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師:
大家晚上好!
我是新疆拜城縣紅星小學的一名教師,作為家庭教育12期指導師班的學員,很榮幸能坐在這里與大家一起學習交流,首先感謝中華家庭教育研究院、中華家庭教育網給我們提供了這個學習交流的平臺。今天晚上我跟大家一起來聊聊關于“如何讓孩子愛做作業(yè)”這個話題,如果今天的分享能給大家?guī)硪恍﹩⒌希覍⒈陡行牢浚?/strong>
現在孩子厭學、不喜歡學習,或不喜歡做作業(yè)的現象非常普遍。孩子的作業(yè)一般都要家長催促,能夠自己開心做作業(yè)的很少。作業(yè)的問題,幾乎苦惱了大多數家長,也傷了大多數孩子的心,更是孩子厭學的重要因素之一。這個問題不解決,我們的家庭就毫無快樂可言。
在這里,我先提個問題:在坐的家長,有誰喜歡學習?也就是,你們有誰在童年的時候就喜歡學習,現在也一直有學習的欲望?有的請打11?好,大多數成人都不喜歡學習?,F在的時代要求我們終生學習,但很多人卻不喜歡學習。您知道這是為什么嗎?這里有一個秘密。我來告訴大家:您之所以不喜歡學習,是因為您在童年時受到了學習的傷害。也就是我們的父母、我們的老師用傳統(tǒng)的教育方法使我們受到了學習的傷害?,F在我們是大人了,我們有了孩子,卻仍在用同樣的教育方法傷害我們的孩子。
我們原本想要孩子喜歡學習,喜歡寫作業(yè),卻往往因為教育理念和方式方法的不恰當,在不知不覺中做了一件件南轅北轍的事,使得我們的目標和手段背道而馳。家長和老師往往抱怨孩子不用功。細分析起來,孩子不愛學習,不愛寫作業(yè),一點都不怪孩子。追根溯源,原因還在家長和老師身上,正是我們家長和老師在教育孩子時屢屢采取不合適的教育方法,使“教育”變成一種破壞性行為,才逐漸把我們的孩子培養(yǎng)成厭惡學習,反感作業(yè)的“壞孩子”。
一、主要存在以下幾個誤區(qū):
誤區(qū)一:以作業(yè)為懲戒手段,使孩子與作業(yè)為敵
許多的家長和老師,一方面要求孩子熱愛學習,一方面又把“學習”當作暴力手段運用于對孩子的懲戒上。當“作業(yè)”變成一種刑具時,它在孩子眼里能不恐怖嗎,孩子還能對它還能產生好感嗎?
其實孩子天生不反感寫作業(yè),一部分孩子之所以后來變得不愛寫作業(yè),是因為在上學的過程中,尤其是小學階段,寫作業(yè)的胃口被一些事情弄壞了。被罰寫作業(yè),就是弄壞胃口最有效的一招。正如“滿漢全席”人人都愛吃,但如果我們這樣對待一個人,讓他天天都吃滿漢全席,而且規(guī)定他必須頓頓吃夠多少,少吃一口就罰多吃一百口—這樣做上一段時間試試看,這個人以后再見到吃的不吐才怪呢,厭食癥患者就這樣造就出來了。
我們的一部分家長和老師,因為孩子的作業(yè)完成的質量不好或其他原因,就采取罰寫作業(yè)的方式來對付孩子的錯誤。這些家長或老師常說的一句話就是“你要再不聽話,就罰你寫作業(yè)”。比如有一個孩子因為忘帶英語作業(yè)本,被他的英語老師罰寫一百遍“我忘帶英語作業(yè)本是不對的”這句話。在老師的淫威下,處于弱勢的孩子只好乖乖的完成這項不是作業(yè)的作業(yè)。我們可以想象,孩子今后還能對英語課抱有興趣嗎?還有一位家長因為孩子聽寫出現了錯別字,就讓孩子抄寫一百遍,甚至整頁內容都要重寫一次。這種酷刑使得孩子以后在寫作業(yè)時總是提心吊膽,生怕再寫錯會遭致更嚴酷的刑罰。孩子在機械的重復中,早已忘了為什么要寫作業(yè),他們只是在為“不出錯”而寫作業(yè)。他們在這種莫名的懲罰中早已迷失了學習的方向,傷害了他們的自尊心,與此同時也將永遠喪失對學習的興趣。我想問一下在座的老師和家長們,你們有罰孩子寫作業(yè)的經歷嗎?有的的打1,沒有的打2。
哲學家弗洛姆說:“運用破壞性的手段也有其自身的結果,即實際上改變了目的?!睉土P性質的作業(yè),無不說成是為了孩子,其實它的第一動因只是我們成人在出惡氣,和教育無關。它對兒童的學習只有毀壞,沒有成全。從本質上說,它只是教師或家長對孩子的一種操縱的施暴手段。
我們家長和老師在管教孩子時,一定要小心,不要一不小心站到教育的對立面去,遇到問題時捫心自問:我是在教育孩子還是在操縱孩子。要從正面想方設法調動孩子對寫作業(yè)的熱情,不要刺激孩子對寫作業(yè)的厭惡之情。
在這種不當的懲戒當中,可以看出我們成年人的三個問題:一是在教育孩子中不能細膩體察孩子的心理,不考慮孩子的感受,不能把工作做到孩子的心坎上,只是滿足于孩子表面的、暫時的服從;二是自己內心不熱愛學習,潛意識中把學習當做苦差事,就會在生了氣尋找“刑具”時想到寫作業(yè);三是權威意識在毫無反擊之力的兒童面前變得毫無忌憚,人性中的惡不小心流露出來。
誤區(qū)二:學習是一件苦差事,“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我們常常為了從小培養(yǎng)孩子吃苦耐勞,勤奮學習的品質,就從小不斷向他灌輸要刻苦努力,用功學習的觀念。這原本沒有錯,但我們經常用近乎嘮叨的方式要求孩子,卻是在不斷暗示他學習是一件苦差事。人的天性都是避苦求樂,孩子更是如此,感覺“甜”的東西他就喜歡,感覺“苦”的東西他就討厭。孩子在成人的不斷教育暗示下,可能還沒有感覺到成功的甜,就早已萌生了對苦差事的討厭。
一個人不可能既討厭一件事,又能把一件事做好。據說在二戰(zhàn)期間,一名最好的瑞士鐘表匠被脅迫去給納粹制造一批高質量的鐘表,盡管他費了相當的力氣,卻始終做不到戰(zhàn)爭前的水平。他自己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后來有心理學家分析,這是因為他制造鐘表時的心境不一樣。這就是情緒的力量。
所以在我們不斷灌輸孩子學習是一件痛苦的事時,我們一遍遍的告知孩子用功學習的好處,學習應該刻苦努力,同時伴著不斷的指責和批評。結果孩子卻總是無法變得懂事、刻苦。越要求孩子用功學習,孩子越對學習提不起興趣。
其實是我們小看孩子了,孩子并非不知道好好學習寫作業(yè)可以換來好成績,他只是做不到。當學習活動沒有喚起他的愉快體驗時,他就無力去調動自己的主動精神,不由自主地表現出懶散、不刻苦、不認真等。許多人以為這是某些“不成器”的孩子的天性,其實是他上進的天性被扭曲了。
誤區(qū)三:全程陪同、精心輔導、殫精竭慮。
小學階段由于孩子年齡小,尚未建立學習責任感,對待作業(yè)常敷衍了事。此時,家長適當地輔導和督促是應該的,尤其是低年級學生,但我們督促的目的是為了培養(yǎng)孩子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一忌監(jiān)視,二忌包辦、代勞。有些家長很重視孩子的作業(yè),也很愿意為孩子的學習付出時間和精力,在孩子完成作業(yè)的過程中是全程陪同形同拐杖,孩子一有問題,家長是有求必應,樂此不疲。長此以往,孩子在不知不覺中養(yǎng)成了作業(yè)依賴癥,獨立專研的思維能力完全沒有形成,也無法培養(yǎng)孩子的自學能力和對作業(yè)的責任感。
誤區(qū)四:放任自流,不聞不問
與全程陪同相對的是,放任自流,不聞不問,一部分家長以沒有時間,沒有能力輔導和管教為由,平日對孩子的學習和作業(yè)不聞不問,當看到孩子學習差,就一頓訓斥,抱怨孩子不努力。關注孩子的學習和作業(yè),不僅是父母的責任,更是父母與孩子溝通的一種方式。有位老師說的好,家長對孩子的學習和作業(yè)不重視,會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他就會應付作業(yè),長此以往,長大了,他甚至會應付生活,無法建立起應有的責任感。
誤區(qū)五:嚴格要求,以嘮叨代替管教
有些家長責任心極強,對孩子的要求又嚴格又細致。一旦孩子沒有達到要求,就立即訓斥糾正。甚至從早到晚催促、嘮叨。我們原本是想提醒孩子快些完成作業(yè),可就是在我們不停的嘮叨催促中,孩子才不知不覺養(yǎng)成了拖拉,磨蹭的習慣。我們?yōu)榇藷?,其實正是因為家長無休止的嘮叨催促,才促使孩子不良行為的形成,可是我們并沒有意識到。
二、該如何讓孩子高效、快樂地做作業(yè)呢?
(一)激發(fā)學習興趣,讓孩子在愉悅的心情中完成作業(yè)
在每一種學習活動中, “興趣”始終最重要,呵護好了興趣,才可能產生效率。尤其是在小學階段,孩子剛剛入學,是培養(yǎng)孩子學習興趣和學習習慣的最佳時期。
夸美紐斯的經典語錄中說——“孩子求學的欲望是由老師激發(fā)起來的,假如他們是溫和的、循循善誘的,不用粗魯的辦法去使學生疏遠他們,而是讓學生在沒有毆打、沒有暴力、沒有厭惡的氣氛中,總之,在和藹可親和愉快的氣氛中喝下科學飲料,那么孩子就不會討厭學習?!?/strong>
我認為他說的很好,但這句話應該不僅僅是對老師說的,也是對我們家長說的。家長和老師在培養(yǎng)孩子學習興趣中都肩負著同樣的職責,都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我們在培養(yǎng)孩子的學習興趣時都應該遵循循循善誘這一原則。孩子取得的點滴進步,家長和老師要適時表揚、鼓勵,對孩子的學習給予肯定的評價,從而激發(fā)孩子對學習的興趣。
(二)學會放手,將作業(yè)的自主權還給孩子,當好配角。
家長應當學會放手,不能老給孩子當拐杖,要讓孩子學會自己“走路”。學習、寫作業(yè)是孩子的事情,我們與其陪著,不如教會孩子學習,因為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自覺學習的能力是孩子一生受用不盡的財富。要逐漸培養(yǎng)孩子獨立完成作業(yè)的能力,必須讓孩子試著去掌握學習方法,比如鼓勵孩子自己檢查作業(yè),發(fā)現錯誤,找出原因,及時更正等。孩子遇到難題時,家長應鼓勵孩子獨立思考解決,不要剝奪孩子獨立成長的權力,不要背著抱著丟不開。要相信孩子有能力完成作業(yè),只是需要一個過程。
(三)適時指點,培養(yǎng)好習慣
孩子學習當中離不開家長適時的指點。家長要用溫存的語言,耐心熱情的態(tài)度,和顏悅色的勸導,有計劃,有步驟地培養(yǎng)孩子的好習慣,并及時糾正不良的習慣;切記不可聲色俱厲、簡單粗暴的責備和訓斥他們,以免傷害孩子脆弱幼嫩的心靈和正在成長的自尊心。習慣的培養(yǎng)不能急于求成,而且只有當一種良好的習慣已經形成之后,才能再培養(yǎng)另一種習慣。幾種習慣同時培養(yǎng),會造成夾生飯,反而給以后的教育帶來困難。
(四)了解孩子個體差異,尊重孩子
哲學家盧梭說,兒童培育應當進行個性化、針對性教養(yǎng)。他提出必須了解每個兒童的個性特征,尊重兒童,遵循自然的要求,順應孩子的自然本性,順應孩子身心自然發(fā)展的特點進行教育。
尤其是最近,我聽了“沒有眼淚的家庭作業(yè)”專題講座以后,我也才認識到,以往我們大家往往將一些孩子不能好好學習、完成作業(yè)都歸結為孩子學習態(tài)度不端正,學習習慣不好,而事實真相并非如此。原來一部分孩子學習有問題,是由于孩子的個體差異,存在學習障礙造成的。一直以來是我們冤枉孩子了。那么對于這些存在明顯學習障礙的孩子,我們父母和老師要用心去觀察,耐心去引導,可以根據孩子的情況適當降低要求,同時教會孩子揚長避短,取長補短,從而培養(yǎng)孩子對學習的興趣,幫助孩子克服學習困難。
(五)用策略、智慧來引導,摒棄嘮叨
在教育中,策略和智慧很重要。我們要用孩子容易接受的方式和語言,觸動孩子的心靈,引導好孩子。比如針對一些孩子作業(yè)磨蹭、拖拉的情況,父母應該多反思,調整方法和策略,改變自己,慢慢引導孩子進步。一個案例值得我們學習借鑒:曉峰的媽媽曾經常為孩子作業(yè)磨蹭而頭疼,以往她嘮叨、責罵不斷,但沒有絲毫起色,孩子還是幾個小時都寫不完作業(yè),而且搞的她自己很累,兒子也煩的要死。痛定思痛,曉峰媽媽改變了策略,她決定要讓孩子自己承擔磨蹭的后果,讓他因完不成作業(yè)而遭受老師批評。之后,她和孩子一起制定了時間表,并觀察孩子執(zhí)行的情況,對執(zhí)行不利的地方,再次和孩子協商討論,進行修改,重新制定出非??尚械臅r間表,使得孩子的活動有章可循。慢慢的,孩子做作業(yè)的效率提高了,早早做完作業(yè)和所有的事情,高高興興的做他喜歡的游戲。而媽媽也不再跟在后面一遍又一遍的提醒、嘮叨了。從此嘮嘮叨叨的媽媽和小磨蹭都不見了。我自己也借鑒這個方法和女兒簽訂了一份生活協議,將孩子一天活動的時間安排都列在協議中,并且把對家長自己的一些約束和要求也列在其中,家庭成員共同遵守,互相監(jiān)督。自己也會時常對照協議進行反思,不斷改變,感覺效果還不錯。
三、幾點建議:
(一)放學回來讓孩子先稍事休息再寫作業(yè)
孩子學習了一下午,大腦累了,肚子也餓了。孩子放學回來要先讓孩子邊吃水果、點心邊休息一會兒。孩子休息15—20鐘,大腦有了能量,然后就可以輕松自如地做作業(yè)了。
(二)在晚飯前做作業(yè)
作業(yè)在晚飯后進行,對孩子的作業(yè)效率是不利的,所以我們要讓孩子充分利用晚飯前的時間完成作業(yè)。
(三)在好事前做作業(yè),不隨意增加作業(yè)
每個孩子都有他最喜歡的一項業(yè)余活動,或看動畫片,或游戲,或體育活動。
我們可以事先和孩子達成這樣的協議:如果孩子能及時,高效的完成作業(yè),就可以做他喜歡的事,比如看動畫片或出去活動等,家長不得隨意增加作業(yè)。通過協議讓孩子知道作業(yè)完成之后的時間是可以自由支配的,孩子擁有自主權。這樣就能夠激勵孩子抓緊時間、認真完成作業(yè),給他一個寫作業(yè)的動力和目標。達成協議后,雙方必須嚴格執(zhí)行。這樣一方面孩子的學習積極性能得到充分調動,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培養(yǎng)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
(四)允許孩子做一會作業(yè),玩一會。
根據你的孩子大小或者根據你孩子以往的作業(yè)持續(xù)時間,來確定做作業(yè)的時間和玩的時間。當孩子寫作業(yè)中途疲倦了,讓他玩一會兒,大腦得到短暫的休息后,孩子也就有了精神,又可以繼續(xù)完成作業(yè)了,而且作業(yè)質量還會比較高。
(五)優(yōu)化作業(yè)環(huán)境
孩子喜歡作業(yè),就能喜歡學習。因此,孩子作業(yè)的其他因素一定要解決好。家長要給孩子準備一個學習角,讓孩子有固定看書、寫字和學習的地方。如果有條件,家長可以單獨給孩子一個房間作為書房,讓孩子能夠不受干擾、安心地完成作業(yè);如果沒條件,沒有單獨的書房,也要盡可能給孩子安排一個方便、安全的小天地,盡量使孩子學習時不受周圍環(huán)境的影響。比如:家長不在孩子學習、寫作業(yè)時看電視,打麻將等。同時要給孩子提供必要的學習資料和工具。
(六)不在書房批評孩子
如果你要批評孩子,把孩子領出書房。你要讓孩子切身感覺書房是獲得快樂的地方。也就是高高興興地把孩子送進書房,高高興興把孩子領出書房。把書房當作孩子的學習圣地和獲得快樂和自信的場所。那種把書房變成訓斥、嘮叨、打罵孩子的場所是非常愚蠢的。這樣孩子以后一進書房就會痛苦。如果要批評,就先將孩子領出書房。
(七)形成節(jié)律
孩子放學回家,一直到睡覺,活動地點、內容和時間要固定。在孩子適應了一套作息時間后,就雷打不動。同時,家庭成員要統(tǒng)一思想,配合執(zhí)行,身教勝于言教,這一點對于孩子的現在和未來十分重要。據調查,高考狀元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都有極強的生活學習規(guī)律的。
以上講的幾點建議,基本符合小學普通孩子,但不一定適合每個孩子,小學和中學的家長可參考著做。特別是特殊類型的孩子,此方法應該有所變動,并且也要考慮到男孩女孩的先天不同情況。男孩的大腦處理血流的總量較女孩少15%,這種結構不利于同時進行多項任務的學習。因此男孩在長時間專注于單一任務時成績很好,如果非常頻繁地變換任務,他們的表現就不佳。大腦同時完成多項任務過度刺激的主要反應是挫折感。因此,男孩在課堂上容易發(fā)生更多的違紀問題,作業(yè)上出錯也比較多,而且男孩的身體發(fā)育較女孩晚,所以顯得男孩做事沒有女孩仔細。男孩需要更多的是觸覺型的體驗,以便激發(fā)大腦學習的積極性。比如說那種動手又動腦的學習方式就比較適合男孩,所以教育上提出因人而異是有一定的科學道理的。
教育方法從來就沒有一成不變的,視孩子的具體情況,因材施教才行。但有一條:孩子每一項學習活動,都要與快樂連接,這一原則要貫徹始終,這需要家長的智慧和不斷學習了解孩子的心理生理特點及成長規(guī)律,不同的階段,我們要變換教育方式。家長最重要做到的就是學會鼓勵、欣賞孩子,用快樂的心情陪伴孩子一路成長。
我的分享到此結束,感謝大家的聆聽和陪伴!
來源:http://ajm-engineering.com/kcms/blog/vblog?b_id=202816&u_id=19751
相鄰博客
- 笑話:老訓孩子干什么 [2012-04-17 14:34:49]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