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婦聯(lián)名譽主席彭珮云說過:“家庭是兒童成長的第一課堂;家長是兒童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對未成年人健康成長具有特殊重要、不可替代的基礎作用,往往可以影響一個人的一生。”這充分說明,家庭的教育對孩子的全面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竊以為,在物欲橫流的經(jīng)濟時代,萬丈高樓平地起,如果基礎教育是樓層,那么家庭教育就是基石。面對社會上出現(xiàn)各種不良現(xiàn)象,有兇殺鬧事的,有變相體罰學生等等,這些都是倫理道德的淪喪,究其原因,缺失的是一顆辜負于社會的責任心。人常言:“三歲看老”這種說詞雖是偏激,卻不無有道理。這也是對一個人道德水準主觀判斷。故而,家庭教育要以道德為重,以孝為先,教育孩子學會做人,學會感恩。讓他們在生活中體會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體驗生活帶來的愉悅感。
一個人格健全的人,才能熱心服務于社會,為社會貢獻自己的才華,一個喪失倫理道德,變態(tài)的人,即使才高八斗,他將無疑成為社會的絆腳石,他的學識越高,那么他對社會的危害性就越大。
從哲學的觀點來看,人是社會的人,作為家長應該站在更高層次審視孩子的行為,理解孩子對社會的作用及價值。家長更應該反思自己所應承擔的責任,而不是單純要求孩子在狹隘的范圍內(nèi),以優(yōu)秀的成績回報自己,這未免顯得低俗庸化,因此,家長要不斷地學習新的教育理論知識和教育技巧,以賞識的目光看待孩子,以寬厚仁慈的態(tài)度去關注孩子,以優(yōu)良的傳統(tǒng)美德熏陶孩子,為其塑造健全的人格而付出必要的心血,這是每位家長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社會迫切需要的。開發(fā)孩子內(nèi)在的潛力,挖掘孩子的“善心”,培養(yǎng)出健全的人格,孩子在未來的路上才不至于走上歧路。
首先,以孝為先,以德為重,凈化孩子的心靈。
家長的身教來教育孩子,勝于言傳,時下,雖是人文性的教育,怎奈好多家長仍然沿襲著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棍棒之下出孝子”,這樣暴力式的家庭教育仍然進入人們的視覺,這不僅遏制了孩子的個性張揚,更重要的是影響到孩子對待其他人莫不如此,社會出現(xiàn)上各種暴力事件,正是道德淪喪的結果,這也是當今家長錯誤身教的結果。家長的言行無不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的行為,與其采取暴力教育,不如尊重孩子的人格,從正面進行引導教育,家長在日常生活中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長不妨身先士卒,首先做到,也可以通過講述感人的事跡洗滌孩子心靈,,讓孩子多讀名著,多讀偉人的傳記,讓孩子從小學會用偉人的眼光來看社會和自己,創(chuàng)造和諧的家庭氛圍,實際上,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同時,也在進行著自我教育,一舉兩得的事情,家長何樂而不為呢!
其次、讓關愛為孩子保駕護航。
“嚴是愛,親是害”說詞偏激,嚴格是愛,但是必須把握度,親是有害,這就要看親的程度,親是付之于內(nèi)心真愛,并非溺愛。好多孩子出現(xiàn)叛逆的心理無不與家庭教育的“嚴”息息相關。其實孩子的為人處世,學習動機無不彰顯著家庭教育素養(yǎng)高低。關愛孩子,并非是對其物質(zhì)的滿足,而是對孩子精神的鼓舞,如果家長以嚴表示愛,那么孩子是抑郁的。他的學習具有盲目性,只是一種機械的應付,而不是積極主動去學習。至于創(chuàng)造性思維將無從談起,久而久之,培養(yǎng)的孩子成為一種奴婢性的人,想當然地,進而影響到孩子,在學習中以畸形的眼光對待人和事物。如果家長過于溺愛,孩子的心理便有了優(yōu)越感,什么總是以他為中心,養(yǎng)尊處優(yōu),養(yǎng)成驕橫,無聊取鬧,稍有不滿足自己的愿望的,必將做出極端的方式來威脅家長或者教師。溺愛有百害無一益處,由此,父母要給予孩子無私的關愛。以嚴而有度的愛來培養(yǎng)孩子獨立思考、獨立解決問題的習慣,并由此樹立孩子的信心,使他們在愛的氛圍中茁壯成長。
第三,對癥下藥治疾病,賞識教育勢在必行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個家長的心愿,然而每個人的天賦是有差異的,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每位家長要善待孩子的個體差異性,不可能每個孩子的智力和能力一流的。如今“攀比”之風盛行,好多家長總是高標準嚴格要求孩子,非得自己孩子鶴立雞群不可。即使一次考試,只要孩子能名列前茅,就喜形于色,大加獎賞。一旦學習成績低下,臉色便是難堪。要么指桑罵槐,要么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無獨有偶,前段時間新聞爆料狼爸虎媽,鷹爸的教育方式必將遏制孩子的正常發(fā)展。即便他在目前尚且能夠取得一時效果,孩子未將來必成才。因為極端的教育方式中,注入人為的因素,這必將限制孩子自由發(fā)展的空間,現(xiàn)代教育不是對傳統(tǒng)教育的克隆,而是對傳統(tǒng)教育的變革。再說好孩子是夸出來的,而不是逼出來的,逼出來的往往是“壞孩子”。所以家長要擺正心態(tài),采取不同的科學教育方法,以賞識的目光看待孩子的發(fā)展,即便他的成績是低下的,但是他的行為習慣,言談舉止,都是符合社會發(fā)展需要的,這樣的教育結果將為社會帶來更多的益處。
綜述之,家長們要擺脫傳統(tǒng)教育模式的束縛,與其“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不如“讓孩子不要輸在道德的底線上”,至于中國式陪讀,有償家教,另起鍋灶的教育方式,并非英明之舉。家長們還是記住這樣一句話:“有修養(yǎng)的父母總是把培養(yǎng)生活自理能力和自學能力,當作教育孩子的頭等大事”來抓,健全的人格教育,才是當今教育所提倡的。
相鄰博客
- 巧治女兒的“青春期綜合征” [2013-01-03 20:14:35]
- 孩子犯錯家長只講八句話 [2013-01-03 20:19:07]
- 家長懲罰孩子需遵循三原則 [2013-01-03 20:20:45]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