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顯示:對孩子的傷害80%來自于家庭
一位17歲的高中女生,原來學習還不錯,但從高一下學期開始,學習
沒有干勁,變得不思進取,甚至有時連作業(yè)也不做,學習成績直線下降,而且懶得跟父母講話,變得沉默寡言。另一位就讀于某重點高中的學生,在高考(微博)前夕患上了嚴重的考前焦慮癥……這些都是心理老師咨詢個案中的真實事例。青少年心理健康究竟是一種什么樣的狀況?孩子為什么難教養(yǎng),其根本原因出在哪里?
福建師范大學心理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心理學系主任葉一舵博士20多年來一直從事心理學的教學與研究工作,特別致力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研究與實踐工作。今年6月,他對全省九個地市的762名幼兒、2033名在校小學生、1815名在校初中生和1481名在校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了調查,結果發(fā)現:對孩子的傷害80%是來自于家庭而不是社會。一個問題孩子的背后,一定是一對問題夫妻(一個問題家庭)。
【調查數據】
兩成學齡前兒童有違紀傾向
根據這份最新的調查數據顯示,學齡前兒童心理問題的總檢出率為16.6%。其中,輕度心理問題占12.7%,中度心理問題占3.5%,重度心理問題占0.4%。以各類心理問題的檢出率由高到低進行排序,依次為違紀傾向(20.6%)、不良生活習慣(17.7%)、神經癥(15.4%)。
小學生心理問題的總檢出率為20.1%。其中,輕度心理問題占16.4%,中度心理問題占3.2%,重度心理問題占0.4%。以各類心理問題的檢出率由高到低進行排序,依次為同學關系(20.1%)、親子關系(18.0%)、學 習 問 題(15.6%)、神經癥(15.5%)、違紀(14.6%)。
四成中學生有輕度心理問題
初中生心理問題的總檢出率為43.8%。其中,輕度心理問題占37.0%,中度心理問題占6.7%,重度心理問題占0.1%。以各類心理問題的檢出率由高到低進行排序,依次為學業(yè)壓力(51.40%)、情緒不平(49.30%)、強 迫 癥 狀(47.70%)、適 應 不 良(40.30%)、人 際 關 系(39.70%)、抑郁(39.70%)、焦慮(38.60%)、偏執(zhí)(33.70%)、敵對(30.70%)、心理不平(29.30%)。
高中生心理問題的總檢出率為52.0%。其中,輕度心理問題占45.3%,中度心理問題占6.2%,重度心理問題占0.5%。以各類心理問題的檢出率由高到低進行排序 ,依 次 為 學 業(yè) 壓 力(59.10%)、情 緒 不 平(58.00%)、適 應 不 良(53.00%)、焦慮(49.10%)、強迫癥狀(48.80%)、人際關系(45.20%)、抑郁(41.50%)、偏執(zhí)(34.10%)、敵對(30.60%)、心理不平(26.10%)。
【調查分析】
“家庭作為未成年人成長和發(fā)展的主要背景,對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有著重要影響?!比~一舵教授表示,他從調查中發(fā)現,家庭作為首要因素對幼兒的心理健康水平影響最大,作為三大影響因素(學校因素、家庭因素、社會因素)之一對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產生重要影響。
經常被打罵的幼兒有心理隱患
幼兒階段,犯錯誤后經常被家長(微博)打罵的幼兒的心理健康水平顯著低于犯錯誤后偶爾被打罵的幼兒;犯錯后偶爾被家長打罵的幼兒的心理健康水平顯著低于犯錯后從不被打罵的幼兒;父母教養(yǎng)態(tài)度不一致的幼兒的心理健康水平顯著低于父母教養(yǎng)態(tài)度基本一致的幼兒;“父母在孩子面前發(fā)生激烈沖突”的幼兒的心理健康水平顯著低于“父母從未在孩子面前發(fā)生激烈沖突”的幼兒。
學習壓力越重,心理健康越差
小學階段,學習壓力越重的小學生,其心理健康水平越差;上網頻率越高的小學生,其心理健康水平越差,違紀行為和學習問題也越多;睡眠時間越少的小學生,其心理健康水平也越差。
初中階段,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隨著學業(yè)壓力的增大而顯著降低,隨著父母文化程度的提高而顯著提高;上網頻率方面,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由低到高的排序依次為經常上網、從未上網、偶爾上網,表明偶爾上網有利于促進孩子的心理健康發(fā)展。
民主型家庭教育最有利心理健康
高中階段,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隨著學業(yè)壓力的增大而顯著降低,隨著父母文化程度的提高而顯著提高;上網頻率方面,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由低到高的排序依次為經常上網、從未上網、偶爾上網,表明偶爾上網有利于促進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發(fā)展;家庭教養(yǎng)方式方面,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由低到高的排序依次為忽視型、專制型、溺愛型、民主型,表明民主型的家庭教養(yǎng)方式最有利于高中生心理健康的發(fā)展;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存在差異。
【專家觀點】
“六多六少”成最常見的家教誤區(qū)
當前我省未成年人的家庭教育中存在很多誤區(qū),最大的誤區(qū)還是老生常談的問題就是過分注重知識,注重智力的開發(fā),而對非智力因素的培養(yǎng)和思想道德教育放松。葉一舵教授將這些誤區(qū)概括為“六多六少”、“六種無度”即:“知識傳授多,知識開發(fā)少;對學生關心多,綜合素質培養(yǎng)少;腦力勞動多,體力勞,動少;身體關心多,心理指導少;硬性灌輸多,啟發(fā)誘導少;期望要求多,因材施教少”;“無微不至地呵護、無節(jié)制地滿足、無邊際地許諾、無原則。地讓步、無分寸地褒貶、無休止地嘮叨”。
問題孩子根源在于大人
“我想提醒我們的家長,幾乎所有的調查和咨詢實踐都指向一個事實:對孩子的傷害80%是來自于家庭而不是社會?!比~一舵教授認為,從眾多的未成年人心理個案中不難看出,未成年人心理問題的產生多少都留下一定的家庭教育不當的痕跡。所有孩子的問題,歸根結底都是大人的問題,問題在孩子身上,根源在大人身上。——肖夢華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