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笨!”常聽到一些父母這樣指責孩子,有的甚至成了口頭禪,即使心中不是這樣想的,也會經常隨口而出。
那天下班回到家,讀幼兒園大班的侄女優(yōu)優(yōu)已經趴在桌上做數學題,我老媽(優(yōu)優(yōu)奶奶)正在旁邊叫她。優(yōu)優(yōu)十以內的加法早就會計算,今天遇到的是十以內的減法,可是教她數手指頭,拿著手指頭不知道怎樣減去或拿掉(我老媽的語言);手把手的好不容易教會一題了,下一題又呆在那兒了,我老媽就數落著:“嗨,你怎么這么笨的,書讀不好的。”優(yōu)優(yōu)瞪大眼睛,很委屈的看著,也不知該怎么辦。
也許優(yōu)優(yōu)在想:我真的是笨,奶奶教我這么多遍減法,我怎么就做不出來呢。
她的那雙無助的大眼睛著實讓我驚了一下。我趕忙讓老媽去燒飯,讓優(yōu)優(yōu)去拿7個蘋果來。做家務事優(yōu)優(yōu)一向來很勤快。7個蘋果,我讓她吃了一個,我自己吃了一個,吃完后,我讓她數數還有幾個,這對她來說太簡單了。我就告訴她,7個蘋果,吃掉2個,這就是減少,7-2等于5,她一下就算出來了。我順勢表揚了她是個聰明的孩子,這時她才露出了笑容。接下來的幾道題,她很快也能算出來了。
其實她不僅不笨,而且還很聰明的,這點我老媽也知道,氣上來時,話就出來了。但是我老媽不知道,如果她經常這樣數落優(yōu)優(yōu),優(yōu)優(yōu)就會覺得自己真的很笨,真的會覺得自己讀不好書的。一個人給自己貼上了“笨”的標簽,就會影響她的人生發(fā)展。
孩子來到這個世界,最初的自我評價都是從周圍人的反應中建立起來的,如果他常聽到“差”“笨”等字眼,使得他對自身的價值不夠樂觀,在嘗試新能力的表現上大打折扣。哈佛大學教授霍華德·加納德的多元智力理論告訴我們:每個幼兒都有自己的優(yōu)勢智力和弱勢智力,沒有“笨孩子”的存在,孩子與孩子之間是不應加以橫向比較的。家長的評價往往是從語言智力和數理邏輯智力角度來評價的,所以常出現評價誤區(qū)。而家長對孩子的評價說出來以后并非擱在那兒對孩子沒作用,而是一種指導和暗示。所以,家長對孩子的評價不能隨心所欲、信口開河,給孩子貼上“笨”“傻”的標簽。
下面這位家長的做法就值得我們借鑒。
有一個孩子,他不明白為什么他的同桌想考第一,一下子就考了第一;而他想考第一,才考了全班第21名?回家后他問:“媽媽,我是不是比別人笨。我覺得我和他一樣聽老師的話,一樣認真地做作業(yè),可是,為什么我總比他落后?”媽媽不知道該怎樣回答。
又是一次考試。這一次,孩子考了第17名,而他的同桌還是第一名。兒子又問了同樣的問題。媽媽真想說,人的智力確實有三六九等,考第一的人,腦子就是比一般人的靈。但她知道,如果這樣說,孩子也許就此認為自己是個愚笨的人,而放棄努力。
兒子小學畢業(yè)了,雖然仍沒趕上他的同桌,但他的成績一直在提高。母親還為此帶他去看了一次大海,就是在這次旅行中,這位母親回答了兒子的問題。
母親坐在沙灘上,她指著前面,對兒子說:你看那些在海邊爭食的鳥兒,當海浪打來的時候,小灰雀總能迅速地起飛,它們拍兩三下翅膀就升入了天空,而海鷗總顯得非常笨拙,它們從沙灘上飛入天空總要很長時間,然而,真正能飛越大海、橫過大洋的還是它們。
后來,這個孩子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績考入了清華大學。
作為家長,不但不能說孩子“笨”,還要想辦法讓孩子堅信自己行,通過自己的努力一定會做得更好,孩子才會有學習的內動力才會向著家長期待的方向發(fā)展。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