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身示教,勝于言傳。父母、親人是愛心傳遞的使者,尊老愛幼,用心去影響孩子,包括尊敬鄉(xiāng)鄰,愛護一草一木,珍惜光陰等,潛移默化中使孩子擁有愛的感知,同時,耐心的給孩子講解什么是愛,父母為什么這樣做,結(jié)合生活中孩子破壞玩具,撕毀圖書等壞行為,進行教育,使愛具體化。(建議:語言不要成人化,可擬人化,如你不愛護玩具,玩具生氣了,不和你玩兒了)。孩子會從熟悉的人的生活和言行中汲取愛,從小讓孩子懂得:尊人者,人敬之;愛人者,人愛之。愛是相互的,擁有博愛的人,是高尚的人,是受人敬仰的人。
二、轉(zhuǎn)移壞習(xí)慣,引導(dǎo)正確的方向。人非圣賢,孰能無過?要冷靜的對待孩子的缺點,要寬容的給孩子嘗試性錯誤的機會,善意的批評要講方式,用博大的愛心去感化。尊重孩子、理解孩子,這才是愛。先聽聽孩子的想法,你會有新的體會,才能有目的的、恰當?shù)倪M行評議,也只有恰當?shù)脑u議才能使孩子信服、接受你的建議。不直接地去指責(zé),埋怨,多給孩子建議性的引導(dǎo);不說不能怎么樣,多說如果能怎么樣會更好。讓孩子確實認識到父母是為了自己好,不是階級敵人,能讓孩子信服的父母是擁有博愛的父母。作為父母,放下架子,身入童境,循循善誘是關(guān)鍵。不怕孩子出錯,就怕孩子產(chǎn)生逆反心理和抵觸情緒。孩子壞習(xí)慣的糾正,全在父母的轉(zhuǎn)移和引導(dǎo)上。
三、欣賞孩子的變化,促使自愛、自立、自強心的形成。日常生活中,父母盡可能避免正面批評現(xiàn)狀,而是贊揚幼時“現(xiàn)狀”。不僅巧妙地讓孩子知道什么不對,應(yīng)該怎么做,而且使他感覺到自己原來很優(yōu)秀,感到自己在變化中長大,從而產(chǎn)生自愛、自立,努力把握正確的方向達到自強。
四、巧設(shè)意境,不失時機地進行情感教育。父母要做愛的發(fā)現(xiàn)者和講解員,及時進行愛的傳遞,讓愛從小在孩子心中萌芽,成長。如看到母雞保護小雞時,可介紹母愛的偉大、無私和奮不顧身;雪后的草地上,我似乎聽到小草在呼喊:“哎喲,雪壓的我喘不過氣,誰來幫幫我?”孩子會主動開始鏟雪;講故事、閱讀書籍也是培養(yǎng)愛心的方式之一。
最后,愛的培養(yǎng),途徑和方式很多,關(guān)鍵是注重愛,擁有一顆純真的愛心,別對愛不理不睬,父母首先要做一個愛的使者,長期地、不斷地把愛影響、傳遞給孩子。來源:中國家庭教育網(wǎng)
相鄰博客
- 菜單指導(dǎo):離異父母要為孩子做的事 [2008-01-01 10:17:00]
- 資料:楊麗娟引發(fā)的家教危機思考 [2008-01-04 20:34:00]
- 菜單指導(dǎo):怎樣贊美孩子 [2008-01-07 21:10:00]
- 講座資源:又一個應(yīng)試教育的惡果——覃瑤的紅色的絕筆 [2008-04-05 01:53: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