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勛:《陪孩子長大》結語
結語:陪孩子長大
人類的嬰兒很脆弱。在兩歲以前,你無論怎樣愛他、關心他、抱他,都不會把他寵壞,但是假設在孩子兩歲以后你不和他逐步分離,孩子對父母的依戀就可能會結得很深。當一個孩子對母親的依戀很深時,會呈現出很多問題給媽媽,媽媽看到孩子有很多問題,會加重對孩子的關心,于是孩子對媽媽就有了控制的力量。愿意對媽媽呈現問題的孩子,并不是媽媽有多么盡職,而是孩子要控制母親。他要使媽媽離不開他,使媽媽感覺到,如果我不管他,這個孩子就完了。這就使孩子與母親的距離過分近了。
其實,孩子是必須要犯錯誤的。每個年齡段的孩子都必須允許他犯他那個年齡的錯誤。心理學有一個“挫折理論”,即孩子不經歷挫折,是不會成長的。如果成人一直保護他,他就經歷不到錯誤。其實,家長的焦慮就在于怕孩子犯錯誤,家長的所有努力就是避免孩子犯錯誤。但這樣做的潛在危險可能是使孩子很少會有內心沖突。如孩子一直不單獨睡,他就不會有接觸黑暗和孤獨的沖突。孩子在一歲半時被放到另一間屋子里獨睡時會怎么樣?他會非??謶?,會懲罰父母,不理睬父母。但這都是他的情緒的投射,沒有關系。如果父母能夠堅持鼓勵孩子和溫柔地微笑,孩子的這種情緒就會很快過去。對孩子來說,如果他獨自在黑屋子里過夜,就能慢慢地學會獨自處理這種恐懼和焦慮。讓孩子適當地獨自處理一些內心沖突,體驗恐懼和焦慮,他長大以后就很少會有心理障礙的可能性。
親子教育有三個原則:
第一個原則,關系大于教育,良好的親子關系是教育孩子的根本。其實家長不需要說很多教育的理念,不必要告訴孩子該怎么做,不該怎么做,只要有良好的關系就行。我說的良好關系不是過度親密的、過度依戀的糾纏關系,而是一種相對自由、和諧、彼此相互尊重的關系。當你和孩子建立起這樣的關系的時候,你就會發(fā)現,你希望孩子怎么變他就會怎么變。你希望他考上清華大學,他就會一直努力實現這個目標,因為他把這個目標看成是自己的目標。在我遇到的很多個案中,一些父母有非常正確的教育方法,親子關系卻非常糟糕,其中一些還是教育家,教育別人頭頭是道,但是教育自己的孩子就不行。他們不知道為什么,其實正是太重視教育了,反而忽視了和孩子的良好關系。這就像一個團隊,如果人際關系良好,團隊就會充滿朝氣、有活力,讓他做到十分,他能做到十二分,不用告訴他,他會自覺去做。親子關系糟糕的結果就是,你教育的方式越正確,結果越差。媽媽處處關心孩子、照顧孩子,并不是一個良好的親子關系,良好的親子關系是媽媽理解孩子,孩子理解媽媽,媽媽絕不會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孩子。如果孩子說他喜歡韓國的歌,要把頭發(fā)染黃,媽媽不會阻止他,而會說:“是嗎?這個想法不錯,媽媽沒有什么意見,但是我不知道假如你染成黃頭發(fā)老師會怎么說。”孩子看到媽媽尊重他的意見,反而不會染頭發(fā)了,因為他會想“假如我染了頭發(fā),老師會怎么說呢”。
第二個原則,用成長、發(fā)展的眼光而不能用凝固的眼光看孩子。如果孩子說謊,父母知道后非常緊張,認為孩子品性不好,就會充滿焦慮。當一個人充滿焦慮的時候,思維就容易狹窄,處理問題的方法會簡單甚至糟糕,如罵孩子、懲罰孩子。最好用成長的眼光看孩子,比如鼓勵孩子犯錯誤,當然是要犯他那個年齡應該犯的錯誤。男孩有攻擊性,你不要去打壓他,可以去引導,比如孩子把別人家的玻璃打碎了,不要訓斥他,不要說他是壞孩子,而要說聰明的孩子不會犯這樣的錯誤。當孩子犯錯誤的時候,有兩種選擇:一種是懲罰他;一種是認為孩子犯錯誤對他的成長是重要的,他需要犯他這個年齡應該犯的錯誤,包括撒謊、打架、偷別人東西等。一個八歲的孩子打動物,沒有人認為這是一件嚴重的事情,但是清華大學的劉海洋用硫酸燒熊就會產生公憤。為什么?因為,每個年齡段的人只能犯這個年齡段應該犯的錯誤,這是社會容許的錯誤。一個五歲的孩子在王府井大街上撒尿,沒有人會指責孩子是小流氓,但是一個三十歲的人在王府井大街上公然撒尿,派出所就會把他請進去。所以我們不要把孩子犯錯誤看成重要的事情,甚至我可以鼓勵孩子犯他那個年齡可以犯的錯誤。犯錯誤恰恰是幫助孩子成長,如果父母不讓孩子犯錯誤,孩子就不能從犯錯誤中學習,不能成長。如果媽媽從小處處關心、事事照顧她的兒子,什么錯誤都不讓他犯,兒子非常聽話,兒子到青春期后就沒有經驗來處理他的焦慮,處理挫敗感,他不敢欺負別人,就會欺負最愛他的人——媽媽。最愛他的人給了他安全感,所以他就對媽媽說粗話,干一些無法無天的事情,因為他知道攻擊別人會受到懲罰,攻擊媽媽不會。為什么會這樣?孩子小時候沒有犯錯的經驗,所以會犯一些大錯誤。孩子小時候沒有從犯錯中學習到責任和聰明的應對,都是媽媽來替他處理好了,現在他大了,媽媽沒有能力幫助他處理好社會矛盾了,他就容易把憤怒指向母親,把一切不順都歸咎于母親。
第三個原則,教育方式大于教育的內容。教育的正確或錯誤不重要,有效才重要。很多家長讀了許多教育孩子的書,結果是書讀得越多越糟糕,跟孩子搞得像仇敵似的。你不能在孩子面前扮演專家角色,很多孩子藐視權威,家長越權威,孩子越不想聽話。社會并不像教育家所認為的那樣理性和單純,很多人寫教育孩子的書不是真心為每個孩子和父母想,而是宣傳一種他喜歡的教育理念、一種觀點,為了維護這個觀點,他會故意地把事情說得很簡單明了。如果家長把教育專家的話太當真,可能會得不償失,這里也包含我這本書談到的教育理念,家長最好也不要太當真,最好只當作一種可選的方式,而非教育的全部。正確和錯誤不重要,有效(useful)才重要。這樣的觀念比較符合現代實用主義的思想。我們要告訴孩子一些實用的東西,不要只告訴孩子正確的東西,很多正確的東西只能在書本上活著,在生活中往往就死了,起不到任何作用了。實用的教育才是現實教育,這種教育不容易妨礙孩子建立適合自己也適合社會的價值體系,倫理與哲學思想,審美態(tài)度與世界觀。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