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誤區(qū):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個生存環(huán)境,家長是孩子的第一個啟蒙老師。由于受社會傳統(tǒng)教育的影響,以及長期以來受重“智”輕“德”思想的支配,出現(xiàn)了家庭品德教育的誤區(qū),對孩子品德和個性的形成極為不利。
1、對孩子溺愛、遷就。孩子有什么需要,有的家長不論是非曲直,一味地給予滿足。如孩子常吃零食,過飽過甜,沒有節(jié)制,造成肥胖。購買玩具,不加選擇,說買就買。給孩子買衣服,講究名牌、時裝,不考慮家庭實際。
2、放任孩子的自私行為。孩子看到家里有好吃的東西,唯我獨占,不給別人分享,家長見此情景要么漠然處置,要么一頓打罵。孩子如與同伴吵鬧、打架,受了委屈,家長心里不服氣。孩子侵害了他人利益或拿了別人的東西,家長看在眼里,不予糾正。
3、輕視孩子的習慣培養(yǎng)。孩子飯前便后不洗手,家里東西亂扔亂放,玩好了玩具勿放回原處,在公共場所亂扔雜物,家長對此不聞不問。家里來了客人孩子不打招呼,甚至“迎來瘋”,家長認為這是小事,無關(guān)緊要。
4、家長自身的行為影響。有的家長嗜好煙酒、聚眾賭博。臟話連篇,罵家人、罵鄰居。有的家長行為懶散,家庭環(huán)境臟、亂、差。有的家長隨便拿人家的東西,或把集體的東西占為己有。凡此種種,家長不以為是,而孩子在這個環(huán)境里生活,受到了潛移默化的負面影響。
指導策略:幼兒期是一個人生個性品德形成的最初階段,這個階段的德育應以“情感教育、習慣形成、個性培養(yǎng)”為核心。幼兒可塑性大,愛模仿、易接受外界的各種信息,是了解社會、學習各種行為要求、習慣養(yǎng)成教育的最佳時期,如果家長重視對孩子進行適時適宜的品德教育,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教育引導法。孩子年齡小,分辨是非能力差,最初的道德概念、是非標準來自于父母對他的教育。家長尊重孩子的人格,堅持正面教育,要及時地發(fā)現(xiàn)孩子的優(yōu)缺點。如孩子與同伴發(fā)生了爭吵,家長要耐心的給孩子講道理,分析錯誤所在:“要是這樣做了,會有什么影響,會有什么后果”等等,這樣孩子下次不會重犯。切忌隨意打罵,弄得孩子無所適從,不敢說話,不敢承認錯誤。
2、舉例說明法。孩子對事物的了解是感性直觀的,具體形象的。家長要用正面舉例的方法、給孩子講故事,帶孩子參觀,讓孩子學習理解。如帶孩子參觀鄰居家,看鄰居家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迭被子、整理玩具,看鄰居家的孩子尊重長輩,家里好吃的東西大家分享等情景。切不可用反面的例子和反話刺激孩子。
3、榜樣示范法。父母是孩子最直接的榜樣,父母的言行對孩子起著言傳身教和人格的示范作用,孩子身上的不少習慣就是直接從父母那里模仿來的。如果父母言行規(guī)范,嚴于律己,從而以行為榜樣影響教育孩子。反之就不利于孩子的成長。所以家長要加強自身的思想品德文化以及良好行為習慣的修養(yǎng),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勤勞儉樸,妥善安排家務事,做到家庭環(huán)境整潔優(yōu)美,為孩子起表率作用。還要給孩子選擇品行端正的同齡伙伴,使孩子在良師益友的環(huán)境中健康成長,切不可讓有品德問題的孩子和成人在家中玩。
4、行為訓練法。人類的動作十分之八九是習慣,而這種習慣又大部分是在幼年養(yǎng)成的,所以家長要特別注重孩子習慣的養(yǎng)成。如指導孩子怎樣注意衣著整潔和如何做到個人衛(wèi)生,并在生活中時時提醒,加以實踐。讓孩子學著收拾家務,整理玩具,培養(yǎng)孩子的責任意識。在日常交往中有意識地教孩子使用禮貌用語,如看到熟悉的人要主動招呼。在與弟妹或老人一起時,要懂得謙讓和照顧,從小培養(yǎng)孩子的好習慣和關(guān)心尊重別人的好行為。
5、情感交流法。父愛和母愛是家庭教育的良好基礎,父母對孩子實施愛的教育,創(chuàng)設民主、平等、和諧、愉快的家庭氛圍。家長利用空余時間要多與孩子接觸,帶孩子玩耍,運用父母特有的親子語言、神情、動作和孩子交流所見所聞,和孩子一起干孩子喜歡的事,如發(fā)現(xiàn)孩子的進步,及時進行鼓勵、肯定和引導。如遇到問題,家長用商量的口吻,傾聽孩子的意見,并積極的給孩子出謀劃策,滿足孩子情感上的合理需要,使孩子感受到父愛和母愛的關(guān)懷和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