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孩子,與孩子共同成長
河南省濮陽市中原油田基地第九幼兒園 陳亞琴
我相信大家一定都清晰的記得,當我們初為父母的時候,是不是時常被孩子感動著呢?孩子稚嫩的小手,可愛的笑臉,咿呀的學語、蹣跚的學步……帶給我們多少的歡樂和喜悅,我們?yōu)楹⒆拥囊稽c點變化和進步而驚訝、欣喜……可是,隨著孩子一天天的長大,我們會慢慢覺得有的時候面對孩子自己會束手無措,為什么,當在孩子出生時、咿呀學語時、蹣跚學步時,內心充滿了喜悅和驕傲的父母,在僅僅過去幾年之后,卻越來越覺得自己不懂孩子了呢?
不懂得孩子 ,就培養(yǎng)不好孩子!愛孩子是一種本能,連老母雞都會做! 但是如何去愛,卻是一門偉大的學問!
的確 ,沒有一項事業(yè)比創(chuàng)造優(yōu)秀的孩子更偉大!您任何成功都不能彌補在孩子教育問題上的失敗!
我相信,每個家長都愿意成為一個合格的家長,那么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分享:讀懂孩子, 與孩子共同成長。
一、家長的分類
中國有三種家長(1)家長有責任心,又懂得教育,這類家庭中的孩子最容易成才(2)家長沒有責任心,也不懂得教育,這類家庭中的孩子任其自由發(fā)展,一部分也會成才(3)還有第三類家長,他們有高度的責任心,卻又不懂得教育,往往用一些偏離孩子成長規(guī)律的方法“教育”孩子,而讓孩子發(fā)展成“問題兒童”。
所以,為了孩子我們必須重新當一回學生,成為真正懂得孩子懂得教育的人。
把孩子養(yǎng)育成人是一件快樂的事,然而教育孩子又是一件苦惱的事。
當寶寶成長到3歲以后,我們會發(fā)現,從前乖巧、溫順的孩子突然間不乖了。他可能變得很固執(zhí)任性,愛發(fā)脾氣、大哭大鬧。爭搶東西,不許別人動自己的東西而且不肯與別人分享——什么都是我的,我的地方你別動,我的東西你別動,孩子為什么變的這樣,這讓我們想起了可怕的自私。某一天突然孩子喜歡說不要,什么都說不。
這是否讓你束手無策,孩子怎么了?這些問題讓我們做家長的特別苦惱,這就是今天要和家長一起探討的問題:
二、解讀:幼兒期——發(fā)現自我的年齡。
(一)幼兒期,是幼兒自我意識的初步形成時期
當孩子最初從鏡子里面,慢慢認出自己,當他從照片當中找到自己,他在整個認知世界的過程當中,逐漸地發(fā)現了“我”和別人是不一樣的,這樣孩子的自我意識敏感期就悄無聲息的到來了。
1、自我意識敏感期
這個時候的孩子開始知道了“我”,知道自己是與別人、與物體分開的,孩子會發(fā)現這個東西是我的,他用是我的這個來區(qū)別我跟你是不同的,我是我,你是你,這個是靠什么呢?就是靠擁有某種物質性的東西,這是第一個自由宣言。
第二個自由宣言就是說“不”,孩子用什么都是不,來表明我和你是有差別的,我可以不按你的方式做,孩子這在使用自我意識。
2、家長對孩子自我意識的誤解
在自我意識敏感期發(fā)展過程中,有些孩子的語言和行為與我們成人的理解大相徑庭,所以在這段時間孩子的所作所為常常會引起家長的誤解。
(1)孩子說“打你”“打死你”
這個時候孩子不是打人的意思,是排除的意思,過了幾個月之后,這個敏感期會自然過去,孩子就知道我可以通過別的形式來進行。
(2)容易讓家長誤解的第二個表現就是:很多爸爸媽媽不明白孩子為什么不再聽話和順從,孩子為什么總是說“不”,總是跟你扭著做。
當孩子形成自我意識之后,他開始堅持自己的信念,按照自己剛剛形成的意識萌芽來做事情,不選擇妥協,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孩子的“第一反抗期”。
對孩子的反抗行為既不能過多地限制,也不能一味地滿足。一味地滿足容易造成孩子任性和執(zhí)拗,不合理的要求,再鬧也不能滿足,然后立即走開,用冷處理的方法來終止孩子不合理的要求。
(3) 容易讓家長誤解的第三個表現就是:孩子是不是自私
是不是自私呢?我們要知道,在一個生命什么東西都沒有擁有的情況下,你就讓他去分享,這是一個錯誤的想法。你先讓他擁有,然后他再學會分享,這個過程應該這樣完成,他跟自私沒有任何關系,孩子有權利分享他的東西,他可以分享也可以不分享,是沒有錯誤的,選擇權在孩子,父母不應該依照自己的道德觀來判斷孩子。
(二)幼兒期,是幼兒對周邊情感世界的探索期
當我們的孩子認識到自我的存在的時候,我們就會發(fā)現孩子表現出的情緒狀態(tài)異常豐富,有時候他們情緒激烈,容易大哭大鬧,高興起來又瘋得無法自制,他們還經常用假哭醞釀情緒,用過度活躍的行為來表達自己。當孩子自我意識逐漸萌芽,出現“自我中心”行為時,他開始懂得向外界,向自己以外的別人尋求關懷與支援。
案例分析:幼兒園在吃午飯,一個三歲的小男孩朝老師喊:“老師,給我剝一下香蕉。”對小男孩來說,剝香蕉的確有點困難,但他是可以做到的。
這里還牽扯一個自理能力培養(yǎng)的問題,如果孩子一說“我不會”你就立即去幫他,也是不好的。我們的老師可以這樣做:來到孩子身邊蹲下身去,幫他把香蕉皮剝一半,然后微笑著讓他把另外一半剝開。等他把香蕉吃到嘴里后,愉快地告訴他:“看,你自己學會了剝香蕉。”
這樣的處理方法,孩子同樣可以學會剝香蕉,同樣也獲得了情感支持,認識到世界上人與人之間是可以互相幫助的,他可以被其他人接納,將來也會這樣對待別人。
所以說給孩子情感的滿足并不是說全面的包辦,我們要用自己的智慧給孩子創(chuàng)造鍛煉的機會。
(三)幼兒期,是幼兒對社會交往友誼的探索期
除了向身邊的親人及熟悉的人尋求關懷與支援,會不會向同齡的小伙伴尋求友誼呢?三歲的孩子會產生最初的友誼,友誼可以為幼兒園的寶寶們提供安全感和舒適感,使得他們在入園期間能夠適應與父母的分離。
可是孩子的友誼并不只是“美好的”——有時候你的孩子回家時不高興了,是因為某個小朋友打他了,某某小朋友老搶他的東西,有沒有這種情況?您怎樣來看待這件事情?怎樣處理的?
任何一位家長都不愿意看到自己寶寶被人欺負,這是再正常不過的心理。但你要明白,小朋友吵架一般是他們探索友誼的開始。許多成人看來的欺負、挑釁行為,其實作為當事人的寶寶卻并不覺得怎么委屈。既然如此,爸媽就沒有必要把自己的想法與心疼灌輸給寶寶了。
在交往中,寶寶學習模仿別人做游戲的方式,也學著在欺負和被欺負的過程中處理和小伙伴之間的矛盾,找到正確的解決問題的方法。所以寶寶欺負別人也好,被別人欺負也罷,都是他成長過程中必須擁有的經歷,沒有什么不正常的。在這個過程中他們還會學到將影響他們一生的社會技能。從某種意義上講,寶寶交一個好朋友,要比在其他方面的很多學習和教育都更有意義,他們學會負責任,開始關心人,懂得寬容與欣賞別人,另一方面,小朋友們的欣賞和信任,將反過來激勵和強化寶寶的信心與責任感,使他感到付出的快樂,集體的可愛,朋友的信賴。這種交往能力和胸懷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寶寶一生的發(fā)展。
為友誼父母該做些什么?
1、學習交往語言
寶寶一般都很想與別人交朋友,可是很多時候不知道怎么表達。因此,家長要給予正確引導,如:想參加別人的游戲時可以引導寶寶說:“我可以跟你們一起玩嗎?”當寶寶有想法想被大家接受時,可以引導寶寶:“這樣行嗎?”當別人不同意自己的想法時,應教育寶寶,不要耍性子,等等。
2、教給寶寶正確的交往方式
寶寶成長的過程,就是從自然人向社會人過渡的過程。入園、入學、逐漸獨立走向社會,無論哪個關口,寶寶都需要和周圍的各種人群打交道。社會不會為寶寶而改變,因此,如果缺乏人際交往的技能和能力,他就會面臨很多困難。在人際關系方面,父母應該對寶寶正確、合理的做法及時給予表揚,強化他們的良好認識和做法。當你看到寶寶禮貌而耐心地對待他人時,明確告訴他這才是成熟的做法。
3、最不可取的是以暴制暴
最不可以做的是將孩子被打的情況移情到自己的身上,憤怒地朝自己的孩子大喊:“他打你,你為什么不打他!”大家都知道這樣做非但不起作用,反而會增加孩子的恐懼,使他變得更懦弱。
4、父母率先垂范
為了使寶寶養(yǎng)成與人相處時耐心、大方、禮貌和周到,父母要起示范作用。通過一些潛移默化的引導,寶寶會變得平和起來,善于自我調節(jié),也善于安慰別人。
三、分享圖片:相信孩子,能夠自己走好自己的每一步
孩子離開父母,進入幼兒園,邁出了社會性交往的第一步,家長
總是心存顧慮,由于我們只擁有一個孩子,許多年輕媽媽產生了懼怕心理:生了男孩怕學壞,生了女孩怕受害。年輕媽媽就像老母雞一樣,把孩子呵護在自己的翅膀下,整天提心吊膽,不敢離開半步,生怕失去自己唯一的“寶貝”。不知不覺,步入了教育的誤區(qū)。
于是,母愛變成了三點水加一個“弱”字的“溺”愛,母愛變成了“母害”。我們要相信,自己的孩子一定能夠走好自己的每一段路途,下面我想通過孩子在園生活的片段來和家長分享一下,幼兒在離開父母之后的獨立與自信,孩子們自信的笑容會告訴我們,放手讓孩子自由的飛,要相信孩子一定可以走好自己的每一步的。
1、入園初體驗:幼兒剛入園的照片分享
很多家長將寶寶送到幼兒園的時候,總是很焦慮的告訴老師,我的寶寶在家都是大人喂飯,不會自己吃飯,不會自己上廁所,中午不愛睡午覺等等,其實新生入園焦慮還有一大部分是存在于家長身上的,總是擔憂過多,并將自己的不安情緒轉換到孩子身上,影響孩子。
這一組照片是今年新入園的孩子在入園不到一個月的時候拍的,可以看到孩子們不但能盡快的融入到集體生活中來,而且能很好的吃飯、睡覺、如廁、喝水等等,小班的寶寶是很棒的,離開家長看護的寶寶在獨立性學習方面是很自然就能完成的,而且完成的非常棒!
2、我愛我的幼兒園:快樂的幼兒園生活片段
當孩子適應幼兒園生活后,伴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會在幼兒園參加很多集體性的活動,展示出孩子社會交往方面的才能,每年的大型活動,比如六一、運動會、親子活動、元旦聯歡會等,都能看到孩子成長的足跡,在日常的學習生活過程中,孩子能學會和老師、小朋友團結友好的相處,建立起屬于孩子最初的友誼,會和家人分享自己的友誼情感,會學著包容接納他人。
3、依依不舍離園情—我們長大了,要畢業(yè)了
每年的六月,又會有一批的大班孩子即將畢業(yè),離開幼兒園,開始新的小學生活,回憶起剛上幼兒園時候的哭哭啼啼,再看看現在孩子和老師、和小朋友之間的難舍難分,真的該為我們的孩子由衷的豎起大拇指,孩子們,你們真棒!三年的幼兒園生活,你們已經很好的邁出了人生的第一步,在一張白紙上為自己描繪出了美麗、自信的童年畫卷,為老師、為爸爸媽媽交上了一份滿意的答卷,雖然難舍,但是依然祝福你們盡快適應小學生活,因為,那是你們必須要走的人生之路,未來,困難還是會很多,但是,相信,我們的孩子都會以自信滿滿的姿態(tài)走的更好的。
通過這樣一組圖片分享,家長應該可以清晰的看到孩子從剛入幼兒園的稚嫩到最后即將畢業(yè)時的滿滿自信。
孩子是一本書,需要我們做家長的耐下心來,細細翻閱,慢慢品味,只有當我們讀懂了孩子,讀懂了孩子的年齡,我們就會發(fā)現教育孩子是件非常簡單和愉快的事情,父母會從中體會到孩子成長的喜悅,而孩子也會在父母的理解中走得更好!如果你能做到和孩子一起成長,用孩子的眼光看孩子,時刻保持一顆童心,那么,隨著孩子的成長,你將會發(fā)現,在孩子慢慢讀懂這個世界的同時,你也慢慢地讀懂了孩子這本書,走進了孩子的心靈世界
http://ajm-engineering.com/kcms/blog/vblog?u_id=266&b_id=194420【曉巖轉】
本博客轉自中華家庭教育網,原文地址
相鄰博客
- [轉]沙軍華老師主講《家校溝通方法多》 [2012-08-18 12:35:26]
- [轉]趙寶順老師主講《邁好初中第一步》 [2012-08-18 12:35:46]
- [轉]王愛靈老師主講《初中生常見的幾個問題及其對策》 [2012-08-18 12:36:22]
- [轉]劉佳玉老師主講《如何培養(yǎng)孩子秩序、專注、獨立、協調的能力》 [2012-08-18 12:36:46]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