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任性
●不要言過其實
●對孩子不能用懇求
●夫妻要唱一臺戲
●外人一句勝過父母十句
●對孩子不要說謊
●孩子有自己的人格和個性
●學會尊重孩子的興趣與喜愛
●關心孩子點滴的進步
●不要否定孩子將來的發(fā)展
●不要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孩子的任性
世上的父母沒有不疼愛自己的孩子的。由于疼愛,于是喜歡遷就孩子,或者一概不管,
就讓著孩子一點。結果就很容易造成孩子的任性,一旦大了,也就根本無法管教了。這樣的
悲劇古往今來屢見不鮮。
當今許多創(chuàng)世界紀錄的運動員,他們成績的取得是與他們的辛勤苦練和汗水分不開的。
他們在教練的指導下,有一年兩年的長遠計劃,也有半年或三個月的短期安排,而且還每天
有每天的運動指標。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再苦再累天天都要完成訓練計劃。
世上五分鐘熱度容易,有始有終難。因為人們都有一種惰性,遇到困難就喜歡打退堂
鼓,而且還常自我寬恕:“明天再做也不遲!”
成年人如此,孩子更是如是。因而在教育孩子時,父母從小就應注重這方面的教育,維
持一貫的作風。一件事情決定了,開始做了就一定要有始有終,絕不允許半途而廢。孩子如
無故中途退卻,做一半就撒手不管了,就應受到批評。父母絕不可遷就。寬容。因為有了第
一次遷就,就會有第二、第三次的遷就;有了第一次的原諒與寬容,就會有第二、第三次的
原諒與寬容。
因此,當父母在孩子的糾纏或要求下勉為其難地答應:“只允許這一次,下不為例?!?br />或者:“好吧!好吧!下次可不準了”。這實際上就是對孩子五分鐘熱度或壞習慣的讓步,
就會造成孩子的任性。這只因為人多是怕困難,貪圖安逸的。大人尚且如是,孩子更是如
此。樣樣事情開個頭,圖一個新鮮;一旦失去了新鮮感,而遇到了困難,需要耐心和頑強
時,就退卻。在孩子們想撤退的時候,如果作父母的又在孩子的要求下遷就讓步:那就不要
再做了;或者:那就不要再學了。那事情就糟了。父母不敢嚴格要求子女,聽任孩子。這個
閘門一開,洪水就泄下來了。今天可以讓步,孩子明天在新的事件上又可以要求你做新的讓
步。這時,父母即使想堅持,想嚴格一點也更加困難了。因為先例一開,再想要孩子遵守規(guī)
定或制度,或者要求孩子、教育孩子要堅持,克服困難,把一件事情做得有始有終,把功課
做完,就困難了。或者要孩子關掉電視,回房去做功課,都會行不通。
通常,父母為孩子制定的規(guī)定和制度,對孩子們很少能遵守和實行的。原因就是前面所
說的孩子總是想貪圖自由,無人管束。想于什么就干什么。而作父母的由于對子女的疼愛,
經(jīng)不住孩子的糾纏,而放松尺度,不敢嚴格要求。就是以法律來講,如果總是量刑從輕,社
會上不法份子就會猖獗,社會秩序紊亂。例如在大街和馬路上汽車必須嚴格遵守城市交通規(guī)
則。如果開車的人都亂闖紅燈,必然會車禍不斷。所以盡管城市交通規(guī)則對司機是一種約
束,但是大家都必須遵守。
教育孩子亦是如此。計劃和生活學習制度,對孩子確實是一種約束,但對孩子的健康成
長卻是必不可少的。
有的父母在帶孩子到公園里玩耍時,看見孩子闖到花圃里摘花也不喊??;或去喊了一聲
孩子不聽,就聽任孩子摘花。讓孩子養(yǎng)成一種不講社會公德心或不遵守公共規(guī)則的惡習,以
致有的孩子長大后成了犯人。
所以為了把孩子培養(yǎng)成對社會有益的人,父母對孩子都應該從小就嚴格要求他們守規(guī)
矩,遵守學?;蚣依镆?guī)定的生活和學習制度。當然這在開始時會有些困難,看似不近人情。
但只要父母堅持、循循善誘,孩子一旦養(yǎng)成習慣就能自覺遵守了。而且一旦戒除了孩子的任
性,他們在學習和工作上也就都會堅忍頑強。
●不要言過其實
在孩子不聽話,而父母又想要他聽話時,常會說:“你是個好孩子,應該聽媽媽的
話。”或“你是個乖孩子,不會這么做的?!备改府敃r說這些好聽的話,完全是出于無奈,
想哄孩子聽話,變好,不再耍強。
當然,如果孩子很小,還不大懂事,沒有獨立思考能力,聽了這些奉承話,也許會真的
聽話,不再吵了。不過即使是這樣,孩子養(yǎng)成一種只聽奉承話的習慣,將來也會變得任性,
聽不得半句責難。
但是有些孩子已經(jīng)懂事,自己有了獨立思考和判斷能力,他會知道這是父母騙他的假
話,實際上是說他不是個好孩子,沒有聽媽媽的話,于是可能產(chǎn)生自暴自棄的想法:“反正
我是一個壞孩子!”孩子們喜歡聽好話,也就是說喜歡被別人表揚、稱贊。但是表揚、稱贊
必須切合實際,有事實。這樣才能鼓勵孩子進步。而不切實際,言過其實的稱贊不能真正鼓
勵孩子進步。因為這是大人哄孩子聽話的一種手法,實際上是一種哄騙。要使孩子真正聽
話,必需讓孩子充分了解事理,也就是說應該讓孩子了解“為什么這樣做才對”或“為什么
不能這么做”,這樣孩子才能自覺地節(jié)制自己的行為。
●對孩子不能用懇求
有的母親為了孩子不聽話傷透腦筋,打也不是,罵也不是。有時急得無奈,只得向孩子
懇求:“聽我的話,你就做了這一次,好嗎!”
現(xiàn)在不少家庭有了鋼琴,父母想培養(yǎng)孩子彈鋼琴?;蛘呒依镉幸粋€男孩子,父母想要他
學畫。有的孩子開始時,由于很小,父母怎樣吩咐,他們也就怎樣做了。但過了一段時間,
他大了一點,而且練習量加大,他們逐漸體會到彈鋼琴和學畫的艱苦。他們對彈琴和學畫不
再感到新奇,反而感到長時期坐在鋼琴前和畫桌前枯燥無味、受罪。于是,放棄練琴、畫
畫。父母急了,就來勸說,勸說久了,無效,就懇求。“我的小公主,
你怎么不練了呢?快來,聽媽的話,練完。好吧!”
我有一個朋友,他的小兒子在幼稚園里是有名的小畫家。他的畫曾幾次參加兒童畫展,
并且獲得過獎。因而外國友人來學院參觀幼稚園,看他作畫也就成了幼兒園的一個精彩節(jié)
目。有一次,幼兒園老師把紙筆都準備好了,外國友人也來了,只等他作畫。而他那天不知
怎么,不想畫。他不肯畫,老師來勸也無效;只得把他母親找來,母親說了許多好話,他還
是不肯,最后母親只得懇求道:“乖孩子,聽媽的話,就畫這一回,好不好?媽就求你畫這
一回!”
那次,孩子在母親的一再懇求下,雖然畫了,母親卻從此欠了兒子一筆債,使他日后對
抗母親或要求母親做事有了本錢。因而給孩子日后的教養(yǎng)留下永不可磨滅的陰影。
一般孩子任性,都是知道父母最后屈服。因此,父母懇求孩子也就是自動放下武器,屈
服。孩子必然會變本加厲地任性。
孩子通常對父母的責備和講話本就很敏感,如果父母還經(jīng)常將就他們,日久只會造成他
們任性。因此,兒童心理學家主張,如果孩子偏食,父母必須強制孩子在限定的時間吃完規(guī)
定的食物。否則下次用餐時,不論孩子如何哭鬧,均不給他食物。這樣才能糾正孩子的偏食。
●夫妻要唱一臺戲
現(xiàn)在,在許多家庭里,夫妻之間常在孩子的教育上不知所措或產(chǎn)生矛盾。夫妻雙方“對
孩子的教育有不同的看法。想法,甚至矛盾。這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事,而是自然現(xiàn)象。
如同對一個事業(yè)不同的人可有不同的看法一樣,不足為怪。因此夫妻雙方發(fā)生分歧時,不必
彼此抱怨,可以通過討論、協(xié)商,以達到共識。
但是,在夫妻雙方有了分歧后,有一點值得特別注意的。那就是這種分歧和矛盾不要暴
露在孩子面前。
而我們不少父母在教育孩子上正是在這個節(jié)骨眼上犯了錯誤。那就是在母親教育或責備
時,父親站出來替兒子說話;或者是在父親責備兒子時,母親站出來替兒子嗚不平。這樣固
然會使得孩子無所適從;而且更重要的是助長了孩子的不聽話。因為既然父親認為母親責備
得不對;或者反過來,母親認為父親的責備是不對的,那么孩子當然可以不必聽了,因而孩
子的錯誤或不良習慣也就得不到糾正,而且會對父母的意見和責備都置若罔聞。
所以在教育孩子時,夫妻雙方任何一方都不應出面袒護孩子,即或是一方,父親或母親
責備的不對;另一方也不應在一方正在教育時,出來糾正,或者當著孩子的面夫妻爭吵。這
樣既會損害對方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也會傷害母子或父子感情。從而使得對方日后無法再
對孩子進行教育。
那么在具體問題上出現(xiàn)不同的看法,應該怎樣處理呢?正確的方法,應該是在母親(或
父親)責備孩子之后,在孩子不在面前的時候,父親(或母親)再提出自己的看法,與對方
討論,以取得一致的看法,避免日后重蹈覆轍。
夫妻雙方對孩子的要求作出不同的答復,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是常發(fā)事件。當事人也習
以為常。他們忽視了它對子女教育的不良影響。這里我們不妨舉幾個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孩
子吃了晚飯坐在電視機前不肯起身,母親便催促兒子去做功課:“不要再看電視了,該去做
功課了。做完了好睡覺?!眱鹤硬黄鹕恚骸拔铱赐暝偃ィ 蹦赣H堅持說:“看完這個節(jié)目,
就很晚了,還能做什么功課!快去,聽話!”兒子正在猶豫時,父親卻在一旁調和:“等他
看完算了!”兒子當然也就不起身了。結果功課也就不要做了。
在花錢上也常出現(xiàn)這種不一致的現(xiàn)象。孩子跟父親要錢買新運動鞋,父親認為舊的沒有
破,可以穿,不必買,因而不給錢。孩子又去找母親,母親經(jīng)不起他的糾纏便給了。這是兩
個常見的例子,夫妻雖然沒有爭吵,但是給孩子的不良影響卻是一樣。他使父親(或母親)
在孩子的心目中沒有了威信,他使孩子有了依仗,可以不聽父(或母)親的話,助長了孩子
的任性和嬌氣。
●外人一句勝過父母十句
大人出去看朋友和拜訪親戚,孩子總是糾纏著要去。但是有些父母卻很不愿帶自己的孩
子到別人家里去。他們覺得自己的孩子吵鬧不聽話,怕惹得親戚朋友嫌惡。確實,這也是實
情。探親戚看朋友,大人們有大人們的事情,大人們的話題:如果主人家沒有孩子,那么孩
子沒有玩伴,必然會圍著大人吵鬧,或者到處亂跑,或者好奇地把主人家的擺設東摸摸。西
動動,父母怕自己的孩子弄壞了別人家的東西,總想制止,于是責罵孩子:“在別人家里你
也不能安靜一點嗎?”當然,這種責罵通常是不會有很大的效果的。因為孩子知道父母在別
人家里是不會厲聲責罵的。
而且,如果父母在別人家里責罵得多了,那家主人也會說:“不要緊,沒有關系?!边@
當然也是主人無可奈何的一種客套話。然而,孩子不可能理解到這一點。相反,他們得到主
人家的袒護,還會更不聽話。遇到這種情況,父母不妨趁機問:“你們家的孩子是不是也這
么吵?孩子這么不聽話,你們也原諒嗎?”盡管這時對方主人不便說:“我們家孩子沒有這
么吵鬧”,或“我們不許孩子這么吵鬧”,但是看著對方的臉色,孩子也會體會到對方的主
人是不喜歡吵鬧的孩子的!這時,父母就可趁熱打鐵說;“在別人家做客,是不能吵鬧
的!”孩子知道沒趣,就會聽話,規(guī)矩了。
同時如果雙方能有所默契,對方主人講一兩句我們家孩子從不吵鬧,那會對孩子的教育
更大。利用別人家的規(guī)矩來教導孩子,孩子容易接受些,也比較容易變得有禮貌;因為孩子
對別人說的話,比自己父母所說的話容易聽得進去。父母利用兒童的這種心理,經(jīng)常帶孩子
到親友家走一走,讓孩子學習禮貌規(guī)矩,不失是一種教育子女的好方法。
●對孩子不要說謊
在電影或電視中我們時??吹竭@樣一種鏡頭。孩子對母親或父親說:“你撒謊,你說
謊,我不相信你!”當孩子發(fā)現(xiàn)父母數(shù)次說謊,而失望地發(fā)出了這種歇斯底里的喊聲,確實
是一種悲劇。孩子認為父母會撒謊,當然就再也不會聽信父母;即使父母這次沒有再撒謊,
父母說的是真實的大實話。
孩子對發(fā)現(xiàn)父母的說謊之所以感到如此大的失望和憤恨,是因為作父母的總是一貫教育
自己的孩子不要說謊。說謊是一種不道德或不好的行為。不少孩子曾為說謊挨過父母的罵,
甚至打。既然父母要求和教育孩子不要說謊,那么他們自己又為什么要說謊呢?這是因為有
時孩子經(jīng)常纏住父母要這要那,吵鬧不休。父母為了安撫孩子,不得已只得用謊話來哄騙
他,以換取一時的安靜。日本有一本關于兒童教育的書里曾舉了一個很生動的例子。作者在
一次長途客車上看見一個五歲的孩子吵嚷著:“我的香蕉!”孩子的母親怕打擾了周圍的乘
客,就說:“香蕉沒有了呀!”她原想這樣可以把孩子哄住,哪知孩子早看到了行李架上的
香蕉,堅持嚷道:“有了有!”母親沒有辦法只得起身在行李架上。摘了一只說:“吵死
了!給你一根,再不準吵了!”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常有這種時候,孩子無理的要求使父
母無法招架,為了暫時安撫,就說:“沒有那種東西了”或“你要的沒有了!”孩子有時雖
然暫時安靜了,哄住了,不吵了。但是后果確是危險的。這就是一旦孩子發(fā)現(xiàn)父母說的是假
的,父母在說謊,父母在孩子的心目中就會失去權威,孩子就會愈來愈不聽話,甚至變本加
厲地說謊。
所以,為了正確地教育孩子,當孩子提出他的要求時,父母如果認為孩子的要求不當,
應該據(jù)理說服,提出孩子的要求的不當之處。比如告訴他,車上這么多乘客,在行李架上取
香蕉很不方便,會打擾別人。或者講清,剛剛才吃過點心和香蕉,現(xiàn)在又吃,會對腸胃不
好。待會兒回到家里再吃。這樣說清道理,孩子可能也就不會再吵著要香蕉了。
反之,如果你未說清道理,孩子不懂得自己的要求是錯誤的,就只知道吵著要,而且認
為只要吵,父母就會答應,以后就容易胡鬧。
同時,父母如果以哄騙或說謊來拒絕,搪塞孩子的要求,反而會使孩子和父母永遠無法
溝通。一般來說,父母往往不愿在他人面前糾正孩子的行動,只想安撫一下,哄住孩子了
事。這是不對的。為了不讓孩子養(yǎng)成不良的習慣,無論是否有外人在旁,無論在什么場合都
應該說服。糾正孩子的無理要求。
當然,要孩子明了事理確非易事,有時是需要滿足孩子的要求的。就以上面所舉的吃香
蕉為例。父母就只能說,在客車上取香蕉不方便,待會兒到了家我們再吃。
這樣,孩子既可以知道父母為什么不接受自己的要求,同時也可以學會控制自己以及與
他人和睦相處的方法。
與說謊相近的是父母說假話;許諾,然而又不打算兌現(xiàn)。開空頭支票也常是父母在非常
情況下用來哄騙孩子的一種手法。父母被迫說謊是因為父母無法擺脫孩子的無理要求和吵
鬧;那么父母開空頭支票,則常是由于父母對孩子的合理要求無法滿足,被迫采用的哄騙。
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如父母要孩子做功課,孩子死頑皮,不愿做功課。母親想起兒子曾
幾次吵著要去動物園,便說:“你好好學習,好好做功課,禮拜天我?guī)愕絼游飯@去看動
物?!焙⒆诱J真做了功課,可是到了禮拜天母親又不帶他去動物園。類似的例子:“你聽
話,媽明天給你買玩具”,兒子聽了話,到了第二天母親變了卦,不給他買新玩具。這樣,
父母雖然用空頭支票哄住了孩子,孩子滿足了父母的要求;但是,當諾言應兌現(xiàn)時,父母又
失言,而不履行。頭一兩次,還可能哄住孩子聽話;但當?shù)谌⑺拇卧僮髟S諾,而要孩子做
什么事時,孩子不但可能不聽,而且會說:“我不聽,我不信你的假話!”
●孩子有自己的人格和個性
父母愛安靜,孩子愛吵鬧。尤其是幾個孩子在一起玩得起勁的時候,嘰嘰喳喳,鬧個不
停,令父母厭煩。這是家庭生活中常有的事。有些父母在外面忙碌了一天之后已精疲力竭,
只想安靜一下,于是不免吆喝道:“不要吵!”孩子們玩得正盡興,哪里會就此收場了?!
父母見孩子不聽話,氣頭當然更大了,于是罵:“吵吵鬧鬧,真討厭!”
父母口里雖罵:“真討厭”,并不意味著真的討厭他們。然而這樣罵“真討厭”,卻有
些成了攻擊孩子的人格。孩子討厭!很容易會損害孩子的自尊。
很多孩子本來就懷有對親情感到不安的心理,內心常擔憂父母是不是愛他們,所以這種
罵法會使有的孩子更加感到不安。
還有,諸如:“我看到你就生氣,再也不想看到你!”或者“我看到你就討厭,走開,
走開!”這都是一些含有敵意和憎恨的責辭,都會傷害孩子的感情和自尊的。所以父母絕不
能用這種話來罵自己的孩子!
兒童心理學家基·諾特把父母表達感情的方式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以簡短的語句警告孩子:“你這樣吵鬧令人心煩!”或者:“不要吵!”如
果這樣一警告,孩子就聽了。那就再好不過了。如果沒有效果,孩子照樣吵鬧或頑皮,父母
就應生氣地說:“媽要發(fā)脾氣了廣這是第二階段。有的孩子是怕父母真正發(fā)脾氣的。因就而
也可能停止吵鬧。如果仍然無效,那就只有采用第三階段的方式了?!案改刚谙胧虑?,要
你保持安靜,你都不聽!”或者“你再惹我生氣,我就要拿東西打你了!”這樣可以把自己
的盛怒的心情全都表露出來,讓孩子知道,但又不損及孩子的人格。
我很贊同基·諾特的看法。責罵孩子時應把自己焦急、生氣的心情直接表白出來,讓孩
子們知道。因為這樣有助于彼此的了解、溝通感情。
我曾經(jīng)到過歐洲一些國家,在地鐵或電梯里,我同他們雖然不認識,但對方總會報以微
笑。連小孩都很有禮貌,總是“早安”,“你好!”“對不起”,“謝謝!”聽來令人舒服。
我國素有文明古國之稱,父母也常教育子女要同左鄰右舍打招呼。但是有些內向的孩子
卻不愿招呼別人。父母看了認為不禮貌,有時便會催促幾句。而孩子一緊張就更說不出話來
了。
教育孩子講禮貌是應該的,教孩子對左鄰右舍打招呼也就教育了孩子待人。待客之道;
但是要記住一點:就是不能用強迫的手段。尤其是當著客人的面,更不要強迫。因為孩子也
有他自己的自尊心。
個性內向的孩子不但見了人不喜歡喊人,而且上課時就算了解老師所問的問題,也不敢
舉手作答。他們雖有實力,但成績并不斐然。做起事來也慢慢吞吞,令父母感到焦急、不
快。這時,有些父母為了想改變他們的個性,就好罵或嘮叨:“你太不活潑了!”或:“你
應該動作快點,上課要積極發(fā)言!”父母原以為這樣催促,孩子會活潑起來。其實不然。對
于那些內向。消極的孩子,大人越罵,他們會變得越畏縮、消極。尤其是父母以命令的口氣
強迫孩子,更會產(chǎn)生不良的影響。
要想改變他們的內向,父母首先應該設法消除孩子內心不必要的壓力,鼓勵他們和性格
相同的同伴玩。這樣性向彼此相近的孩子,玩在一起,彼此聊。說心里話,內心逐漸產(chǎn)生對
自己的信心。消極的孩子也就能逐漸變得積極了。
這里有一點要特別提醒的,是千萬不要把自己內向的孩子放到外向活躍的孩子里面去。
有的父母可能是想通過與外向的孩子多接觸,讓自己內向的孩子跟著活躍起來。如果是這樣
想,那就錯了。那樣作只會把事情弄得更糟。因為勉強地把內向的孩子和活潑的孩子拉在一
起,他們內心會感受到更大的壓力,自然而然形成一道防御的“心情”,自卑感更加加深。
●學會尊重孩子的興趣與喜愛
人各有各自的興趣與喜愛,不能勉強,也不應勉強。千百年來這方面,我國有許多古
訓。通俗的如人們常說的蘿卜白菜,各有所愛。就是說有的人喜歡吃蘿卜,有的人喜歡吃白
菜,彼此不要勉強。文雅一點的古訓有:“人各有志。”
對于大人,這一點大家都認識得比較明確。但是對于孩子,有的人,也就是說有的父母
在這一點上認識容易模糊了。他們多不愿承認孩子,尤其是自己的孩子也有自己獨特的興趣
與愛好。我們所講到過的強迫坐不住的孩子彈琴,以致孩子只得砸斷自己的手指來作為反
抗。不顧孩子的抗議,父母像催命一樣催促著孩子寫字畫畫。
這是學習上的不同興趣與愛好。一個人的不同興趣愛好還可以表現(xiàn)生活上的諸多方面。
在休息方面,有的人喜歡哼幾句戲曲和小調;有的喜歡下棋或玩牌等等。這些都是客觀上存
在的。你承認也好,不愿承認也好。在今天我們改革開放的多彩多姿的生活里,人的個性和
興趣得到較充分的發(fā)展,在服飾等各方面,都有了較大的自由,更是五彩繽紛。這些事情我
們有些父母也逐漸開始認識,但是在對待子女上,他們則常常喜歡用一個陳腐的尺度。那就
是這只是大人的事情。小孩子不能有或不應有。
隨著孩子進入中學,孩子逐漸懂得愛美和講漂亮,孩子們在生活上的喜愛逐漸表露了出
來。在穿衣服的樣式,衣服的顏色上逐漸開始表現(xiàn)出了自己的喜愛。甚至與父母爭論。
當今錄音帶流行,孩子放學回來常偷偷地在自己的房間里放他們在同學中借來的錄音
帶。那些流行歌曲,他們可能聽得入迷,認為夠味,夠刺激。而父母聽了,則只覺得刺耳。
于是會出來干預:“哪兒弄來的這些難聽的錄音帶?這哪是什么唱歌……”如果是小學生,
聽到父母這樣的指責,有的可能不敢反駁,但有的可能就會與父母爭吵。而有些軟弱的,聽
到父母對自己的喜愛的東西評價得這么低,甚至會感到泄氣或絕望。因為這個時期的孩子還
剛學會自己判斷,一旦自己的愛好被父母否定了,就會失去信心。
因而,在遇到這種問題時,作父母的首先就是要承認每個人可以有個人的喜愛和興趣;
其次就是尊重個人的喜愛和興趣。發(fā)型、服裝只要不是極為怪異,音樂不是下流低級,就應
該允許孩子自己選擇,當然在承認與尊重的前提下,父母還是可以進行適當?shù)囊龑?,培養(yǎng)孩
子高尚的趣味和情操。
●關心孩子點滴的進步
我認識一位老人,在戰(zhàn)爭年代,他曾是一個帶兵能手,出色的指揮官。在談到那些艱苦
的歲月時,他常常感嘆他說:
“人可以創(chuàng)造奇跡,而鼓勵可以創(chuàng)造出人的奇跡?!痹S多戰(zhàn)士在那樣艱苦的條件下之所
以能克服非人所能克服的困難,戰(zhàn)勝無數(shù)艱難險阻,靠的就是上級對他完成任務的信心和鼓
勵。
事實也是這樣,一個人只要被稱贊,心里一高興,干勁一來,就可以發(fā)揮出超乎平常的
能力。反過來說,一個人的努力和成績不能得到應有的贊賞,也就是說當“報酬”不存在
時,就激不起努力的興趣,也就不可能爆發(fā)出超凡的能力。這是人類心理的一面,也是任何
人無法改變的。東歐蘇聯(lián)集團的崩潰,平均主義、大鍋飯造成的生產(chǎn)疲沓、企業(yè)連年虧損,
都一再說明了這個簡單的道理。
對大人如此,對小孩來說,更是如此。稱贊,尤其是自己父母的稱贊會使孩子加倍努
力。孩子所信賴的人,也是所依靠的人,就是父母。他渴望得到父母的愛,也渴望得到父母
的贊美。因而父母如果在這一點上有所疏忽,孩子的失望常常會超乎大人的想象。
有一次我的孩子從學校拿回來一張獎狀,高高興興地給我們看,我們看了,當然很高
興,稱贊了幾句:“好!這獎狀我們把他掛在你的房里!好好學習,將來當科學家,為人類
造福?!边@時,同他來的還有鄰居的一個小女孩,我們知道她很聰明,從前也總是班上前三
名,便順便問她:“玲玲,你這次得了什么呢?又考了幾個一百分?”哪知這一問,小女孩
哭了。安慰了好半天,她才說:“我媽他們不喜歡我的獎狀,也不管我得多少分。所以我也
不要獎狀和一百分!”
后來,我們把這事告訴了玲玲的父母。他母親想了好久,才醒悟他說:“唉,都是我一
時的疏忽。玲玲這期期中考試,得了幾個一百分,她興沖沖地把試卷給我看。我當時正忙著
公司里的事。心里很煩,就沒有多看,只談了一句‘好’,就又只顧想自己的心事去了。”
她停頓了一下,然后恍然大悟說:“怪不得這兩月我總覺得玲玲這孩子變了。有些疏遠我,
和我談話也談得少了,念書也不專心了?!笔堑?,當孩子因為得到滿分,而希望能和母親共
同分享這快樂與榮譽時,母親卻十分冷漠。因而使孩子產(chǎn)生了一種被冷落的失落感,于是孩
子對母親失去了信賴感,故而對讀書的興趣也大減。
孩子,當然主要是指幼年的孩子最關心的是能得到父母的愛。因而小孩子做事的意愿,
常規(guī)父母的反應而定。尤其是做事的精神,有賴于父母的鼓勵。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赫各洛
克曾經(jīng)作過一個實驗。他將兒童分成四組:統(tǒng)制類、贊賞類、斥責類和忽視類。要他們連續(xù)
作五天的加法演算。第一天的平均分數(shù)各組大致相同,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贊賞類的成績
不斷進步,其他類組成績則逐漸落后。
赫洛克認為產(chǎn)生這種差別的原因,就在于贊賞類的孩子認為“父母對我們寄予了厚
望”,所以努力的欲望愈高。因而,對孩子在學習上和生活上的點滴進步,做父母的都應加
以肯定。“你做得很好!”如果怕孩子得意忘形,驕傲自滿,還可以再加上一句:“這次你
考得很好。你應該不斷努力,那么就可以每次都得滿分了?!?br /> 父母稱贊孩子的成績,是對孩子努力的肯定,是為了鼓勵孩子繼續(xù)前進,所以稱贊要恰
如其分,就事論事。這樣才能培養(yǎng)孩子務實的精神,絕不要一高興起來,就把孩子捧上了天
“只有我的孩子聰明,我就知道你一定能得一百分!”
同時,稱贊和表揚孩子的時候,也不能太抽象和籠統(tǒng):“你這幅畫畫得跟畢卡索的一樣
了!”或“你簡直是個小畫家了!”因為這種抽象夸張的評價,孩子理解不了。當然也就鼓
舞不了孩子。稱贊孩子的繪畫,應該說出畫本身有什么優(yōu)點。如:“天空的云彩很有變化”
或“樹圓得像活的一樣”。這樣孩子聽了,既知道自己成功的地方,又感到親切。如果是稱
贊孩子的算題,可以說:“這個算法很好,清晰、簡便?!?br /> 有的母親在孩子作好了一件事或考得好時,不大愿意稱贊和表揚,而認為這些都是孩子
份內的事,或應該做到的。話雖不錯,學好功課是孩子的本份。但是他們卻往往忽視了一
點。那就是世上很多事都是應該的或份內的,而偏偏就有很多人做不好或者沒有做好。何況
是一個孩子呢?
所以父母吝惜贊詞是不對的。正確的態(tài)度是發(fā)現(xiàn)并肯定孩子的每一點滴進步!
●不要否定孩子將來的發(fā)展
我們有的父母在孩子不聽話,屢教不改,或者不認真讀書、不做功課時,氣急了。就會
罵出一些令人泄氣的話來?!澳闶且粋€十足的廢物!”“你將來還會成個什么有用的人?鬼
都不信!”“你還想有什么作為,做夢!”
父母一時的氣話,但卻足以構成對孩子終身的傷害,因為它截斷了孩子對自己將來的希
望和美好的撞憬。一個人對前途失去了信心,一個沒有前途的孩子,他還能好好讀書嗎?讀
了書干什么呢?
社會調查顯示,不少青少年犯罪就是因為在家受到父母的藐視,而產(chǎn)生了挫折感。于是
產(chǎn)生了破罐子破摔的想法,而自暴自棄。這是因為不論孩子的年齡大小,父母對他們前途的
否定,都會對他們造成極大的打擊。尤其是稚齡的孩童,父母講的話,對他們更具有絕對的
權威性。即使沒有產(chǎn)生什么不良的具體行動,在人格上也會形成極大的負數(shù)。
一個人的前途是很難預料的。今天有許多企業(yè)家,在三十年前或者二十年前,還是農家
子弟。有的甚至在念小學或中學時也是成績不好的孩子。這是因為一個人的成長,除了取決
于主觀的因素外,還取決于外部條件和環(huán)境,那就是機遇。而一個人的才能又是多方面的,
有的人不會讀書,但可能精于經(jīng)營。何況一個孩子?未來的人生道路還長得很呢?!一個不
管現(xiàn)在多么平淡無奇的人,只要對將來抱著“前途大有可為”的希望,就會激起無窮的力
量。這也就是俗話所講的:“不要把人看扁了!”“不要把話說絕了!”
●不要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中國人講面子。大人重視自己的面子,小孩子也有他自己的面子。尤其是在他們生活和
玩耍的圈子里。如果他們的這種尊嚴被傷害,他們的恥辱感會比大人還厲害。
當然,作父母的一般不會去有意傷害孩子的自尊心,然而,無意間傷害了孩子的自尊
心,則是常有的事。
我曾聽見一位企業(yè)家說過一件孩童時的事情。他生來不會唱歌,唱起歌來聲音像個爛沙
罐。上小學二年級時,班上舉行唱歌比賽,他只得在家里練唱。母親聽了煩躁,就說:“你
這哪里是唱歌,只在嚷叫!”這句無意中的話,使他不但對練歌失去了信心,連上學都感到
痛苦。
當然,這句話如果是出自他的一個同學,他雖不愿聽,但他還可能同他吵,甚至回敬他
一句:“我唱的是嚎叫,你唱的是豬叫!”但是這種話出自自己的母親,他所信賴、尊敬和
依靠的人,他就無法反駁了。所以其傷害是無法彌補的。
還有一種無意的傷害。那就是作父母的總喜歡把自己的孩子看作是不懂事的孩子,所以
樣樣他們可以代替孩子作主。其中最常見情形是:孩子的同學來了找他出去玩或者上街。母
親也不管孩子是愿意還是不愿意,就不加思索地代他說:“小波要看書,他不去?!蹦赣H雖
然沒有存心傷害孩子。但孩子卻會覺得在同學面前很失面子。這是因為孩子進入小學后,他
有他的生活圈,他的朋友,他的世界。在他那個世界里孩子在心理上認為自己是獨立的,他
有他自己獨立的人格,可以不受父母的控制。母親在孩子的朋友和同學的面前指導或者指示
他的行動,等于向孩子的朋友們表示他還必須在父母的指示下生活,沒有獨立能力。孩子當
然會覺得很掃面子。因此,為了維護自己的面子,有時孩子還會故意不聽話。同時,一旦同
學們發(fā)現(xiàn)某人樣樣事都不能作主,就不會再找他玩耍,而不再接受他。這樣也有損于孩子社
會性的發(fā)展。所以,除非迫切的需要,即使孩子的同學和朋友所提出的要求是極端不合理,
是邀孩子出去胡鬧,需要當面立即禁止的話,對孩子的教導也應該避免當著孩子的朋友或同
學的面前進行。有什么不對和不妥的地方,應該等到他單獨一個人的時候,再提醒他:“剛
剛……”,孩子就會容易接受得多。
大人有大人的世界,大人活動的圈子。
孩子有孩子的世界和天地。這就是我妻子常罵孩子的那句話:“外面講的你就那么聽,
同學講不好看你就不穿了!”
事情是這樣的,在孩子念小學的時候,我妻子有時花了很大的氣力,精心地給他做了一
件上衣或褲子。我妻子認為很好看,可是孩子一穿上進入學校,有的同學就笑說這不好那不
好,于是孩子就再也不肯穿了。母親當然就很不高興。費了苦心,孩子還不喜歡。其實道理
很簡單:因為他一旦穿的與大多數(shù)的同學不一樣或口味不一樣,就會有同學嘲笑他,使他顯
得脫離群眾。
而孩子的這種心理卻不易被父母所理解或為父母所忽視,以致產(chǎn)生一些必要的爭執(zhí)和傷
害。這些都值得一個做父母的人警惕與注意。這里就存在一個尊重孩子的獨立人格的問題。
父母要求子女尊重,子女應該尊重父母,這是天經(jīng)地義的。這既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
美德,也是古往今來,中外公認的道德。但是,我今天在這里卻談父母也要尊重子女。我們
很多作父母的人會認為我發(fā)瘋了,或者老糊涂了。父母是長輩,子女是晚輩,所以子女尊重
父母天經(jīng)地義,千百年來歷史如此。千百年來的古訓是“子不教,父之過”?!叭锝?br />子”、“孟母擇鄰”也是千百年來傳統(tǒng)的美談。卻從沒有聽說過要尊重子女的責任,子女也
應該要虛心地接受父母的訓誨并尊至父母。然而,這并不是說受教育和被教育者就不應該也
受到應有的、起碼的尊重。當然,這個尊重主要是指他(被教育的人)的獨立的人格。尊重
對方的獨立人格。一個孩子養(yǎng)到八、九歲,他就會有些獨立的意志和欲望,尤其是進中學以
后,他會在心理上認為自己有獨立的人格。他已經(jīng)有了一些善惡和是非的標準與概念。而對
孩子的這些概念,只要不是錯誤的,我們作父母的就應該尊重。而且事實上,我們作父母的
也大都是這樣作了。而且誰也不會有意去侮辱孩子,自己子女的獨立人格。孩子如果在外面
受了委屈,父母都會十分憤憤不平。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有時無意間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和侮辱了孩子的人格,卻并不
少見。只是常常未能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罷了。
小孩子在家里不免有些亂拿東西,而且用過了,又不放回原來的地方。于是父母有時要
拽一個東西用,找不到就會問:“亮亮,你又把我的剪刀拿到哪里去了?”如果亮亮真的拿
了,而且經(jīng)母親一問馬上就記起來,那當然很好,很快就可以把剪刀找出給母親送去。
有的孩子好奇和調皮,總覺得大人的一切都好些,都新鮮,于是喜歡在爸爸不在的時
候,拿他的鋼筆寫一寫或做功課。等爸爸發(fā)現(xiàn)了,才要了回去。這些小事發(fā)生多了,就會在
父母的頭腦里產(chǎn)生一種條件反射:只要有什么一時找不到了。他們馬上就會想起自己的孩子
或某一個孩子拿了。
“亮亮,你又把我的剪刀放在哪里去了?”母親又找不到自己的剪刀?!拔覜]有拿你的
剪刀?!蹦赣H又在她常放剪刀的地方找了找,還是沒有找到。于是又問:“你沒有拿,怎么
我會找不到了呢?一定是你不知道放到什么地方去了。”那次孩子確實沒有拿,為了澄清事
實,孩子只得說:“我確實沒有拿,媽?!边@時,有的比較冷靜的母親可能就不再追問下
去,獨自尋找。但也有一些比較主觀,尤其是性情暴躁的母親,卻會不由分說,憑過去孩子
拿過后沒有放回原處的經(jīng)驗,一口咬定是孩子拿丟了,不敢認帳:“撒謊,一定是你拿了,
忘記了,不知道放到什么地方去了!”
孩子沒有拿,母親不信,反而說他是撒謊。孩子心里當然會感到十分痛苦;而且還說他
是撒謊,這實質上也是對他人格的一種侮辱。然而主觀武斷的母親卻觀察不到,也了解不到
自己無意間對孩子心理上的損害,還以為自己是正確的。直到過了幾天,母親自己又無意間
在另一個抽屜或什么地方發(fā)現(xiàn)了剪刀,于是才恍然大悟,是前次自己放錯了地方,沒有放回
原處。
類似的事情,在我們不少的家庭中都或多或少地發(fā)生過。而且常常被父母所忽視。這種
無意間的傷害,常常給孩子心靈上造成創(chuàng)傷,而且也易造成父子母女間感情上的隔閡。
所以作父母的一定要學會尊重孩子的獨立人格。尊重孩子的自尊心,而且一個好的父母
還應該培育孩子的自尊心和人格。試想一個沒有自尊心和沒有人格的人,又會是一個什么樣
的人呢?!一旦一個孩子失去了自尊,也就會喪失了前進和奮發(fā)圖強的意志和勇氣。
●不要言過其實
●對孩子不能用懇求
●夫妻要唱一臺戲
●外人一句勝過父母十句
●對孩子不要說謊
●孩子有自己的人格和個性
●學會尊重孩子的興趣與喜愛
●關心孩子點滴的進步
●不要否定孩子將來的發(fā)展
●不要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孩子的任性
世上的父母沒有不疼愛自己的孩子的。由于疼愛,于是喜歡遷就孩子,或者一概不管,
就讓著孩子一點。結果就很容易造成孩子的任性,一旦大了,也就根本無法管教了。這樣的
悲劇古往今來屢見不鮮。
當今許多創(chuàng)世界紀錄的運動員,他們成績的取得是與他們的辛勤苦練和汗水分不開的。
他們在教練的指導下,有一年兩年的長遠計劃,也有半年或三個月的短期安排,而且還每天
有每天的運動指標。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再苦再累天天都要完成訓練計劃。
世上五分鐘熱度容易,有始有終難。因為人們都有一種惰性,遇到困難就喜歡打退堂
鼓,而且還常自我寬恕:“明天再做也不遲!”
成年人如此,孩子更是如是。因而在教育孩子時,父母從小就應注重這方面的教育,維
持一貫的作風。一件事情決定了,開始做了就一定要有始有終,絕不允許半途而廢。孩子如
無故中途退卻,做一半就撒手不管了,就應受到批評。父母絕不可遷就。寬容。因為有了第
一次遷就,就會有第二、第三次的遷就;有了第一次的原諒與寬容,就會有第二、第三次的
原諒與寬容。
因此,當父母在孩子的糾纏或要求下勉為其難地答應:“只允許這一次,下不為例?!?br />或者:“好吧!好吧!下次可不準了”。這實際上就是對孩子五分鐘熱度或壞習慣的讓步,
就會造成孩子的任性。這只因為人多是怕困難,貪圖安逸的。大人尚且如是,孩子更是如
此。樣樣事情開個頭,圖一個新鮮;一旦失去了新鮮感,而遇到了困難,需要耐心和頑強
時,就退卻。在孩子們想撤退的時候,如果作父母的又在孩子的要求下遷就讓步:那就不要
再做了;或者:那就不要再學了。那事情就糟了。父母不敢嚴格要求子女,聽任孩子。這個
閘門一開,洪水就泄下來了。今天可以讓步,孩子明天在新的事件上又可以要求你做新的讓
步。這時,父母即使想堅持,想嚴格一點也更加困難了。因為先例一開,再想要孩子遵守規(guī)
定或制度,或者要求孩子、教育孩子要堅持,克服困難,把一件事情做得有始有終,把功課
做完,就困難了。或者要孩子關掉電視,回房去做功課,都會行不通。
通常,父母為孩子制定的規(guī)定和制度,對孩子們很少能遵守和實行的。原因就是前面所
說的孩子總是想貪圖自由,無人管束。想于什么就干什么。而作父母的由于對子女的疼愛,
經(jīng)不住孩子的糾纏,而放松尺度,不敢嚴格要求。就是以法律來講,如果總是量刑從輕,社
會上不法份子就會猖獗,社會秩序紊亂。例如在大街和馬路上汽車必須嚴格遵守城市交通規(guī)
則。如果開車的人都亂闖紅燈,必然會車禍不斷。所以盡管城市交通規(guī)則對司機是一種約
束,但是大家都必須遵守。
教育孩子亦是如此。計劃和生活學習制度,對孩子確實是一種約束,但對孩子的健康成
長卻是必不可少的。
有的父母在帶孩子到公園里玩耍時,看見孩子闖到花圃里摘花也不喊??;或去喊了一聲
孩子不聽,就聽任孩子摘花。讓孩子養(yǎng)成一種不講社會公德心或不遵守公共規(guī)則的惡習,以
致有的孩子長大后成了犯人。
所以為了把孩子培養(yǎng)成對社會有益的人,父母對孩子都應該從小就嚴格要求他們守規(guī)
矩,遵守學?;蚣依镆?guī)定的生活和學習制度。當然這在開始時會有些困難,看似不近人情。
但只要父母堅持、循循善誘,孩子一旦養(yǎng)成習慣就能自覺遵守了。而且一旦戒除了孩子的任
性,他們在學習和工作上也就都會堅忍頑強。
●不要言過其實
在孩子不聽話,而父母又想要他聽話時,常會說:“你是個好孩子,應該聽媽媽的
話。”或“你是個乖孩子,不會這么做的?!备改府敃r說這些好聽的話,完全是出于無奈,
想哄孩子聽話,變好,不再耍強。
當然,如果孩子很小,還不大懂事,沒有獨立思考能力,聽了這些奉承話,也許會真的
聽話,不再吵了。不過即使是這樣,孩子養(yǎng)成一種只聽奉承話的習慣,將來也會變得任性,
聽不得半句責難。
但是有些孩子已經(jīng)懂事,自己有了獨立思考和判斷能力,他會知道這是父母騙他的假
話,實際上是說他不是個好孩子,沒有聽媽媽的話,于是可能產(chǎn)生自暴自棄的想法:“反正
我是一個壞孩子!”孩子們喜歡聽好話,也就是說喜歡被別人表揚、稱贊。但是表揚、稱贊
必須切合實際,有事實。這樣才能鼓勵孩子進步。而不切實際,言過其實的稱贊不能真正鼓
勵孩子進步。因為這是大人哄孩子聽話的一種手法,實際上是一種哄騙。要使孩子真正聽
話,必需讓孩子充分了解事理,也就是說應該讓孩子了解“為什么這樣做才對”或“為什么
不能這么做”,這樣孩子才能自覺地節(jié)制自己的行為。
●對孩子不能用懇求
有的母親為了孩子不聽話傷透腦筋,打也不是,罵也不是。有時急得無奈,只得向孩子
懇求:“聽我的話,你就做了這一次,好嗎!”
現(xiàn)在不少家庭有了鋼琴,父母想培養(yǎng)孩子彈鋼琴?;蛘呒依镉幸粋€男孩子,父母想要他
學畫。有的孩子開始時,由于很小,父母怎樣吩咐,他們也就怎樣做了。但過了一段時間,
他大了一點,而且練習量加大,他們逐漸體會到彈鋼琴和學畫的艱苦。他們對彈琴和學畫不
再感到新奇,反而感到長時期坐在鋼琴前和畫桌前枯燥無味、受罪。于是,放棄練琴、畫
畫。父母急了,就來勸說,勸說久了,無效,就懇求。“我的小公主,
你怎么不練了呢?快來,聽媽的話,練完。好吧!”
我有一個朋友,他的小兒子在幼稚園里是有名的小畫家。他的畫曾幾次參加兒童畫展,
并且獲得過獎。因而外國友人來學院參觀幼稚園,看他作畫也就成了幼兒園的一個精彩節(jié)
目。有一次,幼兒園老師把紙筆都準備好了,外國友人也來了,只等他作畫。而他那天不知
怎么,不想畫。他不肯畫,老師來勸也無效;只得把他母親找來,母親說了許多好話,他還
是不肯,最后母親只得懇求道:“乖孩子,聽媽的話,就畫這一回,好不好?媽就求你畫這
一回!”
那次,孩子在母親的一再懇求下,雖然畫了,母親卻從此欠了兒子一筆債,使他日后對
抗母親或要求母親做事有了本錢。因而給孩子日后的教養(yǎng)留下永不可磨滅的陰影。
一般孩子任性,都是知道父母最后屈服。因此,父母懇求孩子也就是自動放下武器,屈
服。孩子必然會變本加厲地任性。
孩子通常對父母的責備和講話本就很敏感,如果父母還經(jīng)常將就他們,日久只會造成他
們任性。因此,兒童心理學家主張,如果孩子偏食,父母必須強制孩子在限定的時間吃完規(guī)
定的食物。否則下次用餐時,不論孩子如何哭鬧,均不給他食物。這樣才能糾正孩子的偏食。
●夫妻要唱一臺戲
現(xiàn)在,在許多家庭里,夫妻之間常在孩子的教育上不知所措或產(chǎn)生矛盾。夫妻雙方“對
孩子的教育有不同的看法。想法,甚至矛盾。這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事,而是自然現(xiàn)象。
如同對一個事業(yè)不同的人可有不同的看法一樣,不足為怪。因此夫妻雙方發(fā)生分歧時,不必
彼此抱怨,可以通過討論、協(xié)商,以達到共識。
但是,在夫妻雙方有了分歧后,有一點值得特別注意的。那就是這種分歧和矛盾不要暴
露在孩子面前。
而我們不少父母在教育孩子上正是在這個節(jié)骨眼上犯了錯誤。那就是在母親教育或責備
時,父親站出來替兒子說話;或者是在父親責備兒子時,母親站出來替兒子嗚不平。這樣固
然會使得孩子無所適從;而且更重要的是助長了孩子的不聽話。因為既然父親認為母親責備
得不對;或者反過來,母親認為父親的責備是不對的,那么孩子當然可以不必聽了,因而孩
子的錯誤或不良習慣也就得不到糾正,而且會對父母的意見和責備都置若罔聞。
所以在教育孩子時,夫妻雙方任何一方都不應出面袒護孩子,即或是一方,父親或母親
責備的不對;另一方也不應在一方正在教育時,出來糾正,或者當著孩子的面夫妻爭吵。這
樣既會損害對方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也會傷害母子或父子感情。從而使得對方日后無法再
對孩子進行教育。
那么在具體問題上出現(xiàn)不同的看法,應該怎樣處理呢?正確的方法,應該是在母親(或
父親)責備孩子之后,在孩子不在面前的時候,父親(或母親)再提出自己的看法,與對方
討論,以取得一致的看法,避免日后重蹈覆轍。
夫妻雙方對孩子的要求作出不同的答復,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是常發(fā)事件。當事人也習
以為常。他們忽視了它對子女教育的不良影響。這里我們不妨舉幾個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孩
子吃了晚飯坐在電視機前不肯起身,母親便催促兒子去做功課:“不要再看電視了,該去做
功課了。做完了好睡覺?!眱鹤硬黄鹕恚骸拔铱赐暝偃ィ 蹦赣H堅持說:“看完這個節(jié)目,
就很晚了,還能做什么功課!快去,聽話!”兒子正在猶豫時,父親卻在一旁調和:“等他
看完算了!”兒子當然也就不起身了。結果功課也就不要做了。
在花錢上也常出現(xiàn)這種不一致的現(xiàn)象。孩子跟父親要錢買新運動鞋,父親認為舊的沒有
破,可以穿,不必買,因而不給錢。孩子又去找母親,母親經(jīng)不起他的糾纏便給了。這是兩
個常見的例子,夫妻雖然沒有爭吵,但是給孩子的不良影響卻是一樣。他使父親(或母親)
在孩子的心目中沒有了威信,他使孩子有了依仗,可以不聽父(或母)親的話,助長了孩子
的任性和嬌氣。
●外人一句勝過父母十句
大人出去看朋友和拜訪親戚,孩子總是糾纏著要去。但是有些父母卻很不愿帶自己的孩
子到別人家里去。他們覺得自己的孩子吵鬧不聽話,怕惹得親戚朋友嫌惡。確實,這也是實
情。探親戚看朋友,大人們有大人們的事情,大人們的話題:如果主人家沒有孩子,那么孩
子沒有玩伴,必然會圍著大人吵鬧,或者到處亂跑,或者好奇地把主人家的擺設東摸摸。西
動動,父母怕自己的孩子弄壞了別人家的東西,總想制止,于是責罵孩子:“在別人家里你
也不能安靜一點嗎?”當然,這種責罵通常是不會有很大的效果的。因為孩子知道父母在別
人家里是不會厲聲責罵的。
而且,如果父母在別人家里責罵得多了,那家主人也會說:“不要緊,沒有關系?!边@
當然也是主人無可奈何的一種客套話。然而,孩子不可能理解到這一點。相反,他們得到主
人家的袒護,還會更不聽話。遇到這種情況,父母不妨趁機問:“你們家的孩子是不是也這
么吵?孩子這么不聽話,你們也原諒嗎?”盡管這時對方主人不便說:“我們家孩子沒有這
么吵鬧”,或“我們不許孩子這么吵鬧”,但是看著對方的臉色,孩子也會體會到對方的主
人是不喜歡吵鬧的孩子的!這時,父母就可趁熱打鐵說;“在別人家做客,是不能吵鬧
的!”孩子知道沒趣,就會聽話,規(guī)矩了。
同時如果雙方能有所默契,對方主人講一兩句我們家孩子從不吵鬧,那會對孩子的教育
更大。利用別人家的規(guī)矩來教導孩子,孩子容易接受些,也比較容易變得有禮貌;因為孩子
對別人說的話,比自己父母所說的話容易聽得進去。父母利用兒童的這種心理,經(jīng)常帶孩子
到親友家走一走,讓孩子學習禮貌規(guī)矩,不失是一種教育子女的好方法。
●對孩子不要說謊
在電影或電視中我們時??吹竭@樣一種鏡頭。孩子對母親或父親說:“你撒謊,你說
謊,我不相信你!”當孩子發(fā)現(xiàn)父母數(shù)次說謊,而失望地發(fā)出了這種歇斯底里的喊聲,確實
是一種悲劇。孩子認為父母會撒謊,當然就再也不會聽信父母;即使父母這次沒有再撒謊,
父母說的是真實的大實話。
孩子對發(fā)現(xiàn)父母的說謊之所以感到如此大的失望和憤恨,是因為作父母的總是一貫教育
自己的孩子不要說謊。說謊是一種不道德或不好的行為。不少孩子曾為說謊挨過父母的罵,
甚至打。既然父母要求和教育孩子不要說謊,那么他們自己又為什么要說謊呢?這是因為有
時孩子經(jīng)常纏住父母要這要那,吵鬧不休。父母為了安撫孩子,不得已只得用謊話來哄騙
他,以換取一時的安靜。日本有一本關于兒童教育的書里曾舉了一個很生動的例子。作者在
一次長途客車上看見一個五歲的孩子吵嚷著:“我的香蕉!”孩子的母親怕打擾了周圍的乘
客,就說:“香蕉沒有了呀!”她原想這樣可以把孩子哄住,哪知孩子早看到了行李架上的
香蕉,堅持嚷道:“有了有!”母親沒有辦法只得起身在行李架上。摘了一只說:“吵死
了!給你一根,再不準吵了!”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常有這種時候,孩子無理的要求使父
母無法招架,為了暫時安撫,就說:“沒有那種東西了”或“你要的沒有了!”孩子有時雖
然暫時安靜了,哄住了,不吵了。但是后果確是危險的。這就是一旦孩子發(fā)現(xiàn)父母說的是假
的,父母在說謊,父母在孩子的心目中就會失去權威,孩子就會愈來愈不聽話,甚至變本加
厲地說謊。
所以,為了正確地教育孩子,當孩子提出他的要求時,父母如果認為孩子的要求不當,
應該據(jù)理說服,提出孩子的要求的不當之處。比如告訴他,車上這么多乘客,在行李架上取
香蕉很不方便,會打擾別人。或者講清,剛剛才吃過點心和香蕉,現(xiàn)在又吃,會對腸胃不
好。待會兒回到家里再吃。這樣說清道理,孩子可能也就不會再吵著要香蕉了。
反之,如果你未說清道理,孩子不懂得自己的要求是錯誤的,就只知道吵著要,而且認
為只要吵,父母就會答應,以后就容易胡鬧。
同時,父母如果以哄騙或說謊來拒絕,搪塞孩子的要求,反而會使孩子和父母永遠無法
溝通。一般來說,父母往往不愿在他人面前糾正孩子的行動,只想安撫一下,哄住孩子了
事。這是不對的。為了不讓孩子養(yǎng)成不良的習慣,無論是否有外人在旁,無論在什么場合都
應該說服。糾正孩子的無理要求。
當然,要孩子明了事理確非易事,有時是需要滿足孩子的要求的。就以上面所舉的吃香
蕉為例。父母就只能說,在客車上取香蕉不方便,待會兒到了家我們再吃。
這樣,孩子既可以知道父母為什么不接受自己的要求,同時也可以學會控制自己以及與
他人和睦相處的方法。
與說謊相近的是父母說假話;許諾,然而又不打算兌現(xiàn)。開空頭支票也常是父母在非常
情況下用來哄騙孩子的一種手法。父母被迫說謊是因為父母無法擺脫孩子的無理要求和吵
鬧;那么父母開空頭支票,則常是由于父母對孩子的合理要求無法滿足,被迫采用的哄騙。
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如父母要孩子做功課,孩子死頑皮,不愿做功課。母親想起兒子曾
幾次吵著要去動物園,便說:“你好好學習,好好做功課,禮拜天我?guī)愕絼游飯@去看動
物?!焙⒆诱J真做了功課,可是到了禮拜天母親又不帶他去動物園。類似的例子:“你聽
話,媽明天給你買玩具”,兒子聽了話,到了第二天母親變了卦,不給他買新玩具。這樣,
父母雖然用空頭支票哄住了孩子,孩子滿足了父母的要求;但是,當諾言應兌現(xiàn)時,父母又
失言,而不履行。頭一兩次,還可能哄住孩子聽話;但當?shù)谌⑺拇卧僮髟S諾,而要孩子做
什么事時,孩子不但可能不聽,而且會說:“我不聽,我不信你的假話!”
●孩子有自己的人格和個性
父母愛安靜,孩子愛吵鬧。尤其是幾個孩子在一起玩得起勁的時候,嘰嘰喳喳,鬧個不
停,令父母厭煩。這是家庭生活中常有的事。有些父母在外面忙碌了一天之后已精疲力竭,
只想安靜一下,于是不免吆喝道:“不要吵!”孩子們玩得正盡興,哪里會就此收場了?!
父母見孩子不聽話,氣頭當然更大了,于是罵:“吵吵鬧鬧,真討厭!”
父母口里雖罵:“真討厭”,并不意味著真的討厭他們。然而這樣罵“真討厭”,卻有
些成了攻擊孩子的人格。孩子討厭!很容易會損害孩子的自尊。
很多孩子本來就懷有對親情感到不安的心理,內心常擔憂父母是不是愛他們,所以這種
罵法會使有的孩子更加感到不安。
還有,諸如:“我看到你就生氣,再也不想看到你!”或者“我看到你就討厭,走開,
走開!”這都是一些含有敵意和憎恨的責辭,都會傷害孩子的感情和自尊的。所以父母絕不
能用這種話來罵自己的孩子!
兒童心理學家基·諾特把父母表達感情的方式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以簡短的語句警告孩子:“你這樣吵鬧令人心煩!”或者:“不要吵!”如
果這樣一警告,孩子就聽了。那就再好不過了。如果沒有效果,孩子照樣吵鬧或頑皮,父母
就應生氣地說:“媽要發(fā)脾氣了廣這是第二階段。有的孩子是怕父母真正發(fā)脾氣的。因就而
也可能停止吵鬧。如果仍然無效,那就只有采用第三階段的方式了?!案改刚谙胧虑?,要
你保持安靜,你都不聽!”或者“你再惹我生氣,我就要拿東西打你了!”這樣可以把自己
的盛怒的心情全都表露出來,讓孩子知道,但又不損及孩子的人格。
我很贊同基·諾特的看法。責罵孩子時應把自己焦急、生氣的心情直接表白出來,讓孩
子們知道。因為這樣有助于彼此的了解、溝通感情。
我曾經(jīng)到過歐洲一些國家,在地鐵或電梯里,我同他們雖然不認識,但對方總會報以微
笑。連小孩都很有禮貌,總是“早安”,“你好!”“對不起”,“謝謝!”聽來令人舒服。
我國素有文明古國之稱,父母也常教育子女要同左鄰右舍打招呼。但是有些內向的孩子
卻不愿招呼別人。父母看了認為不禮貌,有時便會催促幾句。而孩子一緊張就更說不出話來
了。
教育孩子講禮貌是應該的,教孩子對左鄰右舍打招呼也就教育了孩子待人。待客之道;
但是要記住一點:就是不能用強迫的手段。尤其是當著客人的面,更不要強迫。因為孩子也
有他自己的自尊心。
個性內向的孩子不但見了人不喜歡喊人,而且上課時就算了解老師所問的問題,也不敢
舉手作答。他們雖有實力,但成績并不斐然。做起事來也慢慢吞吞,令父母感到焦急、不
快。這時,有些父母為了想改變他們的個性,就好罵或嘮叨:“你太不活潑了!”或:“你
應該動作快點,上課要積極發(fā)言!”父母原以為這樣催促,孩子會活潑起來。其實不然。對
于那些內向。消極的孩子,大人越罵,他們會變得越畏縮、消極。尤其是父母以命令的口氣
強迫孩子,更會產(chǎn)生不良的影響。
要想改變他們的內向,父母首先應該設法消除孩子內心不必要的壓力,鼓勵他們和性格
相同的同伴玩。這樣性向彼此相近的孩子,玩在一起,彼此聊。說心里話,內心逐漸產(chǎn)生對
自己的信心。消極的孩子也就能逐漸變得積極了。
這里有一點要特別提醒的,是千萬不要把自己內向的孩子放到外向活躍的孩子里面去。
有的父母可能是想通過與外向的孩子多接觸,讓自己內向的孩子跟著活躍起來。如果是這樣
想,那就錯了。那樣作只會把事情弄得更糟。因為勉強地把內向的孩子和活潑的孩子拉在一
起,他們內心會感受到更大的壓力,自然而然形成一道防御的“心情”,自卑感更加加深。
●學會尊重孩子的興趣與喜愛
人各有各自的興趣與喜愛,不能勉強,也不應勉強。千百年來這方面,我國有許多古
訓。通俗的如人們常說的蘿卜白菜,各有所愛。就是說有的人喜歡吃蘿卜,有的人喜歡吃白
菜,彼此不要勉強。文雅一點的古訓有:“人各有志。”
對于大人,這一點大家都認識得比較明確。但是對于孩子,有的人,也就是說有的父母
在這一點上認識容易模糊了。他們多不愿承認孩子,尤其是自己的孩子也有自己獨特的興趣
與愛好。我們所講到過的強迫坐不住的孩子彈琴,以致孩子只得砸斷自己的手指來作為反
抗。不顧孩子的抗議,父母像催命一樣催促著孩子寫字畫畫。
這是學習上的不同興趣與愛好。一個人的不同興趣愛好還可以表現(xiàn)生活上的諸多方面。
在休息方面,有的人喜歡哼幾句戲曲和小調;有的喜歡下棋或玩牌等等。這些都是客觀上存
在的。你承認也好,不愿承認也好。在今天我們改革開放的多彩多姿的生活里,人的個性和
興趣得到較充分的發(fā)展,在服飾等各方面,都有了較大的自由,更是五彩繽紛。這些事情我
們有些父母也逐漸開始認識,但是在對待子女上,他們則常常喜歡用一個陳腐的尺度。那就
是這只是大人的事情。小孩子不能有或不應有。
隨著孩子進入中學,孩子逐漸懂得愛美和講漂亮,孩子們在生活上的喜愛逐漸表露了出
來。在穿衣服的樣式,衣服的顏色上逐漸開始表現(xiàn)出了自己的喜愛。甚至與父母爭論。
當今錄音帶流行,孩子放學回來常偷偷地在自己的房間里放他們在同學中借來的錄音
帶。那些流行歌曲,他們可能聽得入迷,認為夠味,夠刺激。而父母聽了,則只覺得刺耳。
于是會出來干預:“哪兒弄來的這些難聽的錄音帶?這哪是什么唱歌……”如果是小學生,
聽到父母這樣的指責,有的可能不敢反駁,但有的可能就會與父母爭吵。而有些軟弱的,聽
到父母對自己的喜愛的東西評價得這么低,甚至會感到泄氣或絕望。因為這個時期的孩子還
剛學會自己判斷,一旦自己的愛好被父母否定了,就會失去信心。
因而,在遇到這種問題時,作父母的首先就是要承認每個人可以有個人的喜愛和興趣;
其次就是尊重個人的喜愛和興趣。發(fā)型、服裝只要不是極為怪異,音樂不是下流低級,就應
該允許孩子自己選擇,當然在承認與尊重的前提下,父母還是可以進行適當?shù)囊龑?,培養(yǎng)孩
子高尚的趣味和情操。
●關心孩子點滴的進步
我認識一位老人,在戰(zhàn)爭年代,他曾是一個帶兵能手,出色的指揮官。在談到那些艱苦
的歲月時,他常常感嘆他說:
“人可以創(chuàng)造奇跡,而鼓勵可以創(chuàng)造出人的奇跡?!痹S多戰(zhàn)士在那樣艱苦的條件下之所
以能克服非人所能克服的困難,戰(zhàn)勝無數(shù)艱難險阻,靠的就是上級對他完成任務的信心和鼓
勵。
事實也是這樣,一個人只要被稱贊,心里一高興,干勁一來,就可以發(fā)揮出超乎平常的
能力。反過來說,一個人的努力和成績不能得到應有的贊賞,也就是說當“報酬”不存在
時,就激不起努力的興趣,也就不可能爆發(fā)出超凡的能力。這是人類心理的一面,也是任何
人無法改變的。東歐蘇聯(lián)集團的崩潰,平均主義、大鍋飯造成的生產(chǎn)疲沓、企業(yè)連年虧損,
都一再說明了這個簡單的道理。
對大人如此,對小孩來說,更是如此。稱贊,尤其是自己父母的稱贊會使孩子加倍努
力。孩子所信賴的人,也是所依靠的人,就是父母。他渴望得到父母的愛,也渴望得到父母
的贊美。因而父母如果在這一點上有所疏忽,孩子的失望常常會超乎大人的想象。
有一次我的孩子從學校拿回來一張獎狀,高高興興地給我們看,我們看了,當然很高
興,稱贊了幾句:“好!這獎狀我們把他掛在你的房里!好好學習,將來當科學家,為人類
造福?!边@時,同他來的還有鄰居的一個小女孩,我們知道她很聰明,從前也總是班上前三
名,便順便問她:“玲玲,你這次得了什么呢?又考了幾個一百分?”哪知這一問,小女孩
哭了。安慰了好半天,她才說:“我媽他們不喜歡我的獎狀,也不管我得多少分。所以我也
不要獎狀和一百分!”
后來,我們把這事告訴了玲玲的父母。他母親想了好久,才醒悟他說:“唉,都是我一
時的疏忽。玲玲這期期中考試,得了幾個一百分,她興沖沖地把試卷給我看。我當時正忙著
公司里的事。心里很煩,就沒有多看,只談了一句‘好’,就又只顧想自己的心事去了。”
她停頓了一下,然后恍然大悟說:“怪不得這兩月我總覺得玲玲這孩子變了。有些疏遠我,
和我談話也談得少了,念書也不專心了?!笔堑?,當孩子因為得到滿分,而希望能和母親共
同分享這快樂與榮譽時,母親卻十分冷漠。因而使孩子產(chǎn)生了一種被冷落的失落感,于是孩
子對母親失去了信賴感,故而對讀書的興趣也大減。
孩子,當然主要是指幼年的孩子最關心的是能得到父母的愛。因而小孩子做事的意愿,
常規(guī)父母的反應而定。尤其是做事的精神,有賴于父母的鼓勵。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赫各洛
克曾經(jīng)作過一個實驗。他將兒童分成四組:統(tǒng)制類、贊賞類、斥責類和忽視類。要他們連續(xù)
作五天的加法演算。第一天的平均分數(shù)各組大致相同,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贊賞類的成績
不斷進步,其他類組成績則逐漸落后。
赫洛克認為產(chǎn)生這種差別的原因,就在于贊賞類的孩子認為“父母對我們寄予了厚
望”,所以努力的欲望愈高。因而,對孩子在學習上和生活上的點滴進步,做父母的都應加
以肯定。“你做得很好!”如果怕孩子得意忘形,驕傲自滿,還可以再加上一句:“這次你
考得很好。你應該不斷努力,那么就可以每次都得滿分了?!?br /> 父母稱贊孩子的成績,是對孩子努力的肯定,是為了鼓勵孩子繼續(xù)前進,所以稱贊要恰
如其分,就事論事。這樣才能培養(yǎng)孩子務實的精神,絕不要一高興起來,就把孩子捧上了天
“只有我的孩子聰明,我就知道你一定能得一百分!”
同時,稱贊和表揚孩子的時候,也不能太抽象和籠統(tǒng):“你這幅畫畫得跟畢卡索的一樣
了!”或“你簡直是個小畫家了!”因為這種抽象夸張的評價,孩子理解不了。當然也就鼓
舞不了孩子。稱贊孩子的繪畫,應該說出畫本身有什么優(yōu)點。如:“天空的云彩很有變化”
或“樹圓得像活的一樣”。這樣孩子聽了,既知道自己成功的地方,又感到親切。如果是稱
贊孩子的算題,可以說:“這個算法很好,清晰、簡便?!?br /> 有的母親在孩子作好了一件事或考得好時,不大愿意稱贊和表揚,而認為這些都是孩子
份內的事,或應該做到的。話雖不錯,學好功課是孩子的本份。但是他們卻往往忽視了一
點。那就是世上很多事都是應該的或份內的,而偏偏就有很多人做不好或者沒有做好。何況
是一個孩子呢?
所以父母吝惜贊詞是不對的。正確的態(tài)度是發(fā)現(xiàn)并肯定孩子的每一點滴進步!
●不要否定孩子將來的發(fā)展
我們有的父母在孩子不聽話,屢教不改,或者不認真讀書、不做功課時,氣急了。就會
罵出一些令人泄氣的話來?!澳闶且粋€十足的廢物!”“你將來還會成個什么有用的人?鬼
都不信!”“你還想有什么作為,做夢!”
父母一時的氣話,但卻足以構成對孩子終身的傷害,因為它截斷了孩子對自己將來的希
望和美好的撞憬。一個人對前途失去了信心,一個沒有前途的孩子,他還能好好讀書嗎?讀
了書干什么呢?
社會調查顯示,不少青少年犯罪就是因為在家受到父母的藐視,而產(chǎn)生了挫折感。于是
產(chǎn)生了破罐子破摔的想法,而自暴自棄。這是因為不論孩子的年齡大小,父母對他們前途的
否定,都會對他們造成極大的打擊。尤其是稚齡的孩童,父母講的話,對他們更具有絕對的
權威性。即使沒有產(chǎn)生什么不良的具體行動,在人格上也會形成極大的負數(shù)。
一個人的前途是很難預料的。今天有許多企業(yè)家,在三十年前或者二十年前,還是農家
子弟。有的甚至在念小學或中學時也是成績不好的孩子。這是因為一個人的成長,除了取決
于主觀的因素外,還取決于外部條件和環(huán)境,那就是機遇。而一個人的才能又是多方面的,
有的人不會讀書,但可能精于經(jīng)營。何況一個孩子?未來的人生道路還長得很呢?!一個不
管現(xiàn)在多么平淡無奇的人,只要對將來抱著“前途大有可為”的希望,就會激起無窮的力
量。這也就是俗話所講的:“不要把人看扁了!”“不要把話說絕了!”
●不要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中國人講面子。大人重視自己的面子,小孩子也有他自己的面子。尤其是在他們生活和
玩耍的圈子里。如果他們的這種尊嚴被傷害,他們的恥辱感會比大人還厲害。
當然,作父母的一般不會去有意傷害孩子的自尊心,然而,無意間傷害了孩子的自尊
心,則是常有的事。
我曾聽見一位企業(yè)家說過一件孩童時的事情。他生來不會唱歌,唱起歌來聲音像個爛沙
罐。上小學二年級時,班上舉行唱歌比賽,他只得在家里練唱。母親聽了煩躁,就說:“你
這哪里是唱歌,只在嚷叫!”這句無意中的話,使他不但對練歌失去了信心,連上學都感到
痛苦。
當然,這句話如果是出自他的一個同學,他雖不愿聽,但他還可能同他吵,甚至回敬他
一句:“我唱的是嚎叫,你唱的是豬叫!”但是這種話出自自己的母親,他所信賴、尊敬和
依靠的人,他就無法反駁了。所以其傷害是無法彌補的。
還有一種無意的傷害。那就是作父母的總喜歡把自己的孩子看作是不懂事的孩子,所以
樣樣他們可以代替孩子作主。其中最常見情形是:孩子的同學來了找他出去玩或者上街。母
親也不管孩子是愿意還是不愿意,就不加思索地代他說:“小波要看書,他不去?!蹦赣H雖
然沒有存心傷害孩子。但孩子卻會覺得在同學面前很失面子。這是因為孩子進入小學后,他
有他的生活圈,他的朋友,他的世界。在他那個世界里孩子在心理上認為自己是獨立的,他
有他自己獨立的人格,可以不受父母的控制。母親在孩子的朋友和同學的面前指導或者指示
他的行動,等于向孩子的朋友們表示他還必須在父母的指示下生活,沒有獨立能力。孩子當
然會覺得很掃面子。因此,為了維護自己的面子,有時孩子還會故意不聽話。同時,一旦同
學們發(fā)現(xiàn)某人樣樣事都不能作主,就不會再找他玩耍,而不再接受他。這樣也有損于孩子社
會性的發(fā)展。所以,除非迫切的需要,即使孩子的同學和朋友所提出的要求是極端不合理,
是邀孩子出去胡鬧,需要當面立即禁止的話,對孩子的教導也應該避免當著孩子的朋友或同
學的面前進行。有什么不對和不妥的地方,應該等到他單獨一個人的時候,再提醒他:“剛
剛……”,孩子就會容易接受得多。
大人有大人的世界,大人活動的圈子。
孩子有孩子的世界和天地。這就是我妻子常罵孩子的那句話:“外面講的你就那么聽,
同學講不好看你就不穿了!”
事情是這樣的,在孩子念小學的時候,我妻子有時花了很大的氣力,精心地給他做了一
件上衣或褲子。我妻子認為很好看,可是孩子一穿上進入學校,有的同學就笑說這不好那不
好,于是孩子就再也不肯穿了。母親當然就很不高興。費了苦心,孩子還不喜歡。其實道理
很簡單:因為他一旦穿的與大多數(shù)的同學不一樣或口味不一樣,就會有同學嘲笑他,使他顯
得脫離群眾。
而孩子的這種心理卻不易被父母所理解或為父母所忽視,以致產(chǎn)生一些必要的爭執(zhí)和傷
害。這些都值得一個做父母的人警惕與注意。這里就存在一個尊重孩子的獨立人格的問題。
父母要求子女尊重,子女應該尊重父母,這是天經(jīng)地義的。這既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
美德,也是古往今來,中外公認的道德。但是,我今天在這里卻談父母也要尊重子女。我們
很多作父母的人會認為我發(fā)瘋了,或者老糊涂了。父母是長輩,子女是晚輩,所以子女尊重
父母天經(jīng)地義,千百年來歷史如此。千百年來的古訓是“子不教,父之過”?!叭锝?br />子”、“孟母擇鄰”也是千百年來傳統(tǒng)的美談。卻從沒有聽說過要尊重子女的責任,子女也
應該要虛心地接受父母的訓誨并尊至父母。然而,這并不是說受教育和被教育者就不應該也
受到應有的、起碼的尊重。當然,這個尊重主要是指他(被教育的人)的獨立的人格。尊重
對方的獨立人格。一個孩子養(yǎng)到八、九歲,他就會有些獨立的意志和欲望,尤其是進中學以
后,他會在心理上認為自己有獨立的人格。他已經(jīng)有了一些善惡和是非的標準與概念。而對
孩子的這些概念,只要不是錯誤的,我們作父母的就應該尊重。而且事實上,我們作父母的
也大都是這樣作了。而且誰也不會有意去侮辱孩子,自己子女的獨立人格。孩子如果在外面
受了委屈,父母都會十分憤憤不平。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有時無意間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和侮辱了孩子的人格,卻并不
少見。只是常常未能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罷了。
小孩子在家里不免有些亂拿東西,而且用過了,又不放回原來的地方。于是父母有時要
拽一個東西用,找不到就會問:“亮亮,你又把我的剪刀拿到哪里去了?”如果亮亮真的拿
了,而且經(jīng)母親一問馬上就記起來,那當然很好,很快就可以把剪刀找出給母親送去。
有的孩子好奇和調皮,總覺得大人的一切都好些,都新鮮,于是喜歡在爸爸不在的時
候,拿他的鋼筆寫一寫或做功課。等爸爸發(fā)現(xiàn)了,才要了回去。這些小事發(fā)生多了,就會在
父母的頭腦里產(chǎn)生一種條件反射:只要有什么一時找不到了。他們馬上就會想起自己的孩子
或某一個孩子拿了。
“亮亮,你又把我的剪刀放在哪里去了?”母親又找不到自己的剪刀?!拔覜]有拿你的
剪刀?!蹦赣H又在她常放剪刀的地方找了找,還是沒有找到。于是又問:“你沒有拿,怎么
我會找不到了呢?一定是你不知道放到什么地方去了。”那次孩子確實沒有拿,為了澄清事
實,孩子只得說:“我確實沒有拿,媽?!边@時,有的比較冷靜的母親可能就不再追問下
去,獨自尋找。但也有一些比較主觀,尤其是性情暴躁的母親,卻會不由分說,憑過去孩子
拿過后沒有放回原處的經(jīng)驗,一口咬定是孩子拿丟了,不敢認帳:“撒謊,一定是你拿了,
忘記了,不知道放到什么地方去了!”
孩子沒有拿,母親不信,反而說他是撒謊。孩子心里當然會感到十分痛苦;而且還說他
是撒謊,這實質上也是對他人格的一種侮辱。然而主觀武斷的母親卻觀察不到,也了解不到
自己無意間對孩子心理上的損害,還以為自己是正確的。直到過了幾天,母親自己又無意間
在另一個抽屜或什么地方發(fā)現(xiàn)了剪刀,于是才恍然大悟,是前次自己放錯了地方,沒有放回
原處。
類似的事情,在我們不少的家庭中都或多或少地發(fā)生過。而且常常被父母所忽視。這種
無意間的傷害,常常給孩子心靈上造成創(chuàng)傷,而且也易造成父子母女間感情上的隔閡。
所以作父母的一定要學會尊重孩子的獨立人格。尊重孩子的自尊心,而且一個好的父母
還應該培育孩子的自尊心和人格。試想一個沒有自尊心和沒有人格的人,又會是一個什么樣
的人呢?!一旦一個孩子失去了自尊,也就會喪失了前進和奮發(fā)圖強的意志和勇氣。
本博客轉自中華家庭教育網(wǎng),原文地址
0
寫得好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