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犯錯后 家長應該如何處理?
沒有人的人生能夠一直平坦,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會有犯錯的經歷。對于正在形成世界觀人生觀的孩子來說,他們每一次的犯錯都是寶貴的成長財富,家長應該如何幫助孩子將錯誤變成他們的人生財富呢?
成長路上,沒有不犯錯的孩子。孩子犯錯時,家長怎么辦?不同的家長回答不盡相同。教育專家認為,在孩子犯錯的問題上,家長的態(tài)度對孩子行為習慣的糾正乃至心理影響,至關重要。
1、案例:孩子犯錯,爸媽窘迫
“孩子錯了,家長怎么辦?”探討這個問題時,南寧市的一些家長“曝光”了自家孩子的囧事,以及事發(fā)時自己的應對措施。
個案一:
“我家的小屁孩又闖禍了……”成成爸下班回到家,就看到5歲的成成耷拉著腦袋。成成奶奶“重播”了剛剛發(fā)生的一幕:幾個小朋友在一起玩,一個小朋友騎了成成的單車,成成不樂意沖過去搶,把那個小朋友推倒在地,小朋友磕破了膝蓋,流了不少血。
“小屁孩被我訓了一頓,跟我一起去登門道歉,賠了醫(yī)藥費?;貋磉€讓他面壁思過半小時!”
個案二:
上幼兒園大班的童童頑皮好動,一次玩耍時他和一個小男孩起了沖突,隨手就撿起一根水管打破了那個男孩的頭。
“我?guī)е闶軅母绺缛メt(yī)院。縫針的時候哥哥痛得直哭,童童還沒認識到自己的錯,不懂得要陪著哥哥,還跟我說到游泳時間了,該去游泳了。”童童媽說,回家后童童被罰跪反省,但他還問:“電視上解放軍可以殺死敵人,為什么我不可以打人?”
個案三:
6歲的笑笑是個“強悍”的女孩,有一次在小區(qū)里,她故意沖撞別的小朋友,被媽媽狠狠批評時她還振振有詞:“她擋住了我的路,所以我要把她推開。”
笑笑媽說:“幸好對方的媽媽很理性,也很懂怎么教孩子。她反問笑笑:“照你這么說,如果我開著小車,你剛好走在前面擋住了我的路,我是不是也可以向你撞過去呢?”笑笑不吭聲了,過了一會兒,她主動向被自己沖撞的女孩說了一句“妞妞,對不起”。”
2、觀點:防微杜漸,知錯認錯
在學習《細講弟子規(guī)》的公益讀書會上,家長們交流了教育犯錯孩子的心得體會,學雍·多聞學堂的國學講師肖行之為大家播放了兩部國產經典動畫片《我錯了》和《騎牛難下》。
兩部動畫片都很短?!段义e了》描述的是“搗蛋鬼”貝貝在老爺爺剛剛刷白的墻壁上涂鴉,畫了老爺爺和一只猴子。隨后又在看球賽的小女孩的背影上畫了一只烏龜。沒想到那只烏龜變活了,咬住了他的手指頭,怎么甩都甩不掉。貝貝疼得哇哇大哭。這時,墻上的老爺爺也變活了,他湊在貝貝耳根邊不知說了什么,貝貝的臉紅了。他走過去跟小女孩道歉,說“我錯了”,話音剛落,烏龜就松開了他的手指頭,他就把剛才涂鴉的墻壁擦干凈了。
《騎牛難下》的主角依然是貝貝。小朋友們正在河邊釣魚,貝貝躲在樹后丟了一塊石頭,把魚都嚇跑了。小朋友們去追趕搗蛋的貝貝,貝貝一溜煙跑了。忽然,他看到樹蔭下一頭水牛正在乘涼,就騎上牛背,趕著牛跑。牛越跑越快,跑進了河里,然后甩下貝貝,不會游泳的貝貝在河里拼命掙扎,最后抓住魚簍才脫了險。
由動畫片的寓意延伸開來,肖行之告訴家長們:“孩子錯了,家長怎么辦?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家長要知道孩子錯在哪里,然后才能解決”怎么辦“的問題。”要知道孩子錯在哪里,取決于家長對是非、曲直、善惡、美丑的判斷和價值取向。在生活中,會有這樣的家長,比如說,看見孩子涂鴉,非但不會制止,告訴孩子公共場合不能亂涂亂畫,還會為孩子畫得像、有繪畫天賦而沾沾自喜。還有的家長帶孩子去超市,看到孩子把超市里的小裝飾品扯下,也覺得無所謂。
“如果家長連對錯的標準都不知道,在很多事情上就會縱容孩子。在細小的事情上放縱孩子,從小放任而不改正,就會為孩子的將來埋下禍根,會讓孩子”騎牛難下“,乃至大禍臨頭。”肖行之闡釋,這也就是《弟子規(guī)》中所告誡的“事雖小,勿擅為;茍擅為,子道虧。物雖小,勿私藏;茍私藏,親心傷”。
“現(xiàn)在很多家長對孩子的期盼,都是希望孩子能有所作為,殊不知有所為之前,應有所不為。”肖行之還以孩子畫畫為例:孩子繪畫惟妙惟肖是一種才能,他能選擇不在公共場所亂涂亂畫則是一種素質。“更多的時候,教育就是要教會孩子在規(guī)矩里有所為,增強孩子有所不為的能力,這樣才能防微杜漸,讓孩子少犯錯。一旦孩子犯錯,知道錯在哪里,選擇認錯,也是一種能力”。
就在肖行之闡述觀點時,一個跟媽媽來學堂的小男孩,在黑板上涂寫了幾個字。家長們都沒在意。但肖行之看到后,停止了講解,他轉過身去對小男孩說“老師講課時,不能隨便亂寫亂畫”。小男孩于是拿起黑板擦擦去自己寫的字。“你確定都擦干凈了嗎?”肖行之再問。小男孩回答說“黑板擦太濕了”,于是一位老師給他遞上一塊干布,他用干布總算把黑板擦干凈了。
肖行之緊接著對小男孩說:“你剛才在不合適的時間亂寫亂畫,應該跟老師說三個字。”
小男孩乖乖地說了三個字“對不起”,然后退下了。
3、爭議:孩子犯錯,要不要打
對待孩子犯錯,家長們自有“家法”,有的是“貓爸”“羊媽”,只講道理,動口不動手;有的是“狼爸”“虎媽”,認為“該出手時就出手”,打得痛才會記得深。
林女士的兒子今年上一年級,“去學校剛一個星期,就跟高年級的學生學會了說臟話”。兒子第一次在家里冒出臟話時,林女士告誡他不能說臟話,兒子不服,爭辯道“學校里的哥哥姐姐都能說”,林女士就生氣地打了兒子一巴掌,嚴厲地告訴兒子:“不管什么人,做得對的才能學,做得不對就不能學;不能因為別人那樣做了,就有樣學樣,而應該想一想,他那樣做對不對,做得不對,以后我們就不能那樣對別人。你是小學生了,要學會判斷是非。”
“我絕對不會打孩子的臉。”對林女士的教育方法,范女士并不贊同。范女士認為,即便孩子犯錯,她也只會用講道理的方式跟女兒交流,引導她往好的方向走。“如果給孩子一巴掌,打的不單是她的臉,還會傷了她的自尊,反而會把孩子打到與自己對立的一邊”。
豆豆媽在教訓闖禍的兒子時,也差點“以暴制暴”,最后忍住了,變成了講理:“媽媽很生氣,想打你一頓,你同意嗎?”“不同意?為什么?”“怕疼?那你說他都流血了,他疼不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記住了嗎?”
在“打不打孩子”的問題上,林先生左右搖擺:孩子犯錯時他不止一次打過孩子,“但是打了沒什么用,孩子還會再犯,父子間的關系也變僵了”。
肖行之認為,打還是不打不是關鍵問題,重要的是“家長要有正確的知見,不能只憑個人主觀,盲目地教育孩子”。他和家長們分享了自己無法忘記的一頓打:小時候,他在鄰居家偷偷拿了一盒百雀羚雪花膏里面的錫紙,敏銳的奶奶察覺到他的“不對勁”,把他打得屁股開花,邊打邊教訓:“小時偷針,大了偷金。不問自取就是偷。”
“孩子在心性上受的教育一輩子難忘。痛過那一刻之后,孩子才會成長。”肖行之認為,必要打孩子時,家長的知見一定要超過孩子,并懂得掌控下手的輕重,這樣的管教才會是有效的。
家庭教育專家鄭委則表示,“孩子不應該打”,因為現(xiàn)在很少有家長是因為孩子自私自利、頂撞家長、吃飯沒有規(guī)矩、不負責任等德行問題打孩子,而成績退步、上課不認真聽講、沒有好好完成作業(yè)、不按時彈鋼琴等學習問題,成為了現(xiàn)在的孩子挨打的主要原因,很多父母“望子成龍”而打孩子,卻把孩子打成了問題孩子。
鄭委告誡家長:“當你想打孩子時,應該先問問:我是個合格的家長嗎?其實打孩子何時打、怎么打、打在哪,是有整套學問的,沒有掌握的家長,千萬不要亂打孩子,否則一次小小的行為,可能會造成孩子終身的問題。”
相鄰博客
- 保持每天好心情的9條建議 [2012-11-27 19:18:11]
- 【轉】造成孩子學習不好的家庭習慣 [2012-11-27 19:26:39]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