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查理卓別林笑對人生
19世紀末,英國倫敦,誕生了一個不幸的男孩。出生后一年,父母離婚,他跟了母親。然而母親在他6歲時精神失常被收入精神病院,他也被收入孤兒院。他自小當過藥店的徒工、旅館的服務生、書店的伙計、玻璃廠的零工,印刷廠的學徒。他的童年飽嘗都市里的苦難,沒有一個正常兒童應有的快樂,但他后來卻發(fā)現(xiàn)了對付苦難的有效方法,他掌握了笑的秘密和訣竅。于是他就把他的笑拍成電影,他的每一部影片均在世界范圍內擁有3億觀眾。他征服了觀眾、征服了世界,他就是查理?卓別林。
啟示:唯物辯證法認為,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向各自相反的方向轉化。病痛、苦難、挫折等是人生的不幸,但如果我們能用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對待它,并用積極的行動去戰(zhàn)勝它,它就會變成人生寶貴的財富。卓別林用笑的秘密和訣竅對付人生的苦難,征服了觀眾,征服了世界,自己的人生境界也得到了升華。
22、唐僧師徒防腐敗
唐僧師徒西天取經走了16年,歷經九九八十一難,終成正果。其間也有許多腐敗的機會,可以說困難重重,誘惑處處。但師徒四人最終還是戰(zhàn)勝了困難,抵住了誘惑。唐僧師徒為何不腐敗,有分析家認為,唐僧是因為信仰堅定,心中有佛;孫悟空是石猴出身,無七情六欲;沙悟凈膽小老實,不敢腐?。回i悟能得益于唐僧的教育開導和悟空的嚴密監(jiān)督。
啟示: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發(fā)展是內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結果,內因是事物變化發(fā)展的根據,外因是事物變化發(fā)展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取經途中,唐僧、孫悟空、沙僧能夠做到不腐敗,歸根到底是內因起根本作用。唐僧是因為一心向佛,四大皆空,能夠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孫大圣是石猴,無七情六欲,是以視金錢美色如糞土;沙和尚則因性格因素,怕伸手而被捉,故能潔身自好;豬八戒之所以沒犯原則性錯誤,其師父的諄諄教導和孫猴子的嚴密監(jiān)督這樣的外因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外因的作用再重要,也必須通過內因起作用。正是由于唐僧苦心婆心的教育開導,使豬悟能自身樹立了許多正氣,使得其雖然屢犯小錯誤,卻能夠抵御諸多誘惑,在大是大非面前把持自己,繼續(xù)邁開西行的步伐,終成正果。
23、捕鼠器和雞、豬、牛
一只老鼠透過墻壁上的洞,看見農夫和他的妻子正在擺弄一個捕鼠器,急忙跑到農場的院子里發(fā)布警報。但院子里的雞、豬、牛等動物均一笑置之,認為與自己無關。
當天晚上,一條毒蛇被捕鼠器夾住了,農夫的妻子趕來查看時不小心被毒蛇咬傷了。為給住進醫(yī)院的妻子補身子,農夫把雞殺了。鄰居和朋友們聽說了此事,紛紛輪留照顧農夫的妻子,為了款待他們,農夫又把豬殺了。后來農夫的妻子毒發(fā)不治而死,許多人前來參加葬禮,于是農夫又殺了??畲R粋€小小的捕鼠器竟累得雞、豬、牛等動物失去了生命。
啟示:唯物辯證法認為,聯(lián)系是普遍的,任何事物都與周圍其他事物相互聯(lián)系著,整個世界是一個普遍聯(lián)系的有機整體。但聯(lián)系又是具體的,每一事物與他事物相聯(lián)系又是有條件的。這就要求我們在用聯(lián)系的觀點看問題的時候要注意到聯(lián)系的條件性。
從表面上看,一個捕鼠器與老鼠有著聯(lián)系,而與雞、豬、牛等動物關系不大。但由于出現(xiàn)了捕鼠器誤捕到了毒蛇,使得雞被殺掉用來給農夫的妻子補身子,豬、牛被殺掉用來待客。
24、男孩與死驢的故事
一個城里的孩子移居到了鄉(xiāng)下,從一個農民那里花了100美元要買一頭驢,這個農民接過錢同意第二天把驢牽給他。第二天農民來找男孩,說驢子死了,錢也花光沒法退了。男孩就讓農民把那頭死驢給了他。
幾天后,農民遇到了男孩,問他是如何處置死驢的。
男孩說:“我舉辦了一次幸運抽獎,并把那頭驢作為獎品,我賣出了500張彩票,每張2美元。”多年后,長大男孩成了一家大公司的總裁。
啟示:在分析與綜合的思維過程中,如果伴隨著合理想象與創(chuàng)造性思維,人們的認識能力就會得到進一步的發(fā)揮,認識的成果甚至是驚人的。
男孩花了100美元買了一頭死驢,應該說十分倒霉,但他沒有簡單處理了事,而是打破常規(guī),從人們急于中獎的心理出發(fā),將驢作為獎品舉辦幸運抽獎,用創(chuàng)造性思維處置了死驢,并得到了1000美元。如果這個男孩墨守成規(guī),不積極主動進行創(chuàng)造性思考,而且每每遇事如此的話,也許世界上就少了一個當總裁的人才了。
25、分粥
有七個人曾經住在一起,每天分一大桶粥。要命的是,這一大桶粥天天都不夠分。剛開始他們抓鬮決定誰來分粥,每天輪一個,結果一周下來,他們只有一天是能吃飽的,那就是自己分粥的那一天。
后來,他們決定推選一個道德高尚的人,讓他給大家分粥。開始就有人挖空心思地去討好、賄賂分粥的人,搞得整個小團體烏煙瘴氣。
然后,大家又組成三個分粥委員會及四人評選委員會,還是互相攻擊、扯皮,當粥吃到嘴里時已經是涼的了。
最后又想出了一個辦法:輪流分粥,但分粥的人要等到其他人都挑完后,端剩下的最后一碗。為了不讓分粥的人吃到最少的,大家都盡量分得平均些。這樣一來,大家快快樂樂、和和氣氣,日子越過越好。
啟示:唯物辯證法認為,量變是質變的前提和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在事物總體數量不變的情況下,由于構成事物的成分在結構和排列次序上發(fā)生了變化也能引起質變。這要求我們要優(yōu)化結構,理順體制。
“輪流分粥,但分粥人要等到其他人挑完后,自己才能端剩下的一碗”是理順體制,是量變。“快快樂樂、和和氣氣,日子越過越好”是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
本博客轉自中華家庭教育網,原文地址
相鄰博客
- [轉]班主任必看的59個教育哲理故事(11-15) [2012-10-15 17:12:19]
- [轉]班主任必看的59個教育哲理故事(16-20) [2012-10-15 17:12:29]
- [轉]班主任必看的59個教育哲理故事(26-30) [2012-10-15 17:12:43]
- [轉]班主任必看的59個教育哲理故事(31-36) [2012-10-15 17:12:53]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