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表時間:2012-07-30 17:06
揣著24元錢,在高速路上走了11天,11歲男孩吳小峰(化名)剛到福建石獅不到一個月,便選擇離家出走,回老家江西找爺爺奶奶,最后被高速路執(zhí)勤交警發(fā)現(xiàn),全家幸以團圓收局。據(jù)了解,小峰長期留守在江西老家,爸媽在石獅務工,之所以出走,竟是因為老爸讓他完成5本暑假作業(yè)。(《海峽都市報·閩南版》7月27日)
爸媽考慮到孩子的學習問題,怕以后成績跟不上,便買來暑假作業(yè)讓孩子做,完全在情理之中;孩子有叛逆心理,不打招呼就離家出走,落得爸媽在家心急火燎、心神不安,回來把孩子痛痛快快打罵一頓看似也不為過。
暑假期間,定時定量地完成老師或是家長預留的作業(yè),是再也尋常不過的任務。小峰面對幾本暑假作業(yè),之所以選擇出走選擇逃避,從心理上來看,絕非偶然的個例。如果說離家出走有孩子叛逆的原因,那么這個“叛逆”因素在整個過程中占有多大的分量?父母對于孩子的影響又占多少?
懵懂的年紀游走了11天,聽著如同一部歷險記。那么,我們該反思什么?
一個留守老家的農(nóng)民工子弟,就像一個游離于父母之外的個體元素,無所依靠。難得遇到一次暑假,終于可以到城市里與父母團聚,但實際上,他們只是從鄉(xiāng)下的牢籠,飛進了城里的一座牢籠。孩子本應歡樂的童年無處安放,我們應該歸咎于誰?就真的束手無策?
父母恨鐵不成鋼的心情可以理解,加班加點地工作養(yǎng)家我們深表同情,看自己文化淺薄,不能帶來好的教育我們也認可,畢竟,知識水平有限的情況下,“盲區(qū)”的引導可能成誤導,但是父母與孩子之間,決不能缺失最起碼的彼此理解與心靈溝通。關鍵的一環(huán)如果失控,后續(xù)的努力或許成為的不是成功,而是給孩子造成的創(chuàng)傷。
農(nóng)民工們來到城市,看著層層拔地而起的高樓,心里最為念想的,還是自己的孩子。他們最大的希望,就是能讓自己的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不再做下一代的農(nóng)民工。父母之愛如此深刻,卻遲遲沒有告訴給自己的孩子。
目前家長或是的教育方式已經(jīng)面臨“冒險化”的僵局,對孩子適當?shù)囊龑c溝通,“歷險”的境遇才會有所改觀。(長江網(wǎng) 王百慶)
相鄰博客
- “蘋果三件套”逼哭母親的警示 [2012-08-14 18:16:58]
- [轉]對孩子集中注意力的訓練集錦 [2012-08-14 18:25:19]
- [轉]如何成長為一名講座高手 [2012-08-14 18:28:2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