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認家庭的確發(fā)生了變化 真誠面對孩子的問題
孩子是敏感的,會感受到家庭的變化。所以,不要企圖隱瞞發(fā)生了什么,那樣會增加他們的不安,失去對成人的信任,進而失去對所有人的信任。作為家庭的一員,他們有權利知道家庭破裂的事實,這也有助于他們勇敢地面對。
離婚不簡單是誰的錯 避免負罪感和受害者心態(tài)
不要向孩子控告對方的無情和不負責任。要讓孩子知道,離婚不是你的錯也不是他的錯,更不是子女的錯,不要試圖將自己的創(chuàng)傷作為孩子今后成長的借鑒。孩子需要從更客觀的角度去看待世界,他們有自己去探索和憧憬的權利。
對年齡稍小的孩子,父母關系不好很容易讓他們覺得是自己做得不夠好,沒有讓父母滿意,他們會認為父母離異是他們的錯,因此容易產(chǎn)生自卑和內疚感,造成心理上的包袱,從而不能全身心投入自己的學習和生活,并影響其人格和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展。
如果你覺得離婚是自己的錯,往往會在行動中試圖對孩子進行補償,導致你在孩子的教育上失去客觀標準。如果你認為離婚是對方的錯,你也許會有意無意地責備對方,不經(jīng)意間“媽媽不要我們了”、“男人都是壞東西”之類的語言,會成為你在孩子面前常有的口頭禪,而這種教唆會使孩子對另一方產(chǎn)生敵意、厭惡甚至仇恨,使他們失去對世界的信任和對未來的信心,從更長遠的角度來看,甚至會影響孩子成人之后正常經(jīng)營自己的家庭生活。
不要爭搶孩子孩子 不是私人財產(chǎn)
雖然你覺得你才是最愛孩子的,孩子跟了他一定不會幸福,但要知道,孩子的媽媽(爸爸)和你一樣有資格去愛孩子,同時孩子和沒有監(jiān)護權的媽媽(爸爸)有權利保持正常的親子溝通,孩子可以借此獲得健康的親情,有利于其身心發(fā)展。
不要對孩子百依百順 避免補償心態(tài)
當你覺得因自己的離婚使孩子失去過多而對不起孩子時,你可能會盡力給孩子更多的物質上的滿足,事事包辦,不讓孩子受一點委屈。但你要清醒地意識到,物質上的泛濫和行為上的嬌縱,都無法替代精神上的缺失。對孩子的溺愛并不是補償,相反可能容易導致孩子任性、自理能力較差、缺乏克服困難的勇氣和毅力,還有可能是他們未來不負責任、暴力的來源。單親的孩子需要更早地承擔責任,走向成熟。
別將孩子與婚姻一起畫上句號
婚姻結束,并不等于對孩子的責任也結束了。作為非監(jiān)護方,你可能會覺得反正孩子不用自己管,可以省心了。其實,孩子永遠同時需要母愛也需要父愛,增加你與不在身邊的孩子的接觸與溝通,會讓他更容易從你們離婚所造成的陰影中走出。作為監(jiān)護方,將孩子扔給自己父母的做法也許是不得已,但是,你的孩子很可能因為你的缺乏照顧,或者老人的寵愛、缺乏約束或嫌棄,而走上歧途。如果你認為孩子是負擔,影響了自己重新組建家庭,因而怨恨孩子和另一方,則容易造成孩子的恐懼、孤獨、壓抑,甚至厭惡家庭的心理。
應盡可能讓孩子了解,父母雖然離婚了但依然愛著他,對他的教養(yǎng)問題依然會共同承擔。
相鄰博客
- 單親家庭孩子需要更多的愛 [2012-11-01 16:02:3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