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對孩子的教育方面,從來就不是一成不變、有例可循的,孩子的個性不同,教育方法就有不同。就好像很多爸爸媽媽認為,現(xiàn)在的賞識教育很好,對待孩子就是要多贊賞、鼓勵,而不應該多批評和懲罰,但也有的爸爸媽媽并不贊成,認為孩子就是要恩威并施,獎懲結合才會有好效果。那么,孰對孰錯,先來看一看下面這些分析吧。
懲罰 讓孩子的內疚感全盤抵消
豬豬媽:我覺得,在教育孩子時,懲罰不應該作為必要的教育手段,爸媽對孩子實施懲罰是一種“濫用職權”的方法,對孩子很不公平。而且懲罰只會更多地引起孩子的敵意、仇恨。
子盈媽:如果我不懲罰孩子,她怎么會知道自己做錯事情了?怎么能保證以后不再犯。
小編麻辣點評:事實上,很多孩子被懲罰過之后,無論懲罰輕重如何,都會有再犯的情況出現(xiàn)。相信每位爸媽在孩提時代也體驗過,明明知道再犯是會遭受懲罰的,可是,再犯的時候往往忘記了懲罰的結果。所以,通過事實證明了用懲罰方式對待孩子,讓他們因為害怕而不敢再犯,很多時候是達不到目的的。
如果懲罰的目的和手段不當,反而會出現(xiàn)相反的效果,比如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和抵抗情緒,并埋下恨的種子;對爸爸媽媽不再信任,關閉交流和溝通的大門;對爸媽權威的恐懼,不能自由地、充分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害怕被懲罰,導致不敢承擔責任;孩子的尊嚴受損,導致自卑或自負。
說到底,如果懲罰已經起不到任何的作用時,我們是否該考慮下找到代替懲罰、解決問題的辦法呢?
懲罰 絕不等于對孩子進行體罰 奇奇媽:如果一個孩子天天生活在爸媽的贊揚聲中,就很容易產生驕傲自滿的情緒,難以聽取別人的意見。而一個總是生活在批評與懲罰中的孩子,則容易產生自卑心理。所以,我覺得獎勵與懲罰都應該有個度吧。
小編麻辣點評:很多爸媽簡單地把懲罰與體罰劃上了等號,認為懲罰就是打,就是對孩子身體和心理的一種摧殘與折磨。這種想法是非常錯誤的,其實懲罰也可以有多種不同的類型。
一、針對孩子的欲望目標進行的處罰
每個孩子的心中都充滿著各種需求和欲望,有自己很想要擁有的東西。如果這些有可能實現(xiàn)的愿望因為一次錯誤而失去,會給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并記住這次教訓,從而避免以后再犯。
二、針對孩子的情感需求進行的懲罰
所有的孩子對爸爸媽媽都具有較強的依賴性,都希望能夠得到來自父母的關心與呵護。在孩子犯錯誤時,如果受到爸媽的斥責,無疑會使他們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反思。
三、針對孩子的心愛事物進行處罰
每個孩子都會有自己喜歡的東西,可能是一本書,可能是一件小玩意,如果因為錯誤,這些心愛的物品會受到暫時的剝奪或使用限制,就會使孩子產生某種失落,從而正視自身的錯誤,注意今后的言行。
其實,處罰的方式還有很多,但這些都與體罰無關,我們不提倡用體罰來實施教育。孩子處在成長期,犯錯誤是在所難免的。如果只是一味地表揚、贊賞,會強化孩子的行為與心理,使他們錯誤的行為成為一種習慣,今后將難以糾正。
懲罰 先分清孩子的行為是否故意 二寶媽:孩子有時做錯事,做爸媽的也要分清性質,因為孩子天性單純,他們做事的動機多數時候都是好的,但是因為缺少經驗,往往做不到完美,所以在懲罰孩子之前最好要分清孩子的初衷。
小編麻辣點評:弄清楚錯誤的性質,是懲罰孩子之前,父母的必修課哦。像有些成長過程中的小失誤,父母大可不必大驚小怪,不妨輕描淡寫的一筆帶過,提醒孩子下次注意就行了。比如打破碗,弄臟衣服,發(fā)點小脾氣之類的。爸爸媽媽對這些錯誤就事論事就可以了,不要擴大,也不要上升。
如果有些錯誤屬于主觀過錯,是故意而為之,爸爸媽媽應區(qū)別是首次犯錯還是再次。是第一次的話,可以說理為主,重點在于和孩子一起分析犯錯的原因、這樣做的危害以及下次如何避免等。為了讓孩子能記住,能有所顧忌,爸媽有必要和孩子約定,如果再犯就要接受一定的懲罰。等到孩子真的再犯了,就一定要嚴格按約定來辦。
相鄰博客
- 怎樣懲罰孩子才能起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2012-08-01 00:08:44]
- 父親的類型會影響男孩前程 [2012-08-01 00:13:57]
- 心理訪談:十二歲少年殺人之謎 [2012-08-01 00:19:56]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