鼓勵性的評價,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的潛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耐挫力,調動學生的自覺性、求知欲和上進心,使學生愉快地接受教育,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從而讓他們成長為有健全人格的棟梁之才。
對中學生的教育是責任重大而艱巨的工作。對現(xiàn)在生活條件好起來的且不少是獨生的中學生的教育更是任務艱巨的工作?,F(xiàn)在中學生的共同特點是:物質條件優(yōu)越,頭腦靈活,有創(chuàng)造性,有愛好特長,人際交往能力也日趨成熟,渴望得到別人的尊重,對生活有一定的激情,要強好勝;但很多人任性,怕吃苦,不愿學習或者說是不愿刻苦學習,缺乏耐心、恒心、信心,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在困難面前容易放棄,挫折面前容易灰心,與老師和父母的關系也往往不太和諧。他們有的人很自負,有的人又很自卑,有的人是自負底下掩藏著自卑。
怎樣更好地適應新形勢的需要對中學生進行素質教育是我們教育工作者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賞識教育不失為實施素質教育的一種有效而可行的教育方式;同時,對于當前形勢下的中學生實施賞識教育也具有很強的現(xiàn)實意義。
一、賞識教育的內涵、本質
賞識教育,英文AppreciationE ducation,按照《現(xiàn)代漢語詞典》的解釋,“賞識就是認識到別人的才能或作品的價值而予以重視或贊揚?!?。那么什么是賞識教育呢?
(一)、賞識教育的內涵
賞識教育是一種教孩子學說話學走路的教育。其奧秘是承認差異、允許失敗。把自幼耳聾的女兒周婷婷培養(yǎng)成美國波士頓大學博士生的幼教專家周弘認為:“賞識教育是符合生命成長規(guī)律的教育;賞識教育是讓父母孩子都學會翹起大拇指的教育;賞識教育是家長快樂地教、孩子幸福地學的教育;賞識教育是化解孩子心結,讓孩子心靈有個家的教育;賞識教育是讓孩子學會用賞識目光看世界,形成良好思維習慣的教育;賞識教育是呼喚善良,啟迪智慧的教育;賞識教育是讓人學會感恩,啟迪智慧的教育;賞識教育是讓孩子學會與人和諧相處、做人中人的教育;賞識教育是讓孩子學會自己快樂并帶給別人快樂的教育!賞識教育是讓孩子熱愛生命,熱愛時代,熱愛大自然的教育。”簡單地說,賞識教育是一種教孩子學說話學走路的教育,它是一種沒有功利,不求回報的愛;它是一種積極的心態(tài);它是一種永遠堅信孩子‘行’的信念!”
在家長教育孩子的歷程中,有兩件事成功率最高,那就是教孩子學說話、學走路。賞識教育認為,家長們教孩子學說話學走路之所以成功,原因在于他們的心態(tài):承認差異,允許失敗。家長之所以承認差異、尊重差異,是因為家長心中始終堅信一個“行”字,堅信孩子會開口說話,堅信孩子跌倒了會自己爬起來,堅信孩子總有一天會堅定地邁出第一步、第二步。正是這種允許失敗,不怕失敗,使孩子走向成功。
家教如此,對中學生的學校教育也是如此。對每一位學生,我們老師一定要堅信學生“行”,只有我們老師首先相信學生行,學生才有可能行,否則,如果我們老師都認為學生不行,學生怎么會行呢!
(二)、賞識教育的本質
賞識教育的本質就是要愛學生。學會賞識,就是要學會愛。只有愛才會真正地賞識。愛的方式有許多種,賞識教育主張的是寬容的愛,而不是嚴厲的愛;更不認為體罰學生是作為愛學生的一種手段;賞識教育主張把愛表達出來,而不是深藏的愛。
愛學生并幫他們發(fā)展積極的自我,這種愛能幫助學生形成一種積極的自我概念,這是一種關于自我價值的意識,一種源自其內心的力量。正如我國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的“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老師能夠給予學生的最有價值的禮物就是愛、慷慨和無條件的接受,我們應盡可能多地讓學生感受到我們的愛。無論學生犯了怎樣嚴重的錯誤,我們都要對學生有一顆寬容的心。無論學生多么的“壞”,多么的不守紀律,多么的不讀書,老師都要去賞識他,去發(fā)現(xiàn)他的閃光點。只要老師用對了方法,就可以創(chuàng)造奇跡,把差生轉變?yōu)楹蒙?span>
我國古代教育學著作《學記》中提到“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清代教育思想家顏元也有“數(shù)子十過,不如獎子一長”之說。這些都包含了對實施“賞識”教育的認識。
教育家陶行知 “四塊糖”的故事,把賞識教育的本質演繹得淋漓盡致。
一天,時任育才小學校長的陶先生發(fā)現(xiàn)學生王友用泥塊砸同學。他當即制止了王友的行為,并叫王友放學時到校長辦公室。放學后,陶先生來到校長室,見王友已等在門口。陶先生當即掏出一塊糖果送給他:“這是獎給你的,因為你按時來到這里,我卻遲到了。”當王友懷疑地接過糖果后,陶先生又掏出一顆糖果放到他手里:“這也是獎給你的,因為當我不讓你再打人時,你立即就住手了,這說明你很尊重我。”說完,陶先生又掏出第三塊糖果塞進王友手里;“我調查過了,你砸他們,是因為他們欺負女學生。這說明你很正直,有跟壞人作斗爭的勇氣!”王友哭了:“你打我兩下吧,我錯了,我砸的不是壞人,是我的同學呀…….”陶先生滿意地笑了,隨即掏出第四塊糖果遞過去:“為你正確地認識錯誤,我再獎給你一塊糖果……我的糖獎完了,我看我們的談話也該完了?!?span>
陶老從發(fā)現(xiàn)“優(yōu)點”—王友提前到辦公室,來尋找教育的切入口,進而賞識“優(yōu)點”—獎勵王友糖果,使王友自己感悟到錯誤,使賞識教育達到了極佳的效果。
二、賞識教育的理論依據(jù)
(一).期望理論:羅森塔爾效應(皮格馬利翁效應)
1968年,羅森塔爾和雅各布森來到美國的一所小學。他們從一至六年級中各選三個班級,并對18個班的學生“煞有介事”地做了發(fā)展預測,然后以贊賞的口吻將一份“有優(yōu)異發(fā)展可能”的學生名單通知有關教師。名單中的學生,有的在教師的意料之中,有的卻不然。對此,羅森塔爾解釋說:“我講的是他們的發(fā)展,而不是現(xiàn)在的基礎?!辈⒍摬荒馨衙麊瓮鈧?。八個月后,羅森塔爾和雅各布森又對這18個班進行了復試。結果,他們提供的名單里的學生成績進步比其他同學快,并且顯得活潑開朗,求知欲旺盛,與老師的感情也特別深厚。其實羅森塔爾和雅各布森提供的名單純粹是隨機的,但為什么這些孩子的發(fā)展明顯比其他孩子快而且好呢?這是因為:羅森塔爾和雅各布森利用自己心理學家的身份,用自己權威性的“謊言”暗示教師,堅定了教師對名單上學生的信心,使得教師對這些學生產生了強烈的期待,不由自主地會對這些學生另眼相待,傾注更多的關心和愛,從而使這些學生更加自尊、自信、自愛、自強,并獲得更快更好的發(fā)展。這就是教育心理學上著名的羅森塔爾效應。賞識教育所倡導的以欣賞、充滿期待和耐心等待的心態(tài)對待學生的成長,實際就是這個心理學效應的體現(xiàn)。
(二).需要理論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人們在試圖滿足高一層次的需要之前,必須先部分滿足低一層次的需要。對于現(xiàn)在的中學生來說,生理和安全的需要絕大多數(shù)都能滿足,第三層次即愛和自尊只要家庭背景正常,一般也會得到滿足。從第四個層次開始,在學校教育的成功只屬于少數(shù)人的潛規(guī)則下,學生的自尊需要慢慢被教師和家長對學習成績的過高期望給遮蔽或忽視了。沒有自尊,更不用談認知和審美。
一般來說,學校最主要的缺失需要是愛和自尊。如果學生感到?jīng)]有被人愛,或認為自己無能,他就不可能有強烈的動機去實現(xiàn)教育的最高目標。運用賞識教育的方法,盡量滿足學生愛和自尊的需要,彌補學校愛和自尊給予的缺失,使每一個學生找到歸屬感,使他們感到被老師、同學和父母等所接納,被班級、學校和家庭所認可,激發(fā)他們成為一名重要的好成員,就能為其正確地“實現(xiàn)自我”奠定基礎。
三、走出賞識教育的誤區(qū)
相對于我們過去的“挑錯”教育來說,賞識教育對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和創(chuàng)新思維有著重要的意義。不過,現(xiàn)實的賞識教育也存在著一些“誤區(qū)”,影響著賞識教育積極作用的發(fā)揮。為了更充分、有效的進行賞識教育,我們有必要了解這些誤區(qū)并走出這些誤區(qū).
(一)、走出“只要表揚,不要批評”的誤區(qū)
賞識學生就要對學生良好的言行給予贊美、鼓勵,但賞識并不意味著不要批評。針對學生言行的不當或錯誤,教師不能為了賞識而曲解賞識教育的真諦。錯誤就是錯誤,任何掩飾遮蓋都是掩耳盜鈴、自欺欺人。其實,賞識教育的真諦在于對學生的充分信任,包括對學生糾正自己錯誤的能力,或勇于承擔自己過錯應負責的信任。
(二)、走出“成績優(yōu)秀,其他方面也必然優(yōu)秀”的誤區(qū)
這種誤區(qū)會導致一些不良后果:
首先,這種認識會給成績優(yōu)異的學生罩上過多美麗的光環(huán),有可能助長他們潛在的優(yōu)越感,這種優(yōu)越感在受到抑制時往往會衍生出一些心理問題。
其次,持這種觀念的教師在只看到成績優(yōu)秀學生的優(yōu)點而忽略其缺點的同時,也常常忽視其他學生身上的亮點、閃光點,從而對這部分學生的良好表現(xiàn)往往視而不見。
其結果是導致“優(yōu)生”不優(yōu),“差生”更差。
(三)、走出“把學生與學生相比進行表揚”的誤區(qū)
“有比較才有鑒別?!痹诜Q贊、表揚、賞識學生時,有些教師常把學生與學生比,進而對優(yōu)異者加以贊美,認為這樣有助于學生長善救失,取長補短。但這只是問題的一方面。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對教育來說,每個學生都是世界的“惟一”,具有自身的獨特性。就學習而言,也不可能用完全相同的方法思考問題的,每個學生的大腦如同他的指紋一樣具有獨特性。因此,表揚學生時應尊重學生間的差異,使每個學生能夠發(fā)現(xiàn)和發(fā)揮出自己的優(yōu)點和特長,樹立自信,從而不斷地前進。
恰當?shù)谋頁P應在全面了解和把握學生的個性差異、認識水平及成就需要層次的基礎上多作縱向分析,進行個體“內差”評價,把學生的“今天”與“昨天”相比,表揚其進步與提高,這樣更有助于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更能激勵學生。
四、對中學實施賞識教育的建議
(一)、如何賞識學生
蘇霍姆林斯基說:我深信,所有孩子的心靈都是向往美好的東西的。沒有一個孩子天生就是壞的、無道德的。因此,只要我們教育得當,學生是會教育好的。
在賞識學生時,一般要注意以下幾點:
1、要實事求是。賞識是發(fā)自內心,真心實意的。如果言不由衷或言過其實,常常會使學生懷疑而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2、要雪中送炭。由于時間、地點的不同,學生最希望得到贊賞的方面也會有所不同,這要求老師隨時隨地的多了解學生的心理活動,把握學生最渴求的贊賞,以滿足其心理需要。
3、要內容具體。賞識學生要言之有物。含糊其辭,空洞無物的表揚,顯然效果是不會好的。因此,我們老師要多了解情況,多與家長交換信息,特別是了解學生不被人知的優(yōu)點而賞識,常會取得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要善于用賞識教育創(chuàng)造良好的環(huán)境
賞識教育就是要提倡一個“你好,我好,大家好,這個世界真美好”的環(huán)境。意思是,既不要把孩子培養(yǎng)成自覺高人一等的“人上人”,也不要把孩子培養(yǎng)成自卑自憐的“人下人”,而是要把孩子培養(yǎng)成和同伴良好相處,既尊重別人,也受人尊重的“人中人”。
一個具有“人中人”觀念的學生,他的內心是和諧的,他與周圍環(huán)境也是和諧的,他的人生也會順利的多。魏書生老師在創(chuàng)造良好環(huán)境時,強調的是培養(yǎng)學生尊重人、理解人、關懷人、幫助人、信任人、原諒人的品質,他給學生出的日記題目,重復得最多的就是《尊人者,人尊之》。魏書生認為,一個班集體,一旦用“尊人者,人尊之”的思想統(tǒng)帥起來,這個集體就會產生極大的凝聚力,每個生活在這個集體中的人就會感到幸福和自豪。
(三)、要善于用賞識教育觀念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教師能否順利完成教育教學工作,學生能否全面主動地發(fā)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師生關系是否良好,賞識教育觀認為,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應做好如下幾個方面:
1、師生之間要建立民主平等的關系。中國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在教學中就主張“當仁不讓師”的師生平等關系。他希望每個人都能“毋忌;毋必;毋固;毋我”,溫良恭謙,和睦相處。
2、要理解學生。學生年齡小,心理不成熟,看問題不全面,再加上現(xiàn)代社會信息高度發(fā)展,各種良莠不齊的信息都會影響著學生。所以,每個學生在認識問題、處理問題上會有很大的差異。教師處理問題時要充分理解學生,以關心、愛護學生為原則,在師生間架起一座理解的橋梁。只有理解學生,師生間才能更好地溝通,才能營造出師生共同探討、共同發(fā)展的教學情境和教育氛圍。
3、要尊重學生。尊重學生是賞識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可許多老師由于受舊觀念影響,沒有賞識教育的觀念,往往唯我獨尊,憑主觀印象辦事,獨斷專行,不去設身處地為學生著想,不注意體會學生的思想感情,結果造成學生心理極為不滿,出現(xiàn)抵觸情緒和行為。如果我們多賞識一點學生,多尊重一點學生,則學生心理會產生良好的心情,問題也會容易解決。反過來,學生也會尊重老師。
(四)、要善于運用處罰技巧
賞識教育不會去賞識學生的錯誤,賞識教育主張對學生的錯誤進行必要的處理。不對學生的錯誤進行處理,賞識教育就不完整。賞識教育主張在處罰學生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對事不對人。處罰要建立在充分尊重學生人格的基礎上進行。
2、要法治,不要人治。處罰要按照規(guī)章制度來進行,不得隨老師當時的情緒來定。
3、不要在氣頭上去處罰學生。老師在氣頭上處罰學生時,往往會不夠理智。
4、不要老賬新算。有些老師批評學生喜歡“揭底”,只要學生做錯了事,就將學生一年甚至幾年前犯的錯誤一一列舉出來,讓學生無地自容。實際工作中,這樣的老師最遭學生的反感。
賞識教育的最大價值就在于肯定和培育人類情感的力量,在于重建人性中的平衡和諧,喚醒人沉睡的潛能。賞識教育超越了功利教育只關注結果的局限,它更關注學習的過程,關注學生快樂的學習狀態(tài)和生命狀態(tài),讓學生在愛的環(huán)境中學習愛的能力,讓學生學會快樂并帶給別人快樂。賞識教育的最終目的是教會學生熱愛生命、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培養(yǎng)學生積極健康的生活態(tài)度,能享受生活的快樂并創(chuàng)造快樂的生活。賞識教育的最終使命,就是喚醒人性的崇高,提升生命的本質,促進人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愿賞識教育真正走進每位教育者的心田!
【參考文獻】
1、方明: 《陶行知教育名篇》,教育科學出版社 2005年 第1版
2、《現(xiàn)代漢語詞典》 外語教學研究出版社 2002第5版
3、周弘: 《賞識你的孩子》 廣東科技出版社 2005年 第1版 第154頁
《從“狼來了”到“追蝴蝶”》 家庭教育???。
《覺醒》,北京出版社 2004
4、魏書生:《家庭教育》 沈陽出版社 2003年 第1版
5、林崇德:《發(fā)展心理學》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5年版 第1版,
6、崔學鴻:《賞識教育初論》 安徽大學出版社 2003年版 第1版
7、張大均主編:《教育心理學》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年7月 第1版
8、吳慶麟: 《教育心理學一獻給老師的書》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3年 第1版
http://www.xszx.cn/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1882【曉巖轉】
相鄰博客
- 中國父母陷入賞識教育誤區(qū) 只重"技"而不重"道" [2011-11-02 18:26:13]
- 賞識教育 雨過天晴,走出一種誤區(qū) [2011-11-02 18:29:56]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