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博客被推薦閱讀](http://ajm-engineering.com/images/recommended.gif)
“家庭教育概念”探微
遼寧 戴志強 15班
作為一名家庭教育的專業(yè)工作者,每天接觸到的最多的字眼自然是“家庭教育”,那么何為家庭教育呢?家庭教育的概念是否也隨著文化的變革也經歷著一個“進化”的過程呢?
我想,作為家長或家庭教育指導專業(yè)人員,是否能正確理解自己所處時代的“家庭教育”內涵,對于實施正確的指導將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帶著這樣的問題,我查閱了相關的資料,以期對于“家庭教育”有個更全面的認識與理解。
說法一:(緣于網絡)
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長(其中首先是父母)對其子女實施的教育。而按照現代觀念,家庭教育既包括:生活中家庭成員(包括父母和子女等)之間相互的影響和教育;聘請專門從事家庭教育的教師對子女的教育。家庭教育的對應英語是home education, family education, teaching in home。家庭教育簡稱家教。
家庭教育就是指:家長有意識地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和家庭生活實踐,對子女施以一定教育影響的社會活動。
說法二:
家庭教育,在美國通常稱為家庭生活教育,夸美紐斯稱之為母親膝前的教育。綜觀各國家庭教育概念演變過程,參考名家大師對于家庭教育概念的描述,結合我們家庭教育工作的實踐經驗,我們將家庭教育定義為:家庭教育就是家長有意在日常生活中,通過身傳言教、生活方式、情感、交流等方式,對子女施以一定教育影響,繼而家庭成員彼此相互影響終生的一種的社會活動。
說法三:
《辭海》:父母或其他年長者在家里對兒童和青少年進行的教育。不同 社會有不同性質的家庭教育。中國古代有關家庭教育的文獻如司馬光的《家范》,顏之推的《家訓》、班昭的《女誡》等。資本主義國家在資本主義發(fā)展初期,一些思想家、教育家如夸美紐斯、洛克、裴斯泰洛齊等闡述了資產階級家庭教育的理論。社會主義國家的教育任務雖然主要由學校承擔,但也確認家庭是教育后一代的重要陣地。家庭與學校密切配合,統(tǒng)一教育影響,使兒童青少年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獲得發(fā)展。
(上海辭書出版社1980年8月出版,第1023頁)
說法四:
鄧佐君在《家庭教育學》一書中介紹了鄭其龍、趙忠心等家庭教育的觀點,并指出:一般認為,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發(fā)生的 ,以親子關系為中心,以培養(yǎng)社會需要的人為目標的教育活動,是在人的社會化過程中,家庭(主要指父母)對個體(一般指兒童青少年)產生的影響作用。
(鄧佐君《家庭教育學》,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出版,第7頁)
說法五:
李天燕《家庭教育學》指出:現代家庭教育是指發(fā)生在現實家庭生活中,以血親關系為核心的家庭成員(主要是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雙向溝通、相互影響的互動教育。家庭教育有直接與間接之分,直接的家庭教育指的是在家庭生活中,父母與子女之間根據一定的社會要求實施的互動教育和訓練;間接的家庭教育指的是家庭環(huán)境、家庭氣氛、父母言行和子女成長產生的潛移默化和熏陶。現代家庭教育應該包括直接和間接的兩個方面。
(李天燕《家庭教育學》2011年3月第1版)
說法六:
趙忠心《家庭教育》指出:按照傳統(tǒng)的說法,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長,即由家庭里的長者(其中主要是父母)對其子女及其他年幼者實施的教育和影響。這是狹義的家庭教育。廣義的家庭教育,應錄是家庭成員之間相互實施的一種教育。 在家庭里,不論是父母對子女,子女對父母,還是長者對幼者,幼者對長者,一切有目的、有意識施加的影響,都是家庭教育。
說法七:
臺灣學者林淑玲將家庭教育的定義界定為:為健全個人身心發(fā)展,營造幸福家庭,以建立祥和社會,而透過各種教育形式以增進個人行家庭生活所需之知識、態(tài)度與能力的教育活動,稱為家庭教育。
說法八:
臺灣地區(qū)在《家庭教育法》中確立家庭教育的內涵包括:
親職教育(增進父母職能)、子女教育(增進子女本分)、兩性教育(增進性別知能)、婚姻教育(增進夫妻關系)、倫理教育(增進家族成員相互尊重及關懷之教育活動)、家庭資源與管理教育(增進家庭各類資源運用及管理的教育)
以上僅是我手上的資料可以查到的對于“家庭教育’的理解,考慮到文化背景問題,沒有涉及到國外的一些理解。仔細研讀每一個概念都有著一定的傾向性和合理性,但我一直相信,隨著不同時代和文化的變革,沒有最好的,只有最適合的。
其中趙忠心提出的“廣義和狹義”的說法給了我啟示,李天燕提出的“直接和間接”的說法也讓我心為之一動,而臺灣《家庭教育法》當中提出的關于家庭教育內涵的幾個方面,昜是讓我眼前一亮。在內地我們除了提“家庭教育”外還經常提到“親子關系教育”“親密關系創(chuàng)建”“家庭治療”等等說法,可能有的內容真的可以成為一個新的理論研究領域或形成一個什么學派分支,但是歸結起來,依然沒有跑出:“為了家庭、基于家庭、在家庭中”的思考與行動范圍。
我想,在“反向社會化”現象的出現,已經標志著文化傳承的方向和形式開始出出質的變化的今天,強調以人為本,強調平等互助,強調共同發(fā)展,家庭教育的概念里出現“雙向溝通、相互影響”是一種發(fā)展的必然,或許這里有隱性和顯性,有主動和被動,有直接和間接,但都離不開“為了家庭、基于家庭、在家庭中”的框架,都是一種基于關系科學活動。
從這個角度出發(fā),家長應該平等地、理性地看待孩子的成長,并從與孩子的互動中發(fā)現自己,挖掘自己,家庭教育指導師們也不要期望走進這個“關系”,而只能是一種引領,一種輔助,而絕不可能是一種替代。因此,要弄清自己究竟是“拉車”的還是“推車”的,找準自己的定位。
前兩天在呱呱房間里聽到了顧院長簡短發(fā)言里提到的“提升育人素養(yǎng)、降低錯誤率、提高教育軟實力”的觀點,從中體會著那種對于家庭教育指導師的提醒和期望,是清晰的,平和的,但每段話里傳遞給我們的卻很多很多。
事業(yè)的發(fā)展沒有激情是不行的 ,而光靠激情我們永遠也不會走遠。熱愛是最好的老師,而“會愛”則是一種智慧。我想,對于家庭教育事業(yè),對于家長,對于孩子,懷著一顆敬畏之心是必要的,學深學透,方不能誤人誤己。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