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兒童學(xué)習(xí)
每個人的身世中,都有一段稱得上“偉大”的時光,那就是他的童年。泰戈爾有言:“詩人把他最偉大的童年時代,獻(xiàn)給了世界?!被蛟S亦可說:孩子把他最美好的童貞,獻(xiàn)給了成人社會。
孩提的偉大在于:那是個怎么做夢都不過分的季節(jié),那是個深信夢想可以成真的年代……人在一生里,所能給父母留下的最美好的饋贈,莫過于其童年了。
德國作家凱斯特納在《開學(xué)致詞》的演說中,對家長和孩子們說——
“這個忠告你們要像記住古老紀(jì)念碑上的格言那樣,印入腦海,嵌入心坎:那就是不要忘懷你們的童年!只有長大成人并保持童心的人,才是真正的人……假若老師裝作知曉一切的人,你們要寬恕他,但不要相信他。假如他承認(rèn)自己的缺陷,那你們要愛戴他……不要完全相信你們的教科書,這些書是從舊的書里抄來的,舊的又是從老的那里抄來的,老的又是從更老的那里抄來的……”
作家的最后一句話讓我激動得幾乎顫抖了。他這樣說——
“現(xiàn)在想回家了吧,親愛的小朋友?那就回家去吧!假如你們還有一些東西不明白,請問問你們的父母。親愛的家長們,如果你們有什么不明白的,請問問你們的孩子們?!?/span>
請問問你們的孩子們!多么意外的忠告,多么精彩的逆行啊。
公正的上帝,曾送給每個生命一件了不起的禮物:嫩綠的童年!可惜,這嫩綠在很多人眼里似乎并沒什么價值,結(jié)果丟得比來得還快,褪得比生得還快。
兒童的美德和智慧,常被成人粗糙的雙目所忽視,常被不以為然地當(dāng)廢電池一樣地扔進(jìn)歲月的紙簍里。很多時候,孩提時代在教育者那兒,只被視作一個“待超越”的初始階段,一個尚不夠“文明”的低級狀態(tài)……父母、老師、長輩都眼巴巴焦急地盼著,盼他們盡早擺脫這種幼稚和單薄,“從生命之樹進(jìn)入文明社會的罐頭廠”(凱斯特納語),盡早地變作和自己一樣“散發(fā)著罐頭味的人”——繼而成為具有喝斥下一代資格的“正式人”和“成品人”。
也就是說,兒童在成人眼里,一直是被當(dāng)作“不及格、非正式、未成型、待加工”的生命類型來關(guān)愛與呵護(hù)的。
這實在是天大誤會。天大錯覺。天大的自不量力。
![向兒童學(xué)習(xí) - 王開嶺 - 王開嶺的博客](http://img7.ph.126.net/Fie3HxfZnCUC-t47aDFXsQ==/2665005079514037337.jpg)
1982年,美國紐約大學(xué)教授尼爾·波茨曼出版了《童年的消逝》一書。書中一重要觀點即:捍衛(wèi)童年!作者呼吁,童年概念是與成人概念同時存在的,兒童應(yīng)充分享受大自然賦予的童年生活,教育不應(yīng)為兒童未來而犧牲兒童現(xiàn)在,不能從未來的角度提早設(shè)計兒童的當(dāng)下生活……美國教育家杜威也指出:“生活就是‘生長’,一個人在某一階段的生活,和另一階段的生活同樣真實、同樣積極,其內(nèi)容同樣豐富,地位同樣重要。因此,教育就是無論年齡大小、都要為其充分生長而供應(yīng)條件的事業(yè)……教育者要尊重未成年狀態(tài)”。目前,國際社會普遍信奉的童年訴求包括:首先,須將兒童當(dāng)“人”看,承認(rèn)其獨立人格;其次,須將兒童當(dāng)“兒童”看,不能視為成人的預(yù)備;再者,兒童在成長期,應(yīng)提供與之身心相適應(yīng)的生活。
對兒童的成人化塑造,乃這個時代最丑最蠢的表演之一。而兒童真正的樂園——大自然的被殺害,是成人世界對童年犯下的最大罪過。就像魚缸對魚的罪過,馬戲團(tuán)對動物的罪過。我們還有什么可向兒童許諾的呢?
人要長高,要成熟,但成熟并非一定是成長。有時肉體擴(kuò)張了,年輪添加了,反而靈魂萎縮,人格變矮,夢想溜走了。他丟了生命最初之目的和邏輯,他再也找不回那股極度純真、天然和正常的感覺……
“回家問問孩子們!”并非一句戲言,一個玩笑。
在熱愛動物、反對殺戮、保護(hù)環(huán)境方面,有幾個成年人能比孩子理解得更本色、履踐得更徹底和不折不扣呢?
當(dāng)成年人忙于砍伐森林、獵殺珍禽、鋸掉象牙、分割鯨肉……忙于往菜單上填寫熊掌、蛇膽、鹿茸、猴腦的時候,難道不應(yīng)回家問問自己的孩子嗎?當(dāng)成年人欺上瞞下、言不由衷,對罪惡熟視無睹、對丑行隔岸觀火的時候,難道不應(yīng)回家問問自己的孩子嗎?
有一檔電視節(jié)目,播放了記者暗訪一家“特色菜館”的影像,當(dāng)一只套鐵鏈的幼猴面對屠板——驚恐萬狀、拼命向后掙扯時,我注意到,演播室的現(xiàn)場觀眾中,最先動容的是孩子,表情最震蕩的是孩子,失聲啜泣的也是孩子。無疑,在很多良知判斷上,成年人已變得失聰、遲鈍了。一些由孩子脫口而出的常識,在大人們那兒,已變得囁嚅不清、模棱兩可、含糊其詞了。
應(yīng)該說,在對善惡、正邪、美丑的區(qū)分,在對兩極事物的判斷、投票和立場抉擇上,兒童比成人要清晰、利落和果決得多。兒童生活比成人要天然、簡明、純凈,他還不懂得妥協(xié)、隱瞞、撒謊、虛與委蛇——這些“厚黑”術(shù)。在對弱者的態(tài)度上,他的愛意之濃度、援手之慷慨、割舍之坦蕩,尤其令人感動和著迷,堪與最純潔的宗教行為相媲美。
“天真”——這是我心目中對生命的最高審美了。
那時候,我們以為天上的星星一定能數(shù)得清,于是便真的去數(shù)了……
那時候,我們以為所有的夢想明天都會成真,于是便真的去夢了……
可以說,童年所賜予我們的幸福、勇氣、快樂、鼓舞和信心,童年所教會我們的高尚、善良、溫情、正直與誠實,比人生任何一個時期都要多,都要豐盛。
有一次,高爾基去拜訪列夫·托爾斯泰,一見面,老人就對他說:“請不要先和我談您正在寫什么,我想,您能不能給我講講您的童年……比如,您可以想起童年時一件有趣的事兒?”顯然,在這位歷盡滄桑的老人眼里,再沒有比童年更生動和優(yōu)美的作品了。
凱斯特納的《開學(xué)致詞》固然是一篇捍衛(wèi)童年的宣言,令人鼓舞,讓人感動和感激。但更重要的是:后來呢?有過童貞歲月的他們后來又怎樣了呢?一個人的童心是如何從其生命流程中不幸消失的?那即使有過天使般笑容和花朵般溫情的他又能怎樣呢?倒頭來仍免不了鉆進(jìn)父輩的軀殼里去,以至你根本無法辨別他們——像“克隆”的復(fù)制品一樣:一樣的臃腫、一樣的渾濁、一樣的功利、一樣的俗不可耐、無聊透頂……
![向兒童學(xué)習(xí) - 王開嶺 - 王開嶺的博客](http://img9.ph.126.net/3xHGsSU7vL7xmSiq-4I8mQ==/1306888316885111099.jpg)
一個人的童心宛如一?;ǚ?,常常會在無意的“塑造”中,被世俗經(jīng)驗這匹蟑螂悄悄拖走……然后,花粉消失,人變成了蟑螂。這也就是康·巴烏斯托夫斯基所說的“生命丟失”罷。
所謂的“成熟”,表面上是一種增值,但從生命美學(xué)的角度看,卻實為一場減法:不斷地交出與生俱來的美好元素和純潔品質(zhì),去交換成人世界的某種邏輯、某種生存策略和實用技巧。就像一個懵懂的天使,不斷地掏出衣兜里的寶石,去換取巫婆手中的玻璃球……
從何時起,一個少年開始學(xué)著嘲笑天真了,開始為自己的“幼稚”而鬼鬼祟祟地臉紅了?
(摘自《精神明亮的人》和《當(dāng)年的體溫》,王開嶺著,書海出版社)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