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到一所美國學校參觀,看到教室里貼著羅杰斯的一段話:“你一生中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成為你自己?!边@句話跟我所思考的事情是如此的相似。但是,成為“自己”到底又意味著什么?
一個人本來有區(qū)別于任何人的最重要的生命標志,這個標志就是“自己”。這個自己是人的本質,是一個個體與社會所形成的獨特系統(tǒng),是自然賦予個人的獨特性,是環(huán)境派生出來的并融于環(huán)境的完美系統(tǒng)。一個人只有擁有了自己,他才可能成為自然中的一部分,社會中的一部分,他才是強大的、獨立的、完善的,并且真正地能與自然界,能與社會融為一體,他才不會孤獨。
而且如果人成為自己,這個人就會不斷地創(chuàng)造自己,實現(xiàn)自己,進而使這個人在這個過程中達到滿足和成就。這個人的一生,才會沉浸在真正的成長的喜悅中。
但是,什么叫自己?我從未在成人的身上得到過答案。我常常在成人身上找到的是喜悅之后的迷失、成功之后的失落、獲得之后的恐懼、選擇之后的掙扎,這一定不是正常的生命狀態(tài),但是我在兒童那里找到了自我誕生、自我發(fā)展、自我形成、自我成長、自我實現(xiàn)的全部過程。這個過程讓我常常徘徊在思索之中。我想探究像心理學家羅杰斯所說的“你真的沒有什么事情可做了,你唯一能做的就是讓你成為你自己”這種話的含義。我想探究的是,人生活的意義究竟是什么,這句話是否是真理,是否是人的本性所在,是否能成長成為一個人們普遍意義上認為的健康而和諧的人。答案是肯定的。
實際上我們已經(jīng)在這樣成長中的少年人身上,看到馬斯洛所描繪的那種健康人格品質的端倪:
一、他們能準確充分地認識現(xiàn)實;
二、他們表現(xiàn)出對自己、對別人以及對整個自然的最大的認可;
三、他們表現(xiàn)出自然、樸實和純真的美德;
四、他們常常關注各種社會疑難問題,而不只是他們自己;
五、他們具有喜歡獨處和隱靜的品質;
六、他們獨立自主,不受文化和環(huán)境的約束;
七、他們呈現(xiàn)出一種清新不遜的鑒賞力;
八、他們較常感受到神秘和高峰體驗;
九、他們較易具有一種全人類的同一性;
十、他們建立了僅與少數(shù)人深厚久遠的人際關系;
十一、他們易于接受民主的價值觀;
十二、他們具有很強的倫理觀念;
十三、他們具有發(fā)展完善的、非敵意的幽默感;
十四、他們具有創(chuàng)造性;
十五、他們抵制文化適應。
使用馬斯洛對健康人格的描述再合適不過了,但是這樣的人格狀態(tài)一定有一個起點,這個起點就在童年期,從剛剛開始有了自我意識開始。如果童年期的自我不能形成,那么其后的一切發(fā)展都不復存在。這就讓我們產(chǎn)生了一個想法,作為人,生存狀態(tài)各不相同,但是,他一定能夠達到一個最好的狀態(tài)。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的狀態(tài),一個被稱為人的標志的狀態(tài),而這一狀態(tài)一定要回到童年,這是所有心理學家的共識,也是教育家的共識。
我們幾乎能夠看到0至18歲似乎伴隨著人成長的過程,就是一個自我意識覺醒、自我概念形成、自我發(fā)現(xiàn)、自我形成、自我成長和自我實現(xiàn)的過程。
從嬰兒一出生開始,兒童就在做一件事情:把自己的經(jīng)驗同外在的世界分離開。這個認識的過程似乎都是在為兒童形成自我的概念做準備。當一歲多,兒童對這一世界有了最淺顯和最基本的認識時,自我就在兒童的心中開始了覺醒。嬰兒在還沒有開始說話的時候就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我跟你是不同的,他用“打”發(fā)出了他人生的第一個獨立宣言。再發(fā)展,語言出現(xiàn)了,他用“不”強化了他的獨立宣言;緊接著,他用“我的”再一次大聲宣布“我”要建構“我自己”。實際上在這個期間我們能夠看到兒童同時也在發(fā)展他的時間、空間智能,發(fā)展他的各個器官,發(fā)展他的各種能力。但那一樣不是在為“我”服務呢?等到他達到三歲時,“我”就變得強大起來。他開始從意識形態(tài)形成自我,兒童為了確定自己開始在意志上同成人抗衡,毫不猶豫地果斷地執(zhí)行自己產(chǎn)生的每一個想法。這種反復的嘗試能迅速地建構起兒童與環(huán)境的關系,兒童與人的關系,兒童與物的關系。這三者的關系派生出了兒童與自己的關系和兒童的心智狀態(tài)。一旦兒童走上了形成自我的路,其后的路就走在了一條人性自然發(fā)展的道路上。實際上那個內在的自我從此就會引導孩子走向成長,這是人的天性?;蛘哒f人本身就蘊涵著自我成長的內在能量,這是自然的、天賦的。這種力量在童年期一旦形成就會固定在孩子的身上。而這種實現(xiàn)自我的傾向和需求,遠比兒童因為遇到的痛苦而停止發(fā)展的驅力要強烈的多。關鍵是那個“自我”是否能在童年期形成。
但是,兒童形成自我的道路不可能是暢通的。因為兒童是靠領悟他人對自己的行為的反應來逐步發(fā)展出自我意向的。并且兒童很容易把他獲得的這種反應彌漫化,這就是說,形成自我需要兒童生存的環(huán)境擁有無條件的愛。這種愛跟我們平時意義上的愛有本質的區(qū)別。他是指成人給予兒童純粹的熱愛,而這種熱愛并不建立在幼兒的行為之上,僅僅因為他就是他。當這種持續(xù)性的愛不斷重復并發(fā)揮作用時,就內化出了嬰幼兒自己的形象和表象,形成了屬于他的自我的一套規(guī)范和行為。羅杰斯這樣說:“自我實現(xiàn)的過程一旦上了路,這人就能指向最終的目標,便成為一個充分起作用的人”。這一原則在兒童和成人身上都同樣使用。我們可以在兒童身份確認的敏感期中充分看到這一點。兒童為了成為他向往的那個人,傾注了他全部的激情和人格力量。幾乎從玩、看、說、穿等每一個生活狀態(tài)中都在模仿他所崇拜的偶像,以便將自己建構成或是有力型、智慧型、美麗型、善良型等各種人格狀態(tài)。這僅僅是一個開始,但這個開始兒童卻要用好幾個月的時間去完成。這就是兒童擁有自我之后要去創(chuàng)造一個自我的天然內驅力。
走上這條路,并不是那么容易,首先,父母在給予兒童的愛上大打折扣,我們把這種愛稱為有條件的愛,我們會以我們的動機來贊美孩子,這本質的動機實際是對孩子行為的非難和否定,這意味著你在告訴孩子你想成為你自己是不對的、不好的,你成為我給你贊賞的那樣才是對的。由于兒童對成人心靈的感受力和體察力是驚人的,超出成人想象的,兒童會對成人這樣的非難高度敏感,這種敏感會使兒童過于敏感這種否定的信號,不久之后,兒童就開始以他期望的反映來設計他自己的行為了,這正是兒童在有條件的愛中內化成人態(tài)度的一個過程。如果從這個邏輯上推理,我們就能夠很明白那些不斷的被父母“教育”、否定的孩子最終成為父母希望的反向的本質原因了。當一個母親不斷的用她酗酒的弟弟教育她的幼兒時,告誡他不能成為舅舅的樣子,最終,在她的努力之下,她會把自己的兒子造就成一個酒鬼。這就是幼兒喪失自我之后,變?yōu)椤澳赣H的代理人”的一個經(jīng)典事例,我們稱為“人格替換”。外部的評價標準成了自我喪失者的評價標準。而且,兒童還學會了懲罰自己,并且感受到了內疚和可恥,這樣的人成人之后,只有在一定的范圍內才會有自我價值感,個體的自由就變的有局限了,自我真實的本性不能完全展示,自卑與自傲、獲得與喪失、給予與擁有等等都處在掙扎之中。人生的成本就增大了,自我陷入到了一個心理掙扎的泥潭中,并容易被瑣碎而平庸的事情所吸引,人就已經(jīng)不再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了。
實際上,所謂無條件的愛里蘊涵著一個驚人的秘密,這個秘密就是自由。0到6歲兒童擁有所有行為、感受和活動的自由,擁有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觀察問題、想出對策、解決問題并最后得出屬于自己答案的自由。如果我們想把真正的愛給予兒童,把真正的自由給予兒童,做為兒童的監(jiān)護者,我們只有兩個辦法,第一:我們曾經(jīng)在這樣的愛和自由中生存過,我們天然的就能給予兒童。第二:我們不曾擁有過這樣的生活,那么,我們就必須靠學習來了解兒童生命成長的整個過程,靠學習來學會愛學會體驗自由,這個過程也從本質上幫助了我們。
我們要使用理性的愛去面對兒童感性的生活,這是何其艱難的事情。我們想讓這些理念在每一個孩子身上實施,我們必須說服家長,我們試著讓家長體察自己的心靈世界,以便驗證這個說法的正確性,這就能給予家長信心。十幾年來,我們就這樣把一些美好的理念轉化成生活,創(chuàng)造出生活,我們看到了美好人性成長的過程,看到了真正意義上的人,還原了人的本質?,F(xiàn)在,我們愿意伸出手和您手拉手共同走過您孩子成長的漫長的十八年,這才是生活中真正意義上的浪漫
相鄰博客
- 如何讓孩子自主學習(曲益) [2011-12-26 22:59:12]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