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父母因為不能和孩子進行溝通而感到困惑和苦惱;有很多孩子因為不能和父母進行正常交流而無奈和焦慮,本應(yīng)該通過溝通就能解決的問題,反而因為彼此之間不了解,讓問題變得越來越嚴重。親子之間的溝通已經(jīng)給親子關(guān)系設(shè)置了一道很大的障礙,并且制造出了很多不應(yīng)該發(fā)生的悲劇。父母把責任歸咎于孩子不聽話,孩子卻說父母不理解自己。
不管是父母的不理解還是孩子的不聽話,其實,根源就是親子之間缺少溝通或者是溝通的方式和方法出了問題。當遇到問題的時候很多父母所采用的并不是心平氣和的和孩子進行溝通,而是采用了一些過激的方法對待孩子,沒有溝通做前提的任何方法,都是無效的。
在家庭環(huán)境中,父母有絕對的權(quán)威,處于一種主導的地位,而孩子處于弱勢被動的地位,這種家庭成員的地位排序就給溝通明顯的確定了角色,父母是溝通的主體,而孩子是受體,也就是父母說的多,孩子聽的多。可是,對于溝通的考量,并不是說得越多就證明溝通的越好,而是,在溝通的過程中聽到了什么,才決定著溝通的質(zhì)量。父母不僅僅會說更要會聽,才能讓溝通發(fā)揮應(yīng)有的作用,才不至于因為溝通不暢而讓親子關(guān)系變得緊張。
是孩子不聽話,還是父母的溝通模式出了問題?從親子之間所發(fā)生的問題可以判斷,在某些情況下,并不是孩子不聽話,而是因為父母和孩子不能進行很好的溝通,才引發(fā)了問題。那么,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父母錯誤的溝通模式呢?
主觀判斷當做事實依據(jù)
父母總以為自己所看到的、聽到的就是事實真相,把所看、所聽、所想、所感,用自己片面的價值觀進行衡量,根本就不顧及孩子的感受,從不考慮,同樣的一件事孩子會看到什么,聽到什么,想到什么,感受又是什么。自以為是是這類父母的代名詞。甚至有的父母用粗暴的方式強迫孩子接受自己的主觀判斷,命令和恐嚇孩子聽自己的話。這種溝通模式會讓孩子從心理上產(chǎn)生挫敗感,并且會打擊孩子的自信心和積極性,容易讓孩子回避困難和問題,形成退縮和逃避的人格。
消極情緒不利問題解決
情緒是良好溝通的前提,有的父母在自己情緒不好的時候,往往會把問題擴大化、夸張化,本來不是孩子的問題,由于心情不好,在和孩子交流的時候就很容易把負面情緒發(fā)泄在孩子身上,這時候孩子就成了替罪羊,成了父母發(fā)泄情緒的犧牲品。如果父母在自身有消極情緒的時候和孩子進行溝通,就會形成一種預(yù)設(shè)的心理投射,把自己的問題投射到孩子身上。還沒有開口說話,就已經(jīng)吹胡子瞪眼了,勢必會而影響溝通效果。父母帶著情緒和孩子溝通的時候,其實是維護自身權(quán)威的一種方式而已,已經(jīng)失去了溝通的實際意義。
語言習慣成為罪魁禍首
"你怎么就這么笨""給你說了多少遍,就是不聽""不聽話,看我怎么收拾你""哭,除了哭你就不會點別的啊?"等等。這些話父母們是不是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因為,這是很多父母經(jīng)常掛在嘴邊的話,父母對孩子說這些話的目的無非就是想讓孩子聽自己的話,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事。可是,這種說話的習慣,并不能提高孩子的積極性,只會打擊孩子,讓孩子認為自己沒有能力。如果父母一張嘴就是這些負面的語言,孩子就會慢慢地關(guān)閉心靈的大門,不再和父母說心里話了。
http://www.wangjinzhan.com/show/18356.html【曉巖轉(zhuǎn)】
本博客轉(zhuǎn)自中華家庭教育網(wǎng),原文地址
相鄰博客
- [轉(zhuǎn)]愛孩子要從良好的溝通開始 [2012-12-09 19:57:18]
- [轉(zhuǎn)]培養(yǎng)優(yōu)秀孩子的9個方法 [2012-12-09 19:57:59]
- [轉(zhuǎn)]讓孩子吐露心里話的六妙招 [2012-12-09 19:58:12]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