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莫言“講故事的人”的講話稿,忽然覺得有一種寫作的沖動。
看過很多寫母親的故事和文章,大都是寫偉人的母親或者偉人對母親的回憶,不只是莫言。
孟母三遷,寫孟子母親為了孩子不沾壞習氣,三次搬遷住所;老舍說他成功的根子是母親給他的生命教育;朱德深刻懷念母親對他的言傳身教給他的影響,莫言則把自己優(yōu)秀的一面都歸結(jié)為母親引導;當然也有寫父親的,朱自清的“背影”。
難以名狀,為什么成功者往往想到母親、記住父親,難道真的只有優(yōu)良的家庭教育才能造就人的成長嗎?抑或是只有父母的良好品行言傳身教,才能真正塑造孩子的人格魅力并促使他成為偉人?
由此想到今日的家長,教育孩子的心血不可謂不多,投入不可謂不大,但為什么并沒能讓孩子真正的敬仰自己、感恩自己,甚至還出現(xiàn)傷害自己的事情。今日家長的方法真得錯了——只給孩子吃好穿好,再加上一味的知識壓力,給孩子的只能是傷害,自己收獲的只能是無奈!
由此想到今日的學校,在應(yīng)試的包圍圈中羞答答的加大應(yīng)試力度,品行、道德教育已漸趨底線的地位,至多也只是應(yīng)試文章外面一圈漂亮的花邊而已,這樣的教育是不可能培育起學生健全的人格的。
我想,莫言要是在當今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之中,也不可能走近“諾貝爾”的。
由此也想到了自己,出生在偏遠山村,父母幾近文盲,正規(guī)的書沒讀多少,更沒讀過中文系,但不是自夸:當今有多少中文系畢業(yè)的學生文章還沒我寫得好,很多所謂的高材生工作能力還沒我強,盡管我沒掌握微積分、沒掌握牛頓三大定律,到國外去要熱水只能學著說:hot wet,,還要打著手勢,但這不影響我對生活的熱愛和生活的質(zhì)量。
當真要醒悟:人的成長和成功,關(guān)鍵是人格和人品,家長和學校再不要在知識性的應(yīng)試上全部投入啦,要不我們的孩子都將成為考試的機器而不是人,堂堂的大中國也不會再出現(xiàn)第二個莫言了。
本博客轉(zhuǎn)自中華家庭教育網(wǎng),原文地址
相鄰博客
- 由莫言的成功想到的(原創(chuàng))。。。 [2012-12-09 16:24:07]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