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如今,“健康”一詞已有了新的詮釋?!吧砼c心”健康的人才能稱之為一個健康的人。而小學又是一個人心理形成的蒙朧階段。因此小學教育在重視文化素質(zhì)教育的同時必須重視對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我們經(jīng)常會聽到家長在抱怨,“我家孩子特別不聽話,你讓他干什么偏不,凡是都和你對著干。”“我家孩子回家從來都不主動寫作業(yè),你說他兩句吧,比你脾氣還大。”那么,孩子這種不聽話,凡事都愛和家長“對著干”的叛逆情緒,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又有怎樣的方法來化解并予以解決?我們今后該如何去做,才能避免孩子的叛逆行為再次發(fā)生,使其保持活潑開朗的個性呢?小孩子為什么會出現(xiàn)叛逆行為?根本原因在于:父子兩代人的世界沒有形成很好的連接。多半都是成人世界的力量過于強大,打斷了孩子的自我世界。孩子得不到自由的發(fā)展空間和獨立思考的余地,如果孩子生活得自由和舒服了,就不會叛逆。這與家長平日里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和態(tài)度,有著直接關系。家長與子女之間存在著天然的感情聯(lián)系,家長對子女的情緒健康也擔負著特殊的責任和義務。然而在實際生活中,不少家長忽略孩子的情緒體驗,有些家長甚至還破壞他們的情緒生活,造成了許多不良后果。
一、造成孩子叛逆情緒的原因 1、家庭氛圍不夠融洽。孩子心煩、亂發(fā)脾氣、焦慮不安等情緒在小學生中十分常見。究其原因,主要包括:大人教育孩子意見不一致;父母管教孩子太嚴;父母關系不和或離異等等。
2、疏忽孩子正常情感的需求。孩子在要求得不到滿足時發(fā)脾氣、哭鬧,在學校對同學動不動以拳頭相向。大都因為父母推托工作忙,無暇照顧孩子,更沒有充足的時間與孩子進行必要的情感交流,甚至會把孩子轉(zhuǎn)交給祖父母輩。由于親子間的溝通匱乏和溝通不暢,對孩子的健康成長存在很大程度的影響。
有這樣一則小故事,雖然讀過多次了,但每次都會對自己的心靈產(chǎn)生一種震撼?,F(xiàn)在,我想把它分享給在座的家長朋友們。這則故事的題目就是《20美金的價值》。
一位爸爸下班回到家很晚了,很累并有點煩,發(fā)現(xiàn)他5歲的兒子靠在門旁等他。“爸,我可以問你一個問題嗎?”
“什么問題?”“爸,你一小時可以賺多少錢?”“這與你無關,你為什么問這個問題?”父親生氣地說。
“我只是想知道,請告訴我,你一小時賺多少錢?”小孩哀求。“假如你一定要知道的話,我一小時賺20美金。”
“喔”小孩低下了頭,接著又說,“爸,可以借我10美金嗎?”父親發(fā)怒了:“如果你問這問題只是要借錢去買毫無意義的玩具或東西的話,給我回到你的房間并上床。好好想想為什么你會那么自私。我每天長時間辛苦工作著,沒時間和你玩小孩子的游戲。”
小孩安靜地回自己房并關上門。
父親坐下來還生氣。約一小時后,他平靜下來了,開始想著他可能對孩子太兇了——或許孩子真的很想買什么東西,再說他平時也很少要過錢。
父親走進小孩的房:“你睡了嗎孩子?”“爸,還沒,我還醒著。”小孩回答。
“我剛剛可能對你太兇了,”父親說,“我將今天的氣都爆發(fā)出來了——這是你要的10美金。”
“爸,謝謝你。”小孩歡叫著從枕頭下拿出一些被弄皺的鈔票,慢慢地數(shù)著。
“為什么你已經(jīng)有錢了還要?”父親生氣地說。
“因為這之前不夠,但我現(xiàn)在足夠了。”小孩回答,“爸,我現(xiàn)在有20塊錢了,我可以向你買一個小時的時間嗎?明天請早一點回家——我想和你一起吃晚餐。”
這個故事意在提醒我們家長朋友們,不要因為工作忙、應酬多而忽視孩子的情感需求,出現(xiàn)文章所提到的上輩人對下輩人的不理解,導致父子關系間存在著很大的疏離。孩子需要父親的關心與交流,能與父母在一起溝通是莫大榮幸??筛赣H忙,顧不上孩子,孩子存在嚴重的情感匱乏,家長要勤于與孩子們交流,為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打好基礎。不要等到孩子出現(xiàn)了一些毛病或者不良行為時,上來就情緒失控地對孩子大喊大鬧或拳腳相向,需要注意自己的態(tài)度問題。許宜銘專家曾這樣說道:“孩子是老天的孩子,你只有代為管理的權(quán)利”
那么,現(xiàn)在我想和現(xiàn)場的家長朋友做一個小小的互動,希望大家熱情參與,您只用公平打給我“有”還是“沒有”就行。問題是這樣的:您在生活中,有沒有出現(xiàn)類似這種錯誤判斷孩子的行為情況的發(fā)生?
孩子出現(xiàn)叛逆的根本原因:是孩子屢屢受到家長的介入和悍然打斷后才發(fā)生的,是親子關系處理不當和溝通不暢造成的,父母打斷了孩子的內(nèi)心世界,孩子受到了干擾,叛逆自然也就發(fā)生了。
3、家長對孩子期望值過高。從小就要求孩子考重點、讀名牌;給孩子灌輸不好好讀書長大后沒出息的思想;孩子學習壓力大的情況下還要參加各種輔導班;家長不理解孩子的想法,缺乏親子溝通等等。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已經(jīng)有了自己的想法,如不能及時與家長溝通便會產(chǎn)生矛盾心理,遇到挫折便會引發(fā)抑郁情緒,出現(xiàn)自卑、悶悶不樂、對任何事情缺乏興趣等表現(xiàn),嚴重的還會導致抑郁癥的發(fā)生。
4、無休止的滿足引發(fā)孩子的叛逆。孩子在幼年時期,家長對孩子的溺愛、嬌慣、放任、遷就等錯誤的教育方式,很容易使孩子造成任性的心理。例如當孩子提出無理要求時,有些家長不是拒絕,而是試圖用其它借口或者緩兵之計等手段想讓孩子放棄,而當孩子又哭又鬧或者生氣不理時,家長則很快就妥協(xié)了,滿足了孩子的愿望。這實際上就是縱容孩子,一旦孩子意識到通過“不吃飯”、“大哭大鬧”、“滿地打滾”等手段來要挾家長,能夠最終“如愿以償”時,就會變得越來越任性。而這種任性到大了,家長無法滿足孩子的要求時,孩子就不僅僅是任性,而且更加叛逆。
5、家長對孩子過度嚴厲和不尊重。家長對孩子要求過于苛刻,孩子難以達到,容易產(chǎn)生逆反心理和抵抗行為。有些家長不顧及孩子的自尊心,不管在什么場合,不管在場多少人,更不管什么人在場,只要見到孩子的毛病甚至只是家長主觀猜測就習慣地訓斥孩子一頓。盡管家長的本意是要試圖激勵孩子、保護孩子,但卻忽視了孩子的自尊,使孩子感到很丟“面子”,自我形象和自我價值受到了不應有的貶低和損害。孩子為了保全自己的面子,產(chǎn)生逆反心理,不自覺地便和家長對抗起來了。
6、當心孩子的隱性不良情緒。你的孩子是不是有說不出口的煩心事呢?有沒有受著不良情緒的困擾?他是怎樣化解的,是告訴父母,還是自己默默消化?
曾見過一位母親寫過的這樣一篇文章,拿來與大家分享。
“媽媽,我想哭。”停電了,我和孩子躺在床上說閑話,這在我們都是很難得的交流,因為平時她有作業(yè)要做,我有工作要做,到點了就打發(fā)她睡覺,難得談心。
在這種安詳寧靜的氛圍中,孩子顯得很放松,出人意料地說:“媽媽,我想哭。”
我很驚訝,但是沒表露,很自然地說:“想哭就哭吧。”
她果然趴到我懷里十分傷心地哭起來,眼淚把我的衣服都打濕了,我輕輕地拍哄著,耐心等她自己把原因說出來。
等她平靜一些,終于告訴我,她把我送她的一本書弄丟了,厚厚的一本《格林童話全集》,自從我送給她,就成了她的寶貝,每天抱著上學下學,路上也看,自習課也看,回家也看,結(jié)果看了不到一半,就給弄丟了。
我這才想起她這兩天的異常舉動:在家里鬼鬼祟祟東翻西找,剛出家門又一臉緊張地跑回來,反復問我這本書多少錢,有多珍貴。問煩了我就呵斥她。她不敢說書丟了,把這件事一直壓抑在心里,結(jié)果導致焦慮和憂郁,飯都吃得很少,天天失魂落魄的。
雖然我是一個現(xiàn)代媽媽,但在心底深處,仍舊是老一輩對孩子的看法:“有吃有喝,吃飽穿暖,一點大的人,能有什么煩惱!”總覺得她應該開心,快樂,否則就是不知福,不知足,不知趣。事實上,孩子也有七情六欲,而且因為孩子的世界很小,很單純,所以各種情緒來得格外強烈。世界名著《飄》里有這樣一句話:“在孩子的世界里,一匹小木馬抵得上成年人的一頭愛爾蘭高頭大馬。”
的確如此?!陡窳滞挕穼ξ襾碚f只是一本很普通的書,丟了就丟了,對孩子來說卻是自己的一方天地塌了一個角。一方面有書被弄丟的不甘心,又有丟了書的心疼;一方面又有對班里某個小同學的懷疑,又有不知道別人會怎么對待愛書的擔憂。幾種情緒把她折磨了好幾天,而且懼怕受到訓斥和懲罰,還要對我們千方百計加以掩飾,于是種種有害情緒在心里發(fā)酵,如果不是停電,不知道她還要自己承受到什么時候,引發(fā)什么樣的嚴重后果。
讀過這位母親的文章后,對我的觸動很大,我想在座的各位指導師朋友也會有所感觸。意在提醒我們,當孩子的情緒有所異常時,一定要找到孩子情緒不好的原因。這種有害情緒真是不能長時期擱在孩子心里。有位專家這樣評論道:“對于‘逆反期’孩子的心理加以正確引導,將使他們一生受益,但如果處理不好,將會影響孩子的心理發(fā)育和成長行為。”可見,當孩子產(chǎn)生逆反行為時,做為家長應該采用怎樣地疏導方式,運用怎樣的藝術(shù)手段來化解孩子的叛逆情緒,是眾多家長急于尋求的解決方法。
二、化解孩子叛逆情緒的方式
小學生的自控能力比較差,他們的情緒往往會直觀的表現(xiàn)出來,這是一種正?,F(xiàn)象。家長不應無端責備孩子的情緒感受,而應指導他們將自己的情緒感受恰當?shù)乇憩F(xiàn)出來,這不僅有助于孩子的情緒識別和體驗,也有助于他們的情緒調(diào)整和健康。
1、家長與孩子交流溝通時,不要急于求成,注意自己的德行。“溝通從心開始”如何才能走進孩子的內(nèi)心,達到良好的溝通呢?這就需要家長在與孩子交流與溝通時,多注意一下說話時的語氣和態(tài)度,運用一些技巧,講究一下方式,心平氣和地把自己的所見所思傳遞給孩子。父母是孩子最直接的老師,故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良好行為方式可以直接促進子女的心理健康,幫助他們平穩(wěn)度過逆反期。
有這樣一個例子。一位母親每當生氣時就拿自己的頭去撞墻,有時會撞到流血為止。起初孩子還小,每當看到這種情景就會害怕,就會乖乖聽話??呻S著次數(shù)的增多,孩子的逐漸長大,當與母親發(fā)生爭執(zhí)而達不成心愿時,也學著母親的樣子去撞墻以求宣泄內(nèi)心的不滿情緒。這就是母親的榜樣行為,深深扎根在了孩子幼小的心靈,也為孩子的成長埋下了永久的禍根。
2、家長和孩子交流時,要用尊重的語氣而不是教訓的語氣說話。讓孩子變得“聽話”的良策是尊重子女,反之也會使子女尊重自己。不要當著眾人的面來批評教育或嘲笑諷刺你的孩子。當孩子向你談他感興趣的話題時,要集中注意力聽,不要心不在焉或不理睬,如果正在做十分緊急的事,不妨先跟孩子打個招呼,以便取得孩子的諒解。即使一開始就不同意孩子的意見,也要耐心聽完,充分了解他們的看法后再以交換意見的方式提出你的想法。不要一味地說教而不顧子女的感受;對需要干預的事應采取適宜的形式,避免簡單粗暴導致更深的隔閡。
3、父母要正視孩子自我意識的增長和對世界認知能力的提高,不要把自己的價值觀強加給孩子。孩子想干什么,不要用自己的經(jīng)驗去套,相信他能夠設計自己的未來。家長只需耐心地幫助他們克服自身尚存的幼稚性和認識上的片面性即可。不要擅自干擾和打斷孩子的成長空間,要滋養(yǎng)、營造、體驗、吸收、調(diào)整、培養(yǎng)孩子,使其達到自由成長的過程。幫孩子樹立自己的獨立人格,不要指手畫腳,許多事都可以放手讓他們獨立進行,多給他們創(chuàng)造鍛煉和成長的機會。如果我們無法給孩子提供更好的條件,可以盡量改變自己來完成。比如:我們無法給孩子一個很好的老師,可以給孩子一個很好的父親和母親,讓自己更有智慧,以自己的成長,來得到一個更好的孩子。相信隨著家長的成長,自然會找到更好的解決方法,而不是僅僅依賴于老師。
4、要善于掌握其不良情緒的成因,有理有節(jié)及時排解孩子心中的困惑和不解,積極引導他通過正常的渠道宣泄不良的情緒。如,用寫信寫日記等形式,把煩惱和委屈轉(zhuǎn)移到紙上,將惡劣的情緒宣泄到有益的文體活動上去。當孩子情緒宣泄的時候,家長應對此表示關心,分擔他們的憂愁痛苦。不良情緒猛于虎,所以父母一定要時時留心,既要耐心及時地給孩子疏導,又要教會孩子自我減壓,還要鼓勵孩子多和父母交流,這樣才可以避免許多由不良情緒導致的疾病和悲劇。
種種不良情緒的積聚是十分有害的,就象一根彈簧承受非常的壓力,壓到底的時候,也就是總爆發(fā)的時刻。而且孩子還小,不懂得自我減壓和疏導,就更需要父母時刻密切注意孩子的情緒。當然注意的方式一定要講究,不能整天盯得孩子一點自己的空間都沒有,事事都大驚小怪,但是也不要以為孩子有吃有穿就夠了,其它的不用操心?!?/span>
三、避免孩子叛逆行為發(fā)生的建議
家庭就是孩子成長的土壤,孩子就是生長線上的根人。我們看到孩子的問題,就是自己的問題。孩子的叛逆,反映的恰恰是與孩子溝通不好,親子關系的疏離。我們可以為孩子不斷改變和完善自己。
1、父母的榜樣作用很重要。因為父母是孩子最直接的老師,故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良好行為方式可以直接促進子女的心理健康,幫助他們平穩(wěn)度過逆反期。這就需要家長要注意保持冷靜理智的處事態(tài)度,避免與孩子發(fā)生沖突時做出過分的舉動。家長要理解孩子,體諒小學階段孩子最容易犯錯的時期,要盡量指導孩子少犯錯誤,而期望孩子不犯錯誤,則是不現(xiàn)實的。
2、父母要樹立不斷學習的觀念。加強自身的修養(yǎng),廣聞博見,多閱覽有關家庭教育的書籍,或通過其它渠道多吸取有關家庭教育的知識,爭取以一種更科學、更寬容的思維方式和藝術(shù)手段對具有逆反心理的子女給與正確的疏導和教育,使得為人父母的多重人格魅力,博得孩子的信賴和尊敬。
3、家長應平等地對待孩子,在寬容孩子的同時要給孩子必要的約束。過分寬容則陷于溺愛,過分嚴格則寡愛。如果孩子六歲以前缺乏無條件的愛,那么就會缺乏自我存在的價值感,長大以后就會不斷地在外在世界尋求認同和肯定,用做些什么、擁有什么、成為什么來彌補價值感的缺失。
4、幫助孩子找到并認識真實的自己。生命潛能不是要你無視于自己的軟弱、害怕、苦惱,一味地向積極、正面的方向去走,而忽略自己內(nèi)心深處的那些無奈、無助、孤單的自己。那將只會造成自我的疏離、分裂,讓自己離真實的自我越來越遠。從很小的時候開始,我們就一直活在“別人怎么說”的世界里,很少回頭看看自己的感覺是什么?自己的需要是什么?自己的想法是什么?所以,家長有必要也有責任把孩子帶回到自己的世界里,看清自己的內(nèi)心。
例如:許多父母看到孩子回家晚了,會直接責問:“你怎么這么晚才回家?我告訴過你多少次,放了學要馬上回來,你怎么老是不聽話!”
如果您先了解了“我,是一切的根源”,你就會先看看自己內(nèi)在的世界到底有些什么發(fā)生,有了覺察之后,或許你就會對孩子說:“你比以前回來晚了,我一直很著急地等你,放心不下。那是因為我關心你、愛你,我很擔心你在外面會發(fā)生什么事情。因為我對你的關心,才讓我變得那么著急、煩躁。”
5、對于小學生階段的孩子,我們要注重培養(yǎng)他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識。可以通過多種途徑使孩子知道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知道心理健康的基本常識,知道心理若有疑問怎樣獲得幫助。對于小學生來說,“知道”并不是要求掌握,不需要詳盡的理論和大篇的道理,比如參觀心理輔導等活動比講解它的作用更有效。
從實用出發(fā),教會小學生掌握幾種常用方法。
如:一、學會放松。要使小學生知道緊張是正常的心理反應,是可以通過想象、轉(zhuǎn)移注意力、調(diào)整呼吸、體育活動、聽音樂、唱歌、閱讀、睡覺等方法調(diào)節(jié)放松。
二、與人談心。要使小學生知道有問題要學會求助,在學??梢哉依蠋?、心理輔導老師談心;在家里可以找長輩、親友談心;在社會上也可以有談心的對象,如心理咨詢電話等等。無論何事何時都可以與人談話,學會與人談心一輩子受益。
三、學習寫日記或周記。小學生要學習用筆與自己談心,把心靈的軌跡用文字描繪下來,對心理健康成長有很大的幫助。教師和家長要尊重孩子的隱私,公開日記要得到本人的允許。小學生也不用過分擔心自己的內(nèi)心秘密被他人知道,要學會坦然地對人與對己。
最后,我給大家公布這樣一組調(diào)查問卷:某小學在調(diào)查中發(fā)現(xiàn),有煩惱的小學生占調(diào)查總?cè)藬?shù)的69.2%,而沒有煩惱的學生只有19.5%,其余的學生則“說不清”。在有煩惱的學生中,家長期望值過高、父母爭吵、感覺不如別人、與同學有摩擦成為影響他們心情的主要原因。所以,在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同時,家長更需要注意自己和孩子的溝通,以防止孩子從小有厭世或其他不良情緒而影響健康成長
。http://ajm-engineering.com/kcms/blog/vblog?u_id=277&b_id=124702
相鄰博客
- 顧老師的名言——家教的八大武器 [2012-06-07 07:12:11]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