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代人有“兩拼”:少數(shù)有錢有勢的“拼爹”,其余的大部分人都在拼孩子,其名為:“不輸在起跑線上”。于是有帶著孩子到處花高價補習的“分數(shù)爹媽”,有奉行“棍棒政策、軍事化管理”的“中國狼爸”,有督促孩子學習力不從心,無奈之下報警求助公安局的“窩囊爹娘”……“起跑”得可謂費盡心機、無奇不有。
結果又如何呢?孩子的理想本來是多種多樣的,可前幾年教育部門公布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現(xiàn)在絕大多數(shù)小學生聲稱長大后要做比爾·蓋茨。大可不必反對孩子們想當富翁,但這顯然是不大可能的,人不會重樣,所有人怎么可能都成為一個人或一種人?這是反常識、反自然的。抱有這樣的人生理想從一“起跑”就注定“放空炮”,甚或有人因理想破滅終生都活在“郁郁不得志”的陰影里。難道現(xiàn)代教育的目的就是“坐在錢邊摸錢眼兒”?
思想貧弱,精神就變小了。人本來是“精神的器官”,極度膨脹的物質主義和消費主義,使人不再完整。如何找到“精神之眼”,破解現(xiàn)代人的困惑?目前的途徑是回歸經典,找回人類具有永恒的品質與魅力的最高智慧——哲學。哲學光照一切意識和行動,價值觀混亂的消費社會愈加印證了尼采的自信:“哲學確立價值的檔次”。而正是孩子承載著未來,文化發(fā)達國家早就意識到,在孩子人生的“起跑點上”,最應該讓他們閱讀的就是哲學書籍。
在歐洲讓孩子學哲學是有歷史傳統(tǒng)的。早在古羅馬時代,達官貴人在臨終前會把自己的孩子和財產托付給堪與柏拉圖、亞里士多德齊名的哲學家普拉提諾,而不是家人。這位哲學家也從未辜負過這樣的囑托,他的原則是:“只要他們沒有對哲學產生興趣,他們的財產和收入就必須安全保管?!?/span>
孩子是為了善、為了完美才到這個世間來的,他們眼中的世界很豐富,他們的思想也立體多彩,閱讀哲學啟蒙書可豐富他們的心靈,抵御俗世中消極的東西對他們的精神和想象力的侵害,幫助他們學會思考自己的存在、回答生活中令人畏縮的重大問題,從而建立起真正的理想,為以后的人生提供養(yǎng)料和能量。
中國有輝煌浩大的哲學經典,既有精深淵博的智慧,又有輕松幽默的機敏,可提供恒久的思想之光。商品經濟時代,孩子格外需要這種哲學滋養(yǎng),以開掘并逐漸形成自己的思想,培育理智與誠實,做一個“完整的人”、“思考著的人”,自奉自助,自尊自信,學會辨別并留住大腦內在的閃光。這樣他們就不會沒有自己的“大思想”,也不會缺乏“創(chuàng)造力”,可以找到自己生命的意義。在“起跑線上”不僅能邁出正確有力的步子,還能強健自己的身心。
http://www.wangjinzhan.com/show/16853.html【曉巖轉】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