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的形成(之一)
一、依戀期:(0-18個月)
當嬰兒出生前,母親的子宮為他提供了一個完美的生活環(huán)境:最適宜的溫度和自動的營養(yǎng)供給,甚至呼吸也不必自己勞神,這是嬰兒的安全和舒適的生活世界。但是當他與母體分離后,即面對著一個陌生的世界:周圍的空氣溫度使他感到不舒服,氧氣和食物需要自己獲取,這一切都使他感到自己生存受到了挑戰(zhàn)。如果他在需要的時候立即能得到母親的奶頭和懷抱,他便感到回到了原來安全舒適的母體里。但是如果在他餓的時候得不到母親的奶頭,不舒適和不安的時候不能立即得到母親的懷抱,他便感到了死的威脅。因為這時候的孩子沒有任何自我生存的能力,完全依賴于母親的呵護,所以在這一階段,生存是嬰兒生命的全部目的,對母親的依戀也就成為他的最基本的需要,如果這一需要不能得到滿足,即造成了嬰兒的心里傷害。嬰兒大聲的哭泣便是表達了他對死亡的恐懼,而不僅僅是成人認為的一般意義上的哭鬧。當然,百分之百能滿足嬰兒對依戀的心理需要的母親幾乎沒有。由于各種原因,即便最疼愛孩子的母親也會有疏忽的時候,也有由于忙于其它事情而不能立即滿足嬰兒的需要的時候。但是生活現(xiàn)實中也確實存在著一些情感冷漠的母親,她們對嬰兒的哭聲充耳不聞,她們感到嬰兒是自己生活中的負擔和煩惱的根源。由于嬰兒對依戀的需要得不到滿足而造成的傷害程度不同,形成了不同的人格類型并伴隨他們終生。
兒童:對遺棄的恐懼
一些母親對孩子依戀需要的反應(yīng)不穩(wěn)定:有時候能滿足孩子的需要,而有時候則不能。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可能是多種的,如母親的情緒不穩(wěn)定,沒有適應(yīng)做母親的角色,有時冷淡煩躁,有時呵護有加?;蛘咭粋€愛護孩子的母親卻由于工作原因不能時時守在孩子身邊,還有的母親受了一些宣傳的影響,認為不能溺愛孩子,不能要吃就喂,一哭就抱,有意識地訓練孩子按頓吃奶的習慣等等,不到時間堅持不喂奶,任憑孩子哭鬧等等。于是就形成了這樣的情況:嬰兒有時能得到他所需要的食物和呵護,有時候則不能,在其需要得不到滿足時,他唯一所能做的事就是竭盡全力地大聲哭鬧。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哭鬧后,他的需要終于得到滿足。這樣的孩子不能建立起一個穩(wěn)定的安全感,并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個觀念:只有不斷的哭鬧才能得到他所需要的食物和愛護、才能生存下去。嬰兒一方面使出全身解數(shù),努力地用哭鬧吸引母親的注意,從而使自己的依戀需要得到滿足,另一方面卻又為自己受到冷迂而感到憤怒。母親成為他的愉快與痛苦的同一源泉,他在生理和情感體驗上的愉快、滿足與憤怒、傷心交替出現(xiàn)。因而形成了他對母親的愛和恨并存的矛盾情感。這種兒童我們稱之為依戀兒童。
成年:依戀型人格
如果依戀兒的處境不能在后來的成長階段中得到改變,他們的心理發(fā)育就會停滯在依戀階段。他們在這一階段中沒有得到的需要將會成為其基本人格特征而伴隨終生。在成年之后他們對依戀的需要始終存在,當他們進入了一個親密關(guān)系時,這種依戀傾向就會突出地表現(xiàn)出來。我們會發(fā)現(xiàn)他們在親密關(guān)系中的矛盾的中心不滿就是:“當我需要你的時候,你總是不在?!彼麄儗τH密接觸的要求似乎永無止境,每當他們認為自己被對方忽視的時候,便會感到被遺棄,就會憤怒,就會恐懼。他們往往表現(xiàn)出強烈的占有欲,要求對方時時刻刻的關(guān)注,不能容忍絲毫的忽視和冷遇。他們總是在埋怨對方對自己不夠關(guān)心,辜負了自己的愛,并總是試圖用生氣,吵鬧,和威脅等手段來迫使對方來關(guān)心自己,滿足自己的心理需要,這和他們在嬰兒時期用哭鬧的方式來獲得母親的關(guān)心是一樣的。由于強烈的不安感和對遺棄的的恐懼,他們心中充滿了嫉妒和猜疑,無論對方如何表白,他們還是難以給對方以信任。生氣,哭鬧,吵架,猜疑嫉妒都是他們表達愛的方式,歸根結(jié)底,這是源于他們早年對母親懷有的愛與恨的矛盾情感。
兒童:對拒絕的恐懼
另一種母親是持續(xù)的情感冷漠的媽媽。她也許本來就沒有想要孩子,孩子的降臨使她充滿了奧悔和失望,她把孩子看做自己不幸的根源,或是一個錯誤行為的結(jié)果。也許她天性就反感孩子,正如當年她的母親反感她一樣。這種母親對孩子在情感上是冷酷的,甚至很少愿意去抱一抱孩子,打罵孩子也是家常便飯。還有些母親由于長期情緒處于抑郁狀態(tài),對孩子也是持續(xù)冷漠的。這種母親的孩子我們稱之孤獨兒童,他們往往懼怕親密的接觸,雖然事實上他們也曾象其他兒童一樣需要媽媽的愛護,但是每次對母親依戀的渴望和要求都會導致心理上的痛苦, 因此嬰兒自然而然地作出了一個痛苦的選擇:回避一切親密接觸,并導致出了一個結(jié)論:我沒有需要。他們不??摁[,似乎很容易滿足,給他什么就吃什么,并不要求更多的,并不在乎別人是否關(guān)心自己,似乎沒有什么需要。他構(gòu)造了一個不真實的自我,他們看起來很獨立,實際上是否定自我的需要,恐懼與他人接觸,其目的只是為了回避由此可能帶來的痛苦。這樣的孩子常常被認為是“好孩子”、“乖孩子”,媽媽為孩子早早就表現(xiàn)出來的“獨立性”而感到驕傲,在后來的生活中,孩子的這種所謂“獨立性”也許會受到社會的贊許,甚至他自己也會為自己的“獨立性”驕傲,但是不幸的婚姻生活在等著他
成年:孤獨型人格
如果孤獨兒童的生長環(huán)境不變,他在幼年時期的心理特點將隨著他的成長而成為他的人格中的基本特點,成為一種在人際關(guān)系中,特別是親密關(guān)系中的回避型人格。如同在幼年一樣,他否認自己的情感甚至物質(zhì)需要。事實上他不是沒有親密的需要,而是在幼年時期把這種需要放棄了。他們的性格通常是冷漠甚至冷酷的,缺乏對生活興趣和追求。因為總是回避過多的親密接觸,他們顯得似乎很獨立。他們在配偶的選擇上往往與依戀型的人有緣份,其中的原因很簡單:依戀型的人往往較為主動,從而縮短了由于他的冷漠和退縮造成的距離空間,使他們之間的親密關(guān)系得以建立。當然,回避型的人在戀愛初期也會表現(xiàn)出一定的熱情,但是一但親密關(guān)系確立之后,因為過多的親近仍然是痛苦和恐懼的,他的冷漠退縮特點就會浮出水面,。由于性格特點,這種人在社會生活上較少物質(zhì)需求,并富于獨立和忍耐性,在事業(yè)上往往成功,為人們所贊許。但是他們的婚姻生活則通常是失敗的。
前面提到的王先生就是一個典型的回避型人格。在安女士和王先生的第一次治療中,安女士顯得十分憤怒:“你從來都不想主動的接近我,如果我不給你打電話你決不會給我打。如果我不說周末咱們一起去干點什么,你就永遠在搞你的電腦,你簡直是個冷血動物!”
王先生冷靜地回答到:“我簡直不明白你在說什么?好像天底下沒有事情能讓你滿意,你老是在抱怨,抱怨我這,抱怨我那,你的要求太過份了,誰受的了?你怎么這么多事?難道就不能讓我們好好地待一會兒?況且每一個人都有想自己一個人的時候,為什么你就不能自己干點什么?”事實上, 王先生已經(jīng)多次提出搬出他們同居的家, 希望能有屬于自己的世界。即使在他們的關(guān)系比較融洽的時候,王先生也不喜歡在除了性生活之外的時候有任何親密的身體接觸,如牽手,挽臂等,特別是在公眾場合更是如此。安女士抱怨說:“除了在床上,他對我簡直就象個陌生人一樣?!?/span>
相鄰博客
- 人格的形成(之二) [2013-02-02 20:22:26]
最近訪客